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辨证及近代医家发挥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22.16 KB
- 文档页数:2
·265·卫气营血辨证层次观与系统观之探析及思考李刘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摘 要:卫气营血辨证是由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创立辨证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于辨治外感热病,但其对内伤杂病(包括体质)的辨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试从卫气营血辨证层次观、系统观探析,深入思考得出,应用卫气营血辨治疾病时,首先应做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之后从时间维度上,将外感和内伤的关联而系统施治;从空间维度上,将卫气营血层次观上升到卫气营血系统观。
有利于将卫气营血辨证真正融入当今临床。
关键词:卫气营血辨证 层次观 系统观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中重要辨证方法之一,在治疗外感热病中应用广泛,但将卫气营血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对内伤杂病(包括体质)的辨治,在临床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卫气营血辨证层次观与系统观之间有何联系,亦值得深入思考。
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首见于《内经》时期。
《伤寒论》中提到的“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其病机即为营卫不和,《金匮要略》中亦有关于气分、血分的论述,可见张仲景在当时已经开始运用卫气营血理论分析疾病的某些病理变化。
明清时期,吴又可在《温疫论》[1]中将病层、治法等从气分、血分综合论述;袁班在《证治心传》[2]中指出了邪之伤人,由卫入营,并有逆传、顺传之别,至此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已初步形成。
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总结前人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确立了涵盖理法方药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2卫气营血辨证的层次观叶天士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病机传变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等四个层次,病层由浅入深,病势由轻到重,奠定了卫气营血辨证层次观的理论基础。
吴鞠通在继承叶氏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上,参考《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临案》),制定出相应的治法方药,确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层次观。
后世在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时,亦多以吴氏所论为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卫气营血辨证时,应在辨别疾病的基础上,再将疾病的病机层次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温病学说的核自内容。
本标准主要依据叶天士《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整理而成,参考了与温病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用以明确叶天士所论卫气营血各阶段病症的辨证要点、证候特征、诊治与用药,为可归属于温病的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提供理论指引。
卫分证的辨证标准1.卫分证本证的辨证标准(l)新病。
(2)犯肺证:①卫表证:症见发热、恶风恶风寒、头胀、脉如浮数/脉右搏数、苔薄白等。
②呼吸系统证:症见咳嗽、喉痒、呛咳/咳不爽、失音、咽痛等。
2.卫分证本证的特点①以表热证为主,不似伤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胀、脉数/浮数/脉右搏数、苔薄白、舌边尖红等。
②易伤津:症见咽干、舌干、喉间痒、咳不爽等。
③病程短,多在1一3日以内。
3.卫分证挟证的辨证标准挟证指病邪中挟有风、湿等病邪。
(1)符合卫分证本证辨证标准。
(2)常见的两个挟证的辨证标准①卫分证挟风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②卫分证挟湿证: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胀、首如裹、咽痛、身痛、胸闷、咳嗽、苔白腻等.4.卫分证兼证的辨证标准兼证指具有兼夹证,兼夹证的发生可以是宿疾新感,可以是特殊体质,也可以是本证发展所致。
①符合卫分证本证辨证标准;②兼证的辨证标准:胃热兼卫分证:症见无汗恶寒、齿若光燥如石。
5.卫分证转归①向气分证发展,最为常见。
可以转化为气分证,或卫气合病;②逆传心包:症见神昏、谵语、甚或昏聩不语、肢厥、舌蹇等;③向愈6一些传染性疾病卫分证的辨证标准①符合卫分证辨证标准;②不同传染病的特殊表现:发热、畏寒、头痛/头昏、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声嘶、喷嚏、咳嗽、目赤、流泪、畏光、乏力、面赤、尊麻疹、腹痛、腰痛、眼眶痛、弱视。
《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规律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在辨治内伤杂病中的应用规律,通过分析卫气营血理论的基本内涵,结合临床实践,揭示其在实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一、引言中医理论中的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内伤杂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以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通过观察患者卫气营血的盛衰、运行状态以及相互关系,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程,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中医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卫气营血辨证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二、卫气营血理论的基本内涵卫气营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气血阴阳平衡为核心,以卫气、营血为基本物质,阐述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卫气主司机体的防御功能,营血主司机体的营养和滋润功能。
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卫气营血失调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三、卫气营血辨证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内伤杂病是指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但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病程,为治疗提供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表现,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判断卫气营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
然后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
四、辨治内伤杂病的规律在辨治内伤杂病时,应遵循以下规律:首先,要明确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判断卫气营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其次,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后,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要注重患者的情志调护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五、临床价值与展望卫气营血辨证在辨治内伤杂病中具有重要价值。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病程,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卫气营血辨证还可以指导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情志调护,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医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卫气营血辨证探讨皮立宏;吴敏【摘要】目的探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内涵及外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关系,并从卫气营血概念、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及卫气营血辨证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存在理论基础及可行性.结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为中医论治外感疾病辨证方法之一,是中医辨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梯,同时亦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其与脏腑辨证相结合,两者结合存在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可以更好阐释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内涵及外延.【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3页(P758-760)【关键词】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理论基础;契合点【作者】皮立宏;吴敏【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卫气营血辨证是由清代叶天士在总结前人认识论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其将外感病按照发展过程的不同,区分为四个阶段,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用以解释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及传变规律,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一般认为,卫气营血辨证产生于《黄帝内经》,由《黄帝内经》理论中的卫气、营气理论(即营卫的生成、循行、生理、病理),经由孙思邈、刘河间、张景岳、喻嘉言以及其他诸多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叶天士的借鉴及发展,而形成。
[1~2]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前人来说既是继承又是创新,其所提出的四层次辨证论治纲要,为后世认识、治疗温病奠定了基础,同时其提出的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也为后世所广泛采用,可以说既是辨证纲领,又是治疗要点。
虽然卫气营血辨证对于辨析温病病变的阶段、深浅、轻重,提出相应的治法,但其也存在以下不足[3]:①证候区分为四大类型过于笼统;②无明确脏腑病变定位,治疗论述不详尽;③对于温病后期认识不够全面;④不能充分涵盖湿热类温病。
针对上述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将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结合[4,5]、六经辨证相结合[4]、脏腑辨证相结合[3],以期达到充分阐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的目的,而其中,笔者认为以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为最有效的阐释和发挥。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是清代叶桂根据温病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结合其实践经验,发展《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卫、气、营、血的理论所创立的。
什么是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温病发展4个阶段的辨证内容及方法各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叶氏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不同的功能,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浅深轻重,归纳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4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热病病位浅深、病势轻重及其演变规律,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的内容,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由卫分进入气分,由气分进入营分,由营分再进入血分,病邪逐步深入,病情也逐渐加重。
就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轻浅,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是温热病的极期阶段,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邪热内陷阶段,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卫营血辨证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常见证候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一、辨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初袭肺卫,正邪交争于肌表,卫气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温热病初起阶段,因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卫分证常伴有肺经病变。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机制分析] 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为邪郁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温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作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不重,故口干微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之邪犯肺卫之症。
本证是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感风热,肺卫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见头痛、口渴、咳嗽、咽喉肿痛等邪伤于肺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2013-11-13 12:06阅读: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因此,卫气营血在辨证理论中已不是物质概念了。
故《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有三:①是温热病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中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
也是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②标明了温热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或损害;③说明了温热病以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正邪的盛衰,作为论治的依据。
(一)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卫气敷于人体的肤表,有卫外作用,病邪侵入,必先犯及卫分,所以,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病因】外感温热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邪气经口鼻传入体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肿痛等症。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气与之相争则发热。
卫阳被邪所遏,肌肤失却温养则恶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什么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一)卫分证——外感风热(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这里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人员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小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