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02.33 KB
- 文档页数:1
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谈马克思注意的含义及特征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悼词,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拜和哀悼之情。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产阶级的属性,但它最终又会超越这个属性。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
机器大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需要巨额的财富,从而使得工人阶级收到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深,阶级斗争也日益加深。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指引了的目标和方向。
然而,当无产阶级战胜了资产阶级之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结,他还需要去解放全人类,包括资产阶级,因为工人阶级收到资产阶级的压迫,而资产阶级受到他们内心欲望的压迫,因此,全人类的解放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有马克思创立的,当然还有恩格斯,但是还有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俄国的列宁主义,中共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学说都是对马克思主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结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创立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断地的斗争。
19世纪40年代后半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者联盟”,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了第二国际,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都在实践中同资本主义进行着斗争,他们的斗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哲学基础。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主旨、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的发展主旨、发展机制、发展过程和发展方法思想。
深入分析和深刻理解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晚年提出历史合力论,其理论形成背景是唯物史观受到了来自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严重歪曲、非难和挑战。
他们把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
在他们看来,唯物史观只看重经济、技术等物质性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性因素只有经济关系,而社会发展中的“人”只不过是依附于经济关系的“棋子”,是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这是典型的社会宿命论,它完全忽视、否认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包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思想主张,这种思想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也充分尊重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既肯定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意义。
针对那种将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的挑战,恩格斯提出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恩格斯在其生命最后五年所写的一系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包括《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和《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等。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7~39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19世纪末,特别是马克思逝世后,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盛行,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诋毁不绝于耳。
以保尔·巴尔特为首的资产阶级学者用庸俗社会学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恶意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和“机械论”;而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恩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则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观点去解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完全否认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将唯物史观庸俗化、简单化为“经济唯物主义”“社会宿命论”。
这些错误观点,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对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为驳斥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也为了进一步帮助像布洛赫和博尔吉乌斯这些立志于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升理论水平,恩格斯写下这些信。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主要阐释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首先,阐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
”其次,指出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所谓的“反作用”,是相对的经济的“决定作用”而言的,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把握并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和“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一个前提。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之前,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
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
黑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虽然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但把它神秘化即唯心化了。
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外化。
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是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
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界发展根本不同。
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
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活动背后的动因。
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和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
因此,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和生产力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
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①。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澄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混乱。
2022.1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的守正与创新夏淼,王爽(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表现为对未来社会过渡时期社会改造思想的丰富、对未来理想社会基本原则的捍卫、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强化等方面。
恩格斯从历史事实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继承马克思思想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方法论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2)01-049-008作者简介:夏淼(1971-),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王爽(199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他们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状态为参照,科学地解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实现了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审慎的预测。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利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
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在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上,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出发,提出未来社会要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在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特征。
(一)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获得胜利,但是资本主义灭亡后,并不代表共产主义会接踵而至,要通过一个过渡时期实现对社会的改造,才能真正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颜润芝摘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创新性地阐释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
历史合力论的诞生有其深远的历史动因,基于对真假混乱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正本清源的现实起点,其发展过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精髓在于秉持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价值取向。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握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就是要灵活运用合力原理引领历史未来方向,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为人民服务,从而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精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032-03恩格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事业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任务,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发展,提出了历史合力论,创新性地阐释了唯物史观,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历史任务。
一、历史合力论产生的历史动因历史合力论的诞生有其深远的历史动因,深入了解历史动因对于人们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合力论的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一)现实起点:对真假混乱的马克思主义的正本清源十九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实际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来,马克思主义遭受着诸多歪曲和质疑。
一是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极力攻击与抹黑。
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之流污蔑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将唯物史观中承认历史必然性看作是机械唯物论、社会宿命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还在法、道德、社会等因素与经济的关系上,制造了一系列谬论,捏造、鼓吹和制造恩格斯和马克思思想的分裂与对立。
对此,恩格斯用“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1],揭露保尔·巴尔特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诽谤。
恩格斯晚年的国际观及其当代启示兰洋内容提要恩格斯晚年面对19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石,以结构分析与动机分析为方法论原则,深刻透视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动因,并且准确预言了大国体系走向全面崩溃和世界大战的历史结局,从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和国际社会变迁的基本范畴、认知逻辑和分析范式。
在国际政治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恩格斯的国际观和方法论具有格外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够为我们剖析今日的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提供视角与方法,而且能为我们建构中国发展道路和更加高级的文明秩序提供立论基石和方向指引。
关键词国际观历史唯物主义新型国际关系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自由竞争时代转向垄断和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
面对这些新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做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新研究和新判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面对19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以结构分析与动机分析为方法论原则,深刻透视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动因,并且准确预言了大国体系走向全面崩溃和世界大战的历史结局,从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和国际社会变迁的基本范畴、认知逻辑和分析范式。
进一步梳理和研究晚年恩格斯国际观的理论逻辑,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无疑有助于我们洞察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基本秘密,理解当前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并为中国在更为复杂的大国关系中确立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有益借鉴"结构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体系晚年恩格斯的国际观的哲学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①。
按照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②。
1. 恩格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1820年11月28日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纺织厂主家庭。
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
1837年中学未毕业,就由其父安排经商。
在不莱梅经商时,接近激进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并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上以弗里德里希·奥斯屋特的笔名发表文章。
其中1839年写的《乌培河谷的来信》,强调反对君主政体、等级制度、贵族特权,揭露宗教虔诚主义道德观的伪善。
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并在柏林大学听课,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这时,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观上虽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但他在实际斗争中,逐步意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同德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受L.A.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开始向唯物主义者转变。
撰写《谢林论黑格尔》、《谢林与启示》、《谢林——基督哲学家》等著作,批判谢林的神秘主义和黑格尔保守的政治观点。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厂当职员,接触到真正的产业无产阶级。
这是恩格斯在思想和政治方面发展的转折点。
他和工人交往,参加他们的集会和斗争,并同宪章运动领袖建立联系。
为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恩格斯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1844年3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以社会主义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结果,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消灭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经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列宁主义1、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历史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吧哈德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同盟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
受同盟的信任和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思想理论正是诞生的标志。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发展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哲学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科学的确定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哲学内容方面: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矛盾的缺陷,建立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哲学使命上,马克思主义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是为根本任务。
特别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整个世界史上实现了变革。
马克思主义之前所有的历史观都是从人们变动的思想中,变动的政治中去寻求历史变动的原因,没有进一步探究人们思想的来源和政治变动的动因。
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伟大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5、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上述的两大发现是相互联系的,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他所产生的资本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才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成了科学6、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是第一垄断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深了。
浅析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摘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肯定了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科学阐述了个人意志和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历史规律的关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统一。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意义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内容, 这些思想不仅科学地反映了致使历史结果出现的历史合力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地位,而且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层次的完整结构。
准确理解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而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提出(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提出的缘由1、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的需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经典表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当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主线,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以经济必然性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解释社会历史问题、揭示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
经济必然性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动力。
而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把历史发展中个人意志的作用与历史结果结合起来,并运用平行四边形原理来形象比喻和描述,从而对“合力”原理进行了量化分析。
“历史合力论”的提出表明恩格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结合。
①2、革命斗争的理论批判和实践的需要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在工人运动中确立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责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经典文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在19世纪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何公开问世(1841-1848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写于1845年春,全文共11条,篇幅很短,然而却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发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及其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实践为核心,深刻地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阐明了马哲的基本观点。
主要内容:(1.新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方面的根本分歧:1.认为客观事物只有首先成为人们实践的创造对象,人们才能认识它,才能有理论活动,实践是主观反映客观的基础或来源2.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可观的真理性,即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必须由实践来检验3.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2.新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方面的根本区别:1.旧唯物主义只是把理论活动看做真正人的活动,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说明社会现象;新唯物主义则认为时间首先是生产劳动实践,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把环境改变和人的改变割裂开来,从而错误的把人分成天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新唯物主义则认为,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同时改变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
3.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的同性;新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4.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把宗教感情看做是人类生来固有的东西,而新唯物主义则认为宗教感情只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和消灭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去说明。
<人的本质>3.新旧唯物主义在阶级基础和任务方面的根本区别: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即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其任务只是以多种形式说明世界;/而新唯物主义则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即以共产主义为基础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其任务不仅在于发现真理,正确地说明世界,更重要的使用真理性的人失去指导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