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检测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12.50 KB
- 文档页数:6
第2讲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的运输方式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结构D与细胞间的识别、信息传递和免疫有关B.若该膜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O2.若该膜是肝细胞膜,进食后3~4小时,代表的激素胰岛素将会增多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解析:细胞间的识别、信息传递及免疫与糖蛋白(结构D)有关。
O2和O2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线粒体;线粒体需要从外面获取O2,同时把产生的O2释放出去。
进食后3~4小时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使肝细胞中的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供细胞利用。
组成细胞膜的分子可以运动(细胞膜的流动性),决定了细胞膜的形状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2.(2011·山东济南)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的功能有关,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对神经细胞吸收K+没有影响B.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时消耗能量,因此胰岛素出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D.对离体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紫外线处理,结果吸收甘氨酸的功能丧失,最可能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解析:神经细胞吸收K+要消耗能量,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不能合成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能量缺乏,影响吸收K+;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不一定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如氨基酸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胰岛素出入细胞是通过胞吐(胞吞)实现的;对离体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紫外线处理,结果吸收甘氨酸的功能丧失,最可能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3.如图是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代表载体,S代表离子B.S可代表K+等小分子物质.这种物质的跨膜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因为有和能量参与D.图中这种移动方式是错误的,它是固定不变的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物质S从膜外运送到膜内,物质在细胞膜上,并参与了运输过程,故S可能是离子,而是载体;图示过程中有能量的供应及载体的参与,一定是主动运输;载体蛋白在运载离子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运动的。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础巩固1下列模式图示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解析]: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列为亲水的头部在外侧,疏水的尾部在内侧。
[答案]:A2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覆盖在磷脂分子表面B.细胞膜中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相同D.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解析]: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磷脂和蛋白质是构成膜结构的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或分布在膜表面,或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其中外侧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细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因此,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并不相同。
[答案]:B3下列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是()A.以双层磷脂为支架B.蛋白质和多糖形成的糖被镶在膜表层C.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在膜的两侧,亲水端和蛋白质在膜的中间D.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解析]: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在膜的内侧,亲水端在膜的两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
[答案]:C4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C.细胞膜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解析]: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磷脂与胆固醇、脂肪酸、维生素D,都属于脂质,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
[答案]:C5下面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有关的现象是()A.白细胞吞噬病菌B.变形虫伸出伪足完成运动C.人细胞与小鼠细胞融合D.甲状腺细胞内积累碘[解析]: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A、B、C三项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D项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高一生物第四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练习题(有答案)一、选择题1.生物膜的“三合板式”静态结构不能解释下列哪一种现象( )A.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B.变形虫的变形运动C.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D.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答案:B解析:生物膜的“三合板式”静态结构把膜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无法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2.一位细胞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面积增大而厚度变小,其决定因素是细胞膜的( )A.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B.选择透过性C.专一性D.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答案:A解析: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
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2011bull;无锡一中期末考试)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够反映该特点的实例有( )①白细胞吞噬病菌②变形虫的变形运动③水分子能自由进出细胞④细胞融合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4.(2010bull;邵阳高一检测)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是( )A.双螺旋模型B.流动镶嵌模型C.脂质-脂质模型D.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答案:B解析:双螺旋模型不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人们对细胞膜结构的认识经历了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rarr;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rarr;流动镶嵌模型,其中流动镶嵌模型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5.(2010bull;本溪高一检测)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B.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细胞膜的外面有糖蛋白答案:D解析:细胞膜上的部分蛋白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分布于膜外侧,器官移植时异体细胞间的排斥是由于糖蛋白的作用。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下图是人体成熟红细胞细胞膜结构模式图,其中①~③表示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③在细胞膜上都是静止的B.细胞识别与物质①有关C.②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D.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所有膜面积的两倍【答案】A【解析】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A正确;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B正确;②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C正确;③磷脂的单分子层面积小于该细胞膜面积的两倍,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名师点睛】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蛋白质,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细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
2.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生物的细胞中①、②和③的种类均不同B.b可表示02进入细胞内的跨膜方式C.黄瓜的花粉落到丝瓜花的柱头上不能萌发,可能是①在起作用D.若图示为红细胞膜,则a可代表O2,b可代表葡萄糖【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糖蛋白,则Ⅰ代表细胞膜外,Ⅱ代表细胞膜内,②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③表示蛋白质,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②磷脂双分子层相同,而①③的种类不同,A错误;a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则为自由扩散,b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则为主动运输,a表示O2由内环境中进入细胞内,B错误;①表示糖蛋白,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的功能,具有特异性,不同种植物花粉落到花的柱头上不能萌发,C正确;b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但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能用b表示,D错误。
3.下图是真核生物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有关物质。
第14课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P65~67内容,体会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2.结合教材图4-6,阐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重难点击]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
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如何?请阅读教材P65~67内容,结合下列材料进行分析: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研究(1)材料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苯(脂溶性)和Na+(非脂溶性)中,苯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材料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磷脂分子的结构如图所示。
水是一种极性溶剂,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如图)画出它在水—空气界面上的分布情况(用表示磷脂分子)。
答案(4)材料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2.静态结构模型的提出材料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如图)。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结论:生物膜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该模型缺点:认为生物膜是一个静态结构,无法解释细胞生长、变形虫运动、摄食等现象。
3.新技术带来新模型(1)材料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分布,结果如下图。
结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①在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中,将温度维持在0 ℃,与37 ℃相比,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答案两种荧光不能均匀分布,或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分布均匀,因为温度降低减慢了蛋白质运动的速度。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2.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
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答案:A3.性激素是一种固醇类物质,它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这主要与细胞膜的哪项结构有关( )A.①B.②C.③D.②③答案:A4.植物的花粉四处飞扬,却只有落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才会萌发,落到其他植物的柱头上不会萌发。
经研究发现,以上事实是由于细胞之间存在着识别作用,这种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哪种成分有关( ) A.糖蛋白B.磷脂C.糖脂D.胆固醇答案:A5.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具有全透性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D.细胞膜的两侧结构不对称答案:A6.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极性端(亲水)与非极性端(疏水)的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甲所示)。
图甲(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2.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
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答案:A3.性激素是一种固醇类物质,它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这主要与细胞膜的哪项结构有关( )A.①B.②C.③D.②③答案:A4.植物的花粉四处飞扬,却只有落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才会萌发,落到其他植物的柱头上不会萌发。
经研究发现,以上事实是由于细胞之间存在着识别作用,这种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哪种成分有关( )A.糖蛋白B.磷脂C.糖脂D.胆固醇答案:A5.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具有全透性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D.细胞膜的两侧结构不对称答案:A6.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极性端(亲水)与非极性端(疏水)的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甲所示)。
图甲(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乙①该结构具有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增加膜的通透性,B的完整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①选择透过性②磷脂双分子层一定的流动性A级基础巩固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欧文顿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易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C.流动镶嵌模型是由桑格和罗伯特森共同提出的D.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解析:欧文顿通过实验提出了“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才经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流动性问题。
流动镶嵌模型由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答案:D2.某科学家将一种细胞的最外层进行化学分析,得到糖类、脂质、蛋白质,由此可以判断该细胞是( )A.蓝藻细胞B.植物细胞C.动物细胞D.大肠杆菌解析:糖类、脂质、蛋白质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蓝藻细胞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细胞,它们的最外面是肽聚糖构成的细胞壁;植物细胞最外面则是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
答案:C3.透析型人工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膜材料——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 )A.流动性特点B.信息交流功能C.磷脂双分子层结构D.选择透过功能解析:血液透析膜是从功能上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滤去代谢废物并保留营养物质,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
血液透析膜不要求具有生物膜的流动性和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不具有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D4.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和病毒。
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
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是( ) A.抗体B.运载体C.糖蛋白D.单链DN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被镶嵌进去的物质位于细胞膜上,且具有识别功能,因此是糖蛋白,C项正确。
答案:C5.下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部分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结构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名称是________。
(2)构成细胞膜的结构②和③大多是可以运动的,这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中均有与此相似的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区别,其主要原因在于膜结构上的________不同。
细胞中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及细胞膜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分布在其中。
(2)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基础。
(3)细胞在吸收物质上具有选择性,这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4)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在物质组成上是类似的,而膜的功能复杂程度是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的;各种生物膜共同组成了生物膜系统。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2)一定的流动性(3)选择透过性(4)蛋白质生物膜系统[B级能力训练]6.将人的红细胞中的磷脂全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单分子层表面积相当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A.人的肝细胞B.蛙的红细胞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D.大肠杆菌细胞解析:人的肝细胞、蛙的红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含有细胞膜、多种细胞器膜以及核膜,将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所以磷脂分子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D正确。
答案:D7.将大量磷脂分子放入清水中,搅拌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解析:依据“相似相溶”原理,磷脂分子不可能散乱地分布在水中。
答案:A8.罗伯特森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这一观点的局限性最主要在于( )A.不能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B.不能解释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C.不能解释脂质类物质较容易跨膜运输D.不能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解析:罗伯特森较科学地说明了细胞膜的构成,但其还没有说明这种结构的特点,所以其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以及脂质类物质较容易跨膜运输等问题,但这个静态的结构不能科学地阐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答案:D9.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
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解析:根据图示信息,放射性的荧光物质用激光束照射时荧光消失,停止照射荧光恢复,说明荧光物质并没有跨膜运输。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激光束照射可加快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10.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
为了探究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做了以下实验:分别用红色、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 °C下融合,40 min后,发现融合后细胞膜上的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均匀相间分布。
有人认为该实验没有完成,请你继续完成探究实验:①补充未完成步骤:分别将等量细胞放在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
②请指出可以从哪两个方面来观察实验结果: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预测该实验最可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其原因是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多是可以运动的。
这种运动实质上是一种热运动,所以温度升高时,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大。
依据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探究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可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的高低,故实验至少要设置三组(温度低于、等于或高于37 °C), 进行相互对照。
然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的情况以及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时所需要的时间。
最终得出结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
答案:①20(温度低于37 ℃即可) 60(温度高于37 ℃即可)②a.相同时间之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的情况b.比较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时所需要的时间③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11.人们已经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含有磷脂分子。
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1)实验课题: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2)实验目的:利用化学试剂检测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成分。
(3)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材料:细胞膜样液、蒸馏水、洁净试管、滴管、双缩脲试剂等。
(5)实验步骤第一步:取洁净的试管两支,编号为甲、乙。
第二步:向甲试管中滴加2 mL的细胞膜样液,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