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规划和开发的专项案例分析共28页
- 格式:ppt
- 大小:465.50 KB
- 文档页数:28
旅游案例分析三篇篇一:旅游规划实战案例分析遵义旅游规划方案——荣获“中国策划金奖”!遵义旅游规划方案,把红色旅游和现代游客进行了完美的对接,使的原本枯燥的红色旅游路线规划成结合现代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圣地。
在我看来这个方案之所以获得策划金奖,在于他的思路的独到之处,这就充分反映了现在的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大家都是按部就班,你抄我看,没有直接独特的想法,所以当这样一个出其不意的方案放在面前的时候大家都被这份旅游规划方案震撼到了。
XX公司根据遵义会议在党史上的三个挽救的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旅游遵义,从此顺利!”并策划了转运体系:娄山关——突破难关,二郎滩——渡过险滩,遵义会议会址——从此顺利,赤水河中国酒文化长廊——好运长久。
到遵义交好运,第一站到娄山关突破人生的难关,第二站到二郎滩渡过人生的险滩,难关险滩都攻克了,第三站到会址从此走好运,光走好运还不够,最后得到第四站赤水河中国酒文化长廊好运长久。
巩固好运!这样一来,实现遵义红色旅游与现代游客需求完美对接!让遵义成为游客非来不可的旅游圣地!此外,我们还将遵义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国运之都,转顺之城”,因为国家命运在这里发生大转折,从此走向坦途。
并要这个定位形成一套产业体系叫作“喝国酒、聚国会、借国运”,遵义新城也从原来其他旅游规划公司定位的“大学城”,被XX公司否定后,从新定位为“中国会展城”,借助茅台酒和遵义会议的影响力,名正言顺打造会展城,会展是旅游的最高端形态,一个产业拉动二十个产业!遵义才有两个专科大学,搞什么“大学城”!大学城土地是划拔,不提供就业税收,对城市拉动作用怎么能与会展城相提并论!遵义的灵魂和特色是大学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中国99%的旅游规划都是平庸之作!”的原因,XX 公司看过的旅游规划不下上千,几乎没有一个认真动过脑子的!遵义市市长慕德贵及规划局张继勇局长:“与我们合作过的策划、规划大师不少,脸红过的也不少,唯一能征服四套班子所有人的只有XX的方案,后面我们将请同济大学和中科院,按照XX、规划机构的策划、规划来进行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为例摘要: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要加强对泰山、徂徕山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保护措施。
要重点保护好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大汶口遗址、岱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
要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加强对重要地段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规划引导和控制,保护好山水格局,突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
关键词:泰山;公园绿地;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旅游规划;景观营造;泰安市1综述或引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景区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景区的管理体制不顺,又成为景区业发展的新瓶颈。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其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遗产类景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城市山岳型风景区因位于城区或城市边缘处,与城市相互交融,受到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较大,能形成一定的特色风貌。
但是,人们对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缺乏,导致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景观资源和土地均遭到不同程度侵犯和破坏,不合理的资源利用致使其资源快速退化,因此,加强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2项目概况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结构,也改变了社会潮流和市民的心态。
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以设计师和领导者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需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
昆嵛山的分析现实基础分析昆嵛山作为山岳类旅游资源,无论是从资源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在省内都处于较高的地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影响范围较广。
保护压力大、基础设施匮乏、人力资源短缺、管理体制不顺、跨区协调困难等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昆嵛山旅游业整体上呈现低迷态势,游客数量虽然逐年递增,但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区域旅游发展的矛盾与障碍分析旅游区与行政区之间的矛盾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矛盾烟台与威海两地区的矛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主要旅游发展障碍基础设施简陋;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人员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优势: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风貌和悠久厚重的仙道文化底蕴,旅游资源类型互补、相得益彰,具备开发建设生态旅游胜地和高端休闲度假区的条件和潜力;▲优势:处胶东半岛的中心位置,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周边青烟威三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市场腹地广阔、潜力巨大;▲机遇:烟台昆嵛山行政区的设立和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以及烟台、威海两地政府对昆嵛山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劣势: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尚未树立、旅游投资开发建设力度小、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特别是地跨烟威两市,协调整合难度大,对其进一步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威胁:区域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立合理的增长模式,在激烈竞争中塑造品牌?如何发挥昆嵛山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旅游解决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使两者能够协调共进?葡萄酒规划▪基础分析▪从全球的范围看,葡萄酒旅游仍属于新兴的旅游形式,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葡萄酒旅游+其他旅游▪酿酒师和葡萄酒企业要有旅游意识,接受相关培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对于葡萄酒企业和乡村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葡萄种植业者应该参与葡萄酒旅游的发展▪区域识别是关键要素▪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持续传播▪适宜的空间分布▪葡萄酒的质量是成功的先决条件SWOT分析优势自然条件优良,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量大,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张裕、长城、王朝、华东、威龙等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葡萄酒旅游产品;三市整体旅游比较优势突出。
案例:丹霞山旅游开发概念规划(2004)第一章总则1 规划范围(概念理解;现在的几个园区范围;本规划关于旅游区的边界理解)2 规划期限3 规划依据4 规划原则第二章旅游发展背景与条件综合分析1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自然环境)2 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区位与交通条件;外围背景;旅游大环境)3 旅游区社会经济概况(行政管理;农村社会经济)4 旅游发展回顾(发展概况;旅游经济现状)5 历次规划及其执行情况(历史上丹霞山所完成的规划;不同类型规划特点分析;不同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历次规划的执行情况第三章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状况1 旅游资源概况(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构成;旅游资源类型分析)2 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丹霞山文化源流与文化层;文化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3 旅游资源评价(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公众评价)4 资源容量分析(丹霞山区旅游容量的利用特征;景区容量估算)第四章旅游市场及旅游需求1 旅游市场总体变化趋势2 现实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受访旅游者的地域结构;旅游动机结构分析;客源市场的时间变化分析)3 主要客源地需求分析(韶关居民旅游需求抽样分析;珠三角居民旅游需求抽样分析;外省居民的需求抽样分析)第五章趋势分析与SWOT1 旅游发展背景分析(宏观背景;旅游发展趋势)2 旅游需求趋势分析(观光旅游将继续是需求的主体,市场面将逐步扩大;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增长较快的需求;港澳台仍将是海外市场的主体,东亚、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国内中长途市场等待丹霞山的号召力,将是中远期巨大的后备市场;科普与探险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旅游的个性化;自驾车旅游——丹霞山旅游市场新热点)3 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综合分析)第六章旅游开发战略1 指导思想2 开发方向3 旅游区性质4 开发模式5 发展目标(总目标;旅游开发分层次目标)6 战略重点(优势的发挥的重点市场;弱项的强化)7 可持续发展动力培育(旅游吸引物引力结构和范围;旅游发展动力的培育)第七章旅游开发总体策划1 开发理念2 主题与格调的确定3 特色营造(特色的发掘;特色营造要点)4 功能定位(主导功能;辅助功能)5 旅游产品开发策划(产品开发分析;旅游产品开发原则;不同功能的旅游产品开发)第八章旅游开发总体布局1 总体布局结构模型2 功能区划分与规划要点(核心保护区;两条风光带;四大景区;外部休闲度假项目环;外围环境背景保护带)3 总体布局及用地规划的探讨(对常规用地规划和功能分区的反思;做加法与做减法;从旅游行为和需求规划丹霞山;从年龄需求对丹霞山旅游用地的个性化分区;从行为需求对丹霞山旅游用地的个性化分区)第九章景观系统和游赏系统规划1 丹霞山景观类型及评价(地质遗迹景观;丹霞地貌景观;人文景观;生物景观;水文水工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交通设施景观)2 景观资源的组织(景观资源组织目标;景观资源组织体现原则;景观资源系统)3 游赏系统规划(游赏区的划分;景观轴线的控制;景观轴点的确立;旅游活动方式)4 区域旅游网络规划(地位分析;区域定位)第十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 道路交通概况(外部交通;内部交通设施)2 道路交通规划的原则3 公路交通系统(总体布局模式;旅游车行道布局)4 步行道路系统(观光步道系统;科考步道系统;旅游马路系统)5 水上交通规划(锦江水上交通规划;浈江水上旅游交通规划)第十一章服务系统规划1 规划原则2 服务系统的结构与规模(服务系统的需求类型;服务设施的级别)3 服务系统布局(服务系统空间结构;服务系统布局;服务基地)4 服务设施建设控制(丹霞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丹霞山建筑风格和特征分析)第十二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1 资源环境保护原则2 保护类型与内容(目前的保护状态;保护内容)3 分级保护规划与保护要求(核心区特级综合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景观控制和旅游项目区;外围环境背景控制区)4 保护措施和保护方式(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制定地方规章,确保有效保护;地质地貌保护点的保护;协调好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的关系;生物资源的恢复与发展)5 保护工程设施建设(标识系统;防护系统;巡察系统;生态培育系统)6 文化遗迹保护规划(宗教和历史文化景观;传统农耕文化景观)第十三章市场营销规划1 旅游形象调查与诊断(形象素质调查;丹霞山旅游形象问题诊断)2 品牌培育和形象塑造(品牌意识问题;品牌培育)3 市场开拓与竞争方略(市场开拓优劣势分析;市场定位;旅游市场开拓目标;开拓对策与市场战略)第十四章管理规划1 旅游区的组织管理问题(行政管理;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设置)2 旅游区社会管理(居民社会调控;居民的安置和生产活动的管理;经济发展引导;土地利用调整规划)3 科研的组织与管理(科研组织形式;综合科研设施建设)4 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加强法制建设、保护景观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加速信息系统建设;加大丹霞山有关只是和法规的宣传力度;资金筹措)4.2 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基本情况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
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
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
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7。
48亿立方米。
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
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
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
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
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
7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
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5。
9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2。
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
旅游规划与开发案例案例1:福建省区域竞争力结构评价区域竞争力是当代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课题。
它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方法切入,将所研究的对象(区域)置于一个更大的范畴(大区域)中,运用比较经济学的方法和经济竞争原理进行比较分析。
判断出其相对优劣势,进而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999年《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课题组的研究者们从“区域竞争力定义“与”区域竞争力模型”两方面对福建省区域竞争力进行了考察和评价,井立足省级区域竞争力这一范畴,选择了七大类别69项指标组成了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该研究还采用了雷达图对福建省区域竞争力进行结构分析(如下图所示)。
福建区域竞争力全国雷达总图是根据福建省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7个竞争力指数在全国的排名情况绘制而成,雷达图的中心为排名第一,竞争力指数排名由里向外逐渐增加,最外围排名为25。
可见,竞争力指数越接近雷达图的中心,该项指标的竞争力越强。
因此,上图清晰地反映出,福建省区域竞争力在涉外竞争力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在国民素质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以及企业竞争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案例2:海南省保亭县七仙岭温泉度假村深入开发的SWOT分析(改写)项目概况:1、项目区位七仙岭温泉度假村位于海南岛中南部的保亭县,是当地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同时,保亭也是岛上最贫穷的县。
其面积约为1126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其中少数民族约有1.05万。
保亭一度处于海南南北交通的主要道路上,但是1994年之后,由于海南旅游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此南北交通公路逐渐被东部快速交通道所取代。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保亭县有许多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如美丽的风景、迷人的温泉、多情的少数族群以及配套的住宿和餐饮设施。
2、资源状况七仙岭温泉度假村成立于1993年,内有小型的游泳池和客房,这个度假村享有许多的优势:①温泉:这里的七个温泉是海南最大同时也是最好的温泉,水温高达摄氏93度,每秒流速3600立方公尺。
旅游规划案例分析旅游规划案例分析旅游策划作为策划的一种,就是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和旅游地的资源优势,对该旅游地的旅游项目进行定向、定位的过程,也就是对旅游产品的研制、发展、优化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旅游规划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济南市长清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1独特优势(1)六大独特优势:交通,文化,区位,路网,生态;(2)五大发展基础:政府高度支持,产业品牌效益好,资源丰富,客源广,有龙头景区。
2核心问题以传统农家乐为主,业态不丰富,产品创新不足。
传统龙头景区带动力有限。
3破解之道借助其绝佳的区位、巨大的客源市场,依托其良好的种植基础和规模化、品质化的种植园区。
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土地流转政策,注入休闲、养生、艺术等创意元素,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
围绕“庄园经济”的.开发理念,走出一条产业带动型的现代乡村庄园主题化、集群式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4总体定位以庄园经济为开发理念,以产业依托型的现代乡村庄园主题化、集群式发展为路径,旨在建立乡村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先导区与示范区、山东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
5空间布局一环、一心、五组团。
一个乡野游憩环、一个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五大功能性组团-------“禅茶一味”宗教养生休闲族源、“洞香果韵”品质乡村度假组团、“孝德礼归”历史文化感悟组团、“泉城绿野”都市农业展示组团、“中药花田”康体保健理疗组团。
6旅游产品体系(1)乡村美食产品茶主题美食(万德镇万商茶园基地)、中医药养生宴(扁鹊故里养生庄园)、美酒宴(711私家洞藏酒庄)、百花宴(油菜花田艺术庄园)、百果宴(樱海画廊庄园、杏花溪庄园、桃花福地养生庄园)、槐花宴(贾庄村)、爽口蔬菜宴(泉城农业公园、南城绿野庄园)、素斋养生宴(灵岩寺村)、农家美食(十道乡味)、泉水宴(泉家乐)。
(2)乡村住宿产品民宿:民宿:泉水主题(泉家乐)、佛教主题(“禅茶一味”文化养生庄园、灵岩禅居)、中医药主题(扁鹊故里养生庄园、双泉庄村)、花卉主题(油菜花田艺术庄园、杏花溪庄园)、长城主题(齐长城客栈、长城人家)。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一、项目资源背景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
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
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
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
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
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
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
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
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
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
区域旅游规划案例篇一:旅游规划经典案例集锦15以经营城市的手法,打造“旅游名城”许昌市城市旅游进展的创新策划2021-03-24 绿维创景李明伟林峰标签:独辟蹊径,打造旅游目的地引言:“旅游名城”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新整合优秀旅游城市”的崛起,是我国旅游城市化进展的重要成就。
但是,城市旅游的深度化要求,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化之间互动的结合,对“旅游与城市进展”这一课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局限于国家旅游局现有的“优秀旅游城市”的评级,已经不足以达到城市经营者(市委书记和市长们)的实际运营需要。
为此,绿维创景提出了打造“旅游名城”的全新目标,这与许昌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与经营城市结合的要求一拍即合,形成了《许昌市建设旅游名城与旅游目的地总体策划》的托付项目。
经过半年的努力,策划成果于2006年11月8日通过评审,专家组和许昌市赐予成果高度评价,使我们对“旅游与城市进展”这一课题的探究,落地开花。
对于任何一任政府而言,如何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城市形象名片,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工作;旅游要为此做出贡献,并成为城市进展的动力产业,才可能成为一把手真正重视的事情。
林峰博士今年提出了旅游产业与城市经营整合的新理念(7月24日中国旅游报《城市经营中的旅游方略》),必需把旅游产业的进展,纳入城市经济工作的主渠道中,成为党政工作的主流方向,旅游产业进展才能有突破。
“旅游名城”,正是这一整合的成果。
对于大多数已经成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地区来说,“旅游名城”可能正是你可以选择的新目标和新模式!一、独辟蹊径,打造旅游目的地1、许昌现状旅游欠发达、缺少周边支持、资源不足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中的重要工业城市。
经济发达,城市环境良好,文化积淀深厚,曾为汉魏时期故都,是中原五大古都之一。
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曹魏文化、钧瓷文化和花卉温泉是许昌独具的品牌资源,誉为“魏都、钧都、花都”。
近年来许昌市旅游进展较快,城市环境、公共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业和旅游市场进展都取得肯定成绩。
第七章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专项案例分析我国的旅游规划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但真正的大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不仅规划数量增加,而且规划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对旅游业发展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旅游规划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可以说,旅游规划和中国的旅游业一样,正在遭遇如何由“大”到“强”的困境。
在这个时候,保持头脑的清醒格外重要,对规划的实践进行一些批判与反思也就十分必要。
第一节《2000年黑龙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析一、《2000年黑龙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背景:(详见省政府与世界旅游组织关于编制该规划的合同)二、《2000年黑龙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内容:(详见规划)三、《2000年黑龙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特色:(详见规划项目评审意见书)第二节黑龙江旅游资源若干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实效分析一、我国旅游规划批判——以黑龙江为例(一)操作方式的“二倒”1、规划编制的“本末倒置”规划编制的“本末倒置”是指,对于规划机构来说,做规划本来应该是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当前中国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规划机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做规划,而是拿规划,规划机构投入到拿规划中的精力甚至要超过做规划。
中国的多数旅游规划机构都是依托某一或某些“名家”发展起来的,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些名家相当于是技术拥有者。
从道理上讲,这些名家应该大力发挥技术优势,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规划的编制上。
在创业期,这些名家确实为中国旅游规划和旅游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到了今天,他们作为规划机构的负责人或实际负责人,大多是空中飞人,主要精力都放在跑规划、要规划上,对于规划的真正编制反而无暇过问。
2、规划编制的“脑体倒挂”旅游规划显然主要应该是“脑力活”,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反映,但是在中国旅游规划实践的发展中,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似乎规划文本越厚越好、规划成果越多越好,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由此形成了规划编制的“脑体倒挂”,规划编制主要不是开动脑筋想问题、提良策,而是拷贝加剪贴,到处凑字数、拼图件,旅游规划变成“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