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笛子曲谱)
- 格式:doc
- 大小:275.50 KB
- 文档页数:2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樊艳英(湖南工业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摘要】竹笛,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竹笛根据地域不同分为南派曲笛和北派梆笛。
本文以曲笛曲《姑苏行》和梆笛曲《喜相逢》作为研究对象,全面了解两首作品和两位竹笛演奏家,对两首作品在各自曲目中运用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进行阐述和解读,结合自己演奏两首作品的感受,更好地诠释两首作品的异同。
本文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两首作品为自己演奏提供帮助,希望能够对更多竹笛专业爱好者的演奏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派曲笛;北派梆笛;姑苏行;喜相逢【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竹笛的艺术表达超乎想象,在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通过演奏得到了极致地发挥,渗透到各个音乐领域。
在舞台上通过它独有的曲调传递着情感。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更是笛曲中的佼佼者,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淋淋尽致地表现了笛曲的艺术特色。
一、南北两派笛子起源南派笛子称为曲笛,就是一般看到的大笛子,常用于南方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曲笛常有C调,降B调,大G调等,曲笛形制上管身粗长,吹奏音色浑厚、运气宽厚绵长,演奏力度收放自如,同音不同韵,听起来曲调优美、清晰、润丽、婉转动听,具备浓厚的江南水乡的神韵。
曲笛的发展和昆曲关系密切,昆曲的伴奏中笛子是主奏乐器之一,昆曲在技巧上的使用也使曲笛的技巧得到进化和演变,笛子曲调完美的依附在昆曲的腔调上,在当时的江南一带颇为流行。
北派笛子称为梆笛,就是小笛子,例如E调、G调、小A调等。
梆笛常在梆子戏中作为伴奏乐器,笛身细小,发出的声音尖锐明亮,舌头技巧灵活。
由西北笛曲文化孕育出的梆子戏是梆笛发展的重要因素。
梆笛受到北方环境的熏陶,铿锵有力,声音洪亮,以激越的演奏方式表达着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南派笛曲《姑苏行》和北派笛曲《喜相逢》作者和创作背景南派笛曲《姑苏行》由江先渭创作。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种,其代表性曲目有《江河水》、《月夜听笛》、《山高水长》等。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姑苏行》和《喜相逢》。
《姑苏行》是一支扬州笛曲,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其曲调优美,绚烂多彩。
演奏风
格上,扬州笛曲演奏强调的是美感和悦耳性,要求演奏者旋律流畅、音色优美、气韵生动,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功底和良好的表现力。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还需要表
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风格。
整个曲子的演奏技巧很高,需要运用各种吹奏技巧,如颤音、连音、急板、缓板、转板等,使得整个曲子优美而流畅,听起来非常动听。
与姑苏行不同的是,《喜相逢》是一支湖北笛曲。
湖北笛曲中以“端笛”为主,其演
奏风格注重表现戏曲的特点,旋律华丽、音响奔放、节奏鲜明,具有一定的咏叹性和戏
剧性。
演奏时,演奏者要通过演奏技巧和表现力达到情感和气氛的高度升华。
《喜相逢》
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善于掌握运气之气,吐哑之音,用力足够,富有弹性,韵味连贯,富有
竞技性。
整个曲子气势磅礴,快中带慢,显得比较激烈,但又不失婉转和柔美。
总体来说,两个笛曲演奏风格不同,让人们在聆听时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韵味和风情。
不论是姑苏行还是喜相逢,其优美的曲调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风格,让这两支笛曲成为了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风格与演奏体会众所周知,冯子存先生被称为我国北派竹笛音乐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竹笛音乐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碑式人物,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1953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冯子存先生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演奏了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其以娴熟高超的演奏技巧,优美动听的旋律洗涤了观众的耳目,他成功借助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融合和发展了二人台音乐,使竹笛摆脱了伴奏乐器的“阴影”,最终发展成为一件独奏乐器,开拓了专属于竹笛艺术的新世界,使竹笛以独奏乐器的形式正式登上艺术舞台。
一、一代宗师冯子存冯子存先生出生在“鼓吹乐”极其繁荣的河北省阳原县一带,这个被人们称为“鼓吹之乡”的地方孕育着厚重的艺术文化积淀,从唱腔独韵的二人台到婉转细腻的晋剧等。
这些朴实精练的民间小调和戏曲艺术无不反映着底层人民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情境,为冯子存先生的音乐人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冯子存先生少年时生活的磨砺注定了他此后不平凡的一生。
他17岁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在包头一带打工卖艺谋生,并有幸结识了一些当地艺人,白天干活,晚上就聚在一起演奏当地的二人台牌子曲,他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演奏技巧和种类丰富的曲目剧目,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回到家乡与艺人们组成自己的卖艺班子,以演奏二人台剧目为主,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切欢迎,享有“吹破天”的美誉。
解放后的冯子存先生参加了“察哈尔省察北区文艺宣传队”,就此开启了他音乐生涯的全新篇章。
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期間,他的音乐足迹遍布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将二人台风格的竹笛音乐发展到了辉煌时期,并创作完成了他一生音乐生涯的大部分经典曲目,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喜相逢》《五梆子》《万年红》等具有浓郁二人台风格特色的竹笛独奏曲。
晚年的冯子存先生潜心孤诣研究竹笛的教学方法以及继承和发展竹笛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培养了诸如张维良、霍伟等竹笛艺术先锋,为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奋斗终生。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1. 引言1.1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背景介绍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两首著名笛曲,都是古典音乐中的代表作品。
《姑苏行》是清代著名笛子演奏家丁世光所创作,曲调优美,富有古典气息,被誉为"东方第一箫曲"。
而《喜相逢》则是清代笛子演奏家沈新所创作,曲调欢快、明快,表现了喜悦和欢乐的氛围。
这两首曲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演奏难度,曲调虽然简单,但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
《姑苏行》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和细腻动人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而《喜相逢》则以其欢快热烈的节奏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音乐魅力。
这两首曲子在中国传统音乐演奏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演奏。
它们不仅展示了古典音乐的魅力,还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和传统。
通过对这两首曲子的演奏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演奏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两首曲目在演奏中的特点和风格差异。
通过比较两首曲目的演奏方式,揭示其独特的表现技巧和音乐特色,探讨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如何运用技巧和表现方式来呈现乐曲的内涵和情感。
也旨在总结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演奏风格特点,探讨这两首曲目对于笛曲的发展和传承的意义,以及展望未来笛曲演奏风格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并挖掘笛曲演奏中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为笛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风格分析笛曲《姑苏行》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风情的传统曲目,其演奏风格一直备受关注。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需要充分表现出江南温婉柔和的特点,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流畅的音乐语言。
在演奏技巧方面,要求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能够灵活运用吐音、泻音等吹奏技巧,使乐曲更加生动有趣。
中国古代笛子十大名曲【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笛子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笛子谱写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曲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中国古代笛子的十大名曲,感受其中的韵味与魅力。
【中国古代笛子十大名曲简介】1.梅花三弄:此曲以梅花为题,寓意坚韧不屈。
乐曲通过对梅花的赞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
2.渔舟唱晚:描绘了夕阳下江面上渔舟唱晚的宁静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阳春白雪:表现了春天阳光明媚、白雪皑皑的美景,寓意着生命的蓬勃发展。
4.平沙落雁: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展现了边塞风光,寓意民族团结。
5.云水禅心:以禅意为主题,表现了道家思想的空灵境界,令人陶醉。
6.喜相逢:以欢乐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喜悦相逢的情感,气氛热烈。
7.妆台秋思:表现了闺中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曲调悠扬。
8.姑苏行: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展现了美丽的江南风光,韵味独特。
9.庐山谣:以庐山为题材,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气势磅礴。
10.幽兰逢春:以兰花为主题,寓意高洁的品质,充满生机。
【每首曲子的特点及演奏技巧】每首名曲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演奏技巧。
例如,《梅花三弄》要求演奏者掌握多种演奏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以表现梅花的坚韧。
《渔舟唱晚》则需要运用循环呼吸法,使乐曲更加悠扬。
【笛子演奏名家的推荐】在学习笛子演奏时,可以向名家如冯梦波、俞逊发、蒋国基等学习,他们的演奏技艺堪称巅峰。
【如何学习笛子演奏】学习笛子演奏需要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如音阶、节奏等,同时要有良好的气息控制和吹奏技巧。
此外,多听、多练、多思考也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关键。
【结尾】中国古代笛子十大名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传承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民族精神。
浅谈北派笛曲《喜相逢》竹笛独奏曲《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根据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改编而成的一首具有浓郁北方风格的梆笛独奏曲。
这首曲子原本是内蒙古的一首民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一带广为流传,后成为二人台、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一种过场音乐,并作为戏中抚灰尘,角儿入洞房等动作的伴奏。
这首曲子的结构是民族器乐曲中常见的一种变奏曲式结构(A,A1,A2,A3)。
整曲围绕A乐段难舍难分,A1乐段久别重逢,A2乐段返回家乡,A3乐段全家团圆四个部分,用不同的速读和加花变奏,塑造了一副离别与相逢的场景,从而展现出亲人依依不舍与再次相逢的心路历程。
同时,它也是一部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具有“乐画”性质的民乐作品,在演奏前一定要切身体会冯老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脑海中所想要表达的画面。
从而将冰冷的音符转化为动人的旋律,而转化他们的工具,便是演奏时的“情感”。
因此,要想完成这一独特的北方音乐风格作品,表演者必须充分掌握作品技巧中的运用,认真研究,把“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才能使表演动人。
一、竹笛曲《喜相逢》的介绍(一)《喜相逢》作者简要介绍冯子存,竹笛北派代表人物之一。
20世纪初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
冯老小时候就开始吹笛,他17岁左右便从事地方的曲种“二人台”的伴奏活动。
解放之后来到华北宣传队后,上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民间歌舞表演,得到音乐界广泛关注。
之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长时间的教学与表演积攒了大量的经验,在内蒙民歌、张宣地区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根据“二人台”音乐风格,“冯先生总结并发展了北方竹笛的演奏技法,他的发音既响亮又清晰,具有典型的北派特色。
它的演奏技法是非常多样,除了灵活地使用舌吐音,指滑音和手剁音之外,还有揉音,震音,颤音等音的配合使用,并且在竹笛手指,气息,舌头三者的运用上也独具一格”。
其主题材料大多数来自除了“二人台”,冀晋等地区的戏曲和民间乐曲,他的创作主要来自同一个主题的加花变奏。
赏析竹笛独奏曲《喜相逢》的音乐风格【关键词】竹笛独奏;《喜相逢》;音乐风格一、《喜相逢》的地方音乐风格《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根据二人台曲牌《碰梆子》改编而成的。
该曲的的音乐素材是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来融入了二人台和山西梆子的戏曲元素。
二人台音乐的风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这种风格在《喜相逢》开始的乐段显现出来。
第一段以一种二人台音乐常用的下历音起音,用带有浓郁地方音乐风格的戏曲元素来表达亲人之间即将分别的压抑情绪,二人台音乐粗犷豪放的特点为这首乐曲增色不少。
曲子中长音的下滑、历音的使用以及垛音花舌的润色,从二人台的方法着手,无论是一开始诉说亲人离愁的压抑还是中间表达相聚的喜悦抑或是最后的情感表达,二人台奔放热情、粗犷豪放的风格无处不在。
该曲在地方音乐风格上面还吸收了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的音乐——山西梆子。
二、《喜相逢》的创作性风格《喜相逢》的乐曲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总共分四段,后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奏。
曲子一开始采用散起形式,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的运用加上前六小节比较自由的慢板以及长音的下滑表现了主人公对亲人的难舍难分。
该乐曲第一段共三十个小节,分为七个乐句,表达了亲人之间惜别时的场景,充满了无奈、哀怨的表情特征。
其中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由do到la的两拍下滑音要用以浑厚的腹震音,而指法上用半孔加上气息的帮助,来表现亲人离别的情绪。
其中,第五乐句中运用了扩展小节,扩展小节长度和变宫音si的使用,给此处带来了极不稳定的音乐效果。
第二段表现的是久别重逢的情绪,在音乐长度上与第一乐段相当,也是保持了三十个小节,但是由于速度的加快,乐句上与前段有所不同。
在第二段中,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缩减为二拍,装饰音减少,多用单吐来演奏。
音乐行进变得比原来紧凑,人物情绪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和暗暗的喜悦感。
第三段描写的是欢乐回家时的情景,为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此段大量使用了三吐和快速的滑音,给人以欢乐跳跃的感觉,突出地表现了亲人回家时欢乐的场景。
《喜相逢》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笛子的表现力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境。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并通过模仿、对比欣赏加深学生对乐曲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熟悉歌曲并且掌握节奏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笛子。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流长,中华的民族音乐更是世界音乐的一朵奇葩,从以往的学习当中,我们大家已经初步了解到了民族乐器可分为拉弦乐器、弹拔乐器、吹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等,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进入到吹管乐器的世界。
三、吹管乐器介绍1.出示课件乐器图。
师:“同学们,初看老师这里的几张乐器图,有几张好像是一样的,其实它们又是有区别的,老师教你们学会辨别。
乐器的辨别有很重要的两方面,一是形状,二是音色。
”从形状与音色方面给学生以直观演示。
(教师的导语先吊一吊学生的胃口,从言语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器乐欣赏与乐器直接相关,如果不了解乐器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乐曲内涵)并感受吹管乐器那独有的震撼人心的音色。
2.重点介绍笛子。
出示笛子图,介绍笛子相关知识(笛子: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笛。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教师用笛子演奏几小段不同风格音乐和模仿几种自然声音,用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更直观地了解笛子特点。
四、欣赏教学1.冯子存介绍。
“谈到《喜相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冯子存。
”介绍冯子存及其主要成就和贡献。
(冯子存,笛子演奏家。
他在“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演奏的技巧极为丰富,变化繁多。
他是笛界壮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贡献的老前辈,无论他在笛子演奏还是笛曲创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为弘扬民族音乐做出了贡献。
试论《喜相逢》主题结构特征摘要:《喜相逢》是冯子存根据“二人台”音乐改编的笛子曲,是一首从宏观到微观都充满变奏思维的乐曲。
《喜相逢》是一个以核心首调“re 、mi 、sol 、mi 、re 、do 、la ”为发展主题,再以此进行了三次严格的装饰变奏,并逐步加入了笛子的而各种奏法,速度由慢而快,将曲子推向高潮。
而对于主题结构的分析目前只有一种分析方法,在我的分析研究中,有另外五种自己的结构分析,将在本论文中一一列举出。
关键词:喜相逢 主题特点 结构分析《喜相逢》中的主题是在“句句双”的基础上,通过核心音调“抻面式”延伸发展,所以其自身结构内部由六个小变奏构成,开始三小节的短句是全曲的主题核心,以拱形结构出现了调式五个骨干音,接下来的几句都是在核心音调基础上的“加花变奏”,将结构逐步扩大。
第一种:主题由六个小变奏构成主题结构六个小变奏结构示意图第二种:主题具有起承转合功能的四句体结构起:1—6,由长度为三小节的核心音调及其变化重复而成。
承:7—14,速度渐快,利用曲调的装饰加花在旋律变化上更为丰富。
转:15—22,旋律移高八度模进发展,偏音变宫的出现具有“转”的功能。
合:23—30,是相似乐节的相似呼应,加入了笛子重音的技巧,以速度稍加快与 加花变奏反复,具有“合”的功能。
第三种:主题具有起承转合功能的四句体结构起:1—14,围绕着头尾合达到旋律的最高点,在核心音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加花 减花变奏,使旋律变化更为丰富。
承:15—20,旋律移高八度模进发展,加入了笛子的滑音技巧,且偏音的停顿也 是一种分句方法。
转:21—26,加入了笛子的重音技巧,速度稍加快,起到了转”的作用。
合:27—30,主要以加花变奏反复的形式丰富了主题乐思,具有“合” 的功能。
第四种:主题具有五句式结构起:1—6,由长度为三小节的核心音调及其变化重复而成。
承:7—14,速度渐快,利用曲调的装饰加花在旋律变化上更为丰富。
转:15—20,旋律移高八度模进发展,且偏音的停顿也是一种分句方法。
除C调竹笛以外的其他调式的竹笛在运用五线谱时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由浅入深的将首调唱名与固定调唱名间形成逻辑链接,熟悉不同调的竹笛在五线谱中的呈现方式,才能实现快速试谱的应用能力。
以二人台风格重奏曲乐曲《喜相逢》为例(如图2)47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19图2以上图2中重奏曲版本的《喜相逢》使用E调梆笛演奏,传统首调的旋律唱名与五线谱中记录的固定调唱名不同,但稍加读谱训练后,演奏者即可正确读谱。
另外以上重奏作品中,五个声部运用不同调的竹笛来演奏,通过用固定音高的记谱方式将不同声部用一样的标准音高来记谱,纵向形成和声性,总谱读谱才能成为可能。
通过读谱,声部之间的音程关系、依次进入声部之间的平衡关系等等都一目了然。
三、五线谱在竹笛当代作品中的记谱表述五线谱可以准确地记录乐曲的音高、节奏、速度、强弱等音乐要素,并且能够在乐谱中直观地显示出了乐曲的旋律、调性、曲式,从而使演奏者可以直接、准确地掌握音乐本体。
80年代后期新创作的众多优秀的竹笛作品中,更多采用了五线谱的记谱方式,单一调性向多调性转变、音乐风格也由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乐曲更加突出和声性,乐曲结构也更复杂。
当然,众多学者对于五线谱究竟是否适合民乐记谱也有众多疑问,其中竹笛是否应该采用移调记谱法也有争议。
笔者认为,在五线谱中采用固定调记谱更有利于总谱读谱,因为竹笛有很多支,不同调,如在重奏时同时运用,太多的移调记谱会造成读谱困难,产生额外的复杂问题,上文已做过分析解释就不再重述了。
就现有作品来看,作曲家均采用固定调记谱法进行创作。
以下图3是作曲家郭文景先生创作的竹笛重奏乐曲《竹枝词》,乐曲分为三乐章,图3为第三乐章《风竹》的部分。
作曲家对于竹笛演奏技巧非常了解,谱写的每个声部都是竹笛中最易于演奏的部分,乐曲开始部分都是演奏E音,但每个声部却用不同调的笛子来演奏,这样组合起来音高是一样的,但音色是有不同的,增加了音色的丰富感,即统一又赋有微妙的变化,这是乐曲精妙的地方,其次声部之间的交错发展、节奏的对位是这首作品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
1、姑苏行2、今昔3、苗岭的早晨4、牧民新歌5、秋湖月夜6、五梆子7、喜相逢8、扬鞭催马运粮忙9、荫中鸟10、鹧鸪飞(序号并不代表排名)笛子十大名曲之姑苏行笛子独奏曲江先渭根据昆曲曲牌《佛上殿》改编。
昆曲的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乐曲分三段:宁静的引子,以清秀流畅的曲调,展现了姑苏园林的幽雅和秀丽,似乎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尽情地观赏,美不胜收。
中段是对比性的热情小快板,乐曲应用变奏手法,旋律快速流畅,形成段落之间的对比,游人嬉戏,情溢于外。
当再现第一段时,人们似乎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
整首曲子笛音婉转动听、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丽、曲调优雅纯净,悠然从容之中呈现了一派诗情画意。
笛子十大名曲之今昔笛子独奏曲曲陆春龄创作于1957年。
乐曲通过新旧社会生活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全曲分三部分:第一、三部分旋律欢快,第二部分开始的曲调由低沉、压抑,转为激动、悲愤,表现人们奋起向黑暗势力作斗争。
这一部分运用较多的滑音、赠音等技巧,在音色、音量、气息控制、指法等方面均与一、三部分有所不同,形成对比。
此曲用音色嘹亮的F调笛奏,第一、三部分,用音色浑厚的C调笛奏第二部分,使其对比效果更为鲜明。
乐曲具有江南笛曲风格。
笛子十大名曲之苗岭的早晨《苗岭的早晨》是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俞逊发的“口笛”创作的曲目,曾被中国艺术团在世界演出,享誉海外。
后被陈钢用原谱作为小提琴曲。
悠长抒情引子,红日初升,绵延山地里清脆绵长的鸟鸣声表现晨曦渐开,鸟鸣嘤嘤。
深树中鸟儿睁开惺忪睡眼慵懒而活泼的歌唱。
日高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呈现出苗岭自然风光的无限秀丽,大家出工了,苗岭渐渐沸腾起来。
转入主题部分后,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快速的节奏表现百鸟争鸣,欢呼雀跃,自由自在。
二胡扬刚之声流露出苗族人民勤劳忙,轻巧轻灵的吐奏,配合着口笛独特的音色,体现出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儿清脆鸣声,苗族人民热情、积极的劳动场景,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鸣明丽清脆,结合苗族飞歌的旋律,一时分不清鸟鸣和苗族人民的歌唱,此时鸟、自然、人和谐相融,苗岭人民幸福的生活令人热切向往。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中国古典音乐历史悠久,笛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姑苏行》与《喜相逢》是中国传统笛曲中的两首代表作品,它们在演奏风格上各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析。
《姑苏行》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江南笛曲,其曲调婉转动听,富有诗意和浪漫情怀。
《姑苏行》的演奏风格以婉转、轻盈、柔美为主,强调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和细腻的技巧。
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运用吹奏技巧,控制呼吸,灵活运用各个音阶,使得曲调富有变化,韵律优美。
演奏者还需注重对音乐情感的抒发,通过吹奏笛子,将内心的柔情和思念表达出来。
《姑苏行》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对音乐情感的把握能力。
相比之下,《喜相逢》是一首更加欢快、明快的笛曲,曲调欢腾、跌宕起伏,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喜相逢》的演奏风格以明快、轻快、活泼为主,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注重节奏的掌握和韵律的变化,使得曲调旋律清晰,欢快流畅。
演奏者还需运用各种吹奏技巧,如气息的控制、音色的变化等,使得演奏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演奏《喜相逢》需要演奏者具备较强的节奏感和动感,能够通过笛子的演奏表现出曲调的欢快和活力。
虽然《姑苏行》与《喜相逢》都是中国传统笛曲,但它们在演奏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姑苏行》以婉转柔美的演奏风格展现出江南水乡的诗意和浪漫情怀,要求演奏者注重对音乐情感的抒发和细腻的技巧;而《喜相逢》则以明快活泼的演奏风格展现出欢乐和活力,要求演奏者注重节奏的掌握和音乐的动感。
演奏者在演奏这两首传统笛曲时,需要根据曲调的特点和表现内容,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得曲调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对于《姑苏行》与《喜相逢》的演奏风格探析,也不可忽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革新的思考。
在演奏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同时也要有所创新,使得传统笛曲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展。
可以借鉴一些现代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将其融入到传统笛曲的演奏中,使得传统笛曲既保持了其独特的韵味,又能够更好地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以《喜相逢》为例徐絮羽【摘要】竹笛是十分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极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在民族乐队中,笛子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的传承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口传心授".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的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竹笛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也可以参考运用.本文以竹笛名曲《喜相逢》为例,阐述奥尔夫教学法在竹笛教学中的应用.【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104-105)【关键词】奥尔夫;竹笛;口传心授;教学法【作者】徐絮羽【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结合自身的理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
随后,在音乐教育变革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坚持“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根据本土及国外民俗音乐中的素材,编写了一套音乐教材。
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中,他还设计出了一套“奥尔夫乐器”。
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结合的开始。
竹笛,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传统的汉族吹奏乐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和骨笛。
已故的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
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竹笛,基本构造包括:吹孔、膜孔、笛膜、按孔,出音孔(上出音孔和下出音孔),演奏方式主要是以独奏为主,也参与合奏,在中国民族乐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竹笛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