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测试
- 格式:doc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巩固第1题【单选题】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
明长城的起止点应是( )A、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B、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C、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D、东起鸭绿江,西到陇西【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北京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是( )A、1986年B、1987年C、1989年D、1992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创作的史实依据应当是( )A、《大唐西域记》B、《封神榜》C、《石头记》D、《三隧平妖传》【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意大利B、葡萄牙C、西班牙D、日本【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读书人,最不济。
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地。
就教他骗的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这段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开公平的选官制度B、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C、科举制度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支持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所示对联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当属( )A、史学B、农学C、建筑学D、医药学【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人物,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②_________→康乾盛世A、顺治帝B、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小奇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狱”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对外文化的交流C、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D、民族政策的演变【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加强管理,清朝在西藏设置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驻藏大臣C、宣政院D、军机处【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朱元璋建立的朝代是( )A、隋朝B、唐朝C、北宋D、明朝【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 )A、苏门答腊和满剌加B、古里和锡兰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忽鲁莫斯和阿丹【答案】:【解析】:第15题【单选题】以下关于后金兴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朝后期由辽东地区的建州女真发展而来B、创立八旗制度,战斗力加强C、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D、努尔哈赤称汗后,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答案】:【解析】:第16题【单选题】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是在( )A、1405年B、1421年C、1433年D、1492年【答案】:【解析】:第17题【单选题】《来自星星的你》主人公都教授于1603年从外星球掉落到朝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观察下表,拥有这样人生经历的人物是()A.李隆基B.赵匡胤C.朱元璋D.李自成2.明代学者黄宗羲评论明代科举制度,认为举子们追求应试的学问,“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剿袭之中”,而有关兵、农、礼、乐及“切于民生日用”的实用书籍,却“荡为荒烟野草”。
黄宗羲的评论旨在()A.揭露八股取士的弊端B.强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C.呼吁政府刊刻实用书籍D.要求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3.史料记载,郑和船队用指南针导航,有效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在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得益于() A.航海技术先进B.统治者大力支持C.国家实力雄厚D.郑和英明领导4.戚继光和他率领的“戚家军”驱赶了侵略者,保护了莆田,保卫了中国。
下图用文学形式重现了他们当年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
这一“画面”可命名为()A.远航展国威B.抗倭保人民C.收台促统一D.战俄护边疆5.如图所示为我国发行的一枚纪念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邮票。
这位科学家的重要成就是()A.编著《齐民要术》B.编著《农政全书》C.编著《本草纲目》D.编著《天工开物》6.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
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 B.农民起义 C.土地兼并 D.皇室内乱7.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钱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最后推翻明朝的政治力量是()A.投降清朝的吴三桂B.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C.皇太极建立的清朝D.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8.一位同学在课后复习时,将“清代《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和“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放在同一板块中。
据此判断他梳理的知识点应是清朝() A.设置了台湾府B.册封班禅封号C.设置驻藏大臣D.巩固西北边疆9.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纳税田亩比1683年增加23%。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初一历史试卷与试题一、选择题(60分)1. 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A. 努尔哈赤B. 朱元璋C. 皇太极D. 李世民答案:B2. 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是在A. 1365年B. 1367年C. 1368年D. 1369年答案:C3.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根本目的是A. 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B.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 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D. 完善君主专制政体答案:D4.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的皇帝是A. 元世祖B. 建文帝C. 明成祖D. 明太祖答案:D5. 内阁制度形成于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D6.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有特色的是A. 废行省,设三司B. 废丞相,分权于六部C. 设殿阁大学士D. 设厂卫特务机构答案:D7.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对北方的控制C.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 解决藩王问题答案:B8. 戚家军九战九捷荡平倭寇的地区是A. 福州B. 杭州C. 广州D. 台州答案:D9.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是A. 岳飞B. 郑和C. 朱元璋D. 戚继光答案:D10. 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统治时间是A. 1553年至1977年B. 1553年至1999年C. 1953年至1949年D. 1953年至2000年答案:B11. 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A. 戚继光B. 郑成功C. 康熙帝D. 林则徐答案:B12. 推翻明朝的时间和人物是A. 1616年努尔哈赤B. 1644年李自成C. 1636年皇太极D. 1644年努尔哈赤答案:B13. 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是在A. 1633年B. 1634年C. 1635年D. 1636年答案:D14. 军机处设立于A. 顺治帝时B. 康熙帝时C. 雍正帝时D. 乾隆帝时答案:C15. 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B. 军机处的设置C.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D. 内阁的设置答案:B16.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A. 秦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D17. 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有①岳飞②文天祥③戚继光④郑成功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①③④答案:B18.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郾城大捷②台州大捷③赤壁之战④雅克萨之战⑤淝水之战A. ③⑤①②④B. ①⑤④②③C. ①③④②⑤D. ③①⑤②④答案:A19. 率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的民族英雄是B. 渥巴锡C. 大小和卓D. 郑成功答案:B20. 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①册封五世班禅②册封五世达赖③设驻藏大臣④设伊犁将军A. ②①③④B. ③④②①C. ①③④②D. ④③②①答案:A21. 下列农作物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①玉米②甘薯③马铃薯④花生⑤向日葵⑥葡萄⑦西瓜A. ④⑤⑥⑦B. ①②⑤⑥C. ①②③④⑤D. ③⑤⑥⑦答案:C22. 明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的皇帝是A. 明太祖B. 明成祖C. 明中宗D. 明宣宗答案:B23.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A. 故宫B. 长城C. 孔府D. 坤宁宫答案:A24. 下列哪些著作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①本草纲目②农政全书③天工开物④千金方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③答案:D25. 下列哪一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 农政全书C. 天工开物D. 齐民要术答案:C26. 下列文学作品中,代表明清小说最高成就的是A. 红楼梦B. 三国演义C. 水浒传D. 西游记答案:A27. 我国古代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知识点1《红楼梦》1.创作: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________》。
曹雪芹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
后来________续写了后40回,在________晚期时排印面世。
2.内容:《红楼梦》以贵族青年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____________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____________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意义:重点塑造了反抗________、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________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评价:《红楼梦》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知识点2昆曲与京剧艺术1.戏曲艺术: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
清代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
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昆曲:明朝万历末期,昆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________》。
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洪昇的《________》、孔尚任的《________》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京剧(1)历史沿革: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____________先后到北京献艺。
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________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就被称为“________”或“________”。
(2)影响:________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一、单选题1.“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从歌谣中得出的信息是()A. 该起义军的领导者是黄巢B. 唐末人民的生活困苦C. 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拥护D. 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上述诗句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A. 岳飞、文天祥、郑成功B. 郑成功、岳飞、文天祥C. 郑成功、文天祥、岳飞D. 于谦、文天祥、郑成功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我国一个行省是在()A. 1660年B. 1680年C. 1780年D. 1885年4.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家请客的座次位置,可见对他家请客情况了如指掌,朱元璋能够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原因是()A. 废除丞相B. 废除中书省C. 设立三司D. 设立锦衣卫5.下表是某同学整理中国历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主要措施的提纲,其中填写在①处最合适的是()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①A. 军机处B. 文字狱C. 锦衣卫D. 东厂6.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的是()A. 吃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B. 背诵白居易的《新乐府》C. 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D. 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7.下列关于满洲兴起的叙述,错误的是()A. 满洲是由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发展而来的B.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C. 1635年,努尔哈赤改族名为满洲D.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8.标志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A. 明成祖设内阁B. 明朝设厂卫制度C. 雍正设军机处D. 乾隆大兴文字9.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红山之巅,作为西藏地标之一,它阅尽了千年沧桑,见证了西藏的历史进程。
下列史实中属于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是()①文成公主入藏②设宣政院管理西藏③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了达赖、班禅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赶走了()A.日本侵略者B.荷兰侵略者C.英国侵略者D.葡萄牙侵略者3.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4.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A.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B.跟今天我国的疆域一样大C.不足960万平方公里D.包括朝鲜半岛5.如图是沈阳故宫的十王殿,它说明清朝初年的最高决策机构是()A.内阁B.六部C.议政王大臣会议D.中书省6.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遭到顽强抵制的两大原因是()①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②英国商品质量不高③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④中国人仇恨洋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A.选拔廉洁官吏B.阻碍文化发展C.谋划对准噶尔部的军事活动D.强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8.明清两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B.抵抗外族入侵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9.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A.唐太宗B.元世祖C.明成祖D.明太祖10. 如图是明朝前期一次远航活动的路线图。
这一“远航活动”是指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马可·波罗来华D.郑和下西洋11. 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交流的国家政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含期中期末试题第一单元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300多年的政权分立时期,结束这种局面是在哪个朝代建立之后(D)A.东晋B.西晋C.陈朝D.隋朝2.隋朝大运河全长2 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其中心是(B)A.长安B.洛阳C.余杭D.涿郡3.有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D) 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4.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
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B)A.权臣当道B.隋炀帝的暴政C.土地兼并严重D.隋末农民起义5.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
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B)A.西周实行分封制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C.元朝推行行省制D.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6.《蒙曼说唐:武则天》由《百家讲坛》讲稿改编而成,深入浅出,读来引人入胜。
该书中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B)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7.对比分析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A.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B.政治比较稳定C.经济繁荣发展D.国力强盛8.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
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D)9.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
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B)A.隋朝B.唐朝C.宋朝D.南北朝10.“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八股文”形成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其中,分管地方刑狱工作的部门是()。
A.按察司 B.布政司 C.都指挥使司 D.督察院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②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③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④实行削藩政策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曾先后六下西洋②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③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拉各国的经济交流⑤郑和下西洋的活动,都是发生在明成祖时期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明代时,全国的丝织业中心是()。
A.苏州 B.南京 C.成都 D.益州6.清代广州的十三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B.官营贸易机构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是()。
A.设置军机处B.废除丞相C.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D.制造“文字狱”8.郑成功从下列哪一国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A.葡萄牙 B.日本 C.俄国 D.荷兰9.清朝时,中央设置的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A.布政司 B.按察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10.“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狱”三者的根本目的是()。
A.控制知识分子B.摧残思想和文化C.调整政策的需要D.加强封建专制1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尖锐1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顺治年间的是()。
A.设置驻藏大臣 B.册封“达赖喇嘛”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3.下列历史事件,与康熙皇帝有关的是()。
①册封“班禅额尔德尼”②设置台湾府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进行雅克萨之战⑤设立军机处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14.先后册封西藏佛教首领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
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2.清朝学者徐大椿在《道情》中写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该学者抨击的是()A.八股取士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C.军机处的设立D.文字狱与文化专制3.下表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A.赋税制度的改革B.江南经济的发展C.高产作物的引进D.土地政策的调整4.《全球通史》中写道:“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
”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A.吴国船队到达夷洲B.郑和下西洋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5.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材料认为倭患严重的原因是()A.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B.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C.实行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政策D.沿海居民走私活动猖獗6.有一本书这样记载鸭肉的药用功效: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
此书最有可能是()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7.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
这体现了长城是()A.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D.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8.下图是李明同学制作的某次农民起义的学习卡片。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将答案填写在后面答题框内)1.下列甲、乙、丙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第三幅图反映的朝代是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2. 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必须准备复习的内容是A.唐诗 B.《资治通鉴》 C.《四书五经》 D.《三国演义》3.北京正式成为明朝都城是在A.明太祖时期B.建文帝时期 C.燕王朱棣时期 D.明成祖时期4.学完明朝君权加强内容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有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论的是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5.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正确的是A.郑和下西洋前后共有八次之多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由江苏南京出发6.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
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一项是A.废分封立郡县 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 D.迁都北京7.“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这里的“执政之府”是A.市舶司 B.中书省 C.锦衣卫D.军机处8.清朝知识分子写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最有可能A.惹来杀身之祸 B.飞黄腾达 C.考中状元D.衣锦还乡9.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概括准确的是A.加强思想控制B.促进文化发展 C.加强思想教育 D.推行儒家文化10.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皇权高度集中D.军政实现合一1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A.荷兰 B.俄国 C.英国 D.葡萄牙1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A.驱逐殖民势力 B.加强专制统治C.维护国家主权D.巩固清朝海防13.英国学者赫德森这样评价17世纪末的一次战役:“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
”它评价的这次战役是A.台州之战 B.雅克萨之战 C.鸦片战争 D.黄海大战14.下列清朝皇帝在抗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叛乱和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是A.顺治帝B.康熙帝 C.雍正帝D.道光帝15.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历史探究活动,其收集的资料不恰当的是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岳飞抗金 D.郑成功收复台湾16.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A.司母戊鼎 B.北宋纸币拓片 C.锦衣卫印 D.《尼布楚条约》文本17.下列对外关系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18.清朝时,负责管理西藏地区事务的有:①伊犁将军②班禅、达赖③驻藏大臣④军机大臣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9.下列关于西藏的历史叙述错误的是A.吐蕃与中原王朝“和同为一家” B.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划C.顺治册封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 D.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20.连续剧《乾隆皇帝》剧组请你帮助查找与乾隆帝有关的史料,下列史实可供推荐的是A.册封达赖喇嘛 B.组织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者C.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D.设台湾府加强海防21.下列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属于清初统治者采取的有:①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②组织雅克萨之战③平息倭寇之患④设置伊犁将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22.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严重威胁不同于以前的是A.少数民族贵族的威胁B.少数民族的分裂、叛乱C.边疆危机D.西方殖民者的侵略23.王二是清朝前期的一位商人,他在国内进行商业贸易,向西最远可到达的地方是A.葱岭 B.长城C.外兴安岭D.福建24.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郑和下西洋②郑成功收复台湾③戚继光抗倭④雅克萨之战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25.清初曾推行海禁,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①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6.下列大规模工程中在后世又增修或扩建的是A. 灵渠B.长城C. 都江堰D. 赵州桥 27.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领域的是A .《伤寒杂病论》和《天工开物》B .《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C .《九章算术》和《本草纲目》D .《水经注》和《金刚经》 28.要了解明朝先进的采矿和冶炼技术,应当查阅的古代科技著作是A .《梦溪笔谈》B .《齐民要术》C .《天工开物》D .《农政全书》 29.根据右图百度出的内容判断出是哪部著作A .《三国演义》B .《水浒传》C .《西游记》D .《红楼梦》30.某剧组在拍摄电视剧《郑成功》时,为郑成功布置书房场景的道具中,不应该出现的是A .书架上摆着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B .墙壁上挂着王羲之的《兰亭序》C .中堂悬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D .案头摆放一尊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待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大学士鲜所参决。
【综合能力训练P82——13】(1)这是哪一朝代官僚机构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他在地方上进行了怎样的机构改革?(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直接对谁负责?(3)帝还采取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4)这些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32、材料一:“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综合P86——14】(1)这个人物是谁?(2)材料二中的海波平是指什么?(3)从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作者的什么高尚品质?(4)对于此人,应该怎样评价?33、“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综合P93——15】(1)这是谁给荷兰总督揆一的招降书?(2)他为什么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3)1684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隶属于哪个省?它的设置有何意义?(4)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台湾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构想?34、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以东至海为界……[综合P93——15](1)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2)此条约签订于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3)条约的签订解决了什么问题?条约什么性质?有什么意义?35、普陀宗乘之庙【综合P97——15】(1)这些寺庙的修建体现了清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36、【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综合P101——16](1)此图反映了当时出现了什么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生产关系萌芽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哪个行业?(2)为什么这种生产关系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37、看图说史,完成下列问题。
【课本P90】(1)、右图的情景出现在哪一朝代?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2)、明清时期的这一制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3)、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试述理由。
答:赞同。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38、读图题。
【综合P86—14】材料一:郑和,云南人……成祖……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于海外……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
所取宝物不可胜计。
材料二:郑和描述船队航海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1)成祖命郑和于海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永乐三年指的是哪一年?(2)郑和第一次出发地是哪?面对巨浪如山还能若履通衢,这说明什么?(3)郑和七奉使于海外有什么历史意义?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歌曲《爱我中华》中唱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的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地区。
这一地区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此设置了什么机构?清朝时期设什么机构管理新疆?(2)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哪个民族形成于元朝?(3)五十六个民族中的藏族主要生活在西藏地区,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1)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综合P101—17】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反映了清统治者怎样的思想?(2)上述材料说明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3)实行此政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我国古代的对外政策的变化,请你总结出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