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中国反倾销的博弈
- 格式:pdf
- 大小:215.63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的深层原因剖析根据各种形式资料记录,1979年8月欧共体起诉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倾销,这是我国出口产品首次遭遇反倾销。
1980年7月美国起诉我国出口的薄荷醇倾销。
这两起案件拉开了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的序幕。
从1979年8月到2004年6月底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案件累计高达584起,影响了我国数百亿美元的出口。
国外反倾销已对我国出口商品构成严重威胁,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堪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股黑旋风,不可等闲视之。
对我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有美国110起,占18.8%;欧盟104起,占17.5%,印度72起占12.5%;阿根廷41起,占7.2%;澳大利亚40起,占7%。
以上五方总计367起,占584起案件的62.8%。
2.1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的国际原因:2.1.1经济低迷导致当今世界反倾销具有扩大化的趋势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最近表示,鉴于世贸组织对各国反倾销行为约束比较软弱,因此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销存在,某一国产品仍然可能被认为是倾销,反倾销规则的这种软弱性使得反倾销与世界经济形势的起伏紧密相连,每当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反倾销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首选方案,世贸组织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裂,世界经济开始转向低迷,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尤其是IT领域投资大幅减少;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反恐战争、美伊战争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2001年,按美元计算的全球商品贸易额下降了4.5%,为10年间全球商品贸易下降幅度最大的-年。
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下跌了2.5%,此外,自1983年以来一直增长的服务贸易,却在2001年中出现了第一次下跌。
在世界经济这种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抬头。
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全球反倾销案平均每年发生232起,2000年发生了251起,而在2001年,反倾销案的数量陡然之间增加到了348起,2002年稍有下降,但是也在300起以上,仅2002年下半年就达到149起。
反倾销案例及分析反倾销是指进口国通过采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对进口国市场上倾销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的行为。
倾销是指出口国出口的产品价格低于其在本国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是通过削减生产成本等方式来实现。
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免受倾销产品带来的不公平竞争,进口国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来制止这种不公平竞争。
以下是两个反倾销案例及其分析:案例一: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2024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于2024年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这一调查及税收举措引发了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
分析:1.倾销行为存在:美国通过反倾销调查发现,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存在倾销行为。
这导致了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反倾销措施的正当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进口国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以保护本国市场利益。
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属于合法行为。
3.反制措施的影响: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导致其在美国市场上价格上涨,从而降低了中国光伏产品的竞争力。
这对中国光伏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4.贸易争端的解决:中美两国就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进行了多次磋商,最终在2024年达成了双边协议,取消了具体的反倾销税率。
双方通过协商解决了这一贸易争端。
案例二:欧盟对中国太阳能玻璃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2024年,欧盟对中国太阳能玻璃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于2024年对中国太阳能玻璃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这一举措导致中国太阳能玻璃产品出口减少,对中国太阳能产业带来了较大影响。
分析:1.倾销行为存在:欧盟通过反倾销调查发现,中国太阳能玻璃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存在倾销行为。
这使得中国太阳能玻璃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2.欧盟的反倾销措施合法:欧盟采取反倾销措施是为了保护本国太阳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影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
3.反制措施的影响:对中国太阳能玻璃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导致其在欧盟市场上的价格上涨,降低了其竞争力。
中国成为反倾销最大受害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中国成为反倾销最大受害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庞大: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其出口规模大,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钢铁、纺织品、电子产品等。
这使得中国成为其他国家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对象。
2. 中国的价格竞争力: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以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为支撑,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然而,这也为其他国家提出倾销指控提供了理由。
3. 涉嫌倾销行为的普遍存在:倾销是指出口企业以较低价格销售产品,从而损害其他国家企业的利益。
一些中国企业可能存在倾销行为,而这也是其他国家提出反倾销调查的原因之一。
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贸易摩擦解决机制: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高效的贸易解决机制,通过对话、妥善处理贸易争端,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
2. 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中国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对低价劳动力的依赖,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中国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违法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和核心竞争力,减少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
4. 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倾销和反倾销问题。
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调查,减少误解和争端的发生。
中国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与其出口贸易规模庞大和价格竞争力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贸易摩擦解决机制,推动产业升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外国对华反倾销透视及启示外国对华反倾销透视及启示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反倾销是各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安全意识到的必要措施之一。
外国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也已成为常态,这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
那么,外国对华反倾销的透视及其启示是什么呢?一、外国对华反倾销的透视1. 反倾销措施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相违背。
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在于采用种种手段限制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以达到自我保护的效果。
在外国对华反倾销的背景下,我们能看到,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原本是为了保护本国企业(或说是保护本国经济),而实际上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不正当的限制和打压。
这样对于中国的出口市场和产业竞争力造成极大的困扰。
2. 反倾销调查潜藏着杀手锏式的歧视性质。
反倾销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协议,可以保护贸易安全。
但是,由于其可塑性过高,且由于规则不够明确而导致被滥用,这使得外国对华反倾销测算存在歧视性质。
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外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或者对华贸易额过多,甚至对同行业竞争企业都具有竞争力,就有可能被怀疑进行了“倾销”。
这种的做法明显是不公平的,能够甚至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毫无疑问地,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反倾销调查显然是一个攻击性的武器。
3、反倾销措施通常会导致出口国企业失去很多优势。
反倾销调查导致出口国企业单边遭受贸易打压,常常会让首次进入市场而没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面临破产关门,由此导致被削弱的企业出口能力直线下滑,甚至可能一蹶不振。
可以说,反倾销措施会使得出口国企业失去其自身的优势,使得他们丧失市场股份,并对中国自身的贸易环境和市场环境造成影响。
二、由反倾销措施看中国的发展机遇与启示1、完善反倾销防范和应对,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应变能力外国对华反倾销都是基于中国产业的特定问题而产生的。
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以严谨的態度,认真对待反倾销调查,并将反倾销调查视为战斗的重要一环。
为此,企业必须完善和加强反倾销防范和应对能力建设,提高企业自身的法律素养及应变能力,树立反倾销意识。
浅析对华反倾销现象在当今的全球经济舞台上,对华反倾销现象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一现象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格局。
所谓反倾销,是指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工业的申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进口国进行销售的、并对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外国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和处理的过程和措施。
而对华反倾销,则是指其他国家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所采取的反倾销行动。
近年来,对华反倾销案件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反倾销便成为了他们常用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部分国家的相关产业在面对中国产品的竞争时,感受到了压力,于是试图通过反倾销来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
对华反倾销给中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直接影响了中国相关企业的出口业务。
一旦被认定为倾销,相关产品将面临高额的反倾销税,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出口量下降,甚至可能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其次,对于整个产业来说,频繁的反倾销调查会打乱产业的发展节奏,影响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企业可能会因为担心遭遇反倾销而减少研发投入和创新,长期来看,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对华反倾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就业形势。
出口企业的生产规模缩小,可能会导致裁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现象,中国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层面,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和协商,积极争取公平的贸易待遇。
同时,完善了国内的反倾销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和指导。
企业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品牌意识,逐步摆脱低价竞争的模式。
此外,企业也更加注重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以减少反倾销带来的风险。
第12期2011年6月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No.12JUN.2011对援外工作人员的管理。
要根据援外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管理人员,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反应迅速、善打硬仗的高素质援外队伍。
第四,大力加强与多边组织的援助活动。
我国目前的对外援助虽然是以提供双边援助为主,但还是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参与联合国等多边机构的发展援助工作,积极同多边组织和其他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积极开展交流。
目前全球最大的国际援助多边组织就是联合国,其所属的援助机构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粮食规划(WFP)、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此外欧盟、世界银行及区域开发银行(如非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IDA)等也是主要的国际性的多边援助机构。
它们已经在对外援助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受援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05年以来,我国与多个国际多边组织和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开展交流,但由于我国参与多边组织的援助活动还较少,这方面的经验还不足,在国际援助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要积极加强与多边组织的对外援助活动,健全我国的对外援助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1]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国家统计局:《建国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求是》,1999年第21期。
[3]张效明:《中国和平外交战略视野中的对外援助》,《国际论坛》,2008第3期。
[4]黄梅波、胡建梅:《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5期。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2011年4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6]商务部外援司:《2006年中国对外援助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7]商务部外援司:《2008年中国对外援助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8]商务部外援司:《法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9]财政部:《对外援助支出预算资金管理办法》,人民网。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
2009年,我国的出口总量已超过德国并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但是随着贸易的总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张,中国面临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反倾销压力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国际反倾销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现今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欧盟1个)对外实施反倾销措施,且征税结案的比例愈来愈高;国际反倾销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单案)。
从世界反倾销调查来看,印度是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巴西和土耳其。
然而,在受到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却位居首位。
从图1中,可以看到世界反倾销调查数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中国遭受到的反倾销调查数却呈现稳定中有上升的趋势,并且中国受到的调查占世界反倾销调查数由2001年的14.8%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35.1%。
中国由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规模化的大生产等原因,使得其出口产品成本大大降低,远低于国际商品的市场价格,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低价倾销程序调查,特别要强调的是,中国已经从1996年开始连续多年成为受到最多反倾销的国家之一。
世界贸!!!!!!!!!!!!!!!!!!!!!!!!!!!!!!!!!!!!!!!!!!!!!国外对中国反倾销的博弈分析李姝钱辰(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
但是随着贸易的总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张,中国面临的国际反倾销压力也越来越大。
面对我国不断增加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我国应作出相应的回应,来取得我们应该获得的市场份额。
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在参与对外贸易反倾销博弈中的收益情况,从而为我国反倾销应诉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反倾销;博弈;贸易作者简介:李姝(1986-),女,山西太原人,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企业发展;钱辰(1989-),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业发展及资本市场7··易组织在报告中指出,除了遭受反倾销调查之外,中国出口商品还受到了其他抵制性措施,这就使得中国的对外出口企业受到的重大的影响。
图12001-2008年中国反倾销数在世界中的比重①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国同时也是受到反倾销调查数最多的国家。
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刚接近了尾声,世界各国为实现经济的早日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如何应对反倾销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试图从博弈论角度来分析反倾销的双方的利益情况,从而为中国应对反倾销提供不同角度的认识。
二、国内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加入WTO ,经济逐步实现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贸易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接受反倾销调查数位居全球之首,因此,国内外关于反倾销研究的文献较多。
杨仕辉、王红玲(2001)对欧盟反倾销反补贴的实证比较作了系统研究,认为欧盟反倾销反补贴在国际反倾销反补贴和对华反倾销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欧盟对外反倾销反补贴,不再接受中国的价格承诺结案。
杨仕辉、王红玲、叶红春(2002)通过对欧盟对华反倾销程序法和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数量、地位、结构、特点、成因、影响及其实证比较却缺乏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对策。
刘颖卓(2005)以博弈论为分析手段,揭示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的内因和外因,并以此提出几点对策。
张文杰(2008)基于博弈论的有关原理对WTO 环境下各国的倾销与反倾销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要熟悉反倾销博弈规则,正确选择贸易策略。
刘红艳(2010)认为一国是否实施反倾销措施则是其与对方博弈的结果。
若对方企业反击不力或不反击、产品对政策实施国的贸易依存度较大,政策实施国会更倾向于发起反倾销。
最后,提出了我国企业面临欧盟反倾销时,应积极应诉并争取胜诉。
赵西英、张艳霞(2010)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首先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贸易保护的特点,进而从博弈论引入贸易博弈模型,分析各国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囚徒困境”的损益情况,最后为我国突围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对策。
邱询立、杨敏(2010)在明确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基础上,采用动态博弈的分析方法,论述新时期中国-东盟的贸易保护趋势及应对策略。
本文将试图从博弈论角度来分析反倾销的双方的利益情况,从而为中国应对反倾销提供不同角度的认识。
三、静态博弈分析在这个博弈中,假定有两个博弈参与人,一个为发展中国家A 企业,一个为发达国家B 企业。
B 企业有两个策略:发起反倾销调查B 1和不发起反倾销调查B 2,A 国企业的策略为应诉A 1和不应诉A 2。
假设两国企业均为理性实体,二者均能够获得完全信息,即博弈双方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样,A 企业的策略集合为{A 1,A 2},B 企业的策略集合为{B 1,B 2}。
假定A 企业应诉的概率为x ,B 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概率为y 。
A 国内该行业市场利润总额为R ,在初始状态下,B 企业不进行反倾销调查而A 企业也不需应诉时各自的利润:A 企业为m ,B 企业为n 。
A 国内行业部门应诉的成本为c 1,应诉成功后增加的收益为t 。
B 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成本为c 2,反倾销调查通过后增加的收益为d 。
显然,在正常情况下,t>c 1,d>c 2,且有m+n=R 。
根据以上的假设条件,该模型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这个博弈的利益矩阵如表1所示:根据静态博弈的原理可以知,表1没有纯粹纳什均衡解,但是必定存在混合均衡解。
博弈双方的期望收益函数如下:A 企业的期望收益为:E A =xy (m -c 1+t )+x (1-y )(m -c 1)+(1-x )y (m -d )+(1-x )(1-y )m (1)在B 企业混合策略集为(y,1-y )条件下,我们寻找x 值以使EA达到极大。
在(1)式中对x 求导,并令导数为0,得:y (t+d )-c 1=0(2)从而可得:y =c 1t+d(3)也就是说,如果B 企业对A 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概率大于y =c 1t+d,则A 企业的最优策略为应诉。
反之,则为不应诉。
欧盟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E B =xy (n -c 2)+y (1-x )(n+d -c 2)+(1-y )xn +(1-x )(1-y )n (4)同理,在A 企业的混合策略集为(x,1-x )的条件下,B 企业寻求y 值使EB 达到极大,在(2)式中对y 求导,并令导数为0得:xd -(d -c 2)=0(5)从而可得:x =d-c 2(6)也就是说,如果A 企业对B 企业应诉的概率大于x =d-c 2,则B 企业的最优策略为不对A 进行反倾销调查,反之,则对A 进行反倾销调查。
从而,该静态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为c 1t+d ,d-c2d!"。
即B 企业B 国企业A 国企业策略B 1B 2A 1m-c 1+t,n-c 2m-c 1,n A 2m-d,n+d-c 2m,n表1博弈利益矩阵分析李姝、钱辰:国外对中国反倾销的博弈分析8··第12期2011年6月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No.12JUN.2011以c1t+d的概率进行反倾销调查,A企业以d-c2d的概率应诉,双方实现理论上的均衡。
四、我国受到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分析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中,如果国外企业以c1t+d的概率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应该以d-c2的概率应诉,这样双方才能实现理论上的均衡。
而在现实贸易中,国外企业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的概率已经远远超过了c1 t+d ,而我国相应的应诉概率却远远低于d-c2d,导致国外企业对我国产品频繁进行反倾销调查,来遏制我国商品进入国外市场。
这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受到最多的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我国经济腾飞和外贸出口发展迅猛,但价格竞争过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势头极好。
同欧美国家双边贸易保持连年顺差,国际对外贸易地位不断上升。
竞争力越来越强大,工业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我国一些出口企业为了短期效益竞相压价,盲目地以低价出口,造成了出口价格差异过大。
出口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必然对进口国产生威胁,引起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同时,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歧视性反倾销政策。
长期以来,一些国家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常用“替代国”的价格来确定我国产品的正常价值,而“替代国”的选择是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品生产成本与我国都是不可比的发达国家,其结果必然是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处于不可比状态,从而导致我国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或作出价格承诺、限制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