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 格式:docx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21
低颅压综合征低颅压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卧位腰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压力在0.59 kPa(60mmH2O)以下,以体位性头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低颅压综合征一般是由于脑体积的减少、脑脊液的减少或脑内血液量的减少形成颅内总的体积减少,而使颅压下降,并且造成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其独特的临床表现,近来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有许多问题至今还未阐明。
临床上此综合征并不太少见,常见于未能认识而误诊。
临床上常分为症状性低颅压和原发性低颅压。
低颅压综合征病因:(一)脑体积减少失水或恶病质状态如脑实质水分的丧失,脑体积缩小;脑脊液生成减少;血液浓缩,血液渗透压增加,脑萎缩。
(二)脑脊液减少1、脑脊液漏出腰穿或脊膜术后可以由于脑脊液从针孔漏出以及局部脉络丛血管反射性痉挛和控制脊液产生的下丘脑中械的紊乱。
颅脑外伤或颅脑术后,手术或外伤导致脑循环量减少或颅底骨折,形成脑脊液外漏和局部脑脉丛血管的反射性痉挛。
脊膜膨出伴有脑脊液漏的患者。
2、其他感染或感染后变态反应性慢性软脑膜炎和脑脉络膜室管膜炎;休克状态;有人报道巴比妥类慢性中毒可出现低颅压综合征。
机理由于引起低颅压综合征的原因较多,机理复杂,认为颅内低压常由以下三方面原因引起。
(一)体积减小1、失水或恶病质状态此时颅内低压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形成:1脑实质水分的丧失,脑体积缩小。
2脑脊液生成减小。
3血液浓缩,血液渗透压增加,因而对脑脊液的吸收增加。
2、脑萎缩一般不造成颅内低压。
因脑萎缩是一慢性过程,其减少的体积,逐渐被脑脊液的增加所代替。
(二)脑脊液减少1、脑脊液漏出腰穿后,由于脑脊液从针孔连续漏出以及局部脉部脉络丛血管反射性痉挛和控制脑脊液产生的下丘脑中枢的紊乱,可以产生低颅压。
2、颅脑外伤或颅脑术后由于手术或外伤导致脑循环量减少和局部脉络丛血管的反射性痉挛,引起颅内低压,常伴有意识障碍。
此外,脑外伤可致脉络丛绒毛基质出血,继后在绒毛基质纤维化阶段则出现颅内低压。
因此,脑外伤后的低颅压综合征往往是脑外伤后期的主要症状之一。
低颅压综合征分两类:一类为继发性,多见于腰穿术后、颅脑外伤、颅脑手术、糖尿病昏迷、尿毒症、休克、脱水、脑膜脑炎等。
另一类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此类患者往往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本病好发年龄为30~49岁,病程数日至数月不等。
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具有特征性的体位性头痛,即站立、坐位和活动时头痛加剧,平卧时头痛减轻或消失。
头痛一般位于颞枕部,有时波及全头或向肩、颈部放射,多为钝痛。
患者除头痛外,常伴有恶心、呕吐、眩晕、耳鸣、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复视、畏光、听力改变、颈项僵直等。
头颅CT可正常,MRI特征性改变为硬脑膜弥漫性、均匀性增强。
当症状减轻或消失时,MRI改变也随之减轻或消失。
腰穿测定脑脊液常规、生化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基本正常;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会低于70mm水柱,有些患者甚至可为0。
明确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后,第一步应寻找引起此征的病因,对于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治疗需有的放矢,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不能明确病因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应让其采取平卧位,尽量减少起床直立活动的机会,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0~1500ml/天,同时让患者每天喝较多的盐开水或鼓励患者进食、咀嚼含盐量较高的食物。
一般通过2~5天的治疗,患者会很快恢复。
也有症状持续半月以上者,有少数人近期内反复发作。
1)饮水和平卧:病人应大量饮水,最好是生理盐水,每日3000毫升~4000毫升,并保持水平卧位,除术后型外,可采取头低脚高位:床尾抬高30度,以改善脑脊液的循环,有助于脑脊液压力的上升。
(2)静脉注射注射用水,每次20毫升~40毫升,或静滴生理盐水,每天1000毫升~2000毫升,可反射性地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加,使颅内压恢复正常。
(3)鞘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盐水或空气,每次20毫升~30毫升。
可刺激脑脊液分泌,提高和维持脑脊液压力。
(4)5%二氧化碳吸人:多数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通常使用5%二氧化碳与95%氧气相混合,每小时吸人5~10分钟,用于治疗术后和外伤后颅内低压效果较好。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及护理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又称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其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坐位或立位时剧烈头痛,严重时伴呕吐、颈强直,颅压低于6.86 kPa。
头痛在直立位、坐位时加剧,平卧时缓解是特征性表现,常伴恶心、呕吐、头昏等。
其发病机制被认为是脉络丛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引起脑脊液分泌减少或吸收过多。
脑脊液量减少、压力降低、脑组织移位使颅内痛敏结构,特别是脑膜、血管、神经(主要是三叉、舌咽和迷走神经)等受到牵拉而出现头痛[1] 。
现分析我科2004~2009年确诊的7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21~58岁,全部病例均急性起病,有感冒史者3例。
1.2 临床主要症状与体征头痛是7例患者的突出症状,并与体位有关,直立时加剧,平卧时减轻或消失,伴有恶心、呕吐。
7例中头痛位于前额4例,位于枕部1例,全头痛2例。
体征除2例有颈项强直外,其余5例神经系统均无阳性体征。
全组病人眼底正常,血压及脉压正常。
1.3 腰穿及脑脊液检查侧卧位时腰穿初压均低于0.686kPa,1例为0。
脑脊液蛋白2例轻度升高,在0.55~1.21g/L范围内,余4例蛋白及细胞数正常。
7例糖和氯化物均正常。
1.4 其他检查脑电图、头颅CT无异常发现。
7例中心电图异常4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T波改变。
1.5 治疗与转归(1)平卧休息,头低足高位;(2)饮水疗法,多饮盐水及淡开水;(3)静脉点滴0.9%氯化钠溶液或林格氏液,每日2500~3500ml。
经治疗后,全组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4.3天。
2 护理2.1 体位和饮食护理头低脚高体位,早期每天至少18 h,以后可逐渐改为去枕平卧位以利于颅压恢复。
饮食上以高盐高热量为主,鼓励和帮助患者多饮水,准确记录出入液量以调整输液量和饮水量。
对多盐饮食不能耐受者,增加饮水量。
不厌其烦的教育和鼓励患者正确饮食。
2.2 疼痛护理通过护理活动减轻或解除疼痛,满足患者对舒适的需要是护士的重要职责[2]。
临床综述:自发性低颅压病例介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无法保持直立,合并颈部僵硬,听力受损,恶心及光敏感等症状。
医院最初诊断为偏头痛(因既往有偶然性偏头痛相关症状病史),予相关药物治疗后头痛反复发作。
几经周折,最终通过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自发性低颅压(SIH)。
行硬膜外血补片治疗后头痛即刻缓解,可保持直立。
两个月之后头痛停止,听力恢复正常。
下面将从自发性低颅压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1.概念低压性头痛因脑脊液压力低或容量小所致,可表现为自发性或促发性(例如腰椎穿刺术后或神经外科手术后等)。
在没有明显促发因素的情况下,低压性头痛被称之为自发性低颅压。
此类头痛往往与体位有关,平躺位缓解而直立位加剧。
体位相关性可能是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脑膜裂孔损失造成,这会导致大脑重力性向下移位,引起疼痛敏感结构受到牵拉或变形。
另外,大脑静脉和静脉窦反射性扩张也可能导致疼痛。
2.流行病学自发性低颅压较为罕见,主要发病人群为年龄40-60岁之间的女性。
随着影像学技术以及对疾病认识的发展,自发性低颅压诊断率较过去增加。
目前尚无关于其发病率的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预计每年发病率为0.02‰-0.05‰。
3.脑脊液漏大多数自发性脑脊液漏发生于脊椎,很少发生于颅底。
另外,脑脊液漏一般发生于神经根袖,最常见为胸椎神经根袖,其次为颈椎,腰椎较为罕见。
但是,脑脊液漏位置往往无法明确界定。
4.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包括马凡综合症、多囊肾、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影响结缔组织的疾病,在遭受轻微创伤的情况下,这些患者的硬外膜可能发生撕裂。
但是,绝大多数患者无危险因素。
5.临床表现体位性(直立性)头痛是颅内低压的标志。
头痛往往呈渐进性(也有骤发可能性),直立数分钟后头痛剧烈程度达顶峰,但躺下15分钟内疼痛缓解。
头痛严重程度不一,许多轻度头痛病例可能终生未被诊断。
另外,头痛范围往往涉及额部和枕部,呈搏动性头痛,有时也会出现颈部疼痛,其它症状包括颈部僵硬、恶心、呕吐、复视、视力模糊以及耳鸣或听力改变。
6.诊断与大多数头痛症状一样,自发性低颅压诊断为临床诊断,除非意识到该病体位性变化的重要性,否则很容易漏诊。
脑部影像或许有助于确诊自发性低颅压,而磁共振最为敏感。
磁共振增强成像可显示脑膜强化征,也可能在矢状位发现大脑向下移位。
脑膜强化是静脉扩张导致的(脑脊液进入硬膜外间隙,被脊柱硬膜外静脉丛所吸收)。
组织学检查发现硬脑膜下区域有一层薄的成纤维细胞,伴有薄壁小血管,但无炎症反应。
图一:自发性低颅压MRI。
图A为平扫,图B为增加扫描。
细箭头所示为脑下垂体突出(SIH相关表现),粗箭头所示为弥漫性脑膜强化征。
若侧卧位腰椎穿刺测压显示脑脊液压力小于60mmHg,则可确诊自发性低颅压,但压力正常不能排除自发性低颅压。
对于可疑自发性低颅压患者,腰椎穿刺需谨慎,因为腰椎穿刺可能导致脑脊液漏,并且在操作上难度较大。
脑脊液成分一般正常,但白细胞计数可能增加,蛋白水平也可能升高,可能出现黄变症。
7.鉴别诊断自发性低颅压诊断关键为头痛的体位性。
自发性低颅压无特异性临床特点,体格检查意义不大。
如果直立体位头痛迅速恶化而躺下后缓解,应该考虑自发性低颅压可能性。
鉴别诊断包括偏头痛和每日持续性头痛。
偏头痛患者头痛受体位改变影响较小,而每日持续性头痛不受体位、灯光或噪音影响。
对于突发剧烈头痛的患者,鉴别诊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脑膜炎和动脉夹层。
若有既往病史或检查发现支持这些疾病,应注意给予合适的干预措施。
此外,自发性低颅压诱发的头痛可能随着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最初的体位性成分可能会消失。
此类患者在描述病情的时候可能会说每天下午头痛或无体位性症状,此时诊断更为困难。
因此,对于慢性头痛患者,临床医生应该追问最初头痛时是否有体位性特征。
8.并发症患者往往因为头痛而疲惫不堪,无法工作或日常活动。
硬膜下静脉向下牵拉受损导致血液渗漏可能形成硬膜下血肿,脑脊液漏并聚集在扩大的硬脑膜下空间可形成水囊瘤。
另外,自发性低颅压罕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此时可能出现视力障碍或视乳头水肿。
意识下降也可能偶发于自发性低颅压患者。
9.治疗目前,自发性低颅压治疗主要凭借经验证据,尚无随机对照试验数据。
最初可选择保守治疗:镇痛、止吐、卧床休息以及补液治疗。
补液可分为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两类,静脉补液可能更能缓解症状,另外,也有静脉注射咖啡因、茶碱或口服类固醇等治疗方法,但疗效不一,持续时间短,且无RCT证据支持。
若保守治疗1周后患者依旧十分虚弱,下一步可考虑自体血补片治疗。
通过硬膜外逐滴输入20ml自体血,增加脑脊液压力,从而缓解症状,填补硬膜空缺。
如果脑脊液漏定位明确,血补片可靶向脊椎漏液水平,否则选择在腰椎水平“盲注”。
血补片疗效不一,首次治疗后约有30%患者获益,重复治疗可能最终缓解症状。
对于20ml自体血补片疗法无效的患者也可尝试130ml自体血补片。
目前,尚无硬膜外血补片并发症发生率报道,但一般认为发生率较低。
个案报道称存在感染、反弹性颅内高血压以及慢性后背疼等并发症。
若硬膜外血补片疗法疗效不佳,其它治疗方案包括使用纤维蛋白胶、口服维生素A、鞘内液体注射以及明确位点外科修复等。
神经影像: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概述]自1938年Schaltenbrand第一次描述1例自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病例以来,该病症逐渐为人们认识。
自发性颅内低压综合症(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是无特殊诱因(如颅脑外伤、脊椎穿刺等)的脑脊液压力减低。
颅内低压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有典型的体位性头痛症状(直立位出现或加重,平卧位减轻或消失),同时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低于8kPa(60mm H2O)。
本篇主要介绍SIH的头颅影像学特点。
(a)弥漫硬脑膜强化;(b)小脑扁桃体疝;(c)硬膜下积液;(d)弥漫脑水肿(引自: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A post dural puncture headache? Rev Colomb Anestesiol.2013;41:57-60.)[临床表现]1 头痛以双侧枕部以及额部多见,很少为单侧,表现为轻至中度钝痛或搏动样头痛。
与体位明显相关,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30分钟出现。
2 可伴有后颈部疼痛或僵硬、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耳鸣、眩晕等。
3 脑组织下坠压迫效应: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复视、面部麻木或疼痛,面瘫或面肌痉挛。
4 可并发硬膜下出血或脑疝,病情严重者可有认知功能改变,意识障碍,脑疝等。
[影像学产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根据Monro-Kellie假说,颅内腔容积恒定不能扩张,颅内容物的总量之和即脑组织、脑血流量及脑脊液量的总和应保持恒定不变。
如果其中一种成份增加必然导致另外两种成份的减少;反之,当颅内低压综合征患者的脑脊液容量减少时,必然导致另外两种成份增加。
由于脑组织容积相对恒定,所以只能依靠脑血流量的变化起到代偿作用。
因为软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有血脑屏障而硬脑膜没有,所以这种静脉的充血扩张只能表现在硬脑膜和脑静脉窦上。
影像学则相应地表现为硬脑膜、硬脊膜弥漫性增厚、增强以及颅内静脉窦的扩张,垂体硬膜充血则表现为垂体增大。
如果脑静脉充血扩张仍不能完全代偿,还可进一步表现为硬膜下积液。
另外,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是漂浮在脑脊液中的,在脑脊液容量减少时,脑脊液对脑组织的浮力作用下降使脑组织向下移位,称为下垂脑,构成了影像学上的另外一组表现。
[头颅影像学特点]记忆方法:SEEPS(1)硬膜下积液(Subdural fluid collections)硬膜下积液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薄层积液,无占位效应,对下面的脑沟脑裂无压迫效应。
(2)硬脑膜强化(Enhancement of the pachymeninges)增强扫描时硬脑膜弥漫性增强增厚是颅内低压综合征的最具特征性表现,也是阳性率最高、出现最早的MRI表现。
呈不间断的线样增强,无局限性结节,同时经常伴有硬脑膜增厚和皮层静脉的扩张,但从不累及软脑膜。
(3)静脉结构充盈(Engorgement of venous structures)(静脉窦扩张变圆)(4)垂体充血(Pituitary hyperemia)(5)脑组织下沉(Sagging of the brain)低颅压综合征低颅压综合征(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IH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2O(5.88kPa)时产生一系列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分为原发性(PIH)和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两种。
体位性头痛为其临床特征性表现,即坐位或直立位15min内出现头痛或头痛加重,平卧后30min内改善或消失,头痛多位于额部或枕部,有的向颈部、背部放散;可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精神障碍、视力障碍、听觉障碍等。
任何形式的头部运动都会使头痛加重。
1)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主要表现为直立性头痛,多位于额、枕部,有时波及全头或向项、肩、背及下肢放射。
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坐起或站立时,头痛剧烈,平卧位则很快消失或减轻,患者被迫卧床不起。
3)常合并恶心、呕吐、头昏或眩晕、畏光、耳鸣、厌食、疲倦、失眠、情绪不稳、短暂的晕厥和精神迟钝等。
4)少数患者可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发热;文献报道过有失语、偏瘫及一过性遗忘等。
原发性IHS于1938年由Schaltenbrand首先报道,至今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生成减少;2)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亢进;3)潜在的脑脊液漏;4)脉络丛钙化等。
原发性IHS较少见,男女比约1∶2,多为青中年发病。
继发性可出现于腰穿、脊髓造影和脊髓麻醉后;颅脑外伤、颅脑手术;腰神经根袖撕裂;脱水状态静脉输入高渗液体后;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精神药品中毒;脑膜脑炎、糖尿病性昏迷;头颅放射性治疗等。
大多数报道IHS患者的头颅CT正常。
可以表现为脑室缩小或缝隙状脑室、基底池模糊、外侧裂变窄及硬膜下积血或积液。
颅脑MRI表现1)平扫可以无明显异常发现或仅有轻度双侧侧脑室稍变窄、脑组织轻度肿胀。
2)硬脑膜增厚、强化。
硬脑膜增强是低颅压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显示为双侧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和对称性强化,强化硬脑膜平滑、光整,不伴有结节呈连续状改变,软脑膜无强化。
以大脑凸面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为著,斜坡常常也明显强化。
正常硬脑膜可以强化,但其强化程度不像海绵窦那样明显,强化范围也不应超过整个脑表面的50%;正常情况下,连续3cm以上的硬脑膜增强是极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