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让语文课堂充满“读”的魅力语文课是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一门课程,也是他们学习的基础课之一。
而在语文课上,阅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为只有通过阅读,学生们才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现实中很多学生对阅读并不感兴趣,甚至抱着厌恶的态度。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读”的魅力,提高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呢?教师要有爱心。
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有爱心,善于引导学生去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以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让学生从阅读中收获知识和情感上的满足,他们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有爱心,因为只有爱心才能感染到学生,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
教师要有耐心。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们。
教师即使是反复解释、反复引导,也要有耐心,不断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觉得阅读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耐心的教师,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阅读,去尝试阅读,去享受阅读。
教师还要有创新意识。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可能会感到厌倦。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音视频材料来展现作品的魅力。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去阅读与他们相关的题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让家长加入到阅读中。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对于学生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读书分享和朗读比赛等,让家长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积极互动,从而让学生在更多的环境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教师还要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提供学生优质的阅读材料。
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
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
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
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
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
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读”的魅力语文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思想交流的纽带,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语文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语文课堂的魅力主要来自于“读”。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感受文字的美感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心灵和品格。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读”的魅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要在课堂上注重文本的解读和品味。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思想的交流和品位的培养。
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人物、情节等,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智慧。
并通过展示合适的解读方法,引导学生们深刻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的深层意义,让他们在品味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要注重品读经典名著。
每一个经典名著都是文学史上的精华,它们不仅代表着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水准,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经典名著来讲解和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字的魅力。
在品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必要的引导和解说,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独特性,激发他们对于文字和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经典名著和优秀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阅读。
在学生们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困难,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成长。
要注重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上,单一的阅读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朗诵、演讲、角色扮演、艺术赏析等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多方面开拓眼界,增长见识。
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个优秀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阅读氛围的,学生们应该在这种氛围中能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魅力。
有效朗读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它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课程,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重要课程。
许多小学生对语文课却没有兴趣,甚至感到枯燥乏味。
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有效朗读,来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而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进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朗读中,学生可以模仿老师的意态、语音语调,使得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很多小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课文枯燥无味。
而在老师的朗读中,课文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朗读感受到课文的美感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出对语文的浓厚兴趣。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朗读中,老师可以通过感情的表达和语音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产生对课文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音语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老师要善于利用朗读来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魅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有效朗读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魅力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许多小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枯燥乏味。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魅力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朗读。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有效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而朗读正是通过模仿和感受语言的声音和韵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教师或者同学的朗读示范,学生可以模仿和感受语言的音韵美,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感。
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加自如地运用语言,流利地朗读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意境,掌握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传达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有效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形式,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帮助他们发现文章的美感和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语言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这些都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元素,通过朗读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有效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朗读是对文学作品的还原和表达,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境,领略到文章的美感和情感。
在朗读之后,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背后的意义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要想有效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教学,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老师要注重朗读示范。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的朗读示范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效果。
披文入理,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披文入情、披文入理是上好一堂精彩语文课的根本所在。
不管是披文入情还是披文入理,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把握文章的情感以及思想内涵。
通过细读文本,学生才能明确作者的文中深意和幽微情意,才知道一篇文章究竟精彩在何处,这样才算是有效教学。
因此,文章将深入分析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策略,旨在让学生披文入理,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享受朗读,亲近文本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披文入理,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投入感情,通过朗读品读文本,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在某种程度上,“读”是学生和文本进入高效对话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根据朱光潜在《美学》中提出的观点,朗读就是让学生“慢慢地、从容不迫地欣赏文本”,整个过程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学生可以慢慢咀嚼文章中的语言文字。
作为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从语速、语调、语音等方面指导学生,让学生的朗读更加“走心”。
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这是指导学生朗读的绝佳文本,因为这篇文章长短错落,极富节奏感,与舒适惬意的情绪密切相和,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针对原文“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山有着怎样的颜色,山上有哪些植物,水涨起来了又涨到怎样的程度,太阳的脸有多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脑海深处就会出现一幅暖阳高悬、山水俱全的画面。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语速来朗读这句话?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认为应用活泼轻松的语气朗读这句话,语速不可过快,情绪需要饱满,还要读出一种昂扬的感觉。
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朗读变成了探寻美的过程,学生每细读一句,就能在脑海建构一幅优美的画,能享受真正的美读之旅。
披文入情的前提是让学生朗读文本。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很少从朗读的角度引导学生,学生也很少感受到朗读的魅力。
导“读”,绽放语文课无穷魅力语文课,是每个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必修课程,也是每个学生最为熟悉的课程之一。
而语文课中的“读”,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所在。
在“读”中,学生可以领略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语言的力量,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文学情怀。
让“读”绽放语文课无穷魅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的途径。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离不开各种文本的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章,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语感和阅读能力。
通过深入的阅读,学生们可以领略到不同风格的文章,了解到不同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个性、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生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轨迹,感受到丰富的情感渲染,了解到不同的人生境遇。
文学作品可以给学生们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纷至沓来,学生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冲击。
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筛选信息,提高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利用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通过阅读,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人文,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读”绽放语文课无穷魅力,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升学生的情感修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多读好书,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领略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语言的力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读”的魅力语文课堂应当是充满“读”的魅力的地方。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选材。
在选材方面,应该严格把关,选择内容丰富、形式丰富、质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相关材料。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包括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历史、地理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只有在经典与现实中不断穿梭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文修养、文学素养才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的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可以让学生突破阅读的瓶颈,提高阅读效果。
在阅读理解方面,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在阅读速度方面,可以通过课堂朗读、快速阅读等方式锻炼学生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识字、识句、识段的速度并保持准确性。
只有在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的双重锻炼下,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够迅速提高。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故事、观影、朗诵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朗诵方面,可以利用经典诗词的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词的韵味、节奏和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在讲故事方面,可以通过讲述经典故事或者名人故事,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向往。
只有在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够得到不断地激发。
要把阅读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设置阅读环节,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在阅读环节中,可以设置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小组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教师可以设计课堂讨论、阅读感悟等环节,触发学生对阅读的思考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向往和热爱。
语文课堂要充满“读”的魅力,需要教师在选材、训练、手段和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参与到阅读当中。
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
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1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
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
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
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
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
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
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
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
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2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
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再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
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
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3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
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
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
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
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
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
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
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
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