漏肩风
- 格式:ppt
- 大小:522.50 KB
- 文档页数:19
漏肩风病辩证要点漏肩风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颈肩部僵硬、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漏肩风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肩颈部肌肉、经络受阻有关。
针对不同的辨证要点,中医可以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一、气滞血瘀型漏肩风气滞血瘀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剧烈,肩颈部肌肉紧张,触痛明显,疼痛部位常常有淤血瘀斑。
治疗时,中医常常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肩井、风池、肩髃、天宗等,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感。
同时,中医药中的桃仁、红花、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的方式,加快淤血瘀斑的消散。
二、肝肾亏虚型漏肩风肝肾亏虚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不剧烈,但持续时间较长,肩颈部肌肉无力,患者常感到乏力、腰膝酸软。
治疗时,中医通常采用补肝肾、益气血的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太冲、肾俞、腰眼等,调理肝肾功能,增强气血补充,提升肌肉力量。
同时,中医药中的黄精、党参、当归等药材也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或煎煮的方式,增强患者的体质。
三、湿热蕴结型漏肩风湿热蕴结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剧烈,伴有红肿、瘙痒等症状,肩颈部皮肤潮湿,局部可能有疮疖。
治疗时,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方法来治疗。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大椎、肩髎、天柱等,清热解毒,祛除湿热。
同时,中医药中的黄连、金银花、苦参等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的方式,消除湿热蕴结的症状。
四、寒湿凝滞型漏肩风寒湿凝滞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重,肩颈部冰冷,肌肉僵硬,伴有寒湿症状如畏寒、肢体困重等。
治疗时,中医常常采用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方法来改善症状。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天鼎、肩髎、风池等,温经散寒,活络通血。
同时,中医药中的附子、艾叶、独活等也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煎煮或外敷的方式,缓解寒湿凝滞的症状。
针对漏肩风病的辨证要点,中医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来调理患者的身体,改善症状。
漏肩风的针灸治疗方法(一)辨证要点本病多与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肩部经筋,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
手三阳经及手太阴经分别循行于肩前、肩外、肩后及肩内侧,肩部感受风寒,气血痹阻,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皆可使肩部筋脉气血不利,不通或不荣而痛。
本病以实证为主,也有本虚标实之证。
疼痛以肩前外部为主者为手阳明经证,以肩外侧为主者为手少阳经证,以肩后部为主者为手太阳经证,以肩前部为主者为手太阴经证。
有明显感受风寒史、遇风痛增者为外邪内侵;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者为气滞血瘀;肩部以酸痛为主,劳累加重,或伴眩晕乏力者为气血虚弱。
(二)漏肩风的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三)漏肩风的处方主穴:肩髃肩髎肩XXX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划分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腧穴,配阿是穴,均为部分取穴,可疏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静痛。
阳陵泉为筋之会,可舒筋止痛。
条口透承山可劝导太阳、XXX两经气血,为临床经历效穴。
配穴:手阳明经证配合谷;手少阳经证配外关;手太阳经证配后溪;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外邪内侵配合谷、风池;气滞血瘀配内关、膈俞;气血虚弱配足三里、气海。
(四)漏肩风的治疗操作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
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运动肩关节。
局部穴可加灸法。
2.其他治疗(1)刺络拔罐法取部分压痛点,以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使大批出血,再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取局部压痛点,选用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或0.1%利多卡因注射液,每处注射2ml,隔日1次。
漏肩风病循证诊断标准
漏肩风病是一种以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循证诊断标准如下:
1. 风寒湿型:肩部束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 瘀滞型:肩部肿痛,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或细涩。
3. 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脉细弱或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临床经验来确定。
漏肩风概念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治疗技术漏肩风概念漏肩风(periarthritis humeroscapularis)是以肩部疼痛,痛处固定,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故俗称“五十肩”。
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部呈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等。
漏肩风其他治疗(1)刺络拔罐取肩部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取肩部阿是穴,用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1~2ml。
漏肩风文献摘录1.《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2.《玉龙赋》:风湿搏于两肩,肩髃可疗。
3.《针灸集成》:肩痛累月,肩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取肩下腋上两间空虚针刺,针锋几至穿出皮外,一如治肘之法,慎勿犯骨,兼刺筋结处,神效。
4.《循经考穴编》:肩贞,直刺入二寸五分,治肩骨一点大疼,宜单泻之。
5.王文远等用平衡针灸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80例,与对照组300例进行比较,平衡针灸组主穴肩痛穴(BP-LE6,位足三里下2寸,偏于腓侧1寸),配颈痛穴(BP-UE9,位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当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采用提插针刺手法,肩痛穴以远距离(足面足趾)触电式针感为佳,对照组针肩贞、肩髃、肩髎、肩井、手五里、手三里、支沟。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21次为1个疗程。
1疗程后平衡针灸组临床治愈率63.20%,无效1.95%,治疗组临床治愈31.67%,无效6.33%;2疗程后平衡针灸组临床治愈率84.30%,无效0.00%,治疗组临床治愈55.33%,无效3.00%,两组疗效差异明显(P<0.01)。
(王文远,田波,刘岚等.平衡针灸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8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20,24(4):4-5)6.贾春生等将66例肩周炎患者依据性别相同、年龄同组、疼痛程度同级一一配对,将每对受试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入试验组(耳针沿皮透刺组)和对照组(耳针沿皮直刺组),所有患者均以耳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