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停顿和断句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考文言文怎样断句和划分句子朗读节奏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文言文怎样断句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节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古典诗文的节奏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诗文适当的地方所作的短暂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节奏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诗词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
故人具鸡黍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谁家新燕啄春泥。
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
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北人食菱文言文停顿断句
北人食菱断句如下: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出处:《雪涛小说》,作者:明-江盈科。
初中文言文停顿和断句汇编-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停顿和断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
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如: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地”(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千里”(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中考文言文断句知识点梳理专题导入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的美人,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由一个故事引出“断句”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过度到今天的上课内容。
)知识详解断句的方法: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示例: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 /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 (表示“他”、他们)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王恭从会稽还/ 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指导: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随堂练习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2、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专题06文言文停顿(解析版)【考点穿透】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中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
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
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文言文停顿与断句规律文言文中的停顿与断句有两种:一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即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一是句子中短暂的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的成分关系和意义关系来划分语气停顿。
确定文言文停顿与断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一、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时,一般应停顿,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
例:盖/大苏泛赤壁云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而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时,需停顿。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四、“也”在句子中间时,一般应停顿。
例:余闻之也/久矣五、古代的年号、国号、官职、爵位、地名等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六、句子中有省略成分时,一般应在省略位置后或前省与后省之间停顿。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典例在线】【1-2022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0.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晋陶渊明独爱菊【答案】晋陶渊明/独爱菊【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中考语文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知识讲解一、常见问法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处)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或有误)的一项是( )4.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
二、解题技巧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内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确定的语气停顿。
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划分句子间的停顿,一种是划分句内的停顿。
这两种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划分句间停顿(断句)A.断句有三个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
B.断句的具体方法:1.根据文意断句。
读懂文意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解答朗读停顿类试题,需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的关系,根据语境理解文意。
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断句。
熟读课内文言文以及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2.抓住标志词语断句(1)对话、引文帮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问”“曰”“云”“谓”“言”等引出,这些标志词语后往往需要断开。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例句]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解析]“问”和“曰”是明显表现“问答”的标志词语。
(2)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和语气。
有些虚词实际上起着某些标点的作用,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断句的地方。
因此,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例如,语气词“乎”“也”“矣”等常在句末,“盖”“夫”“凡”等常在句首,“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断句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规则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在文言文中,断句的准则主要包括停句、顿挫、停息、停滞和分句等。
第一章停句停句是在文言文句子中,在意义完整的地方停下来,使句子更易读懂。
停句的标点符号一般包括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例1:________其治李林甫者,可别也。
例2:________人不可镕于器,器不可附于人。
第二章顿挫顿挫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断句规则之一,它是指在一个长句中适当地断开,以增加语气的变化和表达的准确性。
顿挫的标点符号一般包括逗号、分号和破折号。
例1:________人之初,性本善。
例2:________天生万物,以养人为本。
第三章停息停息是文言文中断句的一种方式,它用于表示句子的停顿、呼应或起承转合关系。
停息的标点符号一般包括顿号、句号和问号,也可以省略标点符号而靠意义的变化进行断句。
例1:________春秋之时,战国之际。
例2:________身世这等,真是可怜。
第四章停滞停滞是文言文中的断句方式之一,它用于表示句子中的一种停顿,延缓语气的表达。
停滞的标点符号一般是顿号。
例1:________言者,无罪也。
例2:________平常心,看世间百态。
第五章分句分句是文言文中断句的一种方式,它是在句子中适当地划分出多个分句,以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
分句的标点符号一般是逗号、顿号和句号。
例1:________君子贤者,其言也信。
其行也动。
其忠也君。
其义也勇。
例2:________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不思而问之,不亦愚乎。
第六章总结断句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规则之一,包括停句、顿挫、停息、停滞和分句等几种方式。
合理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结构。
1.本文档涉及附件:________(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附件的详细描述和附加)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名词进行详细解释)。
文言停顿和断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
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如:
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地”(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千里”(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
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
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割裂开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 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福州2005年课改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l)虽千里不敢易也(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虽千里”(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2)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十、(山西2005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
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我们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就会找出规律来,自然形成自己对文言文的语感,读准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也不难对付这类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