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卫气营血辨证
- 格式:pptx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184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是清代叶桂根据温病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结合其实践经验,发展《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卫、气、营、血的理论所创立的。
什么是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温病发展4个阶段的辨证内容及方法各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叶氏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不同的功能,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浅深轻重,归纳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4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热病病位浅深、病势轻重及其演变规律,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的内容,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由卫分进入气分,由气分进入营分,由营分再进入血分,病邪逐步深入,病情也逐渐加重。
就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轻浅,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是温热病的极期阶段,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邪热内陷阶段,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卫营血辨证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常见证候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一、辨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初袭肺卫,正邪交争于肌表,卫气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温热病初起阶段,因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卫分证常伴有肺经病变。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机制分析] 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为邪郁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温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作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不重,故口干微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之邪犯肺卫之症。
本证是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感风热,肺卫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见头痛、口渴、咳嗽、咽喉肿痛等邪伤于肺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2013-11-13 12:06阅读: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因此,卫气营血在辨证理论中已不是物质概念了。
故《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有三:①是温热病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中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
也是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②标明了温热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或损害;③说明了温热病以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正邪的盛衰,作为论治的依据。
(一)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卫气敷于人体的肤表,有卫外作用,病邪侵入,必先犯及卫分,所以,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病因】外感温热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邪气经口鼻传入体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肿痛等症。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气与之相争则发热。
卫阳被邪所遏,肌肤失却温养则恶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卫气营血辨证,就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得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得辨证方法。
ﻫ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得失常,破坏了人体得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得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就是在伤寒六经辨证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又弥补了六经辨证得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得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ﻫ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得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与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得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就是最浅表得一层,也就是温热病得初起、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ﻫ(-)卫分证候ﻫ卫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得证候、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临床表现】本证得基本临床特征就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ﻫ气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得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得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得不同,所反映得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得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ﻫ【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试题:卫气营血辨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A.邪热壅肺证B.邪扰胸膈证C.风热犯卫证D.热结肠道证E.燥热犯卫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
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A.热灼营阴证B.热陷心包证C.邪热壅肺证D.热扰胸膈证E.热结肠道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热扰胸膈证表现身热,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心烦懊侬、坐卧不安为辨证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试题:脉诊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不畅,脉势不匀,如轻刀刮竹,其临床意义是A.气血两虚B.阳气虚衰C.气滞血瘀D.痰湿内停E.阴盛气结『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结脉与代脉的主要区别在于A.节律不同B.至数不同C.脉力不同D.脉位不同E.流利度不同『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结脉为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代脉为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促、结、代脉共同的特点是A.脉来急数B.脉来时止C.脉来迟缓D.止有定数E.止无定数『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促、结、代脉共同的特点为脉来时止。
A.涩脉B.弱脉C.细脉D.濡脉E.弦脉上述各项,痰饮或疼痛多见的脉象是上述各项,津伤血少者多见的脉象是『正确答案』E、A『答案解析』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弦脉的主病是A.失血伤阴B.气滞血瘀C.阳极阴竭D.痰饮诸痛E.气分热盛『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的是A.促脉B.疾脉C.实脉D.动脉E.短脉『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动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以下不属弦脉所主病证为A.痛证B.肝病C.胆病D.宿食E.痰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诊察外部现象T测知内在脏腑见微知著:通过微小变化T测知整体情况以常衡变:认识正常的基础T发现太过、不及等异常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见微知著”主要是指A.从轻微的表现预测严重的病变B.从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C.从隐蔽的症状测知明显的症状D.从易忽略的体征中求得病情E.运用特殊诊法诊断出病证『正确答案』B 重点:复习要点卫气营血辨证重点:复习要点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清代一叶天士一《外感温热篇》一外感温热病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卫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风热犯卫证一一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燥热犯卫证一一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重点:治法方药风热犯卫证一一辛凉解表,宣肺泄热一一银翘散燥热犯卫证一一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一一桑杏汤气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重点:治法方药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营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重点:治法方药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
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血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重点:治法方药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热盛动风证一一凉肝息风一一羚角钩藤汤热盛伤阴证一一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卫气营血证的传变重点:顺传与逆传顺变:卫分---- 气分 --- 营分--- 血分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卫气营血辨证概耍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入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温热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再入营分、血分,提示病情逐渐加重。
一、卫分证含义: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咽喉肿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审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二、气分证含义: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
根据邪热侵犯肺、胃、胸膈、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见症。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见症,如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若邪热雍肺,肺失宣降可见咳喘,胸痛,咯痰黄稠;热扰胸膈可见心烦,坐卧不安;胃肠热结可见日晡潮热,腹胀痛拒按,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
若下利稀水,秽臭,此谓“热结旁流”。
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热郁胆经可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等。
[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三、营分证含义:指温热病邪内陷,劫灼营阴,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
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失眠,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神昏,舌红绛,脉细数。
四、血分证含义: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课程提要关于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证的传变顺传:从卫分开始,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反映了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传: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血分。
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细目一、卫分证卫分证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一、风热犯卫证1.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3.代表方剂:银翘散。
二、燥热犯卫证1.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苔白舌红,右脉数大。
以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为辨证要点。
2.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3.代表方剂:桑杏汤。
三、卫分证的鉴别要点卫分证以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辨证要点。
风热犯卫证与燥热犯卫证均有风热表证的表现,但燥热犯卫证具有咳嗽少痰、咽干鼻燥等燥邪伤津的表现。
细目二、气分证气分证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
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组织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
一、邪热壅肺证1.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以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治法:清热宣肺平喘。
3.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
二、热扰胸膈证1.临床表现:身热,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
以心烦懊侬、坐卧不安为辨证要点。
2.治法:清宣郁热。
3.代表方剂:栀子豉汤。
三、热结肠道1.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2.治法: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
3.代表方剂:导赤承气汤。
四、气分证的鉴别要点气分证以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邪热壅肺:兼见咳喘,胸痛,痰稠色黄等症。
《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概括了急性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四个不同阶段及其病理表现。
一般来说,病在卫分较轻较浅,由卫分到气分、营分,则病变逐渐深入而加重,至血分则最重。
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不同疾病会有所不同。
一般疾病是顺序传变的,但有些疾病只见卫分症状(如感冒);有的由卫分到气分就不再发展(如一般肺炎);亦有些疾病,多数要从卫分或气分发展到营血分(如乙型脑炎)。
一般疾病多从卫分开始发病,但亦有开始即见气分或营分证的。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两类证候并见。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证候作具体分析,既要分清四者的区别,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且应该结合辨病,预见其发展演变的趋向,从而采取主动而及时的治疗措施。
一、卫分证主要病证:发热,微恶风寒,汗少或无汗,头痛,肢酸或全身疼痛,口微渴,咽喉疼痛,鼻塞,咳嗽,苔薄白或薄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初期,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麻疹等。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举例: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药如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牛蒡子等,麻疹初期未透者配浮萍、蝉蜕、荆芥。
二、气分证(一)里热炽盛主要病证:发热甚,不恶寒,汗多热不解,口渴烦躁,呼吸快而粗,或有气喘咳嗽,小便黄赤而少,面红,苔黄,脉洪数。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发展阶段(以病在肺胃为主),如肺炎等。
治法:清气泄热。
方药举例:白虎汤加减。
药如石膏、知母、黄芩、栀子、芦根等。
(二)燥热内结主要病证:高热或午后热重,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泻稀水,肛门灼热,谵语,手足汗出,苔黄厚干燥,脉实有力。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发展过程(以病在胃肠为主),如伤寒病或外科急腹症如腹膜炎、胰腺炎、肠梗阻等。
治法:苦寒攻下。
方药举例:大承气汤加味。
药如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瓜蒌等。
(三)湿热郁蒸主要病证:发热稽留,汗出而热不退,午后热盛,身重肢倦,胸脘闷胀,恶心,腹胀,大便溏薄,身发白瘩,或见黄疸,口渴而饮水不多,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