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整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整理专题⼀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形成及主要内容马克思提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是⽣产⼒与⽣产关系的⽭盾,《共的。
2两个“必然”不是两个“⾃然”,那如何实现两个“必然”,唯⼀途径就是暴⼒⾰命。
那么⽃争需要动⼒和⽃志,19世纪40年代,资产阶级很难维持统治,“三⼤⼯⼈起义”便可见,⽆产阶级如此有⾰命⽃志,⽆产阶级处境、待遇⾮常不好,没有保障,因此马恩断⾔⽆产阶级将不断⾰命,提出两个“必然”的理论。
但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情况。
起义与⾰命越来越少,⽆产阶级待遇改善,资本家⼤幅提⾼⼯⼈待遇,实⾏⼋⼩时⼯作制,劳动环境改善,注重⼯⼈培训、发展的要求,注重⼯⼈在企业管理中的民主性,保障提⾼。
所以19世纪80年代,⾰命⼤量减少,如何看待⼯⼈阶级的历史地位与史命,迫使恩格斯第⼀,资本主义经济进⼊垄断发展阶段,但不会很快崩溃。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步伐。
“资产阶级社会将于1898年崩溃,这是⼀个误会。
资本主义⼤厦即使倾覆,也需要数⼗年时间。
”这⾥的误会,是马恩误会了资本主义的⼒量,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能⼒。
第⼆,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步发展,为⽆产阶级的和平合法⽃争准备了条件。
这是关于看待⽆产阶级⽃争⽅式的观点。
马恩起初认为,只有暴⼒⾰命才能获取⾰命的胜利。
但再19世纪80、90年代,⽆产阶级不愿⾰命,资产阶级也不再武⼒镇压,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恩格斯晚年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A.从⽆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社会主义建⽴要经历⼀个过渡时期。
B.重视发挥知识分⼦的作⽤(脑⼒劳动⽆产阶级体⼒劳动⽆产阶级)C.防⽌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蜕变(异化)恩格斯承认这种可能,提出三个设想(1)批判对国家的崇拜(2)加强民主选举和监督衍。
的⽀配。
”恩格斯正确理解两种⽣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者是不可割裂的⼈⼝⽣产影响物质⽣产3.历史合⼒论是多个⼒量形成⼀个合⼒推动历史发展,经济、⼈⽂、政治、⽂化、宗教、哲学、法律都是重要的⼒量。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哲学基础。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主旨、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的发展主旨、发展机制、发展过程和发展方法思想。
深入分析和深刻理解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晚年提出历史合力论,其理论形成背景是唯物史观受到了来自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严重歪曲、非难和挑战。
他们把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
在他们看来,唯物史观只看重经济、技术等物质性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性因素只有经济关系,而社会发展中的“人”只不过是依附于经济关系的“棋子”,是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这是典型的社会宿命论,它完全忽视、否认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包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思想主张,这种思想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也充分尊重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既肯定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意义。
针对那种将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的挑战,恩格斯提出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2012年09月26日09:45 来源:光明日报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哲学基础。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主旨、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的发展主旨、发展机制、发展过程和发展方法思想。
深入分析和深刻理解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晚年提出历史合力论,其理论形成背景是唯物史观受到了来自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严重歪曲、非难和挑战。
他们把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
在他们看来,唯物史观只看重经济、技术等物质性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性因素只有经济关系,而社会发展中的“人”只不过是依附于经济关系的“棋子”,是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这是典型的社会宿命论,它完全忽视、否认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包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思想主张,这种思想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也充分尊重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既肯定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意义。
针对那种将唯物史观歪曲为“技术经济史观”或社会宿命论的挑战,恩格斯提出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方法论原则作者:王慧娟来源:《商情》2019年第40期【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把历史发展中个人意志的作用与历史结果结合起来,并运用平行四边形原理来形象比喻和描述,从而对"合力"原理进行了量化分析。
恩格斯晚年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
【关键词】历史合力 ;唯物史观 ;历史结果一、历史合力论的理论来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恩格斯晚年也坚持这一观点,并且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恩格斯晚年在批判以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和党内“青年派”时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在这个表述中,恩格斯借用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形象的说明了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
其中以一个点为中心,两个作用于这一点的力,即合力,其大小和方向是以这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为标志的。
对角线的长度就是力的大小,对角线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恩格斯看来,历史的发展和它情况类似,许多单个的意志和力量就像许多个平行四边形的邻边,这些意志和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就像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这么多力的交错形成总的合力,也就是历史的结果。
在论述历史合力思想的过程中,恩格斯并没有忽略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相反,他肯定了经济因素“归根到底”的地位,同时又承认了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恩格斯强调历史是无数单个人的意志合力作用的结果,又保持了对每个人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尊重,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其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透视了历史发展运动及其过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及其意义作者:王晨阳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社会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晚年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恩格斯针对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驳与非难,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经济决定论,歪曲的认为马克思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恩格斯正是对这些责难的回应,系统明释了社会历史合力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以经济因素为根本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融合政治、思想、文化、意志等所有因素,它们彼此碰撞、交互、融合,最后形成一个共同的总的整体的合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合力论捍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笔者认为恩格斯合力论思想也有利于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它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唯物史观相互交融、双重意义一、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形成背景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的提出,是由于唯物史观受到了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两股力量的挑战与歪曲。
在19世纪中期,唯物史观中强调社会状况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的,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都被驱逐。
这就使一些学者片面放大经济因素来解读唯物史观,把其歪曲为经济决定论,这一股反对派是以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把历史必然性看成是机械决定论、社会宿命论,不承认唯物史观中的辩证法因素,尤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另一股反对派“青年派”认为:唯物史观是机械的决定论和社会的宿命论,把经济看作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忽略了人的主体作用。
人附庸于经济因素之下,是它的“棋子”,同时也是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观点遭到曲解和非难,以至于这也成为关心社会主义的青年将其作为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具代表的是学生约·布洛赫,写信亲自向恩格斯求问,是否真的是如反对派所说呢?他写信给恩格斯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和再生产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恩格斯晚年书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作者:侯莉云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为了驳斥资产阶级学者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扭曲和误解,晚年的恩格斯写了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封书信,澄清人们的思想误区。
晚年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我们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发展实践及认识当今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恩格斯;新发展〔中图分类号〕A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4-0066-0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的伟大革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承担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的遗稿,而且紧随时代的步伐始终坚持并不断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一、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5封书信的历史背景1890年至1894年,恩格斯分别写给施密特、布洛赫、梅林、博尔吉乌斯5封书信,充分反映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重视。
恩格斯在书信中指出:在唯物史观创立和发展的初期,他和马克思为了同论敌作斗争,比较多的关注和强调了历史观上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而对于历史观上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注意不够;他们针对历史观上中的唯心主义观点,着重阐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对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及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阐述的不够。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利用这一点对唯物史观进行攻击和歪曲,造成了理论和思想上的混乱。
对此,恩格斯在5封书信中进行了回击,批判了“经济唯物主义”,“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以及教条主义者把唯物史观片面化、庸俗化的错误,着重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历史地客观规律和个人意志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基本观点,强调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捍卫、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2022.1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的守正与创新夏淼,王爽(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表现为对未来社会过渡时期社会改造思想的丰富、对未来理想社会基本原则的捍卫、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强化等方面。
恩格斯从历史事实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继承马克思思想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方法论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2)01-049-008作者简介:夏淼(1971-),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王爽(199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他们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状态为参照,科学地解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实现了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审慎的预测。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利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
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在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上,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出发,提出未来社会要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在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特征。
(一)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获得胜利,但是资本主义灭亡后,并不代表共产主义会接踵而至,要通过一个过渡时期实现对社会的改造,才能真正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浅析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发表时间:2018-10-12T10:17:35.307Z 来源:《知识-力量》5中作者:孙佳璇[导读] 每个历史阶段都将有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些思维不但科学地反应了各种因素在历史合力中的存在关系和地位,致使历史结果的出现。
还构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逻辑结构。
十九世纪,历史合力的概念被恩格斯首次提出,它的提出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经济因素在(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每个历史阶段都将有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些思维不但科学地反应了各种因素在历史合力中的存在关系和地位,致使历史结果的出现。
还构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逻辑结构。
十九世纪,历史合力的概念被恩格斯首次提出,它的提出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经济因素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在历史合力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在丰富唯物史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人;平行四边形;合力一、理论介绍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来自许多个人意愿的冲突,每一个意愿都是因为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而成为现实。
这些生活条件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存在着许多相互交错的力,并且存在许多的平行四边形力,其产生合力,即历史结果。
而这类结果可以看做是一种力量的后果,它作为一个总体,无意识和不自主地发挥作用。
而终究的结果是没有人但愿的。
因此,到目前为止,历史一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自发产生的,并且基本上遵循相同的运动定律。
尽管他没有达到自己的意愿,它是总平均值和总合力效应的融合。
但是,从这个事实来看,永远不应该得出结论:这些意志等于零。
[1]二、提出缘由通过对年轻的黑格尔主义者和费尔巴哈的理想主义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解读及其意义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恩格斯在19世纪最早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其中经济的因素和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合力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历史的进程又是人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以一种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着,人则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生成展现历史观,同时人对“历史合力”有能动作用。
标签: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生成论;人一、提出“历史合力论”社会理论政治的背景(一)社会背景马克思是在19世纪上半叶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状况,构成了历史的基础,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因素,形成了科学的唯物史。
19世纪末武装斗争尽管失败了,但是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扩大普选权、提高经济条件等,议会制吸纳了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如社会民主党、工党等,恩格斯看到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在分化,社会阶层复杂化了,因此,恩格斯应该也看到了任何一个群体、一个阶层很难独大。
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此同时开始掀起了改良主义与修正观,把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驱逐出去。
但是随着巴黎公社革命被扼杀后,修正主义的错误思潮。
随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部开始消极对待马克思主义观,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些误解和怀疑。
(二)理论背景在恩格斯在晚年,唯物史观受到了来自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误解。
保尔·巴尔特,他是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社会学家。
他在1890年出版了《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这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只看到了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误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2020年第10期大连干部学刊•哲学政治学研究•恩格斯晚年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及其现实启示李劲,谢莹(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100044)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遭受了极为猛烈的曲解与责难,并在第二国际理论家那里被误读为“经济决定论”。
这种错误理解的影响很大,严重威胁着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恩格斯晚年为了全面系统地还原唯物史观的本来面貌,对经济决定论的错误之处进行了深刻批判,并重申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性质。
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重新梳理恩格斯晚年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对我们今天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经济决定论;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20)10-0019-07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也异常繁荣”在这种背景下,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解读不断积淀,但当前仍有一些学者怀疑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现实的重要价值,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妄言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面对这些根本性的挑战,国际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那些妄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给予了严厉批驳,其中传播范围广、影响大的批驳观点来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伊格尔顿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和论据反驳了那些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看作是单一的错误认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唯经济主义;伊格尔顿在书中还致力于破除那些历史单调循环的论调以及对经济抽象概念过分强调的想法”对“经济基础过分强调”的论点在第二国际时期就比较盛行,并引起了恩格斯的重视和理论反驳,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的反驳和批判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一、经济决定论对唯物史观的曲解与诘难马克思主义学说自诞生以来,在获得世界瞩目的同时,各种理论流派对它的诘难和攻击也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基石的唯收稿日期:2020-09-20作者简介:李劲(1978-),男,河南唐河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哲学研究关于唯物史观的 经典表述 问题安启念摘 要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的那段被人们称做唯物史观 经典表述 的话,表述的并非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唯物史观,而是马克思的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它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完成的哲学革命的基本精神也不相符。
完整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一段论述,但这段论述用语不够准确精炼,也难称经典。
如何完整准确地表述唯物史观,有待研究。
关键词 经典表述 ;劳动实践;哲学革命作者简介 安启念,194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6198(2010)02-0004-06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有一个 经典表述 ,这就是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的一段话。
但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本意的误解。
这段话是这样的: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点】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一般包括五封。
一、《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在这封信中,恩格斯驳斥了巴尔特的歪曲,阐明了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指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对物质生活条件起反作用。
恩格斯批评“青年派”在辩论分配问题时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把社会主义及其分配方式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鼓励青年认真研究经济和历史。
这封信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全面、辩证的阐述和论证,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二、《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在这封信中,恩格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在历史发展中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恩格斯自始至终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从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以及客观规律和个人意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合力论”思想。
这些论述,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极为深刻,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恩格斯在信中还对如何正确地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宝贵指示。
三、《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在信中,恩格斯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下,着重强调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恩格斯的这封信,对于我们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克服唯心史观的干扰。
恩格斯的这些宝贵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国家权力、法,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恩格斯致弗兰茨·梅林》恩格斯在这封信中和其他几封信中所谈的这个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浅析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摘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肯定了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科学阐述了个人意志和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历史规律的关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统一。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意义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内容, 这些思想不仅科学地反映了致使历史结果出现的历史合力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地位,而且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层次的完整结构。
准确理解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而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提出(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提出的缘由1、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的需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经典表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当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主线,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以经济必然性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解释社会历史问题、揭示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
经济必然性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动力。
而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把历史发展中个人意志的作用与历史结果结合起来,并运用平行四边形原理来形象比喻和描述,从而对“合力”原理进行了量化分析。
“历史合力论”的提出表明恩格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结合。
①2、革命斗争的理论批判和实践的需要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在工人运动中确立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责难。
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研究综述众所周知,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一直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国际工人运动的导师,他和马克思一道,以毕生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致力于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成为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马克思逝世后,他独自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重任。
在恩格斯的晚年时期,他以惊人的智慧和充沛的精力完成了许多不朽的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恩格斯敏锐地观察到了社会条件的变化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长期以来,在对恩格斯晚年思想的研究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在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中的极端美化倾向,另一种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极端丑化和妖魔化倾向。
第二种倾向主要表现在对恩格斯的批评上,尤其是制造所谓的“马恩对立”论.以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恩格斯晚年的社会发展理论,恩格斯晚年绝不是一个放弃暴力革命转而成为只主张渐进式发展“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也不是只重视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人的因素的“经济技术决定论者”,更不是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民主社会主义者。
恰恰相反,恩格斯根据19 世纪末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充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知网上的搜索结果显示,以“恩格斯晚年”和“唯物史观”为关键词的硕士论文共七篇。
博士论文有一篇。
以“恩格斯晚年”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关键词搜索共有硕士论文四篇,博士论文两篇。
以“恩格斯晚年”和“唯物史观”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共78篇。
一、对恩格斯晚年的界定及研究角度的划分对于恩格斯的晚年,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
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晚年是从巴黎公社解体到恩格斯去世,国内外学者如库诺、陈先达、司马志纯等把恩格斯在1876一1895年这段时间定为恩格斯的“晚年”时间。
另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晚年是从马克思逝世到恩格斯去世这段时间。
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乔治·莱尔因、杨耕、孟庆仁、冯景源、周宏等就是持这种观点。
从学界的研究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有的作者从恩格斯一生的角度来考察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例如:萧灼基著的《恩格斯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新著的《恩格斯传》(当代世界出版社,1990年版)、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的《恩格斯传》(三联书店,1980年版)、列·伊利切夫著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奥古斯特·科尔纽著的《马克思恩格斯传》(三联书店,1980年版)、王兴斌、奕扶桂著的《恩格斯的晚年》(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新著的《读懂恩格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
其中,吴家华著的《理解恩格斯——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是国内一部研究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重要专著。
作者以问题为中心,系统阐述了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文本特点、理论主题、整体特点和主要贡献,深入评析了西方学者关于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若干重要论点,具体发掘了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对于20 世纪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论价值。
(二)也有许多学者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从中论述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例如:曼·克利姆著的《恩格斯文献传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王正萍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一年版)、徐民华、陶卫平、布成良著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杨春贵著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江丹林著的《马克思的晚年反思》(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等。
(三)还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恩格斯晚年的书信来阐述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完善和发展例如:周勇胜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八封历史唯物主义书简解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冯瑞芳、李士坤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八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等就是通过介绍五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介绍恩格斯晚年的唯物史观思想。
(四)另外,有些学者针对恩格斯晚年在唯物史观某一方面的理论发展展开深入研究例如:王柏文:《晚年的恩格斯唯物史观贡献及其对中国化发展理论的影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史彦虎的《论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6,2000年第5期)、侯衍柱的《关于恩格斯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及其启示》(烟台大学学报6,2001年第1期)、邓志远的《晚年恩格斯的“中间因素”理论解读》(中山大学学报6,1999年第4期)等,其中吴雄压的《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6,2003年第2期)是一篇研究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文章。
他把恩格斯晚年的思想分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观察和思考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动向,深化对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这三大块进行研究,然后分别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二、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旗就落再了恩格斯的肩上。
为进一步宣传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关心和支持《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和他本人的其他著作的再版工作并撰写序言;他为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战略和策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资产阶级思想和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自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遭到了种种曲解和攻击, 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以及《致约·布洛赫》等一批重要书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全面阐述和重大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对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学界普遍赞同一下几个方面:(一)两种生产理论。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形态》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也标志着两种生产思想的初步形成。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在《形态》中并没有提出哪一个地位高哪一个地位低,谁决定谁的问题。
但是,相对于以后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形态》中对两种生产思想的论述还是简略的,对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的相互作用及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没作过多的研究。
马克思晚年对两种生产的阐述为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则是它的继承与发展。
1884年恩格斯依据马克思生前写的《人类学笔记》,认真详细地研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在自己研究德意志民族古代历史的成果的基础上写成《起源》。
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生产又分为两种: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这两种生产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公开后,后人围绕两种生产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的争论:以加利叶和米海洛夫斯基为首的理论家把两种生产视为“同等意义”并列“决定论”,认为两种生产理论只是对唯物史观的“修正”与补充;在上世纪30一50年代,前苏联理论界某些人公开指责两种生产理论错误。
列昂节夫在1943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上发表的《关于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恩格斯把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不仅犯了“二元论“错误,也和《起源》文本材料中的具体分析矛盾;以库诺与麦克莱兰为首的一批社会学家否认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
库诺在《母权统治的经济基础》中认为“人的生产”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漏洞”。
在这些西方学者眼中,两种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是相互对立的,唯物史观在此成为任何一个历史实验者手中可以随便捏的“柿子”。
国内学界对这一观点的研究似乎更趋向于科学:刘冠军指出,两种生产之间互为条件,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制约,并且二者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自身的生产,而人类自身生产也对物质资料的生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刘冠军:《论恩格斯“两种生产”的理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 年第 6 期。
)另外,王贵明的《两种生产理论的论争历史和述评》(《探索》,2000 年第 4 期。
)也对两种生产理论作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
(二)历史合力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原本的唯物史观中,他们主要强调经济因素、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作用,而很少谈及政治、文化、宗教、哲学等其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能够说明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趋势,但难以解释社会发展的复杂进程。
同时,这还容易扩大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而忽视上层建筑因素的作用,把历史的进程轻易的当作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过程,把社会发展历程简单化。
恩格斯在1890 年回答约·布洛赫的信中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他在信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历史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他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
由此历史合力论暗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经济因素始终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历史进程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个人意志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后,理论界就对这一理论产生争议。
一部分人赞同历史合力论,一部分人否认反对历史合力论。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学者巴尔特把它歪曲成为“经济唯物主义”“经济技术史观”“青年派”把它庸俗化;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社会主体并没有在历史合力中起作用,恩格斯在历史必然性与人的意志能之间摇摆不定;阿尔都塞认为个人意志之类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他根据市民社会和个人意志的考察,推导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对立,认为恩格斯仍然停滞于黑格尔的理解公式中,他所论证的涉及个人意志的论证也没有脱离黑格尔的那一整套逻辑;普列汉诺夫根据历史合力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他认为,任何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具体条件的产物,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同样也是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