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党内民主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67.87 KB
- 文档页数:3
恩格斯晚年发展党内民主思想及当下启示*——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吴 大 兵提 要:恩格斯晚年正值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需要,及其恩格斯自身理论的成熟与革命实践的反思,鞭策着恩格斯对如何发展党内民主作出新的深入思考。
他主张党员都应是“普通一兵”,推崇全体党员平等地位;要求落实好“已通过的东西”,强调党的制度切实执行;强调“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反对个人崇拜;倡导坦诚“批评”和“争论”,营造良好党内民主氛围。
深入理解恩格斯晚年这些发展党内民主的观点、主张和设想,对于当下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党的建设 党内民主思想 内涵 价值 启示作者吴大兵,男,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重庆 400020)。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恩格斯晚年,基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需要,就如何发展党内民主,他以系列撰文和书信等多种形式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发展党内民主思想。
但当前学界鲜有对这一问题的集中研究,大多融入对马克思相关思想研究中。
新时代,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尤其是“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①,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重温和探讨恩格斯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思想,对于当下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好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恩格斯晚年发展党内民主思想生成的背景分析恩格斯晚年,时值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转入垄断阶段,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日益趋向“民族*本文系中宣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YZD14)的阶段性成果。
观察与思考 2020年第6期性”发展,但更面临着复杂社会矛盾的阻扰和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暗涌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建设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怎么建设无产阶级政党这一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努力探求的问题,在此时更是要求历经革命洗礼和理论走向成熟的恩格斯作出新的阐释和回答。
恩格斯晚年对党内民主作风的思考作者:刘小莉来源:《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2期摘要:恩格斯晚年在党内民主作风问题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
他深入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必须坚持彻底的民主制原则,强调要坚持召开党的代表大会。
他将党内批评置于工人运动生命要素的重要地位,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必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刊物可以自由开展批评与讨论的思想。
他注重用科学的方式对待党内的斗争,提出无产阶级政党要用最充分的自由、最民主的讨论方式来解决不同思想派别的斗争,“消化”从其他阶级和阶层加入党的成分。
他用理论和行动充分诠释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态度,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恩格斯的这些思想犹如炫彩夺目的珍珠,至今仍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党内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之时,就摒弃了落后的,充满密谋、宗派和等级色彩的绝对集中制,代之以民主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内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属性。
19世纪末,无产阶级政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党内成分日趋复杂,党内矛盾日益增多,党内民主成为一个愈发重要的问题。
恩格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在党内民主作风上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党的“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政党是真正民主的政治组织,政党内部必须坚持彻底的民主原则才能从落后的、狭隘的宗派主义泥潭中走出来。
他们曾经指导创建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等,都是基于这一原则的。
19世纪下半葉,一大批社会主义组织或政党在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如何将这些新兴的组织或政党建设成完全民主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围绕着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恩格斯从党的组织原则上作出了深入而又系统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第7期恩格斯晚年的合法斗争思想——关于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研究张 飞 岸【内容提要】恩格斯《导言》一文阐述了大量支持合法斗争的观点,长期以来,这一观点被改良主义者用来为其否定革命的观点作论证。
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恩格斯《导言》一文,指出恩格斯晚年并没有否定革命成为一个改良主义者,他只是把议会斗争作为一种暂时的斗争策略,是伯恩施坦而不是列宁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改良主义源于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把社会主义的价值局限于狭隘的经济利益,淡化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锋芒,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恩格斯合法斗争民主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作者张飞岸(1980-),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实习员(北京 100732)。
1895年,恩格斯应德国社会民主党《前进报》出版社经理理查·费舍的请求,为该社即将出版的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小册子写了一篇导言,即著名的《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以下简称《导言》)。
这篇著名的文章是恩格斯一生所写的最后一篇重要的政治论文,文章对德国新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作了精辟的论述。
由于文中提到了基于社会条件的变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以及无产阶级要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进行合法斗争等观点,恩格斯去世后不久,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伯恩施坦就把《导言》称为恩格斯的“政治遗嘱”,认为它是恩格斯晚年着手“修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篇代表作,是19世纪中最革命的学说的奠基人摒弃自己革命的过去,给自己的学生留下的遗嘱,要他们尽一切力量避免自己和马克思所犯的错误。
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恩格斯《导言》一文,指出恩格斯晚年并没有否定革命成为一个改良主义者,他只是把议会斗争作为一种暂时的斗争策略。
马克思恩格斯对党内民主和社会和谐怎样看近来,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很多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和成果。
现择其要者综述如下:一、党内民主原则的实质是党内人人平等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党内民主的论述,是我们今天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
在以往很长时期内,我们对这类资源并没有深入研究、发掘,而且,由于片面强调、突出、发挥和利用他们有关革命、专政集中(集权)方面的言论,而使有关党内民主的思想被冲淡、忽视甚至被遗忘,更谈不到充分加以利用了。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中,包含着非常明确的党内民主思想:比如说,关于党内民主的实质。
他们认为党内民主思想的核心是在党内事务中所有盟员一律平等。
有学者总结说,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理论的思想是较宏观的,但是他们还是指出了工人阶级政党的优势在于党内民主原则,这个原则的实质是党内人人平等、保证党员的“主人”地位以及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保障机制。
有学者指出,列宁对党的建设包括党内民主问题作过很多精辟论述,另有学者将列宁对党内民主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主张必须“保障任何少数和任何忠实的反对派的权利”。
二、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和谐有学者指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最早是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但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他们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无法找到实现“消灭阶级对立”的正确途径和依靠力量。
而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并在批判性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得出和谐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其和谐的本质正是来源于资本主义产生“对抗的地方”――生产关系这样的结论。
由此,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的本质在于生产关系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只能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另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恩格斯的“党内和谐”思想及其启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党的地位以及所面临的形势、任务都与恩格斯的时代有很大不同,但是,恩格斯关于“党内和谐”的思想仍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重温恩格斯关于怎样才能有“党内和谐”的思想,可以使我们今天对“党内和谐”建设的看法更加清晰,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一、恩格斯:建立党内和谐的关键在于积极的党内斗争恩格斯认为,“党内和谐”关键在于积极的党内斗争,而不在于否认争论,压制批评。
恩格斯在1894年11月24日致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谈到党内斗争的必然性:“在日益壮大的工人政党内,小资产阶级分子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在几年前还是一种危险。
现在我们能够消化他们。
但是消化总得有个过程,为此就需要加盐酸”。
这里说的“消化”,就是使非无产阶级分子不仅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政治上也要无产阶级化。
无产阶级政党要维护自己的性质,保持先进性,必须开展积极的原则斗争。
恩格斯说:“建立党内真正和谐的关键就在这里,而不在于否认和隐瞒党内一切真正有争论的问题。
”<sup>[1]</sup>和谐“必须以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因此发生问题为前提……这是绝对的界限”<sup>[2]</sup>,不然就会模糊党的面目,甚至组成一个维护雇佣劳动制度、而不是消灭雇佣劳动制度的党。
恩格斯反对掩饰与调和矛盾的做法,“只要有必要,即使发生争论和吵闹也不怕。
一个政党宁愿容忍任何一个蠢货在党内肆意地作威作福,而不敢公开拒绝承认他,这样的党是没有前途的”<sup>[3]</sup>。
在实践上,“决不拿原则做交易”的恩格斯彻底批判当时党内很有威望的拉萨尔,反而推进了德国工运中两派的合并和党内思想上政治上的团结。
恩格斯还说:“任何大国的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
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关于《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五封书信中深刻地剖析了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及其危害,阐明要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统一,阐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提出并阐释了历史发展的“意志合力论”和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有机统一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们坚持和完善唯物史观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恩格斯书信;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志合力论[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0)04-0100-06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自19世纪40年代始,指导了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同时,在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指引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但是,19世纪9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德国出现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唯物史观遭受到来自那些所谓马克思主义“拥护者”的种种诘难、歪曲,有人教条地把历史唯物主义当做“标签”或“套语”,庸俗地到处滥用,把它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经济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或“社会宿命论”。
恩格斯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撰写了大量唯物史观的书信,其中五封应该被重点关注:《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致保?恩斯特》(1890年6月15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在信中,恩格斯深刻地剖析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及危害,对唯物史观的许多重大问题有诸多精辟论述,对唯物史观得以形成完整的、更加丰富而明晰的科学体系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下面撮其要进行论析。
阿尔都塞对恩格斯晚年书信中思想的批评———对国内学界的几种观点的反思兰洋*【内容提要】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对恩格斯晚年书信思想的批评是富有启发性的,特别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新阐释是我们定位和评价恩格斯晚年书信的重要坐标。
纵观国内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几种代表性观点,我们发现,总体而言,如何充分吸收阿尔都塞的理论贡献,对恩格斯的思想做出进一步的反思仍是一项未完成的工作。
【关键词】偶然与必然合力论多元决定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歪曲和挑战。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论点是将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经济决定论,攻击马克思主义只承认经济作为唯一的决定要素,完全否认观念的力量,将人作为任凭经济关系摆弄的棋子。
为了批驳这种意见,恩格斯在晚年的一系列书信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理论尝试,其核心在于阐明历史运动的辩证法,即在坚持一元论历史观的基本原则的同时,突出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能动作用,并在“合力论”的框架下强调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能动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从纠正2015年第2辑总第15辑经济决定论并揭示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意义上,恩格斯理论探索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不过一旦我们深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部,特别是其理论张力之处,我们又会明显感到恩格斯的辩护遗留了相当多的难点。
1965年,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对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将这些难点清晰地提了出来。
从此之后,围绕阿尔都塞的批评,在包括我国学界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内部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阐明阿尔都塞的问题意识和观点,并考察国内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几种代表性意见。
一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主要思想学界公认恩格斯晚年书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五篇:(1)1890年8月5日致德国学者康·施密特的信①;(2)1890年9月21 22日致德国大学生约·布洛赫的信②;(3)1890年10月27日致德国学者康·施密特的信③;(4)1893年7月14日致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袖梅林的信④;(5)1894年1月25日致德国大学生瓦·博尔吉乌斯的信⑤。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也是无产阶级额政党的奠基人。
他们一生都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不懈的斗争,在长期的建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党内民主建设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党内民主的真正内涵、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原则、党内民主建设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理论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内涵和原则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主是一个类概念”,一般意义为“人民的自我规定”,他们提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
”,由此可见,党内民主就是党的制度,主要是组织制度,即建立在选举基础上产生各级党的领导机构的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描述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民主制度”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1836年在巴黎成立的,最初用的是另一个名称。
它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机构:一定数目的成员组成一个‘支部’,一个‘总区部’;整个组织由中央委员会领导,中央委员会有所有区部的代表大会选出,但它有权自行补充其委员,也有权在紧急情况下任命自己的暂时继承者。
中央委员会起初设在巴黎,从1840年到1848年初,设在伦敦。
支部、区部的领导人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全是选举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所谓的党内民主,“就是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表达意愿、主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管理党内事务的制度。
”。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党内民主,它首先是一种制度,是为全体党员设立的,全体党员是决定性的环节。
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应邀改组正义者同盟的时候,就阐述了未来政党的民主原则。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党内民主思想的核心是“在党内事务中所有盟员一律平等,在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
在《共产主义同盟章程》中规定:“所有党员一律平等,有义务在一切场合下互相帮助;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从基层到中央,都必须自下而上地选举产生,而且可以随时撤换;代表大会是全党的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有义务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内容包含党员一律平等和民主选举等内容,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列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对党内监督思想进行深化和总结,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和人民监督等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上述思想对今天民主集中制的完善、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实现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的良性互动等有着积极和重要的启示作用。
标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内监督;当代启示党内监督是指在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的领导下,依据党的规章制度不断对党员内部实现约束的行为,这样的监督可以实现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党组织之间的凝聚力,提高对党内监督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党内监督的意识不强、制度欠缺以及对党员的管理和治理宽松等问题。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坚持把党内监督建设作为党内部工作的重点,不断发挥党内监督工作的积极作用[1]66-70。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监督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党内监督的思想火花1.党员在党内一律平等党内民主是保证党员实现民主地位的前提条件,党员在党组织中的地位如果不是民主的,那么不利于实现党员的稳定和党组织关系的团结,因此,实现民主是保证党内监督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盟员都一律平等,他们都是兄弟。
”[2]572-577在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指出: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3]16。
2.确立党内自由交换意见和自由批评的原则开展党内监督,党内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必然会有交叉,也会产生斗争和交锋,这本身就是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要想不断发展自己,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党内自由交换意见的方针。
”[4]435民主的存在对党来说非常重要,并且要不断发挥民主的作用,通过在党内进行交流讨论,找到自身的问题,以此进行批评并且来约束每个党员。
批评是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内容,想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就需要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可以不断实现言论自由[4]324。
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协商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种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党内的关系应该是协商民主的,每个人在党内都有发言和参与权。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党内政治上,它也被用于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协商民主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党内政治应该建立在一种协商民主的基础上,这样就可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决策。
党内政治应该建立在全党成员的平等参与和发言权上,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决策。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协商民主思想还认为,党内应该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机构,由各级成员组成,并以此机构来实现党内民主决策。
此外,党内的民主机构应当有效地把党员的意见反映到党内的决策中,并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协商。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协商民主思想还认为,在党内政治中,党内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咨询政策和一个有效的决策机制,以保证党内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化和科学化。
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确保党内政治的民主性、文明性和科学性。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协商民主思想是一种独特的党内政治思想,旨在通过推广党内的协商民主来促进党的建设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协商民主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党内政治应该建立在一种协商民主的基础上,党内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民主机构,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咨询政策和决策机制,以保证党内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化和科学化。
2020.09一、引言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自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德国工人运动为例,在废除《反社会党人法》后,德国资产阶级从暴力的手段转向“温和的理论攻击”。
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以自己发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问题”大肆歪曲、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经济决定论,发表不是经济决定宗教,而是宗教决定经济等谬论。
同时,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工人运动的形势大为好转,为党内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以保尔·恩斯特和约瑟夫·布洛赫为代表的“青年派”,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研究历史的僵化的公式到处贴标签和套用,随意裁剪历史,另一方面形而上学地看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否认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为经济唯物主义,忽视了历史运动的辩证性。
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攻击、歪曲等状况,恩格斯进行了有力回击。
一方面,他指出之所以出现歪曲历史唯物主义为经济唯物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因反驳思想对手的需要,他和马克思过度强调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他在其晚年著作中对这一错误进行了反思,论述了“形式”是如何影响“内容”的,即在经济因素起“归根到底”作用的基础上,思想观念等意识各要素是如何形成意识合力来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指出:“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
”[1]由此,恩格斯肯定了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作用,初步论述了意识合力的能动性作用。
恩格斯在晚年书信尤其是给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就历史发展的动力与原因以及恩格斯晚年意识合力思想的生成机制及方法论原则■宁悦李宏伟【提要】意识合力思想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补充,恩格斯对分析意识合力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方法论和基本原则。
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分析及其当代意义作者:王静来源:《党史文苑》2012年第04期[摘要]恩格斯晚年根据实践的变化,从建党的必要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斗争策略到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干部培养等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指导并推动了在相对和平时期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其中关于加强理论建设、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素质等党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政党队伍建设党内民主斗争策略恩格斯晚年了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其中之一就是丰富的党建思想。
在指导第二国际发展过程中,恩格斯从建党的必要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斗争策略到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干部培养等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
恩格斯晚年的党建思想反映了历史环境的变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恩格斯晚年丰富的党建思想1.在党的建立上,重申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在19世纪末指导各国工人运动过程中,恩格斯十分强调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因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1](685)。
所以,“每一个新参加运动的国家所应采取的第一个重大步骤,始终是把工人组织成独立的政党,不管怎样组织起来,只要它是一个真正的工人政党就行”[1](677),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人阶级作为阶级来行动”。
2.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提高党的理论水平。
虽然19世纪后期欧美一些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但是这些政党的理论水平良莠不齐,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逐渐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外,其它国家的工人政党理论水平都亟待提高。
在此情况下,为了促进工人运动发展,恩格斯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总结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时,恩格斯尤其指出了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王志林(1963—),男,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刘金鹏(1977—),男,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课题“恩格斯经济思想再研究”(16BJL00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晚年恩格斯书信中的“恩格斯与马克思学术思想关系”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理论的创作活动中,不仅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结下了“一切科学和革命的编年史”中“不平凡的友谊”。
然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这一伟大的学术思想关系,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却提出了质疑,并且企图通过否定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这一伟大学术思想关系,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目的。
通过对恩格斯晚年给友人的书信的考察,对于勘实恩格斯是如何维护、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及其学说,并以此驳斥学界在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问题上的谬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书信;学术思想关系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1)03-0005-11(1.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湖北武汉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王志林1,2,刘金鹏1,2列宁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这位严峻的战士和严正的思想家,具有一颗深情挚爱的心。
”[1](p95)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Samuelson Paul A )在其被誉为“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一书中也说:“在一切科学和革命的编年史中,不可能有比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之间还要更加不平凡的友谊。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林怀艺2009-1-7 14:11:39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应正义者同盟之邀对其进行改组。
正义者同盟本来是流亡法国的德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地下会社,受主张密谋暴动的布朗基主义的影响很深。
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使之由秘密团体转变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外,还“从盟章中删除了所有以前密谋活动和宗派活动时期遗留下来的东西,其中也删去了接受盟员的所有复杂的、半神秘主义的仪式”,共产主义者同盟以民主政党的形象“在欧洲徘徊”。
由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创的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先河,在马克思、恩格斯日后的革命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
1.实行民主制的组织原则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就是在交付各支部讨论并经党代会审查才最后通过的,1885年恩格斯在回顾盟史时充分肯定了这种做法,并指出“现在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
1868年马克思在致施韦泽的信中说,“集中制的组织不管对秘密团体和宗派运动多么有用,但是同工会的本质相矛盾”。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无产阶级的工会和政党必须实行民主制的组织原则,而不能搞集中制。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集中制”,主要是针对正义者同盟“领导机关不由民主选举产生,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和像当时德国“工人从小就受官僚主义的行为规范的管束,相信权威,相信上级机关”的状况而言的,这种“集中制”不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而是带有强烈人治色彩的官僚集中制、领袖集中制、少数人集中制,因而必须坚决摒弃;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民主制”,则内涵着必要的集中、纪律和权威。
这是因为,民主意味着多数裁决,意味着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所以集中是民主制本身的要求,离开了必要的集中,党的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就无从谈起,党就会成为一个涣散的无所作为的组织。
第36卷第6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6,N o .62020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2020ʌ收稿日期ɔ2020G11G02ʌ作者简介ɔ陈恩子(1995-),女,安徽宣城人,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恩格斯晚年的 民主共和国思想及其现实启示陈恩子(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㊀361021)ʌ摘要ɔ马克思㊁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体问题的探究经历了一个由内致外㊁由浅及深的过程.晚年的恩格斯根据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情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论断,形成了 民主共和国 思想.这一思想既包含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新认识,又包含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新思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ʌ关键词ɔ恩格斯晚年;国家政体;民主共和国;人民民主ʌ中图分类号ɔA 11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0)06G0059G05E n g e l s N e w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t h eP o l i t i c a l S y s t e mo f t h e D i c t a t o r s h i p of t h eP r o l e t a r i a t i nH i sL a t e rY e a r s C H E N E n Gz i(S c h o o l o f M a r x i s m ,J i m e i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m e n 36102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W h e n M a r xa n dE n g e l s l e d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m u n i s tm o v e m e n t ,t h e i n q u i r y i n t o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s ys t e mo f t h e d i c t a t o r s h i p o f t h e p r o l e t a r i a tw e n t t h r o u g ha p r o c e s s f r o mt h e i n s i d e t o t h e o u t s i d e ,f r o mt h e s u p e r f i c i a l t o t h ed e e p .I n h i s l a t e r y e a r s ,E n g e l sm a d e a n e w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t h i s i s s u e b a s e do n t h e n e w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a p i t a l i s m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Gm e n t o f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a b o rm o v e m e n t a t t h e e n do f t h e n i n e t e e n t h c e n t u r y ,pu t f o r w a r d ab r a n d Gn e wc o n c l u s i o n ,a n d f o r m e d t h e i d e a o f ad e m o c r a t i c r e p u b l i c .T h i s t h o u g h t c o n t a i n sn o t o n l y a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s y s t e mo f c a p i t a l i s t c o u n t r i e s ,b u t a l s on e wt h i n k i n g a b o u t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s ys t e mo f s o c i a l i s t c o u n t r i e s .I t h a s r i c h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n o t a Gt i o na n d i s o f g r e a t e n l i g h t e n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o c i a l i s t d e m o c r a t i c p o l i t i c sw i t h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t h en e wh i s t o r i c a l e r a .K e y wo r d s :E n g e l s i nh i s l a t e r y e a r s ;s t a t e g o v e r n m e n t ;d e m o c r a t i c r e p u b l i c ;p e o p l e s d e m o c r a c y ㊀㊀马克思㊁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一直在探究当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应该采用何种政体的问题.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㊁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晚年的恩格斯根据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情况,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体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得出了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 特殊形式 现成形式 的全新结论,形成了 民主共和国 思想.探究这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内涵,对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㊁恩格斯晚年 民主共和国思想提出的历史过程㊀㊀马克思㊁恩格斯对国家政体的探究始于对未来无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的思考,是一个由内致外㊁由浅及深的探索过程.早在1841年马克思博士毕业后,他便开始参与到现实政治问题讨论中.在为«莱茵报»撰稿期间,马克思在自己的政论文章中无情揭露和批判了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并力图探索出一种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制度.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进行了首次阐述,1845年,马克思㊁恩格斯合作写下«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战斗檄文,进一步阐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的思想.在这一过程,马克思㊁恩格斯已经清楚认识到,在封建君主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下 羊吃人 的历史悲剧只会不断重演,建立代表自身阶级利益的独立政党,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联络委员会.而后,1847年正义者同盟改组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意味着这一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已初具雏形.1848年,马克思㊁恩格斯又共同撰写出划时代文献«共产党宣言».马克思㊁恩格斯在宣言中详尽剖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进行 类似运动 的逻辑结论阐明无产阶级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将其确定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最低纲领,即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1]52这标志着马克思㊁恩格斯在未来无产阶级国家阶级本质问题上已经达成高度共识,为进一步探究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共产党宣言»问世不久,欧洲爆发了一场以法国为中心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国二月革命中,工人阶级扛起革命大旗,同中㊁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推翻了奥尔良王朝的金融贵族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当时工人们幻想 建立一个不但取代阶级统治的君主制形式㊁而且取代阶级统治本身的共和国 [1]154,工人群众就能摆脱剥削和压迫,享受广泛政治权利和自由.然而执掌政权的资产阶级却处心积虑孤立工人和增强自己力量,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狰狞的面目.在这场危机中,巴黎工人阶级最终被迫选择发动 六月起义 ,试图粉碎资产阶级疯狂进攻,实现建立 社会共和国 的目标.虽然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它让工人阶级清楚看到,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产阶级君主国的本质仍是资本奴役劳动的工具,想要把它来为无产阶级服务就是一种幻想.正如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所言, 无产阶级既然将自己的葬身地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地,也就迫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现了原形:原来这个国家公开承认的目的就是使资本的统治和对劳动的奴役永世长存. [1]104在这场革命运动中,马克思还提出无产阶级在团结农民㊁小资产者㊁整个中间等级反对资产阶级专政时, 要把民主共和机构保存起来作为他们运动的工具 [1]164,进一步表明马克思㊁恩格斯通过1848年革命已经形成了在无产阶级国家中实行民主共和制的统一认识, 社会共和国 思想成为他们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体理论的新突破.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爆发的工人革命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政权 巴黎公社的建立引起了马克思㊁恩格斯极大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他们立即开始了对公社的深入研究,在无产阶级国家政体问题上有了新的发现.一方面,巴黎公社实现了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革命目标,成为 帝国的直接对立物 .它不仅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体,还建立起了 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 [2]222 公社,从而创造性地建立起了议行合一的无产阶级国家新型政体.另一方面,巴黎公社建立起了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机关,明确规定一切社会公职 应当不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机构,而是由社会本身负责的勤务员来执行 [2]196,并通过实行普选制㊁监督制和随时撤换制约束公职人员.公社实行的这些彻底民主原则让马克思激动不已,评价其为 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 [2]157此外,马克思还惊喜发现,巴黎公社采取政体形式实现了1848年革命以来工人阶级对 社会主义共和国 的构想,把这种长期憧憬的 模糊意向 变为了现实.巴黎公社式的政体成为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形式.这一发现为恩格斯晚年提出 民主共和国 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二㊁恩格斯晚年 民主共和国思想提出的现实考量㊀㊀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使国际工人运动逐渐陷入低潮阶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日益增强,劳资矛盾不断加剧,国际工人运动再度蓬勃兴起.在这阶段,欧美各国先后建立起了大批工人阶级政党和团体,第二国际也应运而生.1883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逝世,领导国际共产主义的重担落到了恩格斯的肩上.根据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资本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发生的新变化,晚年的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国家的政体问题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第一,满足独立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需要.1869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而后发展壮大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全党在与俾斯麦政府斗争中,取得了废除«非常法»的重大胜利.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的建立与发展及其在斗争中取得的胜利,为其他欧美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成立树立了典范.继德国社会民主党之后,美国社会劳工党㊁法国工人党㊁英国社会主义同盟等欧美主要国家的独立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先后建立.这些工人阶级政党建立后,在党纲中纷纷提出了斗争目标㊁策略㊁原则等积极主张.但是这些主张并未解决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应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显然,对于这些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进一步明确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政权形式问题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合理性.第二,对德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再分析.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 鞭子加甜面包 政策也随之破产,德国社会民主党最终重新获得合法地位.但是继任宰相卡普里维的上台和威廉二世 新方针 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改变德意志帝国的反动本质.在恩格斯眼中,德国仍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君主专制国家.而反观此时的美国㊁法国㊁英国,他们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在这些国家,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代议机关成为了人民的代表, 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㊁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 [1]141.显然,对于皇权至高无上㊁帝国国会等代议机关毫无实权的德意志帝国来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前者的政治制度也因此得到了恩格斯的充分肯定.恩格斯一生对自己的祖国革命事业高度关注,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体的探索更是希望帮助德国尽早实现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超越.第三,抵制机会主义思潮的需要.20世纪末期,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内部开始滋生出机会主义错误思潮.这种思潮过高估计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作用,把资产阶级共和国与工人阶级共和国混同而视,荒谬提出 和平长入 社会主义,幻想让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使命.同时,右倾机会主义者们,总是对议会斗争已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认为议会斗争可以实现自身阶级一切目的.但是,他们既不敢阐明无产阶级专政 的要求,也不敢提出 民主共和国 主张.正是基于此,恩格斯从国家性质㊁特点㊁历史来源和发展趋向角度对无产阶级国家政体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实现消除党内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中来.为此,恩格斯提出了一个新观点, 我们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3]415可以看出,恩格斯晚年提出的 民主共和国 思想不是傥来之物,也不是一挥而就的认识.当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这篇战斗檄文论述 民主共和国 重要性后,1892年恩格斯再次指出, 马克思和我在四十年间反复不断地说过,在我们看来,民主共和国是唯一的这样的政治形式,在这种政治形式下,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能够具有普遍性质,然而以无产阶级的决定性胜利告终. [4]3271894年,恩格斯在写给拉法格的信中又一次重申, 对无产阶级来说,共和国和君主国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 [1]671这也意味着晚年的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问题已经实现了新的发展.三㊁恩格斯晚年 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基本观点㊀㊀从1848年二月革命提出 社会共和国 的预想,到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功实践,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体问题在实践和发展中实现了突破.晚年的恩格斯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新探索,既包含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从否定到扬弃的新认识,又包含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从理想到现实的新思考,这为 民主共和国 思想赋予了更加丰富和广泛的理论内涵.第一,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以 先进阶级 的角色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其中,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卓越贡献之一.在专制制度和民主共和制的比较中,共和制具有专制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同时期德意志帝国专制制度和英㊁美㊁法国家实行的民主共和制相比,后者实行的政治制度显然能够更加充分表达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对即将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更受青睐㊁更被广泛采用.所以,在二月革命爆发伊始,工人们就提出实行普选制,建立 社会共和国 的要求.恩格斯在后来的实践探索中延续建立共和制的思路,认为 民主共和国,在我们现代的社会条件下正日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最后决定性斗争只能在其中进行到底的国家形式 [3]192.他在1894年致拉法格的信中又再次强调, 对无产阶级来说,共和国和君主国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政治形式. [5]671从这个意义出发,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选择民主共和制已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第二,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本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回顾 民主共和国 思想提出的历史过程,能清楚看出其由内致外的理论逻辑.从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国家的抨击开始,马克思㊁恩格斯着力论证无产阶级政党上升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性.通过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实践,马克思已经得出明确结论:无产阶级新型国家其国体必然是无产阶级专政.而当晚年的恩格斯进一步探究无产阶级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政体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时,他以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作出了论证.他认为在无产阶级共和国中,民主共和国政体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根本在于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核心内容.在他看来,任何国家 当它还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形式时,它和任何君主国一样地敌视我们(撇开敌视的方式不谈).因此,把它看作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形式,或者当它还为资产阶级所掌握时,就把社会主义的使命委托给它,都是毫无根据的幻想 [5]671.所以,建立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民主共和国才是实现工人群众真正获得政治和经济解放的根本渠道,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必然选择.第三,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具有历史继承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日益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敌对阵营.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使整个社会步入新的社会形态.而无产阶级要实现从这个社会形态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就必须经历一个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虽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政治根基,但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仍与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国政体具有历史继承性.此外,马克思㊁恩格斯指出暴力推翻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最根本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手段.但是,自巴黎公社失败后,革命斗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恩格斯看到了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普选权进行合法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德国社会民主党以议会斗争成功推翻«非常法»正是其最好的佐证材料.所以,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斗争时,既要把暴力革命作为根本手段,也要掌握利用普选权,开展议会内外合法斗争的崭新斗争方式;既要打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机器,也要批判继承资产阶级民主制,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当然,这样的斗争是建立在国家已经成为民主共和国基础上.第四,在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必须建立人民民主的制度.民主共和制不是空壳,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支撑.在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政体时,就必须把巴黎公社的基本原则作为基本准绳和范本,建立人民民主的制度.他认为, 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2]444,而 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他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 [1]316.因此,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的导言中,又再次肯定了巴黎公社实行的保证人民民主的两项重要措施:一是通过普选选出一切公职人员,对被选举者可以进行随时撤换;二是公职人员工资不按职位高低配发,统一与工人领取同样水平工资.在巴黎公社革命爆发20年后,恩格斯对公社实行的民主制度高度赞扬再一次证明,公社为确保国家机关的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而采取的民主措施是任何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都应当借鉴和采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障工人群众获得政治和经济解放的根本所在.四㊁恩格斯晚年 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现实启示㊀㊀恩格斯晚年 民主共和国 思想不是其一朝一夕独立创建而来,而是在同马克思一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过程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根据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状况,对 民主共和国 概念不断探索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过程中,恩格斯始终坚持以 民主制度 来表达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体思想,这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寻救国救民出路,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运动.在短短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在中国这块广阔的土地 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轮番出场.但历史都已充分证明,这些所谓西方国家的先进政体都无法适应中国的现实需要,无法实现民族解放㊁国家富强.而恰恰是在比较和实验之后,我们党更加认识到建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在对政权组织形式进行艰辛探索和实践后,最后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后,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激越变革㊁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㊁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1]53.显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恩格斯晚年 民主共和国 思想是相契合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筑起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在这基础上,我们党对人民民主又进行了新探索, 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㊁更加充分㊁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6]54.其实质就在于形成全过程民主,以实现最广泛的民主.这种全过程的民主从主体上说,就是要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民意志㊁保障人民权益;从范围上说,既是要着重体现在政治上,也是要在经济㊁文化㊁社会等方面切实紧抓落实;从过程上说,就是要将民主选举㊁民主决策㊁民主管理㊁民主监督等环节实现全链条化.可以看出,新中国七十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已经成功开辟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以为人民当家做主为核心,不断开拓出最广泛㊁最真实㊁最管用的方式维护人民民主.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7].探究 两大奇迹 产生的历史根因,不难发现,这与国家治理中的各方面制度安排密不可分.但从更长效和更深层的方面来看,全过程的人民民主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以赢民心㊁赢民意为根本,广泛动员了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这一制度以汇民智㊁集民力为抓手,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一制度以解民忧㊁暖民心为重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道路㊁理论㊁制度㊁文化自信,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摒弃对西方民主制度模式盲目崇拜.在过去我们不能通过西方民主制度实现自身独立和富强,在今天我们更不可能依靠西方虚伪的政治口号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在前进道路上,只有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有信心㊁有能力㊁有把握在浪高风急㊁冲波逆折的时代中勇毅前行.ʌ参考文献ɔ[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7.[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G11G06(1).[责任编辑:张添发]。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论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论析是他早期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当时的学习和斗争中,他深刻认识到运用民主的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性。
在《关于共产党组织的论述》中,他提出了几乎完整的党内民主原则,这些原则属于他对运用民主的方法来开展政治运动的一般原则的系统性认识和概括。
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应该是一个由全体党员参与、民主讨论、全面表决的党组织,而不是一个以党委员会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组织。
他特别强调,党内不能采用官僚主义的组织方式。
他以苏俄和德国共产党为例指出,这些党组织采用的集中制最终导致“官僚化”和“组织灭绝”,反而使党的生机减弱。
只有实行党内民主,才能克服这种危险,让党的组织形式有效地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保持党的活力和生机。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党内民主必须以选举为基础,充分尊重个人自由。
他提出,党内选举要以广泛的各级党组织及其他民主团体作为“选举单位”,充分考虑党员、非党员的意见;个人的自由要被保护,任何强制令和“活动单位”的起草都要遵守民主原则,党员参与组织的活动要自愿;活动参与者的言论自由必须受到保护,其意见与行为也必须得到尊重。
恩格斯还提出了党建制度化的要求,对党内组织和活动进行了具体规定。
他认为,党内应当实行民主章程,设立民主机构,制定正式规则和程序,规范组织形式和活动;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应当由章程规定,权力的使用应当受到制约和监督;党内的讨论、表决等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以营造正确的言论气氛,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论析,总之,恩格斯提出的党内民主原则要求,反对集权,要求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活动,将民主机构和制度化程序运用到党内,让党员尊重活动参与者的意见,保护其言论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