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篇1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
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
济源,今河南济源。
作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一:1: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5分)2: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1:(5分)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
(3分)2:(6分)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2分)二: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4分)2.词作下片集中写“离愁”。
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
(4分)参考答案:1.(4分)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已与李辅之分别三年了。
上片,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在济南(齐州、东州)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下片,作者回到现实,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远在东州的朋友。
2.(4分)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
(2分)作者与李辅之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
(2分)三:【注】作者曾与友人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一壶浊酒喜相逢。
出自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原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
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
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
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
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
贬谪以后,特多感愤。
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
著作达百余种。
后人辑为《升庵集》。
创作背景: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
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
他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
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失街亭》《失街亭》《失街亭》1点击浏览该文件《失街亭》2读了《失街亭》之后,人们都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感动。
古往今来,人们也都交口赞誉他那种执法如山的精神。
诚然,这种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值得颂扬的。
但是,我不禁要问:素以深谋远虑、谨慎小心著称的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街亭“干系甚重”,对手“非等闲之辈”,却为什么又偏让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
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
赤壁大战之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也经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了军令状之后,也就“留这人情”,让他带兵拦守了,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天天。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挡守华容,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捉;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
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之后,才“深恨已之不明”,流泪斩了马谡。
可是,这时只能是明军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大业,又有什么作用呢7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敬爱的周总理在这一方面可作我们的楷模。
他在处理葛洲坝水电站设计方案时,就是这样的。
1971年,周总理经过调查,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当机立断决定:主体工程暂停,修改设计方案。
他严肃地说:“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
”(1984年2月28日《报刊文摘》)当周总理得知工程的各级指挥长官是各级“军区司令”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撤换了,接着调集精通业务的专家,成立技术委员会。
方案几经专家的推敲修改,终于战胜了1981年百年不遇的洪灾(1981年6月《文汇·中国的新长城》)。
百年悲笑的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衍生注释:1. “临江仙”:词牌名。
2. “滚滚长江东逝水”:描绘长江水奔腾不息向东流去的壮阔景象,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常被视为历史的象征,江水的流淌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3. “浪花淘尽英雄”:意思是英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被浪花冲洗掉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逝。
4. “是非成败转头空”:是说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成功与失败在转眼间都会成为空虚的,强调了世事无常。
5.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长久地存在着,而夕阳却不断地交替出现,这里用青山的永恒和夕阳的交替来对比人生和世事的短暂与多变。
6. “白发渔樵江渚上”:白发苍苍的渔夫和樵夫在江边的小洲上,渔樵是古代隐者的形象。
7. “惯看秋月春风”:已经看惯了秋天的月亮和春天的风,表达了一种历经世事、心境平和的状态。
8. “一壶浊酒喜相逢”:拿着一壶浊酒,高兴地与朋友相逢,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常表示质朴的生活。
9.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往今来的许多事情,都只能成为人们闲谈的话题,表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历史观。
二、赏析:这首词开篇气势恢宏,以长江的滚滚东逝来引出对英雄人物的感慨。
长江作为大自然的伟大存在,见证了无数英雄的兴衰荣辱。
“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有一种深深的沧桑感,好像在告诉人们,世间的纷争和荣辱都是短暂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画面感极强,青山静静地矗立,夕阳不断地起落,这一静一动的对比,让人体会到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的永恒和人类活动的渺小。
下阕中白发渔樵的形象,是一种超脱尘世的代表,他们远离喧嚣,看惯了世间的变化,用一壶浊酒对待相逢,把古今的事情当作笑谈,这种豁达乐观的态度非常感染人。
整首词充满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在感慨世事无常的同时,又有一种超脱豁达的情怀。
经典唐诗宋词赏析经典唐诗宋词赏析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能流传千年的经典诗词,一首诗足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经典唐诗宋词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唐代】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赏析:《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
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
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
“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寄黄几复》【宋代】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不那么容易。
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
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荆轲歌 / 易水歌》【先秦】佚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风雨》【唐代】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冯子存笛曲《喜相逢》《万年红》创作与演奏风格探析
冯子存是一位中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笛曲《喜相逢》和《万年红》广受欢迎。
下面对这两首曲子的创作和演奏风格进行探析。
1.《喜相逢》
《喜相逢》是冯子存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曲调轻松欢快,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整首曲子分为上下两段,各自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但是两段曲子的基调和谐统一,高潮迭起,氛围欢腾。
在演奏方面,冯子存运用了多种演奏技巧,如吐音、滑音、颤音等,使得曲子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通过细腻的演奏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将曲子的欢快和轻松感完美地呈现出来。
2.《万年红》
《万年红》是另一首冯子存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整首曲子舒缓安静,流畅的旋律像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
曲子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乐器的声音,像是在讲一个小故事。
冯子存在演奏中注重细节的表现,如音符的延长和短促,呼吸的抑扬顿挫等,使得曲子更具有情感的表现力。
同时,他也会在演奏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将曲子演绎得更具有人文主
义的气息。
总之,冯子存的笛曲《喜相逢》和《万年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其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也都极具水准和感染力。
这两首曲子不仅代表着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也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谈北派笛曲《喜相逢》竹笛独奏曲《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根据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改编而成的一首具有浓郁北方风格的梆笛独奏曲。
这首曲子原本是内蒙古的一首民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一带广为流传,后成为二人台、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一种过场音乐,并作为戏中抚灰尘,角儿入洞房等动作的伴奏。
这首曲子的结构是民族器乐曲中常见的一种变奏曲式结构(A,A1,A2,A3)。
整曲围绕A乐段难舍难分,A1乐段久别重逢,A2乐段返回家乡,A3乐段全家团圆四个部分,用不同的速读和加花变奏,塑造了一副离别与相逢的场景,从而展现出亲人依依不舍与再次相逢的心路历程。
同时,它也是一部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具有“乐画”性质的民乐作品,在演奏前一定要切身体会冯老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脑海中所想要表达的画面。
从而将冰冷的音符转化为动人的旋律,而转化他们的工具,便是演奏时的“情感”。
因此,要想完成这一独特的北方音乐风格作品,表演者必须充分掌握作品技巧中的运用,认真研究,把“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才能使表演动人。
一、竹笛曲《喜相逢》的介绍(一)《喜相逢》作者简要介绍冯子存,竹笛北派代表人物之一。
20世纪初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
冯老小时候就开始吹笛,他17岁左右便从事地方的曲种“二人台”的伴奏活动。
解放之后来到华北宣传队后,上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民间歌舞表演,得到音乐界广泛关注。
之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长时间的教学与表演积攒了大量的经验,在内蒙民歌、张宣地区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根据“二人台”音乐风格,“冯先生总结并发展了北方竹笛的演奏技法,他的发音既响亮又清晰,具有典型的北派特色。
它的演奏技法是非常多样,除了灵活地使用舌吐音,指滑音和手剁音之外,还有揉音,震音,颤音等音的配合使用,并且在竹笛手指,气息,舌头三者的运用上也独具一格”。
其主题材料大多数来自除了“二人台”,冀晋等地区的戏曲和民间乐曲,他的创作主要来自同一个主题的加花变奏。
赏析竹笛独奏曲《喜相逢》的音乐风格【关键词】竹笛独奏;《喜相逢》;音乐风格一、《喜相逢》的地方音乐风格《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根据二人台曲牌《碰梆子》改编而成的。
该曲的的音乐素材是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来融入了二人台和山西梆子的戏曲元素。
二人台音乐的风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这种风格在《喜相逢》开始的乐段显现出来。
第一段以一种二人台音乐常用的下历音起音,用带有浓郁地方音乐风格的戏曲元素来表达亲人之间即将分别的压抑情绪,二人台音乐粗犷豪放的特点为这首乐曲增色不少。
曲子中长音的下滑、历音的使用以及垛音花舌的润色,从二人台的方法着手,无论是一开始诉说亲人离愁的压抑还是中间表达相聚的喜悦抑或是最后的情感表达,二人台奔放热情、粗犷豪放的风格无处不在。
该曲在地方音乐风格上面还吸收了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的音乐——山西梆子。
二、《喜相逢》的创作性风格《喜相逢》的乐曲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总共分四段,后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奏。
曲子一开始采用散起形式,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的运用加上前六小节比较自由的慢板以及长音的下滑表现了主人公对亲人的难舍难分。
该乐曲第一段共三十个小节,分为七个乐句,表达了亲人之间惜别时的场景,充满了无奈、哀怨的表情特征。
其中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由do到la的两拍下滑音要用以浑厚的腹震音,而指法上用半孔加上气息的帮助,来表现亲人离别的情绪。
其中,第五乐句中运用了扩展小节,扩展小节长度和变宫音si的使用,给此处带来了极不稳定的音乐效果。
第二段表现的是久别重逢的情绪,在音乐长度上与第一乐段相当,也是保持了三十个小节,但是由于速度的加快,乐句上与前段有所不同。
在第二段中,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缩减为二拍,装饰音减少,多用单吐来演奏。
音乐行进变得比原来紧凑,人物情绪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和暗暗的喜悦感。
第三段描写的是欢乐回家时的情景,为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此段大量使用了三吐和快速的滑音,给人以欢乐跳跃的感觉,突出地表现了亲人回家时欢乐的场景。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笛曲《姑苏行》和《喜相逢》是京派笛曲中的经典作品,这两首曲子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技巧。
下面将分别从曲子的特点、演奏技巧、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姑苏行》1.曲子特点《姑苏行》又名《东篱引》,讲述了大诗人杜甫登上了姑苏台后对苏州美景的感想。
这首曲子具有明快、热烈、大气的特点,展现了姑苏、太湖的辽阔和壮美。
2.演奏技巧相比于其他曲子,《姑苏行》的演奏技巧更加丰富多彩。
演奏者需要采用不同的吹法、颤音和轻重音技巧来表达曲子的情感变化。
其中要注意的技巧包括:(1)颤音:善于使用颤音可以使笛声更加悦耳动听,更能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在演奏《姑苏行》时,颤音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2)音节的清晰度:为了让曲子旋律更加优美、清晰,演奏者要注重音节之间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3)着力点:曲子中有很多高亢的音符和跳跃音符,演奏者需要选择好着力点以表达音乐情感。
3.节奏《姑苏行》的节奏明快、轻快,旋律具有流畅性和变化性,并强调了音乐的节奏感。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把握好曲子的节奏,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节奏变化,使曲子更加生动活泼。
4.情感表达《姑苏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旋律变化就像一场穿越时间的旅行,将人们带回到了唐代。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注意情感的表达,打造出一种感性的氛围,让人们听了曲子后陶醉在其中,展现出姑苏美景所独有的美感和魅力。
二、《喜相逢》《喜相逢》又名《迎春乐》,讲述了一夜情缘的故事。
这首曲子的特点是欢快、轻松、明快,节奏欢腾有力,旋律简单明了,运用了众多强调节奏感的技巧。
《喜相逢》的演奏技巧相对简单,需要注意的技巧包括:(1)气息控制:笛子演奏需要先吸气,再将气息通过吹管送入笛体,因此演奏者需要掌握好气息的控制和呼吸规律。
(2)吹法:笛曲中的吹法通常是以齐吹或异吹为主,演奏者需要根据曲子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吹法进行演奏。
(3)音色:曲子中使用了多种音色,演奏者需要掌握好不同音色的切换。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器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姑苏行》
和《喜相逢》是笛曲中的代表作品,它们在演奏风格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从节奏、
音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节奏
《姑苏行》的节奏明快,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它的速度较快,曲调中的“啪啦”等节
奏感强烈的音符也使整个曲子更加活泼。
在演奏时,应将各个节奏点清晰明确地表现出来,使整个曲子更加有条不紊。
相比之下,《喜相逢》的节奏则更为稳重。
它的速度适中,曲调中的音符流畅,更注
重音符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在演奏时,应注意各个音符之间的连贯性,避免生硬的转折与
断裂。
二、音色
《姑苏行》的音色明亮,明快,充满着喜庆的气息。
演奏时要注意吹奏强音,使音色
更加饱满。
同时也要注意细节,如调整气息大小,控制音高,使之更加准确。
相比之下,《喜相逢》的音色则更为柔和,更具有情感的表达力。
演奏时要注意吹奏
轻柔,每个音符要表现出自然的流动感,以展现出曲子的柔和和温暖。
同时,也要注意各
个音符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个曲子更加连贯自然。
三、技巧
《姑苏行》的演奏技巧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了许多较高难度的技巧,如分吐、1/4吐等。
演奏时需要较强的技巧和强大的吹奏能力,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曲子的节奏和音色。
相比之下,《喜相逢》的演奏技巧相对简单,更注重演奏的表达和情感。
在演奏时,
应注意吹奏的情感表达,使整个曲子更加动情,并且需要严谨的吹奏技巧,避免吹奏过程
中的错误。
《喜相逢》赏析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自古一来深受文人雅士和普通大众的喜爱,历代诗篇文献中,描写笛声妙韵的辞藻美不胜收,多不胜数。
《喜相逢》是由中国现代竹笛表演艺术的先行者、中国北派竹笛的代表任务冯子存先生编曲,并成为了北派绑笛曲的代表曲目。
冯子存先生在《喜相逢》曲子中以他那嘹亮的音色、动听的旋律、丰富而纯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
在当时轰动了北京及各大街小巷,并很快流传到了全国各地,把笛子演奏以独奏的形式首次搬上了舞台,完成了笛子从伴奏到独奏的历史转变。
此曲原为一首内蒙民间乐曲,后传入张家口北部地区,融合了山西梆子和二人台风格,后由冯子存先生改编而成。
其改编重点在于加入了诸多民间传统竹笛演奏技巧,如“滑音”、“花舌音”、“顿音”、“历音”等,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乐曲表现出亲人依依惜别后又相逢时的喜悦心情,可从中感受到想吐亲人间那种浓烈朴实的形象以及重逢后感人至深的热闹场面。
《喜相逢》共四段,此曲用到了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整个乐曲分四段(A,A1,A2,A3)。
A段由两个主题(a,b)构成,a的素材富于诉说性,亲切委婉;b的素材与a构成对比,节奏鲜明,在a和b的素材中,音乐的发展手法多用变化重复。
曲首采用散拍作为开始,前六小节速度很慢,节奏较自由,流畅舒展,优美如歌。
在曲首还加入了夸张的滑音技巧,表现亲人之间告别难舍难分的情绪,可以想象出乡亲们握手依依惜别的那种朴实之情。
而极慢的速度展开的旋律,表现出来了亲人之间互相诉说,亲切委婉。
尤其在第一段中第一、第六、第十小节的由“dol”到“la”的大幅度滑音加入了较大幅度的腹震音,体现了亲人理别时难舍难分而略带梗咽的激动之情。
在第十九,二十小节里,两个加花色的低音“xi”,而且用无限延长的标记出现,更加生动的描绘了亲人之间久久舍不得离去的场景。
紧接着的第一次变奏是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心情。
这个时候乐曲曲调优美逐渐发展到热烈而欢快,为后面的乐曲发展作出铺垫。
在第二次变奏,速度再一次提升,到了每分钟一百七十六拍这一很快的速度。
乐曲的第二次变奏中,在第63小节出现了雀跃的节奏型。
在第66小节出现代表情感欢快的三吐。
这一速度进一步加快和三吐的应由,加之雀跃的节奏型之后重复出现,使欢快喜悦的情绪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在75小节,在演奏的时候速度要再一次小小的提升,表现出亲人见面后的诉说键入深处。
最后一段,是在前两次变奏之后的再一次变奏,速度要求更快,气氛更为热烈。
固定音型的穿插进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使得整个乐曲到达情感的顶峰。
整个乐曲通过及其传统的、夸张的演奏技法,变化丰富的节奏与速度,“吐音”、“滑音”、“跺音”、“花舌音”等技巧的运用,充分的表现出了北方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特点,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淳朴的北方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