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12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38
念珠菌的最佳治疗方法
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通常出现在口腔、阴道和皮肤等部位。
最佳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和克霉唑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局部使用的方式来治疗感染部位,有时也需要联合外用药物或口服药物来加强疗效。
此外,保持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也是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建议遵医嘱,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及时复查和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口腔念珠菌会自愈吗【导读】口腔的健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的问题,很多朋友都不太重视口腔的疾病,殊不知小小的口腔疾病也会引起身体很多地方出现严重的病症,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讲一种口腔念珠菌的疾病,很多朋友就会问口腔念珠菌会自愈吗?一起往下看。
口腔念珠菌会自愈吗可能朋友们一听口腔里面的疾病就不会特别的重视,这是因为口腔里面经常会发生一些小的炎症,比方说口腔溃疡,很多人得了口腔溃疡以后没有去治疗也会出现自愈的情况,那么口腔念珠菌会自愈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您需要明白的是口腔念珠菌不同于口腔溃疡,它是一种真菌的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口腔念珠菌会引起身体的很多严重的症状,必须经过系统的治疗才能康复。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治疗口腔念珠菌的具体方法。
1,如果是宝宝出现了一些鹅口疮的症状,那么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来制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以及不断的繁殖,并改变口腔里边的酸碱环境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2,一些清洗口腔的药物也可以杀死细菌使身体恢复健康,患者还可以通过涂抹的药物对真菌进行有必要的消炎杀菌,使真菌得到有效的抑制,从而使皮肤以及口腔新生健康的皮肤组织。
3,还有的患者本身的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抵抗疾病能力比较差,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所以可以通过注射增强免疫力的药物而从根本上预防口腔念珠菌的发生。
口腔念珠菌的症状口腔念珠菌在最近几年的发生率是越来越高,它的主要病原菌就是白色念珠菌,大约有25%到50%的人群身体里面都含有念珠菌,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发病的迹象,那么一旦发生口腔念珠菌的症状具体有哪一些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1,口腔念珠菌也是分为很多类型的,比方说经常发生在舌头,唇部,脸颊等这些部位的通常就被称作为鹅口疮,大部分的患者基本上都是一些新生儿的宝宝,在宝宝的柔嫩皮肤上会出现一些小斑点,严重的宝宝会在咽部,牙龈部位出现一些鲜红色的斑片。
2,成人如果感染了口腔念珠菌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口角炎,患者常常会感觉到口腔特别的干燥,并且出现一些疼痛感,在味觉方面也会没有任何感觉甚至是丧失了味觉。
口腔内科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龋病的主要致病菌是:A. 乳酸菌B. 链球菌C. 变形链球菌D. 葡萄球菌2. 下列哪项不是牙髓炎的病因:A. 细菌感染B. 牙齿外伤C. 牙齿磨损D. 牙齿矫正3. 牙周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包括:A. 牙龈出血B. 牙齿松动C. 口臭D. 牙齿疼痛4. 口腔黏膜白斑的特点是:A. 表面光滑B. 边界清楚C. 无痛性D. 易出血5. 口腔扁平苔藓的典型临床表现是:A. 网状白纹C. 溃疡D. 肿块6. 根管治疗的主要目的是:A. 清除根管内的感染B. 美容修复C. 预防龋病D. 矫正牙齿排列7. 以下哪项不是牙髓病的治疗方法:A. 开髓引流B. 根管治疗C. 抗生素治疗D. 牙齿拔除8. 牙髓电测敏仪的作用是:A. 测量牙齿的硬度B. 测量牙髓的活力C. 测量牙齿的密度D. 测量牙齿的厚度9. 以下哪项是口腔念珠菌病的常见诱因:A. 长期使用抗生素B. 长期吸烟C. 长期饮酒D. 长期吃糖10. 口腔癌的好发部位不包括:A. 舌B. 颊黏膜D. 硬腭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牙周病的治疗方法包括:A. 洁治B. 刮治C. 抗生素治疗D. 牙齿矫正12.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包括:A. 口腔黏膜白色斑点B. 口腔黏膜红斑C. 口腔黏膜溃疡D. 口腔异味13. 根管治疗的步骤包括:A. 开髓B. 根管预备C. 根管消毒D. 根管充填14. 以下哪些因素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A. 吸烟B. 饮酒C. 口腔卫生不良D. 遗传因素15. 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依据包括:A. 临床表现B. 病史C. 实验室检查D. 影像学检查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牙髓炎的病因。
17. 描述牙周病的预防措施。
18. 解释根管治疗的原理。
19. 阐述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20. 论述口腔癌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方法。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临床分析(附134例病例报告)【摘2个月可治愈;慢性萎缩型,经过3~6个月左右才能治愈。
疗效:134例治愈126例,标准为临床症状消失,白色念珠菌培养阴性;减轻8例,5例为义齿性口炎有颗粒状增生,3例为急性萎缩型,治疗后口干充血好转,患者未继续坚持服药,导致复发8例。
讨论口腔念珠菌的发生有多种易感染因素,本文134例病例报道了全身因素是导致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另外局部应用抗生素易患该病,从表1中可以看出:义齿性口炎为多数[3],其次为年老体弱、婴幼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头颈部放疗、肿瘤化疗[4]。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强调去除致病诱因,不要滥用抗生素、激素,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局部治疗,定时清洗口腔,造成口腔内弱碱性环境使霉菌无法生存,必要时口服抗霉菌药物。
本文134例病例,全部采用局部用药,清洁口腔和义齿,口。
服维生素B2作者单位:陈建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21002徐州)陈新甫(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21002徐州)参考文献[1]徐岩英,胡碧琼.口腔念珠菌及其致病性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7;32(3):180~181.[2]徐岩英,胡碧琼.成人口腔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的多元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1):40~41.[3]张晔缨,曹家倍.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9;5:71~72.[4]徐岩英,胡碧琼,刘宏伟.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探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5;9:9~11.(收稿日期:2000—04—01)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致力于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感谢您下载我们文档。
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导读:口腔念珠菌病是有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口腔黏膜病,念珠菌是真菌的一种,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通常寄生在人的皮肤、口腔、阴道或肠粘膜,如果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时,就容易引起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表现为念珠菌性口炎、唇炎和口角炎以及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等。
……口腔念珠菌病是有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口腔黏膜病,念珠菌是真菌的一种,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通常寄生在人的皮肤、口腔、阴道或肠粘膜,如果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时,就容易引起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表现为念珠菌性口炎、唇炎和口角炎以及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等。
引起口腔念珠菌病有以下几个原因。
1、念珠菌病原致病。
念珠菌毒性的强弱取决于其毒性物质的代谢产物。
其中在消化道和阴道寄生的念珠菌属于酵母型,所以不存在致病性,当酵母型的念珠菌发育称为菌丝型念珠菌,才具有致病的可能。
此外,白色念珠菌在口腔黏膜中具有强粘附性,所以口腔念珠菌病时念珠菌病比较常见的一种。
2、人体的防御技能下降。
其实人体血液中有一种血清因子具有抗真菌功能的,它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其抑制能力在婴儿时期6-12个月就能达到成人的水平,所以容易患口腔念珠菌病的人群是半岁以前的婴儿,尤其是未满月的新生儿。
3、药物或其他因素影响人体的防御能力。
滥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容易引起口腔念珠菌病;广谱抗生素能使菌群失调,破坏人体内细菌和真菌的平衡,使体内维生素b族缺乏,导致念珠菌滋生和致病。
4、人体的其他疾病引起。
如何人本身患有内分泌功能疾病、甲状腺功能不足、爱狄森病、脑下垂体功能低下等,都会容易患上口腔念珠菌病,此外糖尿病人皮肤的ph值比较低,含糖量高,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滋长和致病。
5、其他因素导致。
如果人常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工作,也容易引起口腔念珠菌病。
另外,如果收到慢性局部的刺激,像过度吸烟,都会是白色念珠菌感染致病的因素。
口组病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是:A. 口腔溃疡B. 牙周炎C. 口腔白斑D. 舌炎答案:A2. 口腔癌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A. 舌部B. 颊黏膜C. 牙龈D. 腭部答案:B3. 口腔黏膜白斑的常见病因是:A. 吸烟B. 饮酒C. 病毒感染D. 细菌感染答案:A4. 口腔扁平苔藓的典型临床表现是:A. 溃疡B. 红斑C. 白斑D. 苔藓样斑块答案:D5. 口腔念珠菌病的常见病原体是:A. 念珠菌属B. 链球菌属C. 葡萄球菌属D. 杆菌属答案:A二、填空题6. 口腔黏膜白斑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答案:白色、斑块状、可有或无自觉症状7. 口腔癌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者、长期饮酒者、口腔卫生不良者以及____。
答案:口腔黏膜白斑患者8. 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依据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荧光检查9.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口腔黏膜白色假膜、疼痛、口腔黏膜红斑10. 口腔黏膜白斑的预防措施包括戒烟、戒酒、____、____。
答案: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三、简答题11. 简述口腔黏膜白斑的临床表现。
答案:口腔黏膜白斑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可光滑或粗糙,有时伴有红斑或糜烂。
患者可能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的不适感。
12. 描述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过程。
答案: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过程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临床表现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荧光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到典型的苔藓样改变,免疫荧光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因。
13. 阐述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
答案: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真菌漱口水或涂抹抗真菌药膏。
在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
同时,改善口腔卫生和控制潜在的诱发因素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1、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 [单选题] *A.婴幼儿(正确答案)B.学龄前儿童C.青少年D.中年人E.老年人答案解析: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是I型单纯疱疹病毒。
多见于六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六个月至两岁更多。
2、口腔念珠菌病常发生于以下情况,除外() [单选题] *A.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B.长期使用免疫制剂C.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D.长期精神紧张(正确答案)E.白色念珠菌本身毒力增强答案解析:口腔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发生于口腔念珠菌本身毒力增强、宿主的防御能力降低和有易感因素的时候,易感因素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长期精神紧张不是其中易感因素。
3、型单纯疱疹病毒与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单选题] *A.带状疱疹B.水痘C.伪膜性口炎D.宫颈癌(正确答案)E.鼻咽癌答案解析:II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引起腰以下皮肤黏膜及生殖器的感染。
故选D。
4、对于念珠菌性口炎中慢性肥厚型的高龄患者,为了明确诊断有无异常增生,首选的诊断方法是() [单选题] *A.唾液培养B.唾液及血清念珠菌抗体测定C.活体组织检查(正确答案)D.直接涂片镜检E.血CEA测定答案解析:活体组织检查可以确诊,故答案选C。
5、复发性疱疹性口炎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是() [单选题] *A.舌背B.舌腹面C.软腭D.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正确答案)E.颊部答案解析:复发性疱疹性口炎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故又称复发性唇疱疹。
故选D。
6、急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特征为() [单选题] *A.口腔黏膜散在的溃疡B.口腔黏膜出现簇集的小水疱(正确答案)C.口腔黏膜上白色凝乳状的绒膜D.疱疹并沿神经排列,不超过中线E.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水疱、丘疹等病损答案解析:急性疱疹性口炎发病往往在发热后,好发于唇红部及邻近口周皮肤和口腔黏膜,先是出现散在红色斑疹,很快斑疹上形成散在或成丛的小水疱,周围有红边;初起时发痒,继而有痛感。
病历如下:
患者,女性,68岁。
主诉:口腔发干10天。
现病史:患者2周前因慢性咽炎,在他院连续使用头孢等抗生素输液治疗5天,咽部症状减轻,近10天口腔发干,伴舌部疼痛,未经诊治,今来就诊。
既往史:否认其他系统病史。
临床检查:舌背、双颊、上腭后份黏膜充血明显,舌背乳头萎缩,并可见散在白色假膜,假膜呈凝乳状,稍用力可擦去,口腔湿润度尚可。
涂片检查:刮取口腔黏膜表面的假膜,显微镜下可见较多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提示念珠菌感染。
HIV抗体检测:阴性。
诊断:口腔念珠菌病。
询问近期用药情况,尤其是有无滥用抗生素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
询问生活史,如输血史、不安全性接触等。
以上病历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概述】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内脏、皮肤、粘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
Gruby(1842)从口疮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酵母样菌;Berkhont(1923)确认此种菌属于隐球菌科的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
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鹅口疮(雪口病)是最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
【诊断】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认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养基上形成厚壁孢子,而最简单的方法是标本直接镜检。
口腔科医生常采取口腔粘膜的假膜、脱落上皮、痂壳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液数滴,覆以盖玻片,用微火加热以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行镜检,如发现假菌丝或芽胞,就可确认为真菌感染,但还必须通过培养,才能确诊为白色念珠菌。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应与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
膜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患区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内渗出,凝结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略高出于粘膜面。
假膜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
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
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的病原菌。
【治疗措施】口腔念珠菌病以局部治疗为主,但严重病例及慢性念珠菌感染常需辅以全身治疗才能奏效。
1.局部药物治疗(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本药系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常用药物。
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口腔,以消除能分解产酸的残留凝乳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
轻症患儿不用其它药物,病变在2~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预防复发。
也可用本药在哺乳前后洗净乳头,以免交叉感染或重复感染。
(2)龙胆紫水溶液:龙胆紫液在1∶10万的浓度时,仍能抑制念珠菌的生长。
口腔粘膜病第一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一、A11、下面哪项描述为带状疱疹的主要临床表现A、单侧性皮肤一黏膜疱疹,沿神经支分布及剧烈的疼痛B、成簇小水疱,疱破后行成大片浅表溃疡C、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D、口腔黏膜突然发生广泛的糜烂E、口腔黏膜充血,局部形成糜烂或溃疡2、带状疱疹的致病病原微生物是A、细菌B、真菌C、衣原体D、支原体E、病毒3、不适用于口腔单纯性疱疹治疗的药物是A、阿昔洛韦B、利巴韦林C、泼尼松D、干扰素E、聚肌胞4、下面哪项不是急性疱疹性口炎与疱疹样口疮的区别A、好发年龄不同B、性别差异C、前者为急性发作、全身反应较重;后者为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较轻D、前者病损表现为成簇小水疱;后者病损表现为散在小溃疡E、前者病损可伴皮肤损害;后者病损无皮肤损害5、复发性疱疹性口炎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是A、舌背B、舌腹面C、软腭D、口唇或接近口唇处E、颊部6、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发病过程在临床上可分为A、前驱期、水疱期、糜烂期、愈合期B、前驱期、水疱期、糜烂期、静止期C、充血期、水疱期、糜烂期、愈合期D、前驱期、水疱期、静止期、愈合期E、前驱期、充血水肿期、糜烂期、愈合期7、下列哪项描述最接近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表现A、白色网纹样病变B、口腔深大溃疡C、红色增殖样变D、白色角化E、较严重的龈口炎8、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好发人群是A、老年人B、6岁以下儿童C、青少年D、更年期妇女E、40岁左右的中年人9、机体在对抗口腔单纯性疱疹感染过程中。
最具作用的是A、唾液溶菌酶B、唾液黏蛋白C、细胞免疫D、上皮角蛋白E、体液免疫10、下列哪项不是口腔单纯性疱疹的主要传播途径为A、唾液B、飞沫C、疱疹液D、胎儿经产道感染E、输血11、引发口腔单纯性疱疹的病原体是A、巨细胞病毒B、HIVC、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D、HSVE、EB病毒12、不能用于口腔念珠菌病局部治疗的药物是A、西地碘B、2%~4%碳酸氢钠C、制霉菌素、咪康唑D、肤轻松软膏E、龙胆紫水溶液13、临床上常用的念珠菌实验室检测方法A、涂片法、培养法、基因诊断B、涂片法、培养法、活检法C、涂片法、培养法、免疫法D、培养法、活检法、基因诊断E、涂片法、免疫法、基因诊断14、对于念珠菌性口炎中慢性肥厚型的高龄患者,为了明确诊断有无异常增生,首选的诊断方法是A、唾液培养B、唾液及血清念珠菌抗体测定C、活体组织检查D、直接涂片镜检E、血CEA测定15、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型口炎的临床表现是A、病损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B、病损区黏膜表现为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C、病损区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见斑点状假膜D、病损区黏膜充血糜烂,舌背乳头成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E、病损区黏膜出现珠光白色网纹伴充血16、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多发于A、老年人B、青少年C、新生婴儿D、更年期妇女E、40岁左右的中年人17、念珠菌性口炎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三型A、急性假膜型、急性红斑型、萎缩型B、慢性肥厚型、急性红斑型、溃疡型C、急性假膜型、急性红斑型、充血型D、急性假膜型、急性红斑型、坏死型E、急性假膜型、急性红斑型、慢性肥厚型18、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A、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义齿性口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B、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念珠菌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C、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念珠菌口角炎、雪口病D、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念珠菌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E、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抗生素口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19、下面哪个因素与白色念珠菌病的毒力无关A、胞质的组成B、菌体形态C、黏附力D、侵袭酶E、表面受体20、人类口腔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是A、热带念珠菌B、假热带念珠菌C、白色念珠菌D、克柔念珠菌E、近平滑念珠菌21、下面哪项是球菌性口炎的治疗方法A、注射干扰素或转移因子,口服止痛药物B、口服酮康唑:成人剂量为每日一次口服200mg,2~4周一个疗程C、注射链霉素每日0.5g,或异烟肼每日0.1g局部封闭,每日或隔日一次D、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局部可用氯己定漱口剂E、全身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2、下面哪项描述不是球菌性口炎的临床表现A、口腔黏膜充血,局部形成糜烂或溃疡B、溃疡或糜烂的表面上覆盖假膜C、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网纹样病变D、患者唾液增多,疼痛明显E、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23、球菌性口炎的主要致病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乳酸链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C、脑膜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E、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24、治疗带状疱疹可采用A、口服磺胺类药物B、注射干扰素或转移因子,口服镇痛药物C、注射链霉素每日0.5g,或异烟肼每日0.1g局部封闭,每日或隔日一次D、酮康唑:成人剂量为每日一次口服200mg,2~4周一个疗程E、口服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二、A21、男性,75岁,全口无牙,戴全口义齿近10年,因黏膜不适就诊。
念珠菌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念珠菌是一种可引起多种临床综合征的细菌,统称为念珠菌病,通常根据受影响部位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两种综合征是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如口咽念珠菌病或鹅口疮、食管炎和阴道炎)和侵袭性或深层器官念珠菌病(如念珠菌血症、慢性播散性或肝脾念珠菌病、心内膜炎和内眼炎)。
在大多数患者中,念珠菌病是一种机会性传染病。
在已知的190多种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菌。
其他临床细菌包括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格拉布勒他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鲁希特念珠菌和吉利蒙古念珠菌。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具有双态特征:小球形酵母(4)~6μm大小)和链状延伸的假菌丝(假菌丝),中间有密切分离的酵母菌。
在体液或组织中,可以看到发芽酵母细胞和假菌丝片段。
宿主防御系统的几个组成部分对抵抗念珠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完整的皮肤和粘膜表面屏障可以防止具有粘附特性的正常生活念珠菌入侵。
当正常屏障损坏或功能丧失时,由于经皮插管、气管内留置导管、严重烧伤或腹部手术等原因,是引起念珠菌感染的常见诱因,特别是深度或播散性念珠菌病。
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是抗念珠菌的主要细胞防御系统;氧化剂需要杀死念珠菌-依赖和-组织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细胞介导免疫对清除念珠菌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不依赖两种效应器的作用机制。
宿主的防御功能异常包括T细胞功能障碍,为引起黏膜皮肤病变(如见于HIV-感染者的口咽或食管念珠菌病)和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的相关诱因,继发于基础疾病或治疗后颗粒细胞减少,是深度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或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相关诱因。
皮肤念珠菌病慢性皮炎的组织病理学以酵母型念珠菌蛰伏在角质层为特征。
相反,内脏念珠菌病的病理检查显示,它以散布在正常组织中的小脓肿为特征。
炎症反应的早期阶段是中性白细胞,其次是组织细胞和巨细胞,有时肉芽肿会很快形成。
对于严重免疫损伤患者,炎症反应可能非常轻微或缺乏。
Schiff或Gomori乌洛托品银等特殊染色,通常可以看到酵母菌型和假菌丝型念珠菌。
口腔白色念珠茵病误诊为焦虑症1例发表时间:2012-03-31T10:34:18.4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7月总第195期供稿作者:马继红[导读] 白色念珠菌病是有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病,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马继红(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医院口腔科 250061)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B病历资料患者魏某67岁,因口腔不适拒绝进食1周就诊。
患者4个月前因食道癌接收放射治疗2个疗程,约2个月前开始感觉口内不适,味觉减退最终造成厌食。
去居住地附近医院就诊,被误诊为焦虑症,给于维生素及抗焦虑药物。
患者的口内不适感不断加剧致拒绝进食1周而来我科就诊。
口腔检查:口腔黏膜及设备不被白色斑膜覆盖舌背部特别严重。
覆盖物为灰白色,棉签擦拭不掉。
用口腔镊子强行擦拭后露出鲜红色的基底,并有出血。
取斑膜刮取物送检:见白色念珠菌菌丝。
诊断为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治疗:静脉点滴:白蛋白5~10 g/3d、氨基酸500 ml/2 d、脂肪乳 500 ml/d、胸腺肽40mg/ 4w。
口腔局部给予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局部给予制霉菌素混悬液涂布;口服伊曲康唑100mg每天一次,饭后立即服用。
3天后患者恢复进食,口腔内白色斑膜逐步消失。
4周后复查斑膜完全消失,病人进食及精神均佳。
讨论白色念珠菌病是有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病,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白色念珠菌病是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发生与否和口腔局部环境及全身因素有密切关系[1]。
本病例患者因食道癌放疗后,正常菌群失调及全身免疫力降低是造成口腔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因。
该病不易与口腔溃疡区别而误诊,因误诊而误治,从而使病情加重。
本案例的病人来我科就诊前正是由以上原因而误诊误治。
本案提醒临床医生一旦发现有斑膜覆盖,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立即刮取瓣膜送检,以便早期确诊而制定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不要轻易用心理疾病解释不确定的症状,方可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1]孪秉琦.口腔粘腆猢Ml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