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5
豫园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上海豫园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意义以及经济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豫园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上海的知名景点。
2. 历史背景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一座古老的私家园林,创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最初由官员沈千户兴建,后传给他的外孙吴宝玉,成为豫园的第一代主人。
豫园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成为美丽的花园,并吸引了许多知名文人雅士前来游览。
3. 建筑特色豫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其建筑风格以传统的中国建筑为主,充满了古典韵味。
园内的建筑分为前花园和后花园两个部分。
前花园以小桥流水、假山翠竹和精美的亭台楼阁为特色,而后花园更注重庭院布局和花木种植。
整个豫园建筑设计精细,注重景观与人文融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 文化意义豫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景点,也是一处富有文化意义的地方。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豫园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精髓。
园内的各种建筑和景观都蕴含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
此外,豫园也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5. 经济影响豫园作为上海市重要的旅游景点,对当地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游客消费,为当地商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豫园周边的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同时,豫园作为一处文化遗产,也促进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传统艺术表演的举办等。
6. 结论豫园作为上海市著名的园林景点,具有丰富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同时,豫园也为当地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了解和保护豫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上是对上海豫园的分析报告,从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意义以及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通过对豫园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这一独特的江南园林,也更能够意识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经济的重要贡献。
上海寻踪之旧事轶闻:豫园的前世今生豫园,历来被称为城市山林,它诞生于四个半世纪之前的明代中叶,说它是城市山林,因为它坐落在繁华喧嚣的上海城市中心,清代江苏巡抚陶澎在道光六年(1826年)就为它题匾“城市山林”。
豫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黄浦区的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豫园旅游商城、上海老城隍庙相连,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约30亩地),门牌号码编在安仁街218号。
豫园名列现存的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首,其余是嘉定秋霞圃、嘉定古猗园、松江醉白池、青浦曲水园。
豫园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的古典园林,也是上海市唯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国古典园林。
195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园是上海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园林,可谓上海名园之冠。
豫园所处的上海老城厢,是当时的上海县县治所在地。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倭寇自海上屡屡来犯上海,两个多月内五次焚烧掳掠,知县仓惶逃遁,镇海卫指挥、县丞、镇抚皆被杀害,县衙遭焚,闾里成墟,死者盈路,惨不忍睹。
于是邑人上书:“贼自海入,乘潮劫掠,如取囊中物,皆由无城之故。
”决意筑城御倭,官府采纳,全城上下出钱出力,不到两个月便筑城完竣,当时便有潘恩撰写《筑城记》。
此后,军民固守城池,倭寇侵犯终不得逞。
正因此,日后潘恩家才能太太平平地在城内建园。
潘恩,字子仁,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上海人,《明史》有其列传,死后赠太子少保,谥“恭定”。
潘恩嘉靖二年(1923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为官廉能正直,惩恶扬善,深得民心。
他家中堂上对联“履富履贵履盛满,如履春冰;保身保家保令名,如保赤子”,则是他一生兢兢业业、洁身自好的写照。
在上海县修筑城墙六年后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恩的次子潘允端科场失意落榜归来,在自家住宅西面数畦蔬圃之上,聚石凿池,构亭艺竹,营造小园,聊以自娱,这便是豫园的始建。
明代江南名园:豫园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可分成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
豫园,豫园始建于明嘉靖38年(1559年),万历5年(1577年)又加扩充,规模宏伟,被誉为“东南名园冠”,坐落在安仁街132号。
园主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于愉悦双亲,颐养天年,故起名为豫园。
西部景区三穗堂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
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
其意“禾生三穗,乃丰收之朕兆”。
有5间大厅,屋宇宏敞。
大厅中间有“城市山林”和“灵台经始”匾额。
匾额下是当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豫园主人潘允端撰文的《豫园记》,扇上雕刻着稻穗、黍稷、麦苗和瓜果。
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桧柏分植,景观颇广远,“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
”三穗堂在清代中叶曾为豆米业公所议事、定标准斛之所,又称“较斛厅”;还曾是官府召集乡士绅商宣讲皇帝谕旨之处,是当时沪上绅士富商的政治、经济活动场所。
三穗堂南荷花池、凫佚亭、绿波廊、濠乐舫、鹤闲亭、清芬堂、凝晖阁等成为豫园外景点。
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
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
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
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
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
卷雨楼为曲折楼台,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蒙,山光隐约,犹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为豫园绝景。
大假山、挹秀亭、望江亭大假山由明代江南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高约4丈,用数千吨武康黄石堆砌。
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
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
游人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
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
豫园研究报告
豫园是中国上海市的一座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风格最为多样的古典园林之一。
豫园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代的乾隆年间,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风格。
豫园研究报告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历史沿革:对豫园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建立的背景、不同的修缮和扩建历史,以及与豫园相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2. 园林布局:对豫园的整体布局进行介绍,包括主要景点的位置和特点,园内的建筑和景观的分布,以及园内的水系和植被等。
3. 建筑风格:对豫园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包括各个建筑的特点、造型和装饰的风格,以及与其他古典园林的比较和关联。
4. 文化意义:探讨豫园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包括其对后世古典园林的影响、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联系等。
5. 保护与传承:对豫园的保护和传承进行评估,包括现有的保护措施和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和传承的建议。
通过对豫园的研究报告,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豫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指导。
上海豫园的文章上海豫园上海豫园,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是中国最著名的园林之一,也是上海的一大旅游景点。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豫园的建设始于1559年,当时是一位明代官员为了纪念父亲而修建的私人园林。
后来,它不断扩建和改造,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园林复合体。
在清朝时期,它成为上海的一大私家园林,并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精致的工艺而获得了广泛赞誉。
上海豫园占地面积约五亩,园内以假山、花草、湖泊和建筑为主要景观。
整个园林被分为六个主要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景观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十六梯”和“九曲桥”,它们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豫园的园林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通过运用假山、水池和花草等自然元素,它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和秀美的氛围。
园林中的各种建筑和装饰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比如雕花、彩绘和曲桥等。
除了园林,上海豫园还有许多传统店铺和餐馆,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购物和用餐体验。
这些店铺以其传统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食品而闻名,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味和购买。
在上海豫园,你可以漫步在曲径通幽的花园中,欣赏到优美的景致,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
你可以在园内的亭台楼阁中休息,品味一杯传统的中国茶,感受到园林与文化的结合。
你还可以参观园内的传统表演,如京剧、杂技和民乐等,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上海豫园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他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观赏园林的美景,还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将人们与历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场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豫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园林的保护和维护变得更加复杂。
同时,游客数量的增加也给园林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保护和传承豫园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总而言之,上海豫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宝库。
上海豫园历史简介
上海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明朝时期的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豫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一位名叫陆宏定的官员所建,最初名为“陆家花园”。
陆家花园的建设历经了多次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一座规模较大、布局典雅的私家园林。
园内有假山、池塘、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景观,以及多种珍贵花木和文物古迹。
豫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秀丽和古典园林的雅致,体现了明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豫园曾被一位清朝官员购得,并进行了修缮和扩建。
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豫园被重新归还给陆家,并进行了再次修缮和扩建。
在此期间,豫园的主人陆培德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和建筑,如“听雨轩”、“晚晴簃”、“游龙亭”等。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豫园经历了一段衰退的时期。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豫园得到了修复和保护,并成为了上海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自明代至今,豫园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经历了多次修缮和变迁。
然而,豫园的基本格局和建筑风格仍保持了其原汁原味的历史韵味。
在豫园可以欣赏到江南园林的秀美风光,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海豫园作为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价值。
它是上海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豫园——江南园林中的一颗明珠豫园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占地30余亩,具有400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建于1559年,是明朝时期的私人花园,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设计风格,是江南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如今,它已经成为到上海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常去的游览胜地。
始建为孝敬父母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曾任四川布政使。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上海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
后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经营扩修此园,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设计。
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清万历末年竣工时,整个园子总面积达70余亩。
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
“豫”字有安泰、平安之意,可见潘允端建园的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豫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的退隐享乐之所。
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为东南名园之冠。
历史上数次遭劫明末清初,潘家日趋衰落,园林也日渐荒芜。
后来,豫园数易其主,园林分割,景点破坏。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强占豫园,致使“园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豫园点春堂设城北指挥部。
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劫掠,豫园遭严重破坏。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豫园作为驻扎外兵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建造西式兵营,园景面目全非。
至清同治年间,始又重加修葺。
清光绪元年(1875年)后,豫园被豆米业、布业等二十多个工商行业建为公所。
豫园:古派园林艺术的瑰宝豫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位于上海老城厢区的南端。
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豫园始建于1559年,时为明代沈圣龙的私家园林,后期由其子孙进行了数次扩建和改建。
豫园占地面积约为2公顷,以园林为主,包括假山、花池、假山群等各种景观元素。
豫园借助自然山水,以石为背景,利用山水与实物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豫园的布局精巧合理,整个园林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分。
东部是主要的景点区,包括明代饭店和十字水池等。
西部是私家园林,有曲桥、碧水亭等。
北部是回光亭,南部是异地风格的串珠堂。
四个部分各具特色,呈现出豫园博大精深的园林艺术。
豫园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假山。
假山是豫园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其石材选用了江苏、浙江一带的特种石材,经过精心加工和处理后,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假山景观。
这些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鸟兽,有的像亭台楼阁,有的像山岳,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
园内的花卉也是豫园的一大特色。
豫园以盆景闻名,有着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和花卉品种。
园内的盆景以标准盆景和盆景山水为主,植物种类繁多,极富观赏性。
在豫园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精美的盆景,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细腻和独特之处。
除了景观和植物,豫园还有许多古建筑。
这些古建筑以明代风格为主,包括了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均精心设计,造型精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风格。
豫园的古建筑充满了人文气息,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江南文化的魅力。
在豫园中还可以品味当地的美食。
园内有许多小吃摊位和餐馆,提供着各种上海特色的小吃和地方菜肴。
游客们可以在园内品尝到小笼包、酥皮烧麦、生煎包等地道的上海美食,感受到上海的独特风味。
此外,豫园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表演。
园内经常举办传统文化展示、戏曲表演、茶艺表演等活动,让游客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活动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给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体验。
豫园的简介豫园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所建,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据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
当时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
“豫”,有“安泰”、“平安”之意。
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
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
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园内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得月楼、快楼、积玉水廊、玉玲珑、涵碧楼、听涛阁、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据说清朝末年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
豫园也几经兴废,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
豫园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30多年来,以其秀丽景色和众多文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20世纪60年代初,陈云、陆定一、郭沫若、谢觉哉等国家领导人相继来园游览,有的留下墨宝,成为珍贵文物。
80年代来园参观的外国领导人日益增多。
1986 年10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江泽民、吴学谦等陪同下,先在湖心亭品茗听曲,后沿九曲桥步入豫园游览。
10余年来,豫园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
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景区一:景区概况1:豫园景区位于上海老城厢境内,老城厢位于黄浦区境内,黄浦区则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南部.(地理位置)2:豫园景区是“老城厢”的璀璨明珠.主要景观有:豫园.豫园旅游商城.沉香阁.城隍庙.上海老街.文庙.(周遍景观)3:豫园景区融旅游.园林.寺庙.商业于一体,集吃.玩.买,住功能大成,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与外滩景区.人民广场景区相比,豫园景区的特色是一个“古”字.豫园景区的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美食文化和市民文化充分显示也这一特色.(特色)园林文化:400年来,老城厢内外可考的园林有2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豫园便是代表.豫园之外有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以及周遍的绿波廊的10余处建筑.则是“园外之园”.宗教文化:豫园景区以及其近旁的寺庙观堂,十分集中,形成儒、佛、道、伊、天、基诸教会集与一处的“奇观”,形成罕见的宗教文化现象.建筑文化:上海建城已有700余年了,可以说老城厢豫园景区是一处古代建筑和明、清、民国的住宅建筑的博物馆.商业文化:豫园景区有“购物天堂”的美誉,商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大,中,小高,中,低,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品有小,土.特,多,洋的特点,花色达万种以上,堪称“小商品王国”美食文化: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百川归之.万商云集,全国各地的饮食均汇聚于此.上海聚东西南北之风味,飨四面八方来客,形成独特的海派饮食.“吃在上海”,蜚声在外.豫园既有代表上海本帮风味的老饭店,又有汇聚各地风味的和丰楼,更有驰名中外的名特小吃,是著名的“小吃王国”.市民文化:说惜日的老城厢是今日大上海“母亲”是不为过的.石库门的住宅,两层楼的店面,街上行人如潮,弄里孩子嬉闹.从豫园老城厢可以寻觅到上海市民文化的“感觉”.二:主要景点介绍” 1:豫园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隅 ,与著名的城隍庙毗邻 ,是座典型的的江南古代园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4A 级景点.(位置)豫园是明代时任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建造的 .潘允端当时为了让曾任刑部尚书的父亲潘恩安享晚年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在上海老城厢建园的.前后经营了 28 年.这就是最初的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则有“愉悦老亲”之意.豫园是由明代造园专家张南阳设计施工的,当时占地 70 余亩,规模宏伟,景色佳丽,时人称誉奇“秀甲于江南”,“为东南名园之冠”.但是 400 年的沧桑风雨,特别是列强的兵燹(xian 第三声),至 20 世纪 50 年代初,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塌,池水干涸 ,树木枯萎 ,旧有景观日见湮灭 .1956 年,人民政府大规模修缮豫园 ,历时 5 年,于 1961 年 9 月对外开放.现豫园占地 30 余亩,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树木苍翠,清幽秀丽,玲珑剔透,具有“芥子纳须弥”,小中见大的明清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伫足荷花池北岸 ,可见园林题额“豫园”两字,此为明代王穉(zhi 第四声)登题.豫园按主体建筑可分为大假山 .万花楼 .点春堂 .会景楼 .玉玲珑 .内园六处景区.接下来我们说说具体的景点介绍一:大假山景区1:首先我们步入豫园正门,迎面是一巨大盘陀黄褐石块,上面镌刻江泽民所书的“海上名园”四字。
豫园文献综述
园本16-2班秦通161401226
摘要: 豫园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山水意象与意境体现了力求顺乎自然之势的造园思想,舒展的空间形态,幽邃的山水景色,诗情画意的意境为其赢得了“东南名园冠”的美名。
一、豫园历史文化
若要谈及江南私家园林山水意象与意境之精妙,就须先了解其历史文化,豫园也不例外。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之子。
嘉靖三十八年(1559),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
随后,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
在此期间,“屡作屡止”,直到解职还乡,才杆始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
其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悦老亲意也”。
“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但因时日久拖,其父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去世,使潘允端不胜遗憾,“实恨终天”。
此后,豫园实际成为了潘允端自己的退隐享乐之所。
二、豫园的山水意象与意境
豫园能居江南五大园林之首,其
其水的“气韵生动,意境深远”以及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功不可没。
(一) 山水与园林
山水是园林的重要元素,可以说
有了山水才有了园林。
山水不仅仅在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美,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山水与其他的造园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景观和审美意象,创造出了灵活多变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二) 山水与意象
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这是一个将主观情感转移到客观物质上的结果,经历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审美和创作的过程。
为何会如此呢?我们知道,江南大多数园林是因园主仕途不得意渐生退隐之意后建造的,诗词写作是他们抒情的方式之一,然而,却常以“言不尽意”结束。
为了更贴切地表达心中之所想,便以“象”征“意”,进而出现了“观物取象”,方能“立象以尽意”的观点。
于是,山水成为了“立象”的佳“天然素材”。
(三) 豫园的筑山理水
豫园中的山当以玉玲珑与大假山为经,水则当以莲花池等为典。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凝聚了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力,还具有传情的作用。
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约一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皱漏透、瘦之美,为石中甲品。
古故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这块传奇之石悄然传达了园主追求恬静,向往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正如《园冶》中所说:“片山有致,寸生情。
豫园处于长江下游冲击平原,原本是
无山的,但依造园者心中所想,在建园之
初就毫不忌讳地造了一座“大假山”,由浙
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明代叠石名家张
南阳设计建造。
虽名为“大假山”,却是作
者胸中之真物,故大假亦真也。
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园林中叠石
堆山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掩、隔、破”的手法,设计、处理园中的水,豫园在理水方面也是有其特色的。
水,在豫园之地是不缺的。
现在的豫园看似水面积不大,那是因为原为豫园的“荷花池”今天被划为园外,还有造园者和修复者用“掩”的手法来理水的因素。
信涉于其中,你会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池塘小溪而感到惊讶,这便是那“先抑后扬”与“柳暗花明”的效果。
豫园的整个水系是相互环通的,水势较为平稳。
园林管理人员较好地处理了水岸线,大部分以不同材质的石块或护岸,或点缀,或垒堆,达到破”的效果,使曲溪绝涧、清泉明池也显得怪石纵横,自然野趣,充分展现出水的灵动特色,达到了“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效果。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郭熙把山水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说得很清楚,山水的结合,就是动静的结合,所谓“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做低平”。
造豫园者深谙其妙理,豫园地势有高有凹,有曲有深,相地之基,经营位置,立意古朴清旷,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三、植物配置
豫园的植物以自然式种植方式为特色,并结合地形和意境加以布置。
豫园主要有垂丝海棠、红枫、白玉兰、杜鹃、海桐、腊梅、紫薇、广玉兰、石榴、香樟、罗汉松、银杏、白皮松、水杉等植物,建筑旁的植物配置一
般符合建筑物的性质和所要表现的主题。
比如:万花楼是大假山东边一座院落中的主体建筑,这一区域以小的花木竹石景为主题,万花楼的对联正描述了这幅水动山景的风景画面。
水景旁边植物的配置多讲究符合水体优美的生态环境要求,荷、睡莲等水生植物比较常见。
耐水喜湿、姿态优美、色泽鲜明的乔木和灌木则单独构成主景,或同花草、湖石结合装饰驳岸。
如会景楼前、九狮轩附近,垂柳、杜鹃和黄杨的配置组合既满足了景观视觉要求,也符合生态学的要求。
水旁高大的乔木营造的连绵起伏的林冠线,也扩展了景深。
四、评价
豫园建造之初意,本是园主仕途不如意,落第之后所萌生,欲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美德。
斯后实际成为了潘允端退隐之所,也正是明清江南文人远离官场生涯之后向往自然纯朴,恬淡安逸生活的实例。
于是乎,豫园山水在布局上相地之基,经营位置,参差错落,先抑后扬,终达“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效果,委婉而又贴切地表达了园主的心境。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之时,上海附近的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以与苏州拙政园相媲美,实在不虚“东南名园冠”之名。
参考文献
[1]倪琪.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曹明纲.中国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韩玉洁.中国园林水景审美意象所谓应用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4
[4]陈伟业.豫园.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5]陈从周.看园林的眼.长沙.2007
[6]沈福煦.理水叠山,造园手法之精华.南方建筑.2002
[7]唐明生.《海派园林》,文汇出版社,2010
[8]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上海名园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
[9]陈业伟.《豫园》.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10]薛理勇.文以兴游——豫园匾对、碑文赏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28
[1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2
[12]陈从周.看园林的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81
[13]园林玉.《苏州古典园林视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4]周道南编.豫园新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15]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豫园[M].上海,油印本,1962
[16]倪苏宁.《论苏州园林空间艺术特征》[硕士学位论文][D].苏州:苏州大学,2002年
[17]王月洋.《篆刻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之关联探析》[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8]尹慧青.《从无限到有限》[硕士学位论文][D].无锡:江南大学,2009年
[19]禹文东.《风水理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0]赵玲.《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初探》[硕士学位论文][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