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隐喻在经济学语篇中的概念识解——以“无形之手”隐喻在曼昆《经济学原理》延伸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74.17 KB
- 文档页数:5
从认知角度看英语经济语篇中的词汇隐喻周梅【摘要】作为一种技巧型的语言手段,词汇隐喻被广泛用于经济语篇中.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经济学人》、《商业周刊》、《时代周刊》文章中涉及战争隐喻、植物/生命体隐喻、舞蹈隐喻、水的隐喻等相关词汇隐喻为语料,总结分析词汇隐喻的类型,以及其在经济语篇中如何帮助读者认知抽象的经济概念和活动.【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隐喻;词汇隐喻;经济语篇【作者】周梅【作者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漳州 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1长期以来,隐喻被看做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
它在语言、文化、思想、科学等中无处不在,已然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语篇角度看,它是语篇组织和构建的重要手段。
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第一阶段以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为代表,他认为好的隐喻意味着从相异的事物中觉察到其相似性的能力。
他在著作中,反复提及隐喻本身是作为添加在预言之上的装饰物而存在,人们以特殊的方式在特殊的时间和场合使用它。
第二阶段是语义学研究阶段。
理查德提出著名的隐喻“无处不在的原则”(omnipresent principle),他认为隐喻不是独立的现象,它与话语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客观世界是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阶段是多学科研究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隐喻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其涉及层面的广泛性,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等都各不相同。
1980年,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把隐喻纳入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行为活动、概念范畴等领域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并提出概念隐喻的命题,极富哲学和语言学的双重意义。
[1]而我国对于西方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关注也是从这本书的介绍开始的。
经济语篇中隐喻的认知透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上海20005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出现在多学科,多领域。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概念隐喻在英语经济语篇中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语篇中的隐喻体现了其在经济领域的认知功能,熟悉和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经济理论,理解篇章意图。
关键词:经济语篇;概念隐喻;认知透视一、引言我国较早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的学者是林书武。
他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他指出,隐喻研究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亚氏的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
亚氏的隐喻观长期占据了隐喻研究的主流地位,并对以后的“替代说”(Substitution View)和“比较说”(Comparison View)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Richards开始, 对隐喻的研究逐渐向认知领域发展。
他的“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认为,隐喻基本上是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际,是语境之间的交易。
1980年,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 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隐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结果(林书武,1997)。
隐喻研究视角从传统修辞到现代认知的转变,打开了一个广阔的隐喻研究局面。
从七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文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研究。
在全世界,在欧美,尤其在美国对隐喻研究的高潮,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Metaphormania age)(束定芳,1996)。
概念隐喻对英语经济话语教学的启示作者:王昆芳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09期摘要: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着概念隐喻,经济话语中相关词汇的概念隐喻使用频繁,常见的有“旅程”“战争”等结构隐喻,“上”“下”等方位隐喻,“人”“容器”等本体隐喻,用来描述经济活动中相类似的现象。
文章具体分析了这些概念隐喻如何从源域出发,映射到目标域,把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经济现象描述得通俗易懂,其实质隐藏着相应的认知基础与倾向,深入分析这些概念隐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类英语经济语篇,对英语经济话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语经济话语;分析;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9-0116-04Abstract: Conceptual metaphors commonly exist in human languages, and they are frequently used in relative words of economics discourse, including "journey", "war" as structural metaphors, "up", "down" as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and "person", "container" as ontological metaphors to describe the similar phenomena in economic activ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specifically on how these metaphors map into target domains from source domains, making the abstract economic concepts and phenomena easier to understand, which essentially covers the relative cognitive basis and tendency.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se English economic texts better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deeply, thus having the great importance in English economic texts teaching.Key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s; English economics discourse; analyze; teaching一、概述传统的语言学中,隐喻从本质上来说起到修饰的作用,它只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现象,可有可无。
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旨在揭示隐喻所包含的各类隐深层含义,以及其对英语翻译和翻译策略的影响。
我们通过对各种经济英语隐喻的分析,总结出了经济英语隐喻不同类型的解读和翻译方法,探讨和分析其翻译的可行性和效果。
本文旨在为翻译英语的译者提供指导和建议,倡导深入理解经济英语中的隐喻,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经济英语;隐喻;翻译;翻译策略。
Introduction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给人广阔的联想空间。
在经济英语领域,使用隐喻不仅可以增加表述的生动性,同时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一些复杂概念的理解。
本文将以经济英语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翻译方法和策略。
Part 1:经济英语中的隐喻经济英语中常用的隐喻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隐喻。
(1)Bull 和BearBull 和 Bear 这两个动物是经济领域最为常见的隐喻。
Bull market 表示市场繁荣,涨势强劲,而 Bear market 表示市场不景气、股票下跌等情况。
Bull 和 Bear 是“多头”和“空头”的缩写,多头(Bull)即看好市场,认为股市将会持续上涨,而空头(Bear)则相反,他们认为股市将会继续下跌。
(2)The Butterfly effect“The Butterfly effect”比喻了微小的事件会产生大的影响。
使用这个比喻,可以表达一个小小的事件,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会导致远大于所预期的变化。
(3)The Elephants in the Room“The Elephants in the Room”比喻一件令人不适的事情、问题或问题的根源,它们是被忽视的问题或存在问题,但人们经常选择不去正视它们。
(4)Window of Opportunity“Window of Opportunity”是一个比喻,它指的是可以利用的特殊时期,适合做一些需要跳出惯常思路,选择更胆大的事情。
关联理论视角下经济类新闻语篇中隐喻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
为紧跟时代的发展,各国不断出台新的经济政策和策略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大多数人对新的事物的认知与接纳的速度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运用人类熟悉的经验去理解一些抽象的陌生的概念。
因此,在理解新事物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分析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可以使得大众更加迅速地了解这项新的经济发展策略,把握机会实现发展。
本文主要采用描写和解释的研究方法,从中国日报中随机选择30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隐喻类型,隐喻出现的频率及其出现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中有六类主要的概念隐喻。
按照出现频率的高低,六大主要隐喻分别是人类隐喻,建筑隐喻,上下隐喻,旅程隐喻,戏剧隐喻和机械隐喻。
人类隐喻和戏剧隐喻的高频率出现说明了一带一路与其他新闻报道有共性也有特性,共性在于人类隐喻在其他新闻语篇中也都是高频率出现,特性在于戏剧隐喻在一带一路新闻语篇中的高频率出现。
在这六个隐喻下,各自有不同的隐喻分类。
人类隐喻出现最多的是关系隐喻,建筑隐喻里出现最多的是构建隐喻,上下隐喻中几乎没有出现下隐喻,旅程隐喻中出现最多的是目的隐喻,戏剧隐喻中出现最多的是平台隐喻,机械隐喻中出现最多的是引擎隐喻。
一带一路新闻中隐喻类型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关联理论中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相互作用的结果,反应了人类的认知模式。
人类隐喻使用的频率最高,是因为用人类最熟悉的认知经验去描述一带一路相关报道,赋予一带一路人的各种动作,关系,人的各种经历,有益于大众熟悉一带一路的形象,让大众更加轻易的了解一带一路。
舞台隐喻比例很大,是因为新闻编写者用人们熟悉的舞台认知经验去帮助读者了解一带一路,展示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平台的形象,从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经济语篇中“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解读李玉【摘要】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概念隐喻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工具。
经济语篇中方位隐喻的广泛使用能形象地描述相对抽象的经济运行与发展,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
研究以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选取经济类主流报刊的经济语篇为语料,分别从语义角度总结出“上、下”方位隐喻的四种结构类型,并进一步将其归纳为十种隐喻映射类型,从物理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两方面进行认知解读,探求汉语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期刊名称】《邢台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经济语篇;方位隐喻;认知【作者】李玉【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概念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对隐喻研究带来深刻影响,隐喻不仅是传统的修辞现象,更是思维推理的一种方式[1]。
许多学者认为,经济语言是高度隐喻化的[2],隐喻在经济语篇中使用广泛,已经成为人们经济事件的工具。
概念隐喻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3],涉及始源域(有形的、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和目标域(无形的、抽象的、陌生的概念)两个不同概念域的互动,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
本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从物理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角度,探求汉语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隐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附属于语言的一种语言运用现象。
20世纪以来,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都将隐喻作为研究对象,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确立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视角,奠定了隐喻在认知研究中的地位[4]。
第35卷第1期2 0 1 7年1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 1Vol.35Jan. 2 0 1 7经济学中隐喻的认知阐释研究万世长(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作为经济学中的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方法,隐喻的作用不言而喻。
概念隐喻将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巧妙地联系成一个概念整体。
经济学隐喻的意象图示主要包括:方位图示、容器图示、有机体图示、力的图示、液 体图示等。
经济隐喻应用的广泛性得益于隐喻图示的系统性和强大的阐释力。
关键词:隐喻;经济学;认知;图示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志码:A―、引言隐喻是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中的一件 利器。
起初作为一门“玄学”或“隐学”,面对人类社 会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交换和供需等经济活动,经济学家无法控制如此纷繁复杂的经济变量,而隐 喻自然就被拿来作为理想经济条件下验证各种推 断和假设的经济认知工具。
美国语言学家麦科洛斯 率先注意到隐喻在经济和科学领域的大量存在和 应用并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
麦克洛斯基[1]认 为,“经济学推理的每一步,甚至是经济学理论推理 的官方语言,都极具隐喻性特征”。
隐喻作为人类感 知世界的一种普遍工具,有利于我们厘清客观世界 和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认识和改变世界。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2]一书中认为隐喻是人类共有的思维方式并指出隐 喻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范式紧密相关。
隐喻的功能文章编号:1008-018X(2017)01-0058-06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格,而是具有深层次 的认知表征。
承认隐喻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并不影 响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相反能够使语言更富于 理性、更客观,因为它把更多说服人们的内容置于 理智的考虑之下。
[3]针对经济学和隐喻语言的内 在关联性,我们认为隐喻是“经济学家赖以生存的 工具”。
语篇分析过程中的隐喻解析作者:李宏强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6期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架构策略,它影响着语篇的生成与理解。
本文从隐喻对语篇的语体特征、衔接与连贯以及整个语篇的理解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隐喻建构语篇的功能。
一、理论背景传统上隐喻被看作是在有限条件下使用的非常规语言。
隐喻是语言和思想的最基本的成分,是构成常规理性认知活动的概念系统。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思维、行为之中。
Lakoff 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即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基本经验,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经过多次反复的相互作用,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非命题的具有想象力的抽象结构。
从语篇角度看,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或认知现象,而且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
二、语篇层面的隐语视角作为语言中的普遍现象,隐喻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语篇组织功能的语篇策略。
隐喻不仅仅出现在词语和句子层面上,而且可以在语篇的层面上延伸。
McQuade & Atwan (1998)将隐喻分为文体隐喻和延伸隐喻。
文体隐喻指具有单纯的文体意义的隐喻表达,如Tranquility is a woodland river winding through hills in solitude。
延伸隐喻则是被展开的贯串于语篇中的隐喻表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喻。
延伸隐喻通过隐喻概念的延伸在语篇中形成一个语篇组织的脉络,使隐喻具有建构语篇的功能。
例如:Everyman has in himself a continent ofundiscovered character。
Happy is he who acts the Columbus to his own soul . 此句出现两个隐喻式表达:a continent of undiscovered character和the Columbus to his own soul并且跨越句子层面,清楚而形象地表达一个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