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158_2019 / 02◇海英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工学硕士。
著有《岭南大儒陈宏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官箴·陈宏谋从政故事》(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版)及多篇人物传记文章。
本文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文化城之魂》。
◎海 英小布凳上出大作——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艾芜我从六合路往建干路,到金鸡路,寻找观音山脚下26号著名作家艾芜抗战时在桂林的故居。
我在桂林生活了那么多年,却不知道观音山具体的位置。
记得从前读《徐霞客游记》的时候,似乎读到过徐霞客从尧山考察下来,经过一个什么地方,叫作“蚂拜观音”,说那山上有块大石头,像观音菩萨一样,山前也有一块大石头,像伏在地上向观音菩萨叩拜的蚂,这大概就是我要找的观音山了,但问路人,却找不到一个人知道这个“蚂拜观音”的所在。
几经周折,终于问到了观音山,但山周围,已是高楼林立,山下成了某个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艾芜的故居,当然也就无法寻找到了。
但我知道艾芜,他是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笔耕最勤奋、创作成就最显著的作家之一。
艾芜,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艾芜是四川新繁人,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这次漂泊,决定了这位“流浪文豪”此后的文学生涯。
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
后来,他到缅甸仰光,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1930年冬天,因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被捕,1931年春,艾芜被押送回国。
2020年7月Jul.2020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第34卷第4期(总第132期)Vol.34No.4(Sum.No.132)王鲁彦在桂林的活动及其对抗战文化的贡献韩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王鲁彦虽已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但仍热情地参加抗日战争的实际工作并创办《文艺杂志》,热烈地号召人们起来抗击侵略者。
这期间他的作品在内容上更关注抗日活动,在艺术风格上更注重现实主义。
这些活动和创作为后来的学者和读者了解王鲁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可视为记录抗日战争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整理价值。
关键词:王鲁彦;桂林抗战文化城;抗日活动;创作活动;贡献中图分类号:1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70(2020)04-0011-05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由于诸多原因桂林的文化繁荣在全国独树一帜,堪称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中心、文化名城,很多文化名人都来到桂林,在此挥洒他们的才情,也留下了抗日战争时期值得重视的文化宝藏,由此形成著名的“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
这段时期也是作家王鲁彦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把生命中最后的热忱都挥洒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之中。
王鲁彦1938年底到达桂林,以后几年,除曾到三江学校任教一年、到湖南养病半年外,一直居住在桂林,1944年8月在桂林病逝。
在这期间,王鲁彦虽贫病交加,但仍为抗战而奋发工作,曾任文协桂林分会主席,以一个组织者的姿态出现在国统区的进步文坛上;他所主编的《文艺杂志》团结了一批进步的文艺青年。
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王鲁彦几乎在他的全部文学活动中都是热烈地号召人们起来抗击侵略者的,他对抗战文化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
他因工作繁忙,又身体多病,在此时期的创作并不多,但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少量出版。
有未完稿的长篇小说《春草》、短篇小说《胡蒲妙计收伪军》《陈老奶》《我们的喇叭》《千家村》《破铜烂铁》《樱花时节》等,短篇小说集有《我们的喇叭》,有散文《从灰暗的天空里》《火的记忆》《弹弓》等,还有一些通讯、短评和杂文。
桂林抗战文化城文艺译作的特点一、引言抗战前的南方小城桂林,人口不足五、六万人,只有几所学校,仅有唐文和桂海两个书局,但在抗日战争这一狼烟四起、水深火热的特殊时期却“聚集了全国文化人的三分之一,”[1:305]开设的大小书店、出版社多达180余家,[2:1]“出版发行了国统区80%的书刊,”[3:2]一度以“文化城”蜚声全国。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汇聚在此的文化精英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战文化运动,其中翻译活动,尤其是文艺翻译活动是这场抗战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翻译工作者同其他文化工作者一样,在动荡艰难的条件下,辛勤耕耘,翻译创作了一大批精品佳作,对于中国投入抗日救亡、民族解放运动起着激励的作用。
二、译作繁荣的历史背景抗战期间,桂林的译作丰富多彩,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音乐、美术、文学等方方面面,其中以文学艺术方面的翻译作品最多。
据不完全统计,桂林抗战时期共出版发行了194部文艺翻译著作,在57种文学期刊上发表了860篇文艺译作,在报纸副刊上刊登的文学译文更是不计其数。
在战火纷飞、交通受阻、物资奇缺的年代,文艺翻译为何还得以繁荣发展,笔者认为在诸多的社会历史因素中,抗战民众对文艺的需求和国民政府对原创的限制之间的矛盾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是抗战民众对文艺的需求。
有需求才有存在的必要。
抗日战争是一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全民战争,在战事连绵的年代,民众的生活极不安定,收入微薄,艰难度日,还要面对正面战场上日寇的咄咄逼进和国军的节节败退,抗战民众不免情绪低落,极需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而富于煽动性的文艺作品正好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这点需求。
当年曾在桂林的许觉民先生说,尽管只有微薄的收入,但他们宁愿节衣缩食也要到书店求购一点精神食粮。
一本新刊物或新书出版后,书店就会立即吸引一大批读者[4:4]。
这说明抗战中的民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说明他们迫切需要文学艺术,需要精神粮食。
另一方面是国民政府对原创的限制。
抗战初期,在北平、上海、武汉、广州文化中心相继沦陷后,桂林因其可进可退的地理优势和相对民主开明的政治氛围,吸引了大批往西南大后方转移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机构。
抗战时期旅桂作家的文学创作黄伟林**[内容提要]战争背景以及国民党桂系在建设广西方面的励精图治,促成了抗战桂林文化城的诞生。
抗战时期相继出现过三次作家集结桂林的高峰期。
旅桂作家为桂林带来了文学的现代观念,造就了战时桂林文化城文学出版与文学创作的繁荣。
他们的部分作品具有超前的现代性体验,成为战时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而且促进了广西本土文学从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型,为八桂大地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学财富。
[关键词]抗日战争桂林文化城旅桂作家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3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整整持续了14年。
恰恰在这段时间,战争的背景以及当时桂系在建设广西方面的励精图治,造就了广西文学空前的繁荣,这个空前的文学繁荣主要由当时的桂林文化城所呈现。
用文学史家吴福辉的话说:“桂林的地位自然不全在风光的旖旎,而是它正处于抗战政治、文化的缓冲地带。
”“从文学家创作环境看,昆明和桂林的区别是昆明有余裕来沉思、体验战事,桂林却距战火不即不离,好似迫在眼前,又可从容构想。
”正是这种特殊的情势,造就了桂林与文学的因缘,处在连接西南、东南的交通结点上,桂林“成了南北文化流动的理想集散地”。
①在这不算短暂的十四年里,相继出现过三次作家集结桂林的高峰期。
第一次是广西师专成立之后。
1933年8月,广西师专校长杨东莼聘请在上海写作的新文学作家沈起予到*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12&ZD164)、广西第三批特聘专家“广西抗战文化暨桂林文化城研究”、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基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桂学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伟林(1963-),男,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①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86页。
桂林抗战文化城内的广西本土小说家**高蔚*[内容提要]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旅桂作家,为广西文坛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创作高潮。
但“文化城”内的广西本土小说家也是筑建“文化城”的一块块坚实基石,他们自觉接受新文学传统影响后的艺术实践,一改广西籍作家现代小说文体意识迟滞的现状,其审视生命的视角和处理生活细节的艺术方式,不同程度地濡染有鲁迅、沈从文、郁达夫、沙汀、郭沫若等大家作品的神采,显示了广西小说融入主流文学、走进革命文学轨道的初步成果。
[关键词]桂林文化城抗战文学广西籍小说家区域文学新文学诞生后的前二十年,广西籍小说家的文体意识相对迟滞,当主流文学界已将西方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纳入小说文体创作时,广西籍作家的叙事还在抱守文言的话语方式,现代白话小说的尝试在文言传记、文言翻译小说和文言创作小说之后才有人涉足,直至桂林抗战文化城云集茅盾、巴金等大批小说家,广西文坛才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创作高潮。
然而,广西小说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空前繁荣,除旅桂作家的大量创作外,广西本土作家,如陈迩东、胡明树、曾敏之等人的战时生命体验,也是“文化城”中一块块坚实的基石。
他们或在家乡自觉接受新文学传统影响,或走出家乡汲取全新的文化理念。
抗战爆发后,当他们倾力直视战争背景下古老国土上那些痛苦灵魂的挣扎与抗争时,他们的小说风格已不同程度地濡染有鲁迅、沈从文、郁达夫、沙汀、郭沫若等大家作品的神采。
陈迩冬(1913~1990),原名陈钟瑶,广西桂林人,著名学者,古典文学评论家。
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九纹龙》,历史剧剧本《战台湾》,诗集《最初的失败》,传记文学《李秀成传》等。
抗战爆发时陈迩东在桂林,*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12&Z D164)、广西第三批特聘专家“广西抗战文化暨桂林文化城研究”、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基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桂学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破阵曲》:漂泊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文人群像●李逊[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时为西南乃至全国的抗战重镇的桂林,吸引着大批文人的到来,他们在这西南一隅,用手中的笔墨书写了抗战文化史的光辉一页。
大型桂剧《破阵曲》正是以抗战年代为背景,从桂林抗战文化城万千文人中选取了马君武、欧阳予倩、徐悲鸿、田汉、张曙五位为代表,以桂林本土戏剧的形式歌颂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描绘那些漂泊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文人群像。
[关键词]桂林抗战文化城;《破阵曲》;文人群像作者简介:李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9年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文艺评论基地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洪利标:《浅谈戏剧舞台布景中的审美内涵》,载《戏剧文学》2013年第9期,第72-74页。
②《文史博览》编辑部:《记者眼中的“文夕大火”》,载《文史博览》2013年第11期,第44页。
漓水悠悠绕城流,群山幽幽城中立。
桂林素来以山水闻名,抗战时期,桂林有着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大批文人因此漂泊到桂林,当时的桂林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故有“抗战文化城”之名。
近80年后的今天,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将其首部桂林“抗战文化城”题材大戏———《破阵曲》搬上了舞台。
讲述了在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人以笔墨为戟,以热血如歌,众志成城破敌寇千里,破世之旧阵、人之心阵、敌之围阵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抗战文人群像。
一、选择:漂泊中文人的责任舞台布景是桂剧演出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通过场景、灯光、道具等的组合烘托出情景所需的气氛,对推动剧情发展,提升剧本主题思想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破阵曲》的舞台布景不是极尽华丽,舞台左右两边以几艘木船作为固定的背景散开,柔和的灯光打在舞台中,形成一道波光粼粼的水,背后是一座座群山,木船载着满怀希望的热血志士漂泊到桂林,切合了时代的背景,颇有欧阳予倩先生“不机械地写实,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美的意境”①,自然而然地把漂泊中的文人形象带出,寓意深远,令人反复回味。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的新闻活动
陈浩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08(0)10
【摘要】桂林历来是广西的文化重镇,有历史文化名城的沿革,又有抗战时期文化城的光芒。
在中国抗战新闻史上,可以说,北有延安,南有桂林。
或者说,要研究抗战时期国统区新闻史,首先要研究桂林。
因为当时桂林进步新闻活动异常活跃,有着很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总页数】3页(P46-48)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新闻
【作者】陈浩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电台总编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G219.29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朝鲜义勇队在桂林等地新闻宣传活动初探 [J], 靖鸣;张雷;
2.抗战时期“北有延安,南有桂林”研究——试论桂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及其产生原因 [J], 李敏;钱宗范;
3.抗日战争时期“生活”、“读书”和“新知”在桂林的图书出版 [J], 商娜红;唐芬
4.浅论《桂林市志》关于抗日战争的记述 [J], 尹乐
5.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的新闻事业 [J], 彭继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林抗战名人纪念馆简介
桂林抗战名人纪念馆是位于中国广西桂林市的一座纪念馆,旨在纪念桂林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抗战期间,桂林是中国重要的后方基地之一,许多杰出的抗战英雄在这里诞生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纪念馆位于桂林市中心,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纪念馆
的建筑设计简洁大气,展示了桂林独特的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传统。
馆内设有多个展厅,通过图片、文物、文献和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了桂林地区在抗战期间的抗战故事和英雄事迹。
展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桂林抗战的重要人物。
其中,有著名的桂林军区司令陈赓、王震,他们领导桂林地区抵御了日本军队的进攻,保卫了这片土地。
还有抗战时期桂林的地下党组织领导者,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为反抗日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展示人物事迹,纪念馆还致力于弘扬桂林抗战的精神
和价值观。
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它不仅向公众展示了抗战时期桂林人民的牺牲和勇气,同时也呼吁大家珍惜和平,传承先辈的精神。
桂林抗战名人纪念馆是一座重要的历史纪念地,它帮助人们铭记了抗战时期桂林地区的英雄事迹,并激励人们在当代社会中保卫和平、追求真理、勇往直前。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外国游客,都可以通过参观这个纪念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定决心和英勇行动。
抗战时期论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
摘要:
时隔今日,抗战胜利已过了六十多年,随着岁月的推移,当年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岁月无痕,历史犹存。
虽然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灾难,但在烽火连天里,中国大地抗战文化繁荣昌盛,历久不衰。
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抗战期间的桂林,文化名人云集,各种文化运动空前高涨。
许多抗战文化运动和抗战文化都在这段时期产生了,而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和文化城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了,从这时候开始,桂林就成了正式的文化抗争和军事战场。
在桂林这块抗战文化胜地,有许多的抗战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精彩各异的传奇故事。
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的民族的抗战事业呕心沥血过,他们的传奇事迹引起了我们对桂林抗战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在抗战文化运动中,桂林有着很强的典型性,它的具体表现就在于文化城。
而这典型桂林文化城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是抗日战争的大形势所决定的。
抗战爆发后,北平、上海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大批进步文化人跑到桂林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进占香港,原来逃亡香港的大批进步文化人士又涌到桂林来;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的结果。
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同志等,以拥护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大义,对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和桂系元老李济深,开展了巧妙而又成功的统治工作,使桂系相对地保持着民主气氛;三是桂系与蒋介石有尖锐复杂的矛盾。
抗战之前,有过蒋桂大战。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把桂系的军队调到前方,阴谋借日本军阀的飞机大炮摧毁桂系的军事实力。
可后来万万想不到是台儿庄大捷,反而大大地提高了桂系的威望与实力。
战败后由于人民政府的领袖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在南京砀山好几年。
这样,在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经历了团结和分裂,形成了复杂的矛盾斗争关系。
这样,桂林文化城就随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而波浪形的向前发展,而成为文化史上的罕见文化现象。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何香凝、柳亚子、夏衍、茅盾……用他们的民族气节勾画出一个个爱国文人的高尚情操。
而他们那抗战时期的动人故事,从此更是流传于世……
抗战时期,著名文学家夏衍,著名画家郁风,著名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金山,著名编剧蔡楚生等来到了桂林,给桂林的抗战文化带来了空前的发展。
一是兴办刊物,宣传抗日。
夏衍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主办了《救亡日报》、《华商报》。
二是积极开展抗日文化运动。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人士的才能,桂林当局对文化人士的工作进行精心安排。
旅德学者张铁生负责编辑《新建设》杂志;旅美女作家黄庆云恢复期刊《新儿童》。
1942年5月8日,旅港戏剧工作者章泯、司徒慧敏、丁聪、彭凤子等人在桂林中北路大众电影院公演了《北京人》。
香港《天文台报》社长陈孝威,在桂林桂西路广西省立桂林中学大礼堂作“会师东京”的演讲。
写于、出版于桂林的报告文学如夏衍的《走险记》,矛盾的《虚惊》,萨空了的《香港沦陷回忆》等书籍民众踊跃购买,争相传阅。
以柳亚子的《流亡杂诗》、何香凝的《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以及《太平洋鼓吹集》中的338人写的441首诗,无不令人传唱。
在此期间,这些文化人士还创作了《走出香港》等50多幅美术作品和《再会吧,香港》、《白云故乡》等深受民众欢迎的话剧和电影主题歌曲。
在由魏华龄、李建平主编的《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中,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到胡愈文、田汉、胡风、吴晓邦、徐铸成等文化名人115人,包括社会活动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出版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该书以记传体的形式,对每一位文化名人的姓名、笔名、生卒年月日、籍贯、在文化界的地位、到桂林前的简要学历和经历、到桂林的时间、在桂林的任职,具体活动内容、主要著作、反映当年思想情操和工作作风的生活事例、离桂时间、到何处去等,都作了尽可能准确完备的记载,反映文化人在桂林时期的活动内容和主要成就在各篇中占到主要部分。
五月份我们小组成员花了一下午参观了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刚到门口,我们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办事处的简陋,进门后,男女同志的宿舍曾经的笔筒和公文包,简陋的会议室,八路军抗战时期的休息处,办事处的简单设施,八路军发电报所,无一不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映象
办事处的简陋设施,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不易以及他们坚强的革命精神,更是让我们了解到了桂柳地区在历史抗战的重要作用和伟大贡献
而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改扩建再现抗日烽火映桂林
广西桂林市文化局5月10日通报称,经过一年的施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红色旅游项目展陈场馆改扩建工程顺利封顶,新展陈场馆的展示面积扩大了近10倍,新场地将通过实物、音视频资料向观众还原当年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风貌,再现“抗日烽火映桂林”的壮丽史诗场景。
感想:
方丽青——调查的路途没有止境,而我们只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那么,我们期待下一个你,你,还有你,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关注下去。
陈晓娇——在对抗战时期桂林文化的了解当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些爱国文人们的高尚情操,在此,我仅能表示我对他们深深的敬佩。
钟永强——抗战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结晶,在物质横流的今天,我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可以达到满足,但同时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桂林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