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治疗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300.17 KB
- 文档页数:4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证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形成。
小儿房间隔缺损已经影响到了小孩的生命健康,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经导管在房间隔缺损的部位送入一个双盘结构的堵闭器,双盘中的一个盘在左心房而另一个在右心房,两个盘由一腰相连,而该腰正好通过房间隔缺口,双盘夹住房间隔,一方面关闭房间隔缺损,一方面固定住堵闭器。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房间隔缺损关闭手术后1天就开始有血小板和纤维素聚集在堵闭器内,3~10天可以填满整个堵闭器,并可以见到胶原组织的沉积,7~10天后内皮细胞开始覆盖在堵闭器的表面并形成肉芽组织,逐渐将堵闭器覆盖。
3个月后内皮细胞和肉芽组织完全包埋堵闭器,其内的血小板和纤维素也逐渐机化,最后形成致密的组织结构,从解剖上完全关闭房间隔缺损。
决定堵闭器堵闭疗效的两个因素:堵闭器植入到房间隔缺损部位后能否快速的在堵闭器内部形成血栓,但在堵闭器表面不能形成血栓;能否快速内皮化,在堵闭器表面形成类似心脏内膜层。
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一)年龄大于3岁,小于60岁,体重大于5kg。
(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其局部解剖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最大伸展直径<40mm;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边缘,特别是离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和肺静脉开口至少4mm;3.房间隔直径大于房间隔缺损14~16mm。
(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功能矫治术后遗留的房间隔缺损。
(四)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外科手术修补后残余分流或再通。
(五)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明显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六)临床有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的表现。
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巨大型ASD(一般指缺损直径大于30mm以上者,小儿按公斤体重计算,12kg者缺损直径大于24mm,17kg者大于28mm)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55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罗国华;孙寒松;许建屏;陶田富【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04(002)010【摘要】目的总结55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3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55岁以上ASD的病例.结果全组48例无手术死亡,无神经系统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年龄不是ASD手术治疗的禁忌证;ASD一经诊断,只要不并发严重的肺血管阻塞性病变,无论有无症状,仍应考虑手术治疗;同期有效处理并发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总页数】2页(P778-779)【作者】罗国华;孙寒松;许建屏;陶田富【作者单位】100037,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100037,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100037,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100037,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相关文献】1.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66例外科治疗体会 [J], 胡宁东;夏旭;周林荣;罗国庆2.3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J], 阎德民;修宗谊3.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J], 周华富;陈铭伍;廖寿合;冯旭;李世康4.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J], 马周瑞;杨应南;李亚雄;陈智豫;郑世营5.运用Amplatzer封堵器与外科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J], 徐忠华;黄云超;杨达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心动图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是一项非侵入性、无辐射的检查技术,它可以通过对心脏进行多平面、多角度的扫描,获得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本文将详细介绍超声心动图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诊断和观察要点。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一种房间隔缺损的类型,它通常位于二尖瓣附近,可以分为中央型和离心型两种。
中央型的房间隔缺损位于二尖瓣下移至房间隔,离心型的房间隔缺损位于二尖瓣附近的宽缺损区域。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可以准确诊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并评估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我们通常从心脏的四腔心切面开始观察。
在正常情况下,右心室和右心房之间的间隔是连续完整的,没有明显的异常。
而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右心室和右心房之间存在一条直径较大的缺损。
缺损的位置可以是中央型,也可以是离心型。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可以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缺损区域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的彩色多普勒模式来直观观察。
彩色多普勒模式可以通过探测流动速度和方向的变化来标记不同类型的血流。
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右心房向右心室流动的血液,形成一个明显的红色或蓝色信号。
其次,通过超声心动图的M模式,我们可以观察到左心室和右心室的舒张功能是否正常。
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例中,由于右心室接受到额外的血液,它的舒张功能通常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流速度降低和心肌肥厚。
另外,超声心动图还可以评估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通过观察左心室和右心室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获得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信息。
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例中,由于右心室需要承受额外的负荷,它的收缩功能通常会增强。
最后,在超声心动图中进行颜色流动成像检查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缺损区域的大小和血流速度来评估缺损的程度。
这对于确定手术治疗的指标和预后的评估非常重要。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微创封堵治疗发表时间:2011-03-25T09:21:31.667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1年1期供稿作者:张玉展1 李红昕2[导读] TEE再次确认封堵器的位置及有无残余分流。
撤输送鞘管,收紧右心房荷包,缝合小切口,无需放置引流管。
张玉展1 李红昕2(1. 山东省单县东大医院心胸外科单县273700;2.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血管外科)作者简介:张玉展(1980.3-),男,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R65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008-0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所用的手术方式有体外循环(CPB)下直视修补术、电视胸腔镜下修补术、介入封堵术和微创封堵术。
微创封堵术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集内、外科治疗方法优点于一体的新技术,该技术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用输送鞘管、封堵伞封堵ASD,美观、安全、手术效果好。
本文就这一技术作综述。
1病人选择微创封堵的病人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证实为中央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包括毗邻较近的多发ASD,对于上腔型ASD、下腔型ASD及合并其它需要在体外循环下矫治的心内畸形的ASD患者不能用于微创封堵。
尸检资料[1]显示,ASD患者中约有29%的病人不适于用封堵器封堵,除上述因素外,巨大缺损、ASD边缘太短(≤4mm)或无边也是不能封堵的因素。
封堵术前要给予患者心电图(EKG)、胸部X光及TTE检查,并抽血化验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
2手术方法2.1术时封堵前TEE检查:术时用多平面食管超声,探头分成人及儿童两种。
全麻成功后,取平卧位,插入食管超声探头,TEE确定缺损的部位、大小及边缘;测量缺损长经和宽径,以确定是否为圆形或椭圆形缺损。
分别测量缺损边缘到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下缘)、主动脉瓣、冠状静脉窦、右房室瓣膜和肺静脉的距离,注意有无肺静脉异位引流及其它需CPB下处理的心内畸形。
32例高龄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高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效果及围手术期经验。
方法:32例高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年龄50~68岁,平均(56±3.2)岁。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32例,其中中度以上关闭不全2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房颤25例。
肺动脉平均压力为(42.1±15.8)mmHg。
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房间隔缺损修补采用直接连续缝合和心包片修补,术中在心脏跳动下探查二尖瓣和三尖瓣,决定是否对瓣膜进行处理。
本组中21例行三尖瓣Devage成形,10例行二尖瓣成形术,为交界区修补。
在心脏跳动下动态观察各瓣膜手术成形效果。
结果:32例患者术后全部生存,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对合并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病变的探查和手术成形治疗操作简单;有利于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术后恢复。
【主题词】房间隔缺损;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2009年1月~2009年8月,我们共收治高龄房间隔缺损患者共32例,全部采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2例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50~68岁,平均(56±3.2)岁。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促等症状,所有患者均于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2~3/VI级柔和的收缩期杂音,动脉瓣第2音亢进伴固定分裂。
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15例,Ⅳ级9例。
中央型房缺20例,上腔型房缺8例、下腔型房缺各4例,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4例,部分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6例,房颤23例。
心胸比率0.58±0.47。
心脏彩超示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32例,其中中度以上关闭不全2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
肺动脉平均压力为(42.1±15.8)mmHg。
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房间隔缺损经皮封堵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1)。
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ICD-9-CM-3:35.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无症状,也可有活动后心悸、气促等;2.体征:可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经皮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封堵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01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介入治疗适应证,无禁忌证。
3.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不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大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可以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3天内。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成人和能配合的儿童)或全身麻醉(不能配合的儿童)。
房间隔缺损:分型、症状和治疗方法2024房间隔缺损(ASD)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血流交通的一种心脏畸形。
房间隔缺损示意图单纯的先天性ASD虽然出生就存在,但往往症状不明显,常导致诊断延迟。
通过超声心动图大部分ASD可以很容易地诊断出来。
然而,并非所有的ASD 都需要积极干预治疗,较小的ASD可以终生进行观察随访而对于那些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或导致矛盾栓塞的ASD,需要评估其是否需要关闭。
流行病学根据胚胎学发病机制和解剖学特点,ASD通常分为继发孔型ASD (约80%)、原发孔型ASD(约15%)、静脉窦型ASD(约5%)和冠状静脉窦型ASD(<1%)4种类型。
ASD均可以通过外科手术闭合,其中,约80%继发孔型ASD可以通过经皮介入封堵治疗。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根据其发生的部位,通常可分为4型:1.中央型:又称卵圆孔型,最常见,发病率占总数的75%以上;绝大多数病例,缺损为单发性的,呈椭圆形,长1-3Cm,位于冠状窦的后上方,相当于卵圆窝的部位,周围有良好的边缘。
缺损距离传导系统较远,术后良好。
但个别病例的缺损,可呈筛孔形。
2.下腔型:缺损位于房间隔的后下方,位置较低,呈椭圆形,下缘缺如,与下腔静脉入口相延续,左心房的后壁构成缺损的后缘,有时伴有下腔静脉瓣,手术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3.上腔型:又称静脉窦型,位于房间隔的后上方,紧靠上腔静脉的入口,缺损下缘为明显的新月型房间隔,上界缺如,常和上腔静脉连通,常合并有部分性右肺静脉异位引流。
4.混合型:即同时兼有上述2种以上的房隔缺损。
病程变化单纯ASD自然病程与ASD的解剖类型、大小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
低龄患者的小型继发孔型ASD常发生自然闭合,<3月龄患儿的总体自然闭合率可达87%,其中年龄3个月以内,<3mm的继发孔型ASD在1岁半内可全部自然闭合,缺损直径3~8mm的患儿在1岁半内有80%以上的自然闭合率,但缺损在8mm以上者几乎不能自然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