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让语文课堂充满“读”的魅力语文课是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一门课程,也是他们学习的基础课之一。
而在语文课上,阅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为只有通过阅读,学生们才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现实中很多学生对阅读并不感兴趣,甚至抱着厌恶的态度。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读”的魅力,提高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呢?教师要有爱心。
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有爱心,善于引导学生去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以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让学生从阅读中收获知识和情感上的满足,他们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有爱心,因为只有爱心才能感染到学生,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
教师要有耐心。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们。
教师即使是反复解释、反复引导,也要有耐心,不断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觉得阅读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耐心的教师,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阅读,去尝试阅读,去享受阅读。
教师还要有创新意识。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可能会感到厌倦。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音视频材料来展现作品的魅力。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去阅读与他们相关的题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让家长加入到阅读中。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对于学生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读书分享和朗读比赛等,让家长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积极互动,从而让学生在更多的环境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教师还要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提供学生优质的阅读材料。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充满魅力我们要注重声音的魅力。
语文教师的声音是语文课堂的第一道风景线,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课堂的第一印象。
我们要以清晰、响亮、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讲课。
我们要把握好语速和语调,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在讲解课文、诵读古诗、解答疑问时,我们都要用娓娓动听的语音来展示语文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我们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来营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氛围。
我们可以借助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讲解课文,让语文知识在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展示。
我们还可以通过讲解成语、歇后语等民间俗语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我们要注重言行的一致性。
要成为一个魅力十足的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语言上饶有趣味,而且在言行上也要具备一贯的魅力。
我们要用真诚、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和蔼、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用坚定、自信的行动展示自己的风采。
只有在言行一致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魅力教师。
我们要注重语言的情感色彩。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
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注入对语文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生活的热情,让这些情感在我们的语言中得到表达。
在讲授古文时,我们可以表现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在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表现出对当代作家的理解之情。
我们还可以通过展示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赞扬,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爱与温暖,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向往之情。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充满魅力,就要注重声音的魅力、语言的生动性、言行的一致性和语言的情感色彩。
只有在这四个方面都做到位,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让学生在我们的语言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爱上语文,走进语文的世界。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图片、音频、
视频等形式来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性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增强他们对语文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创意写作:语文课堂可以设置一些创意写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
的想法和情感。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和赏识,激发他们对语文写作的热情。
4. 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实际
操作中体会语文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外出写生、参观文
化场所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5. 趣味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
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语文知识竞赛、语文文化展示、语文节日庆祝等活动,让语文课堂充
满欢乐和趣味。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让语文魅力绽放,点燃学生无比热爱之火语文,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载体,唤起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如何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语文的魅力,增强他们对语文的热爱,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索的最重要课题。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贴近学生现实语文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与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
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相结合,创设真实、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增加语文的实用性。
二、精进“互动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学现代的语文课堂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共同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例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挖掘“趣味性”的学习素材,让语文学习更有趣味语文学习未必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将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例如,积极开展诗歌朗读比赛、故事演讲比赛、作文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现自己的风采;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语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引导,让语文学习充满活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
例如,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和鼓励学生接受个性化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课上容易走思,比较贪玩。
对教师的讲课不爱听,课下作业完成得不认真。
为什么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呢?尤其是面对丰富的语文学科,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焕发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光彩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些个人感悟。
一、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方面,只有有效的互动才能让教师的教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教与学建立在师生良性沟通前提下,有了良好的沟通,师生互相接纳,互尊互敬,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气氛融洽,促进教学开展。
师生良好的沟通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除了教授文化知识外,还要关心小学生的生活,成长中越到的困惑、困难、挫折、喜悦等;②要以爱心和诚心对待学生,慢慢被学生接受,这是沟通的首要条件。
③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严厉呵责,不能以讽刺、嘲笑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样让学生害怕教师,不敢和教师说话。
要耐心给学生讲解,委婉指正,要看到学生的发光点,让他们有学习自信心。
同时,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称赞你喜欢再看到的行为,孩子会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消除错误和不良行为;④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和不同的意见,给学生说不的权利,这样的沟通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不确定性。
二、组织有效的阅读教学1.“扶”“放”结合,略读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掌握了阅读方法。
但是,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必须做到“扶”与“放”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求同存异的角度出发,安排学生进行略读,潜移默化地一次又一次强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从被动的阅读变成主动的阅读,从盲目的翻阅变成正确的选读,从看书变成爱书,从偶一涉猎变成手不释卷,正确的略读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略读因其独特的价值,理所当然地进入语文课程标准,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结合一定的内容进行略读方法的指导,改变传统只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依靠课文进行精读教学的理念,不仅能促进阅读方法的优化,而且为实现自主、独立、开放阅读开辟了道路。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充满魅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充满魅力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语言要亲切、和蔼。
小学生是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被关心和引导。
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用温暖的语气和亲切的表情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满足感。
通过与学生的亲密接触,教师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要生动、形象。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解释知识点,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可以通过故事、比喻、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语言要简洁、明了。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有限,他们对于复杂的句子和长篇大论往往无法理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知识点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部分,逐步引导学生掌握。
要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以免给学生造成困扰和压力。
语言要富有情感、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懂得珍惜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通过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语言要体现正能量、积极向上。
小学生是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希望。
教师要用正能量的语言激励学生,让他们充满信心和动力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分享正能量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充满魅力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亲切、和蔼的语气与学生交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解释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关怀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积极的激励和支持。
通过这样的语言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人,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枯燥无味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努力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40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看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知课堂的开场白的重要性。
每次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都精心地准备新课的导入,有图片引入法;有猜谜语引入法;有故事引入法;有配乐引入法;有结合具体情境引入法;有质疑引入法等等。
例如,教学《草原》,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把草原的风光图带进课堂,让学生享受草原的风光美,再以饱满的激情煽动学生,大家想随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走进草原一睹为快吗?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都跃跃欲试,想去看个庐山真面面目。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课前难以预料的情况。
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问,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意,激活语文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例如教学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想让学生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我课前搜集了一些德国的风光图,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看的情景,又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情境,学生欣赏后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德国的风光美,入情入境地用自己的声音赞美德国那道奇丽的风景线。
创造性复述,让语文课堂别样美丽语文课是我们学生最常上的一门课程,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习文字的拼读和语法的运用,更在于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同学们听得昏昏欲睡。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别具魅力,让同学们更加喜欢语文呢?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要生动有趣。
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小品、唱歌等多种形式来讲授语文知识。
我们可以讲述有趣的故事,让同学们在故事中学习字词和句子的运用。
或者,我们可以排演小品,把语文知识融入到表演中,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课文和文章,让同学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力量。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传统的讲授方式可能会让同学们感到单调,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手段。
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堂的评价方式也要有创新。
传统的考试和作文评分可能会让同学们感到压力和枯燥,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评价方式。
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演讲比赛,让他们在演讲中展示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或者,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写作比赛,让他们在写作中尽情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语文课堂的环境要舒适宜人。
一个美丽整洁的教室会给同学们带来良好的学习心情。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装饰品和展板来装饰教室,让整个教室变得生机勃勃。
我们也要注意课堂的气氛营造,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或趣味活动,让同学们在娱乐中学习,增强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别样美丽。
同学们会更加投入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他们会发现语文课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课上容易走思,比较贪玩。
对教师的讲课不爱听,课下作业完成得不认真。
为什么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呢?尤其是面对丰富的语文学科,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焕发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光彩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些个人感悟。
一、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方面,只有有效的互动才能让教师的教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教与学建立在师生良性沟通前提下,有了良好的沟通,师生互相接纳,互尊互敬,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气氛融洽,促进教学开展。
师生良好的沟通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除了教授文化知识外,还要关心小学生的生活,成长中越到的困惑、困难、挫折、喜悦等;②要以爱心和诚心对待学生,慢慢被学生接受,这是沟通的首要条件。
③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严厉呵责,不能以讽刺、嘲笑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样让学生害怕教师,不敢和教师说话。
要耐心给学生讲解,委婉指正,要看到学生的发光点,让他们有学习自信心。
同时,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称赞你喜欢再看到的行为,孩子会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消除错误和不良行为;④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和不同的意见,给学生说不的权利,这样的沟通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不确定性。
二、组织有效的阅读教学
1.“扶”“放”结合,略读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掌握了阅读方法。
但是,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必须做到“扶”与“放”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求同存异的角度出发,安排学生进行略读,潜移默化地一次又一次强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从被动的阅读变成主动的阅读,从盲目的翻阅变成正确的选读,从看书变成爱书,从偶一涉猎变成手不释卷,正确的略读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略读因其独特的价值,理所当然地进入语文课程标准,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结合一定的内容进行略读方法的指导,改变传统只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依靠课文进行精读教学的理念,不仅能促进阅读方法的优化,而且为实现自主、独立、开放阅读开辟了道路。
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2.进行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课本的阅读量是有限的,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阔视野,拓宽学习渠道。
但是,在农村的学校教学中由于不重视课外阅读导致了学生阅读量小,阅读面窄,影响了整体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
教师如何让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介绍名人读书趣闻,树立学习榜样力量
从古至今,许多名人与书有着不解之缘。
他们都喜欢书籍,甚至喜欢背书。
比如,巴金是我国的文学巨匠,他曾说过:“能成为作家,写出很多小说、散文,全靠当年阅读背诵的200多篇文章垫底。
”苏步青读小学的时候,离不开《左传》《唐诗三百首》;熊十力10
岁时,父亲讲授的《三字经》,一天就背熟了。
这些名人读书趣闻,让学生感到读书的重要性,给予了学生阅读的动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打下学习的基础。
具体的阅读习惯有:其一,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学习过程,小学生要从小有正确的阅读姿势。
眼睛不要离书本太近,保持用眼卫生,阅读一段时间后,要视线转移,缓解视力的疲劳状态。
同时,阅读的坐姿要正确,不能躺着看书,边走边看。
否则,眼睛就会出现近视情况。
只有良好的视力才能为以后的学习保驾护航。
其二,读写结合。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过程要勤于动笔,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把有用的知识做批注,进行归纳总结等,让学生写读后感,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了写作进步。
其三,小学生自制力不足,教师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强制去约束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比如,教师规定学生阅读任务,进行检查监督,看完成如何;让学生利用周末去阅读,上学后,说自己找了哪些阅读书籍。
这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时间长了,就习惯成自然,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会自觉养成。
三、多媒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
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传统的讲解、板书式的教学让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手段利用其文字、图画、声音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予学生感官刺激,让学生从逼真的情境中了解学习的内容,不自觉地投入学习,在寓教于乐中完成教学任务。
多媒体将抽象的文字生动化、形象化,化静态为动态,立体、灵活的表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与多媒体的对话中,启发了思维,激发了想象力,逐步感悟课文内涵,体会其意境。
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乐于学习。
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副美景。
美丽的珊瑚礁、好看的贝壳、海底嬉戏的鱼群、天上飞的海鸥等,学生看到真实的景色,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
综上所述,我们要打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这是新时代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
我们要对学生、对书本、对教学有整体的把握,能调动积极的因素,让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希望广大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让语文课堂焕发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