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篇章——《一九四四年桂林保卫战研究》评介
- 格式:pdf
- 大小:178.7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点桂林会战桂林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是中国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点之一。
桂林自古以来便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中国抗战期间的关键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桂林会战成为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一役。
桂林地处岭南山水之间,山岳环绕、江河交汇,地势险要,交通状况便利。
这使得桂林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后方指挥中心之一。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桂林的地理优势为中国军民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和支持。
在整个抗战期间,桂林都扮演着重要的军事和物资补给中心的角色。
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后,桂林成为中国南方的主要战略据点。
中国军队在桂林组织防线,企图抵挡日本军队的进攻。
然而,日本军队凭借其强大的武力和先进的战术,对桂林发起了多次攻势。
桂林会战是抗战期间桂林地区最激烈的战役之一。
在桂林会战中,中国军队经受了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民在桂林城内筑起了坚固的防线,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他们利用城市的地理特点,实施了顽强的持久战。
桂林城内的建筑物和街道成为了战场,中国军民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
桂林会战持续了数月之久,战况波动激烈。
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之间进行了多次攻防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本军队最终未能攻下桂林,并被迫撤退。
桂林会战的胜利对中国抗战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保卫了桂林作为南方指挥中心的地位,还挫败了日本军队的战略计划。
桂林会战也加强了中国军队和军民的信心,给他们带来了重要的士气提升。
桂林会战是中国抗战中的重要一战,其战略地位在整个抗战期间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场战役不仅体现了中国军队和军民的顽强抵抗精神,也展现了桂林这座城市的重要地理战略优势。
桂林会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军队和军民的胜利,也是中国抗战的胜利之一。
回顾历史,我们必须铭记桂林会战这一重要战役,向为保卫桂林作出牺牲的英勇战士们致敬。
说说洛阳抗日保卫战
张鸿昌
【期刊名称】《河洛史志》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60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军的魔爪伸进了洛阳大地。
当时洛阳一片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总页数】8页(P9-16)
【作者】张鸿昌
【作者单位】洛阳市人民政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桂林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篇章——《一九四四年桂林保卫战研究》评介 [J], 龙小峰
2.“中华抗日第一村”的不屈保卫战 [J], 王贞勤;
3.第七届中国水泥协会环资委员会年会暨“打赢蓝天保卫战”高峰论坛在洛阳举行[J], 魏晋渝
4.溃退中的坚守:对1944年洛阳保卫战的再评价 [J], 王鑫宏
5.“中华抗日第一村”的不屈保卫战 [J], 王贞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新闻传播事业得到飞速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重视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
一是要拓宽视野、调整角度,以新的历史使命感来重视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
二是要深度挖掘、抢救史料,以确保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的深入进行。
三是要与时俱进。
全面推进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
通过思考分析其意义,以指引我们今天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的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速度相当快。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媒集团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新闻传播政策的调整等等,为广大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话题。
地方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战新闻传播史的研究领域里,重庆、上海、武汉、香港和西安的抗战新闻活动的历史地位总能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作为抗战新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广西桂林抗战新闻史的历史地位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未被人们经常提起,这与蜚声海内外的“抗战文化名城”的文化繁荣的景象极不相称。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有了相当的进展,不少研究者参与了这项工作,收集挖掘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相对于整个城市的全面发展以及城市地位的迅速提高,相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还有其明显的不足,显得比较滞后,以至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新闻传播事业方面有着光辉历史的桂林至今仍然没有一部《桂林抗战新闻史》。
显然,对桂林抗战新闻传播史活动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之不足已经成为它无法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中获得应有地位的最大障碍。
因为地利之便,近年来笔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经过大量的检索、重点翻阅及初步研究,对桂林抗战新闻史特别是战时报业史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思考,现不揣浅陋,将之付诸文字,以求引起各方重视,共同推进这一工作。
一、拓宽视野、调整角度,以新的历史使命重视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桂林抗战新闻史是抗战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桂林保卫战中,我军仅持原始落后武器疯狂阻击敌人27次攻击本文导读:当时的桂林守军装备很差,都是土枪土炮居度,和精良装备完全搭不上边好。
在后来日军军官的记录中也有相关记在:在战后从敌军死尸上发现桂林之敌军的武器竟然大多为我国40多年前已淘汰的火枪。
可见桂林守军和敌方日军的装备差距是多大。
但是桂林守军已经是下定了决心,坚定了信念,誓死守护桂林不被攻陷。
也是为了西南地区的跟越南的通道不被日军打通。
当时的桂林守军在每一条巷子,每一条街道建立临时据点,分层分段,以消耗战慢慢阻击日军推进为主,并且在每一口水井都下了毒,实行“焦土政策”,务必尽一切力量狙击小日本。
甚者,桂林守军还组建了敢死队,在身上绑上炸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炸毁日本鬼子的大炮和坦克,尽一切手段尽可能的拖延日本鬼子的进攻态势。
日军曾先后27次攻入桂林市区街道,但由于桂林守军的顽强抵抗,一波一波的挡住了日本的进攻,使得日本举步维艰,损失惨重。
正面进攻的被阻止后,日本开始想要利用登陆艇通过漓江迂回进攻桂林,地方武装敢死队直接在漓江身绑炸弹去炸毁日军的登陆艇。
并且让日军在漓江就损失了几千人。
水、陆两路战场进攻都受阻,使得日军全线士气低落。
日军第58师团师团长在日后的战报中称:“我师团在桂林遭到了广西当地土着武装的顽强阻击,这些土着武装的装备虽差,但是极为凶悍,至死决心甚浓,其勇猛为我军远远不及,我军士气低落到极点……”可见当时的桂林守军是如何的英勇抗战、奋勇杀敌。
眼见战事不利,当时的日军指挥官开始惨无人道的利用毒气进攻,桂林守军没有防备,很多战士都是吸入毒气导致全无战力,继而英勇壮烈牺牲。
但是当时桂林守军没有一个投降。
当时阚维雍将军不愿弃城,饮弹自尽,留下“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的慷慨壮语!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陷落,但是桂林一役中日军阵亡9名大佐级别的联队长、31名中佐级别的大队长,近100名中队长和小队长。
桂林保卫战-------这是一场失败了的战役,不被众多国人所知,但它却值得我们学习、铭记,因为这是一场令日军胆寒、震撼,让日军一致认为这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惨烈的战役……人们一般提起广西,就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提起桂林,就会想到美丽的漓江、象鼻山、七星岩等等美景。
但是就在桂林城下,曾经爆发了一场令日军震撼但却被国人遗忘的战役-----1944年桂林保卫战。
大家可能认为抗日战争中最残酷的战役无非是淞沪会战、台儿庄保卫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等。
但侵华日军一致认为:广西桂林保卫战才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惨烈的战役。
使日军胆寒,魂飞魄散。
桂林保卫战在国民当局的日后的抗日战史中少有记载,在正史中几乎就没有记载,只是在一些高级官员的回忆录中有部分描述,而且这些所谓的描述都不一样,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自相矛盾,可能我们不妨引用部分日本人的资料还比较准确一些,毕竟从敌人的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在日本人的战史中,认为桂林保卫战是“战争”中的两次认为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之一(另一次为昆仑关战役日军第5师团被中央军第5军击败)。
66年过去了,今天的桂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岭南锁钥,桂北明珠,世界级的旅游胜地,秀美的漓江怎会让人想起当年的尸骨累累,血流成河。
虽66年过去了,但历史却不应忘却……被日军认为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残酷的战役,守军为桂军一个师1万2千余人,地方民团7000余人,没有坦克、飞机,只有22门火炮(加农炮两门炮,山炮12门,高射炮4门,战车防御炮4门),大部分广西民团和少部分桂军士兵拿的还是土枪而已,民政府竟然要求这些部队坚守三个月,但是桂林守军的都抱着必死决心与桂林共存亡,所以士气十分高涨,而且守军立足于主要与日军打巷战,他们把所有的房子都修成了碉堡,在所有的路口都建了防御工事,所有的水井都下了毒,实行焦土抗战。
十余天,桂林失守。
桂林保卫战在今后被较少提及。
但是,这次战斗中守兵之勇猛,士气之高涨,却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5年9月(第9期,总第221期)Sep.,2015(No.9,General No.221)收稿日期:2015-09-03作者简介:彭敏翎(1964-),女,广西平乐人,中共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中共桂林地方史和新闻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研究。
口述史在抗战史研究中的地位———以桂林辖区为例彭敏翎(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广西桂林541001)摘要:口述史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
口述史因其“复原历史”方面特有的个性,在抗战史研究中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抗战期间,桂林作为大西南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抗日救亡运动内容丰富而生动。
多年来日积月累的口述史,丰富了抗战期间著名文化人在桂林活动的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桂林地方抗日组织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桂林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重要田野资料,充实了桂林抗战史理论研究的资料基础。
总结口述史的实践经验,对进一步做好抗战口述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战;桂林;口述资料;补史证史;精英与民间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9-0157-04一、口述史在抗战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口述史具有“复原历史”的特点,在抗战史研究中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是中国当代口述史研究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领域”,抗战口述史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亲历抗战的人物的采访及所获资料的整理和出版;二是利用抗战口述史料从事的各类研究和创作。
”[1]。
从近年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两个层面进行拓展分析,笔者认为口述史在抗战史中的重要地位,由其在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表现出来。
(一)“补史证史”作用。
口述历史近几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其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所在。
与此同时,口述史也逐渐成为图书馆和档案馆馆藏的重要部分。
从事口述史学研究的工作者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学家,更多的图书馆管理员或档案馆管理员也参与其中,国内有学者提出应“建立国家图书馆口述史收藏研究中心,有计划、有侧重地收藏口述历史文献资料,为不同层次的研究者提供服务”。
强国梦强军174年前的鸦片战争,65年前的新中国成立,35年前的改革开放,曾经的岁月里中国经历了无数的不平凡,前人在战场上与侵略者浴血奋战,为新中国鞠躬尽瘁。
现在,作为中国的接班人,继承为国奋斗的意志,把中国的未来的辉煌当做自己的使命。
执着的追求中国梦,强军梦,为国家的富强奋斗。
(一)浴血逐梦:桂林保卫战发生在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可以称之为抗日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
日军15万兵力,300多辆坦克,30余架飞机,大量重炮集结于桂林一线,而相对于中方的军队,广西桂军第131师仅1万2千余人,加之地方民兵团,总兵力不到2万人,只有22门火炮。
面对强敌,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当地的民团自发组成敢死队,身捆炸药包去炸毁日军的登陆艇和坦克。
一具具的烈士尸体,庄严地躺在漓江的岸边,在美丽漓江的守护下安静的睡去。
难道那些战士真的不怕死吗?不是。
是强国梦支撑他们为中国的未来英勇的献出生命。
惨烈的战斗在战士面前不堪一击,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怎能不为中国的未来奋斗。
(二)夜以继日:打破核威胁60年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并不平静,新中国建立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仇视,他们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和包围,企图将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之中,甚至不惜以核威胁为砝码,企图使新中国屈服。
面对美帝的一次次的威胁,中国科学家开始了从所未有的挑战。
在罗布泊沙漠,参加“扫盲班”的大学生住在亲手建起的宿舍里,湿墙湿地湿被褥,室内比室外还冷。
被冻得无法忍受。
仅举一例邓稼先的例子,在一次试验中,核弹的碎片散落在地面,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为了找到原因,他不顾危险抵达现场,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弹片。
瞬间,他急忙扔到地上,他清楚钚和铀的放射毒性。
他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见到领导的第一句话是“平安无事”。
几天后,邓稼先回到北京住院检查。
结果表明,他的尿液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不正常。
就是这样,我们新中国的先辈们为这个国家付出了汗水和鲜血,他们不是没有亲人,不是没有七情六欲,他们是鲜活的人,可是他们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因为这时候的祖国还不够强大,还需要更多的人去付出。
桂林保卫战究竟有多惨烈与多数抗日战役相类似,1944年末的桂林保卫战,坊间流传之信息,与史料所载,迥异之处甚多。
譬如:一篇名为《惨烈的1944年桂林保卫战》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该文称:“据日军后来递交大本营的战报中说,…皇军在桂林一役中阵亡1万3千9百余人,伤1万9千1百余人,失踪300余人,其中阵亡9名大佐级别的联队长、31名中佐级别的大队长,近100名中队长和小队长‟。
”文章并说,此战“令日寇震撼”。
但揆诸史料,即不难发现,文章所言日军战报,实系子虚乌有。
桂林保卫战所消灭之日军,远无文章中所说之多,此战亦未给日军带来什么“震撼”。
相反,倒是桂系将领和桂林守军的表现,令国人大失所望。
战役开启之前,白崇禧等人即无意固守桂林。
据桂系第31军副军长冯璜回忆:“白崇禧、夏威先把四十六军调出桂林,接着又把一八八师拉出来,无非是保存实力及照顾姻亲(一七五师长甘成城,一八八师长海竞强,和夏、白两人是亲戚)的结果。
”①桂林最后剩下守军仅2.5万人。
白崇禧虽将主力撤出桂林,但依旧对外声称桂林能坚守三个月。
被白崇禧委以守卫桂林重任的韦云淞,同样没有斗志,一度想让位给贺维珍。
他们就任后,“城防司令韦云淞、军长贺维珍、师长许高阳等,领得全军三个月薪饷及主副食后,90%送回家里,仅携带10%的经费入城,他们是准备桂林失守发国难财的。
”“城防经费被克扣绝大部分,全部副防御无铁丝网,仅用木材钉成木栅,无照明设备,阵前仅敷设少量地雷。
”②可见自战役一开始,桂林守将即无意坚守。
桂林守军的表现同样让人失望,在桂林百姓撤走后,城中“下级官兵每晚四出去民房翻箱倒柜、搜寻财物,见鸡杀鸡,见狗劏狗,把居民留在桂林的财物抢的精光。
”③日军自1944年10月28日启动对桂林的攻势,11月8日正式攻城,至11月10日桂林沦陷。
据日军战报统计,“攻占桂林的战果亦属惊人”,截至11日,“我方收集的尸体:5665;俘虏:13151;缴获:各种大炮160、各种枪支3200、机车5、货车35、炮弹3万余发、子弹1百余万发;飞机部件多件及其他大量武器、粮秣。
桂林的受难的主旨摘要:1.桂林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2.桂林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3.桂林受难的原因和经过4.桂林人民的抗争与互助5.桂林受难的历史意义正文:桂林,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了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城市。
1.桂林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桂林,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美丽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
这里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了我国大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2.桂林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爆发后,桂林成为了我国大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抗日根据地。
国共合作在这里得到了深入发展,桂林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桂林受难的原因和经过1944 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我国大西南地区的交通线。
桂林成为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
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桂林守军英勇抵抗,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由于实力悬殊,桂林最终于11 月10 日被日军攻陷。
在桂林保卫战中,守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的英勇抵抗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4.桂林人民的抗争与互助在桂林保卫战期间,桂林人民积极参与抗战,为守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守军运送物资、救治伤员,展现了桂林人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担当。
5.桂林受难的历史意义桂林受难是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段悲壮历史,它展现了我国军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坚定信念。
桂林受难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只有民族团结、共同抵抗外敌,才能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