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26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共3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1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而在汉语学习中,量词习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的考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量词。
在汉语中,许多名词后面需要加上一定的量词才能表示数量,如“一个人”、“三张桌子”等等。
因此,量词习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由于不同语言中量词的概念和用法不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会出现量词的错误使用和混淆。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导致量词习得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母语对于汉语量词的影响。
母语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使用量词时。
母语中可能没有量词的概念,或者量词的用法和汉语不同,这就会影响到学习者使用汉语量词的准确性。
其次是语言环境的影响。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些用法和惯用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习得,比如罗马数字的使用等等。
再次,我们来谈论一下量词习得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提高量词的准确性,学习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技巧。
首先,多听多说。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听汉语的使用,多进行口语练习,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中量词的用法。
其次,多阅读中文资料。
阅读可以帮助学习者借鉴汉语量词的使用方法和习惯表达方式。
最后,多练习。
在课堂中加强量词的训练,多进行词汇练习和语法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量词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习者的不断努力和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课堂,勤加练习,不断强化汉语量词的知识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的量词习得。
综上所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涉及到母语影响、语言环境、习得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者才能逐步掌握好汉语中量词的正确使用方法。
为了提高我们的汉语水平,我们应该多听多说多练习,不断地充实我们的汉语学习生活在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量词的习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的习得研究对于中国的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主题、习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首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语法知识、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例如,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更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
除此之外,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习得过程。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听说能力的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语言输出来提高口语水平,通过阅读来扩展词汇量和语感,通过写作来提高表达能力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与母语的对比和交互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有效。
此外,习得研究还包括对于教材设计和评估的探讨。
学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不同水平和目标的教材,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质量、丰富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
性、教材设计和评估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与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与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其次,研究目的不同,第三,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以惯用语为例摘要:惯用语是现代汉语里一种浓缩的语言形式,因其内容丰富、形式精炼,因而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被广泛与频繁使用。
然而正因为其精炼的形式来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演变,使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难以被二语习得者所理解。
作为一个语言中具有丰富表达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惯用语的使用是不能舍弃的,正是因为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学生有很强的兴趣,但正因为汉语作为非线性文字的特性,以及汉语熟语系统的复杂牵扯,还有熟语表意的双层性和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异域生活知识使得二语习得者在习得上遇到的困难重重,惯用语的教学也因此存在“重要+不重视”,“困难+兴趣”的局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文化因素与惯用语的结构教学相结合,将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惯用语;惯用语语义性质;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1.汉语惯用语的界定问题首先,关于汉语惯用语名称的研究,以吕叔湘、朱德熙1951年使用“习惯语”这一名称为始。
有的学者认为“惯用语”这个名称具有贬义色彩,因此建议用“习语”或“习用语”来代替而不使用这个术语。
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为惯用语另立新名称。
这个名称所指代的范围不同时,所研究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实际上通常我们所说的“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
”①然而关于惯用语以及谚语等熟语的定义的确很难真正做到可以有效区分它们的不同,譬如“谚语是群众口语中脱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它揭示客观真理,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富有教育意义,深为人们喜闻乐道。
”②这个定义也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惯用语”且找不出有描述不对的地方。
刘雅梅等(2020)的《多维视角下情境制约惯用语的规约性与创造性》③一文所讨论的“情境制约惯用语”就并非学界通常意义上讨论的“惯用语”,它所指的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惯使用的受制于具体的交际语境的多词语组合。
例如“你好”、“请便”“多吃点”等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四十年赵 杨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提 要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与改革开放同步,迄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本文首先选取一些关键节点和重要文献,特别是早期文献,对这一进程做简单回顾,特别关注研究方法的演进。
随后以界面假说为例,阐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文章最后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纳入二语习得的学科框架;增强理论意识,挖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关注线上学习行为研究。
关键词 汉语第二语言(二语)习得研究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of Chinese started as China opened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ly ever since. The present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review of L2 Chinesestudies in the last 40 years, based on critical developmental points and important literature witha special focus on research method evolution. It then exemplifies the contribution of L2 Chineseresearch to the discipline of SLA. The author lists three aspects of L2 Chinese research in thefuture: to put it in the framework of SLA discipline, to strengthen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ndexplore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o carry outresearch into online Chinese learning.Key words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本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界面关系习得研究”(项目编号13BYY092)阶段性成果。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导言: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学习汉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针对这一现象,许多研究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研究,以寻求更有效的汉语教学方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某些典型案例,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些关键因素,并就此提出一些改进与建议。
案例一:张先生的汉语学习之旅张先生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学习者,他在中国学习汉语已有一年的时间。
根据他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1. 创设情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与学生们创设各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培养学生在现实交流中使用汉语的能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汉语知识。
2. 游戏化教学:在课堂中引入适当的竞争元素,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汉语的好奇心。
例如,通过卡片配对游戏、语言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文化体验:将文化元素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加深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例如,通过观看中国电影、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文化体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案例二:玛丽的汉字学习之路玛丽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学习者,她对于汉字的学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书写和辨认方面。
通过对她的学习经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教学重点:1. 形音结合: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和理解汉字的构成,并且将其与发音相结合。
通过教学材料和多媒体工具,将汉字的形状与发音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运用汉字。
2.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运用汉字。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教师可以以购买物品为主题,让学生辨认和书写相关的汉字。
3. 辅助工具: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辨认汉字,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工具,如汉字卡片、电子词典等,以辅助学生的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代表与文化精髓,但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则是从国外开始,这说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汉语与中国。
然而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还需要不断地向纵深研究,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本文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进行分析,研究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汉语言;国际教育;第二语言;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并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得到运用。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可以从起语义范畴与认知语法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概念进行解读,就可以加强其内容的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其内容。
而且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与解释都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够借鉴认知语言系统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寻求一个简单的学习途径。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一)不同词汇习得汉语言中的词汇包括一般词汇和汉语词汇两种,前者是人们在交流与生活中必须的词汇,这类词汇的意思比较简单且明确,属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如“我们”,“你好”等,使用者可以熟练的掌握并应用,作为人们的语言交流,并且可以及时的给予回应;后者则是除了基本词汇之外的词语,应用的要求也比较高,通常是在母语词汇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或者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等等。
从词汇习得的过程来看,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汉语词汇自身比较海量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不会像语法一样有固定的规律,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衍生出许多的新词汇,使得整体汉语学习进程会更加零散。
而且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但不同意思的词汇,需要学习者逐步对其内涵加以区分,比如“jie shi”的拼音就包含“解释”、“揭示”、“届时”、“结实”等词汇,汉语的词汇学习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其内涵与外国人的理解方式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古文的学习更加困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