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与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的语块教学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需求日益增加。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语块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的语块教学策略,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语块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将详细阐述语块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语块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语块教学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包括提高语言流利性、准确性和地道性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还将对语块教学的优势和挑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语块教学的应用与发展,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加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
二、语块教学的理论基础语块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块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预制好的语言单位。
这些语块可以是固定的短语、习语、搭配或者句子框架。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块在语言使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能够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同时也体现了语言的文化特色。
因此,语块教学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
心理学的研究也为语块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和记忆是以块状或者组块的形式进行的。
语块作为一种预制好的语言单位,符合大脑处理信息的规律,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率。
同时,语块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直觉,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教育学也为语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教育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块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鼓励他们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灵活运用语块,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块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来。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还有一项任务。
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学习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P21)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
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P77)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主要表现在: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而最根本之处则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他还进一步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语法是否正确)、可接受性(交际中能否被接受)、得体性(是否在语境中恰当,合乎社会文化)、现实性(是否在现实中常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的习得研究对于中国的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主题、习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首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语法知识、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例如,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更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
除此之外,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习得过程。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听说能力的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语言输出来提高口语水平,通过阅读来扩展词汇量和语感,通过写作来提高表达能力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与母语的对比和交互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有效。
此外,习得研究还包括对于教材设计和评估的探讨。
学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不同水平和目标的教材,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质量、丰富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
性、教材设计和评估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一、引言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第二语言之一,其文化教学也愈加重要。
本文将探究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种类及教学方法。
二、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汉语的文化背景、历史和传统等都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也需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予以注重。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1.理解汉语的本质汉语在视听、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均与其他语言不同,这是由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所决定的。
若缺乏对于汉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无法真正理解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提高交际能力在交流中,文化背景的合理运用更有助于语言表达的成功。
比如从谦虚、礼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可以使外国人更好地融入汉语社会,提高社交能力和交际效果。
3.促进文化传承文化教学也是汉语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引发外国语学习者对于汉语文化的好奇、探索和学习。
同时,也可以促进汉语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三、汉语文化教学的种类汉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文化背景的种类繁多。
本节将介绍汉语文化教育的种类。
1.宫廷文化中国自古是带有传统宫廷文化的国度,宫廷文化既是中国历史的珍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教授宫廷文化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2.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学习饮食文化,不仅可以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还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习俗和生活方式。
3.文学艺术文化中国的文学艺术传统是极其丰富的。
从《红楼梦》到《诗经》,教授文学艺术文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底蕴。
四、汉语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促进汉语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教学方法也必须得到不断完善。
以下是教授汉语文化的教学方法:1.词汇教学对于与文化相关的词汇,如“春节”、“中秋节”、“龙舟节”等,教授文化知识点的同时,也应教授相关词汇。
2.文化史教学文化史教学包括文化方面的历史知识,如宫廷文化、民俗文化,还有中国历史上的各种风土人情等。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汉语拼音教学顺序分析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汉语拼音教学顺序分析摘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培养其汉语意识。
在汉语拼音教学四原则及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确定汉语拼音的教学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以音节为基本的教学单位,由音节到声母、韵母。
关键词:拼音教学;教学原则;教学顺序一、引言语音是语言的载体。
据薛家宝(2002;286)在言语交际中分析,听和说的比重分别占45%和30%,读和写分别占16%和9%。
可见听懂别人的话和准确地发音是成功进行言语交际的关键。
在汉语学习之初掌握正确的发音是多么重要。
常见的“洋腔洋调”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初级阶段的汉语拼音没有掌握好。
现阶段汉语拼音教学中,主要关注于怎样准确清晰地说明每个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
而对于拼音的教学顺序一般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声韵配合表顺序进行。
这样的顺序显然是以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为教学对象设定的。
母语汉语者学习汉语拼音是为了学习汉字,汉语语音是已经习得的。
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拼音则是以其为载体学习汉语语音。
按照母语者的学习目的制定的学习顺序,显然是不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因此,本文通过讨论尝试建立新的汉语拼音教学顺序。
二、汉语拼音教学原则(1)为教学目标服务原则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
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学习拼音的目的是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获得汉语的语音意识。
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以这个总的教学任务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教学。
因此,我们确定第一条汉语拼音教学原则:为教学目标服务原则。
(2)音韵教学原则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通常把元音、辅音与韵母、声母糅合在一起教学。
元音、辅音是普通语音学的术语。
声母、韵母是传统音韵学的术语。
目前教学通常从元音、辅音发音的角度开始单韵母教学,而在其后复韵母教学中又从韵母、声母的角度教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声母和辅音、韵母和元音概念之间相互转换跳跃,给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负担。
随着中国和泰国在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当今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越来越多,汉语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在泰国各所学校均已系统性地开展起来。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汉语拼音教学顺序分析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培养其汉语意识。
在汉语拼音教学四原则及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确定汉语拼音的教学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以音节为基本的教学单位,由音节到声母、韵母。
关键词:拼音教学;教学原则;教学顺序一、引言语音是语言的载体。
据薛家宝(2002;286)在言语交际中分析,听和说的比重分别占45%和30%,读和写分别占16%和9%。
可见听懂别人的话和准确地发音是成功进行言语交际的关键。
在汉语学习之初掌握正确的发音是多么重要。
常见的“洋腔洋调”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初级阶段的汉语拼音没有掌握好。
现阶段汉语拼音教学中,主要关注于怎样准确清晰地说明每个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
而对于拼音的教学顺序一般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声韵配合表顺序进行。
这样的顺序显然是以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为教学对象设定的。
母语汉语者学习汉语拼音是为了学习汉字,汉语语音是已经习得的。
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拼音则是以其为载体学习汉语语音。
按照母语者的学习目的制定的学习顺序,显然是不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因此,本文通过讨论尝试建立新的汉语拼音教学顺序。
二、汉语拼音教学原则(1)为教学目标服务原则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
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学习拼音的目的是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获得汉语的语音意识。
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以这个总的教学任务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教学。
因此,我们确定第一条汉语拼音教学原则:为教学目标服务原则。
(2)音韵教学原则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通常把元音、辅音与韵母、声母糅合在一起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总论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②教学的全过程;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1. 目的《大纲》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梳理和描述,旨在为汉语教学机构和教师在教学计划制订、学习者语言能力评测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和参考标准。
2. 原则科学性原则《大纲》以语言交际能力理论为指导,参考和借鉴了多种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大纲的经验和成果,吸收了国际汉语教学的经验,并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调研。
在制定方法上力求既凭借经验,又注重实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典型性。
实用性原则《大纲》从指导国际汉语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目标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分级分类描述。
同时还提供了《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表》、《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举例表》、《中国文化题材及文化任务举例表》、《汉语教学任务活动示范列表》、《常用汉语语法项目分级表》、《汉语拼音声母、韵母与声调》、《常用汉语800 字表》、《常用汉语1500 高频词语表》等大量具有实用参考价值的附录。
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参考、选择并增加所需要的相关内容,制订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或教材编写纲目。
针对性原则针对国际汉语教学从专业化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发展趋势,《大纲》在别写过程中,最大可能地兼顾到小学、中学及社会人士等不同使用对象的特点,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汉语学习的难度,对目标等级也做了适当调整,突出汉语交际能力在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中的地位,以适应国际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通用性原则《大纲》参照《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以及《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等国际认可的语言能力标准,从跨文化语言教学的角度,吸收了现阶段国际汉语教学的成果与经验,对典型的汉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示例建议,以便于更多的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面参考使用。
3. 内容总目标国际汉语教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教学研究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代表与文化精髓,但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则是从国外开始,这说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汉语与中国。
然而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还需要不断地向纵深研究,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本文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进行分析,研究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汉语言;国际教育;第二语言;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并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得到运用。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可以从起语义范畴与认知语法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概念进行解读,就可以加强其内容的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其内容。
而且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与解释都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够借鉴认知语言系统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寻求一个简单的学习途径。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一)不同词汇习得汉语言中的词汇包括一般词汇和汉语词汇两种,前者是人们在交流与生活中必须的词汇,这类词汇的意思比较简单且明确,属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如“我们”,“你好”等,使用者可以熟练的掌握并应用,作为人们的语言交流,并且可以及时的给予回应;后者则是除了基本词汇之外的词语,应用的要求也比较高,通常是在母语词汇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或者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等等。
从词汇习得的过程来看,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汉语词汇自身比较海量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不会像语法一样有固定的规律,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衍生出许多的新词汇,使得整体汉语学习进程会更加零散。
而且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但不同意思的词汇,需要学习者逐步对其内涵加以区分,比如“jie shi”的拼音就包含“解释”、“揭示”、“届时”、“结实”等词汇,汉语的词汇学习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其内涵与外国人的理解方式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古文的学习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