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还是特权:高等教育为谁服务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约翰特鲁比读书笔记(七内容整理:本章论述高等教育借以存在的哲学基础,提出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权威基础的两派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
前者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强调探讨深奥的实际知识是学术事业不证自明的目的。
或者强调对深奥知识的探讨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
就美国高等教育史的演进而言,这两种交替占据统治地位,但仍有矛盾之处,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影响,而政治论方法则考虑论值影响。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两者可相互促进,结合的基础是实用主义价值观。
精彩句段,1.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参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
2.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
(高深学问的要求)3.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是摆脱不了服务职能的。
4.如果大学拥有大量的为社会服务的知识,但是缺乏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的决心和责任感,那么公众就会认为大学是无用的。
5.否认客观性客观存在会造成前后割裂,互相矛盾的局面,因为这样有碍于我们区别历史杜撰和历史事实。
6.专业学院通过利用大学其他部分的研究指导自己的实验,而研究则可通过在实践中的验证更加充实自己的成果(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地位平等相辅相成的)7.专业对于个案的重视是宝贵的财产而不是债务(每一个实践,经验都是财产,应得到重视)8.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永恒需要。
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得历程的考验。
阅读感想:对于高等教育哲学,要保持一定的独立自由地位,但也不可完全脱离社会,整个教育系统都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的,高等教育虽一直强调扩大自主权,但也不能完全自主,作为高等教育哲学亦是如此,对于高等教育哲学,我认为不必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真理虽有了价值方面的后果,学术仍可忠于真理,忠于价值自由,因真理本身的讨论对象并非泛,其实有关具体的真理,可对真理的进行实践的后果不归研究者,研究者只是将真理展示,由其他懂得落实的人来实践。
教育管理摘要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高考指标分配关乎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公正。
合理公正的原则和标准是教育公正的关键。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多停留在关注“物”的层面,本文从教育公正的视角分析高考指标分配,指出高考指标分配考虑个人和整体发展需要,更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关键词教育公正高考指标因素The Target Assign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Justice//Li Jie Abstrac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a selection-based ex-amination,so the target assign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related to whether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fair.Reasonable and impartial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are the key to educational justice.At present,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hina is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level of "material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arget assign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justi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arget assign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individual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needs.Key words educational justice;target assign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factors高考招生指标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根据1978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发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78]27号):“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各部委对一部分高等学校加强领导后,应在专业设置、招生和分配毕业生的工作中,适当照顾这些院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需要。
高等教育公平性辩论辩题正方,高等教育公平性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应该得到保障和促进。
首先,高等教育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公平分配给每个有学习能力和意愿的人。
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我们不能让教育成为家庭背景和经济地位的奢侈品。
”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不仅是对个人的公平,也是对社会的公平,只有通过公平的教育,才能让社会更加公正和和谐。
其次,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如果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那么将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浪费。
而正是这些人才,将成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力。
因此,保障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不仅是对个人的尊重,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
反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实际上,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是不可能实现的。
首先,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教育机会产生影响。
而且,即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也不可能实现公平。
其次,强调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
如果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那么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过度投入。
而且,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也可能会导致培养出一大批毫无用武之地的人才。
这对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的分配都是不利的。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政策来解决。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差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公平。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公平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人都给予同样的东西,而是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东西。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发展和潜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公平。
青少年高中普法练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表明:A. 公民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接受教育B. 公民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教育C. 公民有权利接受教育,也有义务完成教育D. 教育是公民的特权答案:C2.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哪项不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A. 生命健康权B. 接受教育权C. 劳动权D. 隐私权答案:C3.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多少周岁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A4. 根据《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年限是多少年?A. 6年B. 9年C. 12年D. 15年答案:B5. 我国《民法典》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谁?A. 学校B. 父母C. 老师D. 政府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A. 非法剥夺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B. 强迫未成年人参加劳动C. 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D. 为未成年人提供不适宜其年龄的读物答案:ABCD7.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A.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B.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C. 提供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服务D. 严厉打击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答案:ABC8.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以下哪些权利?A. 受教育权B. 劳动权C. 参与社会活动权D. 表达意见权答案:ACD三、判断题9. 未成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承担刑事责任。
(错误)10. 未成年人有权拒绝接受不适宜其年龄的教育内容。
(正确)四、简答题11. 简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答: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如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参与社会活动权等;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暴力、虐待、遗弃等行为;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责任;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
五、案例分析题12. 小明是一名高中生,因为与同学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将同学打伤。
高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美)约翰·布鲁贝克背景:本书1978年出版。
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
学生运动对美国大学的冲击促使学者进行反思,出现了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机”。
高等教育哲学的重要作用即论证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这种合法性内嵌于历史:1、中世纪:大学满足当时社会的专业期望:医生、律师、教师、牧师等;2、文艺复兴之后的英国:大学的人文主义抱负,其中自由(或博雅:liberal)教育观念为顶点;3、近代德国:大学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合法地位;4、美国“赠地”大学: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
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大学传统或理念)如何融合?(特别是后三种大学传统)布鲁贝克围绕专门知识(expertise)或高深学问来回答这个问题。
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
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
(高深学问的定义颇为模糊)第一章高深学问大学是这样一个机构: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
大学合法性地位的两种途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1、以认识论为基础;2、以政治论为基础。
前者:以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后者:除了好奇,还要考虑知识对国家的深远影响。
两种哲学交替在美国大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建国(政治)、约翰·霍普金斯(认识)、威斯康辛(并重);两种哲学之间的冲突:认识论方法试图摆脱价值影响;政治论方法必须考虑价值问题(真理与权力)引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反对二元论,认识到思维和行动(或各种教育术语)之间的连续性。
大学落后于时代了吗?反主流文化批判以上两种哲学“都局限于理性观念的范围之内,而没有涉及通过感受、心灵或精神与探讨真理的非理性方法”。
高等教育究竟为谁服务摘要:本文浅谈自己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第四章《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理解,并对其中所提到两点根本问题,即教育公正与知识价值问题作简单分析。
然后结合分析,来理解高等教育究竟为谁服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正知识价值多元化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也是西方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写于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美国正处于与越南的战争和人权运动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背景下。
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使得美国高等教育成为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
这部著作既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对美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型期所出现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布鲁贝克从高等教育的合法存在的逻辑基点——高深学问出发,在“认识论”教育哲学和“政治论”教育哲学两种主要的哲学观下对高等教育的学术自治、学术自由、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治学的道德和作为教会的大学等实际问题作出分析,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
本书中高等教育合理存在的哲学即是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书中的具体问题都是以这两种哲学观为基础,然后就具体的问题作出的具体分析。
在高等教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前,它的服务对象一般只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这时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
但当20世纪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后,情况发生了转变。
由于高等教育在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责任,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转为社会让每个适龄青年公民的一项权利,人人都应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维持高深学问的水准呢?同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即使最富裕的国家也不可能提供普及高等教育所需的经费”,因此,如何保证质量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后所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
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的责任,因为政府有义务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这些服务的提供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应当投入资源和精力来提供这些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首先,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人名句中有一句来自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名言,“教育是我们改变世界的武器。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政府应当投入资金来建设学校、培训教师,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医疗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人名言中有一句来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医疗体系,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以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经典案例中有一则来自加拿大的医疗保险制度,该制度为全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水平。
总之,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的责任,因为这些服务的提供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政府应当投入资源和精力来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反方辩手观点: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应完全由政府承担,因为政府的资源和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相反,应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首先,政府的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如果所有公共服务都由政府来提供,将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相反,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政府独自提供公共服务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和滥用。
经典案例中有一则来自美国的邮政服务,长期由政府垄断,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
而在私营化后,邮政服务得到了明显改善,效率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提高。
是否应该废除高等教育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高等教育。
首先,高等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许多家庭无法负担。
根据统计数据,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背负巨额的学生贷款,这对他们的未来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如果废除高等教育,学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而不用为了学费而选择一个并不感兴趣的专业。
其次,高等教育并不能保证就业。
很多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甚至有些人找到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毫不相干。
这表明高等教育并不能完全保证就业,而且有些行业对实际工作经验更加看重。
如果废除高等教育,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实习和工作机会,积累更多实际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最后,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名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有些人是大学辍学的。
比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和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都是大学辍学的成功人士。
这表明高等教育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废除高等教育可以给更多人提供机会,让他们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成功。
综上所述,废除高等教育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并非是成功的唯一途径。
因此,我认为应该废除高等教育。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高等教育。
首先,高等教育是提高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高等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如果废除高等教育,将会导致国家整体素质下降,影响国家的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许多企业对高等教育有较高的要求,拥有高等学历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废除高等教育将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增加社会负担。
最后,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高等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应该废除。
相反,应该通过改革和政策支持,解决高等教育的问题,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高等教育。
权利还是特权:高等教育为谁服务作者:胡譞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1期摘要:关于高等教育的传播对象: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一直是近些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布鲁贝克和潘懋元都认为这两个体系是并存的、不可互相替代的,但也不是互相矛盾的。
以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为讨论焦点,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论述了精英化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关系,围绕高等教育是特权还是权利的问题进而阐述了要协调、统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05-02《高等教育哲学》是美国著名学者布鲁贝克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一部高等教育学经典著作,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已经度过了二战后的“黄金时代”,进入了“艰难时期”。
从表面上来看,由于越南战争、人权运动等事件接连爆发,美国的学术界也受到了影响,书中用莎士比亚的话来描述这段时期,称其为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
学生们先于教授开始怀疑高等教育的可靠性,甚至进而开始怀疑在法律上高等教育是否有必要存在,出现了高等教育的“本体危机”。
马丁·特罗曾提出过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将高等教育划分成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1]。
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型向普及型转变的过渡阶段,高校大规模扩张导致学生数量上的急剧增长,甚至出现了“巨型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产生了新的内涵。
大学作为传播高深学问的特殊教育机构,在其产生之初,它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少部分的社会精英,那时接受高等教育是作为一种特权存在的,但当高等教育在20世纪從社会的边缘转移至社会的中心之后,青年人意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对之后的职业分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等教育打开了“校门”,此时就产生了少数人对多数人、权利对特权、精英教育对大众教育等问题。
一、高深学问的传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1.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指的是什么?从简单的字面意义来看,笔者认为精英教育有两个含义:精英教育是培养精英的教育,或者说精英教育是针对精英展开的教育。
无论是哪一种内涵,它们都有如下的共同特征:针对少数人展开的教育。
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的称为精英教育,这是单纯从量上来划分的,但是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中世纪时,精英教育主要指的是针对精英展开的教育,这里的精英按照出身来界定,即贵族,他们接受的是自由教育,以古典课程为教学内容。
为了与平民阶层区分开,当时的精英教育是维持上层社会生活的保护伞,对于贵族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普通的平民难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进入到高等教育的领域当中,这时高等教育的服务群体是有限的。
这样一种状况似乎是符合逻辑的,既然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播高深学问,那么为了区别于中等教育,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应当是少数人。
在这个时期,精英教育讲求的是一种英才主义教育,古典课程传承的是一种普世文化,强调理性教育。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渐复杂性,古典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这时英才主义教育的弊端日渐浮现,单一的自由教育必须顺应社会进行改变。
此时人们开始反思,高等教育应该面向少数人还是多数人呢?它应该作为一种特权存在吗?这个时候关于精英教育的另一种概念就出现了,即精英教育是培养精英的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英是通过高等教育造就的,而不是由出身来判断的,它是接受高等教育后的一种结果,这个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那么谁能够有权利进入高等教育呢?这种权利是人人都有的吗?2.大众教育大众教育指的是什么?前文提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概念,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50%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此时的高等教育扩大了入学的通道,学校的大门不仅为贵族等打开,也为社会大众打开,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明显增加,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新的内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这里的大众教育与上述精英教育的第二种概念相类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精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最后都能成为精英,这还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
当人们意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影响到职业分配,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为了体现社会的民主,有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并不是人人都有的,一个人必须达到入学考试标准才能享受这种权利[2]。
一些学者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感到忧虑,甚至开始怀疑在法律上高等教育是否应该存在,他们担心大量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会导致所谓的“教育膨胀”,也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超过社会实际所需的就业人数。
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者们提出把高等教育进行分层,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发展精英教育,他们根据入学成绩来保住精英教育的地位,但是社会的发展使得精英存在多样性,精英的产生来源并不仅限于高等教育。
大众教育除去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量上的不同,它与精英教育是否属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两个截然不同无法衔接的阶段,还是说二者是可以共存的?二、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卢梭曾经认为:“人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的缘故。
”如果他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社会需要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以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其中就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大众教育是符合逻辑的。
《美国独立宣言》认为“人生而平等”,有学者根据这一点宣言认为只要人有能力通过考试,就有权利踏入高等院校的大门;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普及高等教育的理论毫无用处,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不仅导致“教育膨胀”,而且还使得高等教育贬值。
在布鲁贝克看来,高等教育与中学后教育之间的差别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
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深学问本身就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发生相应的变化。
的确,在民主社会,接受高等教育是适龄人口的权利,它不再作为一种特权存在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此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就存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个体系,潘懋元先生认为:这两个体系是并存的、不可互相替代的,但也不是互相矛盾的[3]。
简单来理解可以对应为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根据学生的才智水平而不是肤色、种族、性别将划分他们进入高等教育的层次,这正是一种因人而异的高等教育方式,可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在相应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统筹、和谐发展当精英教育开始被怀疑时,人们提出了“高等教育为谁服务”这个问题,早在高等教育发展初期,精英教育就是必然的产物,但当高等教育在20世纪从社会的边缘转移至社会的中心之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意识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他们迫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开始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但却依然存在。
布鲁贝克在书中提及:有些人认为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了“教育膨胀”,另一些人认为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分化导致了高等教育本身的贬值。
大学作为传播高深学问的专门机构,不应该成为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场所,它只为有能力掌握课程知识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在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布鲁贝克并没有陷入非此即彼的状态,他建议建立两种水平的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称为第三级教育,分为尖子大学和初级学院,满足不同人群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
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认为大众化阶段的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两种发展类型而不是两个层次,如果将二者看成两个层次就是错误的理解[4]。
在大众化阶段,进入代表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不再是特权,适龄青年都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考核进入精英教育机构,这种权利是可以争取的,但确实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阶段理论以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数量作为划分依据,他认为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依然存在,而且会发展得比以往更好。
但是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类型,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发展模式、规格、质量等应该是不同的,社会大众要尽早消除精英教育就优于大众教育这种思想,这二者并不存在高低层次之分,不能用各自的标准来看另一种。
以我国为例,精英教育对应的就是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高深学问,理论基础知识雄厚,为后续的进一步深造作好铺垫;大众教育对应的是普通的应用型大学,这类大学以培养实用性的技术人才为己任,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二者并不矛盾。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前,它的发展速度一直是比較快的,而现在学者们认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不能过快,可以适当地超前于经济,但不能过于超前,必须维持相应的平衡。
研究型大学的数量不宜过多,因为社会所需要研究高深学问的毕竟是少数人,如果数量过多,那就不是精英教育了,所以直至现在精英教育依旧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与此相对应的大众教育不应该朝着精英教育的同一方向去努力提升自己,而是按照专业性去培养相应的人才,这是二者需要区分开的。
四、结语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我们有义务、理清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和谐发展。
民主社会中教育不存在特权。
在笔者看来,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是通过不同考核标准的适龄青年,青年们对未来的目标、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其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他们是接受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参考文献:[1]马丁·特罗,徐丹,连进军.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2009(3):21-29.[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刘额尔敦吐.潘懋元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79-84+129.[4]熊华军,梁晶.划定高深知识的边界: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1):101-109.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