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改革开放 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单元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同学学习结果的描述是:(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了解”属于同学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它要求同学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
“探讨”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层次,它要求同学能运用已有的学问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推断。
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中,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应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在主线。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
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验证了改革开放宏大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本课的主线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专题。
引入了《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等史料。
【学情分析】本班级大多数孩子来自城市职工家庭,少部分来自城中村农村家庭,都诞生在20世纪90年月末期。
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受、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同学供应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初二班级的同学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把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同学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第一组在课前收集各种票证,将家人叙述的票证的故事记录下来。
其次组调查农村的亲人,向其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的状况,所在乡镇建立企业的状况。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及产生的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一.自主学习。
1.农村改革──开始时间、试点地区、措施、影响及深化:2. 城市改革的开始时间、重点、1985年改革的主要方面(了解)、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的背景及措施3. 对外开放的时间、经济特区的名称、开放经济特区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学以致用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1周年。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据此回答:(1)右图(略)是“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这个纪念馆应建在何处?(写出具体地点)。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是什么?,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2)下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
结合此图,请回答:①在图中圈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
②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是。
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城市。
②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3)请你谈谈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略)四.当堂检测。
1..1979年6月初,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向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汇报工作时,引用了当地农民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第9课改革开放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学习重点: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学习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颂扬了两位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后一位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哪?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
(二)出示自学指导:师:给同学们8分钟结合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进行自学,阅读课文时要求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速读,找出相关答案,并标记疑点,以备小组交流。
自学指导: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1980年我国首先在哪四个城市建立经济特区?后来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怎样的格局?4.1985年开始的城市改革重点是什么?此时的城市改革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5.党的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是如何加快的?(三)自学指导,教师巡视:学生进行紧张的自学,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做适当点拨。
(四)交流评价小组交流存在的困惑问题,小组长抽签选题,交流之后各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归纳。
(五)欣赏图片学生观看图片,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六)达标检测学生快速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点。
(七)自我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改革开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学生情况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改革开放的史实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久远的年代,他们生活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认识模糊而肤浅,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对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陌生,难以把握改革开放的实质,难以理解课本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设计理念】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动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疑问。
没有疑问的教学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疑问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学习只能局限在表面的感知认识上。
本节课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问题,让疑问成为学习的动力与载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创造性地学习,感悟历史;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掌握新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生成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让学生主动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益处,从而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某某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了解改革开放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3.引导学生以某某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3.通过某某、某某等在近代史上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或经济特区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思想阐述观念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创意本节课通过情境设置问题,让问题成为学习的动力与载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创造性地学习,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寻找新知识,在讨论交流中生成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某某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利用充分的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局势,从而认识到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改革前后对比,使学生认识改革对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对人民公社和小岗村做法的比较与探究,使学生能知道农村改革的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识农民在保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从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2.通过情境猜想、展板荐名、我来展示等环节,使学生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认识经济特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通过给班级献言献策略、社区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历史信息、表达历史的能力,加深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认识。
4.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勇于改变,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更好更快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2分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以“春天”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歌曲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通过贴切的内容,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为学习本课作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本课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本原来的三个专题整合,调整为两个专题,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其中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板块。
三、内容学习(一)对内改革1.改革过程回顾(1)提纲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交流。
(2)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3)农村改革过程回顾图说历史一:农村问题通过农民“上班”奇特现象入手,两则歌谣,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图说历史二:走出困境(安徽凤阳小岗村)由小岗村生产队窘迫的生活到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认识小岗村的做法并体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引导学生读图表,找出变化并探讨其中原因,认识大包干做法的正确性。
旨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并加深对史论的理解。
图说历史三: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组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也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课程标准(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2.教材分析本课所述改革开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一课,是对前一课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又是对下一课邓小平理论的理论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本课条理清晰,但理论性较强。
3.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他们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对一些史实的理解过于表面化,且本课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4.设计理念历史不是枯燥的年代记忆,而是曾经鲜活的沧桑变化,并在我们身边留下痕迹。
从热点话题入手,创设教学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领学生走出历史,走近生活,体会人生。
5.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了解以下基础知识: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并进一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3)结合相关史料和视频,创设教学情境,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理解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4)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惠民之路。
(5)通过引导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认识到改革开放关系千家万户,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和图形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演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2)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和城市变化的描述,学生们可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国之路,逐步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和难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上一课的相关学习内容: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这次会议上作出哪些重要决定?学生: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落实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事实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形成。
2、吸取新的教训师:(课件出示凤阳小岗村在改革前、尝试中、改革后的三个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凤阳有这么大的变化?学生:看图讨论: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个病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拥有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因此,第二个变化发生了。
老师:通过以上图片,请根据本书内容总结农村改革的基本知识点:改革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改革目的是什么?方式?意义?学生:改革从农村开始。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村人民公社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体制。
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1978年,安徽省的一些地方遇到大旱,田地干裂,农村秋种难以进行。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农村放宽政策,把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生产度灾。
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皖东等一些地区的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这年秋天,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战胜了旱灾。
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9课改革开放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学生回答]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提法;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第9课改革开放【课程标准】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42-—47,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学情分析】学生对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很陌生,关于经济特区已经在地理课中学过了。
因此教师在安排本课教学时,尽可能地提供大量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资料、看录像、看图片使学生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过程与方法: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录像,学生看录像,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的体制弊端,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支配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劳动积极性。
1978年12月18日,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