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5.61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作者:刘恋来源:《商情》2009年第16期[摘要]随着人类对认知领域的探索不断加深,我们发现隐喻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同我们日常思维密不可分的。
人类的思维本身就是隐喻性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中我们必须通过已知的具体概念来隐喻抽象的事物。
时间是抽象的,对时间的认知不同于其他可感可知的事物,我们需要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来认知和描述时间。
在汉语言中,我们常常把时间隐喻为空间、金钱以及实体,时间的概念便形象起来。
[关键词]时间隐喻认知思维隐喻性一、引论读过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人应该知道,其中提到了隐喻的概念。
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隐喻的研究和探索。
说到隐喻,人们一般都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来看待,只属于诗歌,仅限于表达感情。
然而,当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慢慢深入渗透到认知领域的时候,隐喻便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是同日常思维以及事物认知密不可分。
我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就在使用隐喻,尤其是在时间的概念的认知和表达上。
本文的重点也是在时间的隐喻上,在本文中,笔者把视角对准汉语言时间隐喻,从母语出发来探讨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对时间的隐喻。
由于时间的非实体性和抽象性,对于时间的认知、思维以及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讲就是隐喻性的,因此不使用隐喻就很难表征时间。
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台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空间和时间是两个基本的范畴,我们经常从这两个基本范畴出发去认识其他抽象事物。
较时间而言,空间是一个较具体的概念,而时间则较为抽象。
时间是抽象的,我们只有借助隐喻才能将一个已知的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的待认知的概念。
将时间隐喻为空间、金钱以及种种实体,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利用了思维本身的隐喻性,而将抽象化为具体,用具体来认知抽象。
二、汉语里的时间隐喻1.用空间隐喻时间——时间是空间空间是人类视觉系统能感知到的,空间感知能力是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能力。
而时间则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很难把握。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汉语是一门富含隐喻的语言,隐喻是指用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其中“打破沙锅”是实义词语,而“问到底”则是一个隐喻。
在汉语阅读中,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下面将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探讨汉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一、隐喻的构成机制隐喻由两个成分构成,即隐喻源和隐喻目标。
隐喻源通常是一个比喻领域或主题,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使得人们能够将其与隐喻目标(通常是现实中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中,“打破沙锅”就是隐喻源,它比喻了一种强烈的、不留余地的解决方式;而“问到底”则是隐喻目标,它表达了这种解决方式的结果。
二、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选择性注意读者在阅读中会对注意的信息进行选择,隐喻源往往是需要主动选择的信息。
例如,当读者阅读到“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如果没有将“打破沙锅”作为比喻源来注意,就无法理解隐喻。
2. 配置性加工读者需要将隐喻源和隐喻目标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具有新意的表达。
这个过程又被称为“隐喻转喻机制”。
例如,在“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隐喻中,读者需要将“打破沙锅”与“问到底”连接起来,进而把“问到底”解释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隐喻的影响因素隐喻理解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读者的认知水平、阅读背景、语言能力等。
尤其是对于不同背景下的读者,会出现认知上的差异。
例如,当读者在阅读一个专业领域的语言时,由于在专业领域中存在特定的隐喻,其理解效果可能会优于普通读者。
四、对隐喻理解的启示隐喻的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语义映射,任何一个阅读者对于同一句话的隐喻理解都是不完全一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理解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因此,语言表达者需要在使用隐喻时,要考虑受众的差异性;而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注重对隐喻源的选择性关注,以更好地完成隐喻的认知加工。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作者:邹海霞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隐喻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联,,隐喻能反映语言和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
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时间隐喻表现出大致的相似性的同时,两者又具有明显的相异表现。
关键词:时间;概念隐喻;认知;英汉对比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08-021.引言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
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是有差异的,本文试图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时间在概念系统和语言层面上的类同和差异。
2.英汉语言中的时间概念隐喻Lakoff & Johnson (1980)指出,我们之所以在语言表述中使用隐喻手法,是因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有规律有系统地联结在一起的,我们可以通过语言隐喻表达来研究隐喻概念表征的性质和特点。
如在对时间的隐喻表述上,我们之所以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珍宝"、"时间是有限资源"、"时间是贵重物品"等隐喻表达,是因为它们都基于"时间是有价物"这一隐喻概念。
3.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由于人类在概念形成的策略上的相似性,许多语言都有着类似的隐喻表达,汉语和英语里有很多时间隐喻就是两种文化都共有的,反映出相同的认知方式。
时间概念隐喻有三大类:"时间是金钱" , "时间是实体",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概念。
3.1 时间是金钱。
将时间比做金钱或一种有限资源或有价商品,也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隐喻,尤其是商品经济兴起以后,时间和金钱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学 术 论 坛24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1 传统的隐喻研究西方自古有研究隐喻的传统,分别是从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这三个层面进行。
亚里士多德首先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隐喻,他认为隐喻是根据一种类比和相似的原则,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
后来和亚里士多德持同一观点的学者丰富了对隐喻的看法,提出了所谓的“替换论”。
他们都以相似为重点,认为隐喻是对词语的修饰。
比如老年之于生命,相当于黄昏之于白日,因此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将黄昏称为老年或将老年称为黄昏。
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隐喻,和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对隐喻持批判的态度。
他认为哲学探讨的是真理问题,而隐喻是花言巧语,与哲学大相径庭。
最早由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是隐喻研究向语言学方向转变的一个开端,提出话语成分在具体的陈述中互相激活和渗透,即“要旨”和“载体”互相影响对方,形成一种张力,继而形成隐喻现象。
“语言是不同领域的交汇点,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它的组成部分。
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体系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1]。
”此后的本旺尼斯特、乌尔曼等人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语义现象放到句子中,并且意识到了两种概念之间的关联存在于人的认知中。
2 隐喻的认知观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以一种认知的方式重新研究。
人们意识到,当人类从具体的概念中逐渐获得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这种抽象思维能力造就了人类的隐喻语言。
其中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研究隐喻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
第一,隐喻是普遍存在的。
传统的隐喻观忽略这一点正是因为隐喻已经深入到人类的认知里,人类对此习以为常,是无意识的日常语言的一部分。
比如传统隐喻的研究对象可能是“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谚语,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时间—金钱的隐喻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认知中。
2009年第3期(总第115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O U R N A I。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C O l。
I。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N o.3,2009Seri al N o.115俄汉民族时间隐喻认知结构模式研究王淑杰(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10)[摘要]俄汉民族的时间隐喻都是通过“金钱、空间、实体”来建构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不同:第一,汉语多采用时间在动的方式,而俄语多使用自我在动的方式;第二,汉语时间隐喻有“上”“下”纵向维度,而俄语只有“下”;第三,汉民族认为“近”为过去,“远”为将来,俄民族则反之;第四,汉语中时间物化的例子比俄语中多,说明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重具体,轻抽象,俄罗斯民族则相反。
[关键词]空间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容器;映射[中图分类号]H3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3—0043—021.隐喻理论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一种思维现象,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
世界是立体的,语言是一维的,用一维的语言去描述、概括这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需要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依赖已知的概念和语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对两个不同性质、不同范畴的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和映射。
找出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在互动中整合出一种新的感悟和认知,以加深人们对陌生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情和经验来说明另一种事情和经验。
隐喻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有些隐喻已流传久远,被广泛、经常使用,以至使用者把本体和喻体合而为一,已经意识不到是隐喻了。
例如耳目、首脑、山头、手足、心肝宝贝、喉舌等词语,最初是作为隐喻使用的。
因此,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
本文主要研究与时间有关的隐喻。
2.时间隐喻的认知时间隐喻是指将非时间语义范畴的概念隐喻映射到时间范畴中帮助理解和界定时间。
语言文学研究汉语“前一后”的方位隐喩和时间参照重猜(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摘要:用空间范畴概念和规则隐喻时间是汉语表达时间的重要手段。
本文认为,Lakoff的经典时间认知模式在汉语中 会面临“朝向”的冲击。
汉语认知时间时,既可以面向未来,又可以面向过去。
此外,汉语中还存在一种时间与自我运动方向一 致、速度不同的时动人动模式。
时间运动模式中空间隐喻时间的过程不是通过方位隐喻完成的,而是通过事件轴上事件发生 的先后次序向时轴的投射实现的。
这种空间隐喻模式启动了方位词表次序的认知机制,用次序隐喻时间在认知上表现为时间 由将来流向过去,在语言中用“前后”表达。
自我运动和时动人动模式均是一维的方向隐喻,前为将来,后为过去,“前后”的指称对象与人的身体构造相符,是一种由空间向时间的直接隐喻。
关键词:前后方位隐喻时间参照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相比,表述客观世界的语言手 段相对有限。
有限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是如何生成无限 话语,隐喻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空间概念隐喻时 间概念是世界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当空间概念(源域)投射到时间范畴(目标域)中时,空间概念的内在逻辑与组 配规则被保留下来。
现代隐喻理论将隐喻视为人类认知生 活的结果和工具。
既然隐喻是概念建和理表的手段,隐喻 目标域的生成 ,理解目标域 的内涵。
本文将“前-后”为例,探寻对方在语时间表中的隐喻与 。
_、空间隐喻时间的基本模式Lakoff(1989)认为,空间隐喻时间有两种基本模式:时 间运动(time-moving metaphor system)和自我运动(ego-moving metaphor)。
时间 将时间比作河流,时间向观察来,观 的是“”,观 来的时间是“来”、“将来”。
中,时间 ,人在中。
观 来 ,是观 后的 。
在语中,“前”既 (前天、前、前 ),又表示未来(前程、前途、前景),&后”来,如“后天、后辈、后患无穷”。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应用研究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
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
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三、内容分析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概念隐喻指的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或者物理对象相联系,来揭示或者描述目标概念的隐含特征。
概念隐喻通过运用心理认知机制,以非字面意义的方式理解和描述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常用“时间就是金钱”来表示时间的重要性和有限性。
这里的“时间”是目标概念,“金钱”是源概念,通过将时间和金钱进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特点。
概念隐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交流抽象的概念。
概念转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指的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揭示和描述源概念的特征。
概念转喻主要包含了结构转喻、事件转喻和属性转喻。
结构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揭示和理解源概念。
例如,我们常说“时间像河流”,这里的“时间”是目标概念,“河流”是源概念,通过将时间的概念结构映射到河流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流动和不可逆性。
事件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所代表的事件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描述源概念。
例如,“谈判就是战争”表示谈判过程中的策略性和竞争性。
属性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的属性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描述源概念。
例如,“她是一朵花”表示她的美丽和温柔。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得到了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语言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揭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隐喻与人类思维》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心理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构成、抽象概念的认知机制等问题。
在神经科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语言和思维过程中的神经基础,并为研究意象和概念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它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探析认知语言学对英汉时间的隐喻及其文化的理解论文关键词:英汉时间认知隐喻文化论文摘要:作为抽象的时间,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家们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最有效手法。
隐喻的使用说明了其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隐喻概念也很受到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将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语义域概念映现或投射于抽象的无形的概念。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它实际上表达了两个不相似或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存在于人的广泛的认知系统里。
Lakoff和Johnson(1980,1999)强调指出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
时间概念隐喻是用隐喻的方法来表达时间的。
由于时间具有着很强的抽象性,所以人们在认识、表述时间时就得用一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代替表达,即借助于另一个语义范畴里的某个相关概念、表述来表达时间,如“时间就是金钱”、“时光飞转”等。
当然如若文化不同,那么对于时间的概念隐喻也就不同了;即使时间概念隐喻相同,和这些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也有差异。
英汉文化中均有“时间是实体”、“时间是空间”的概念隐喻,但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全都相同。
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和经验。
”隐喻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
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其结构的基本形式为“A是B”:A是被描写的对象,即目标;B是用来描写对象的项,即喻源。
概念隐喻是将喻源域的结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投射实现的依据是意象图式。
一、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由于人类在概念形成上具有相似性,很多语言都有着类似的隐喻表达,英汉有很多时间隐喻同时为两种文化都共有的,即反映出相同的认知方式。
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
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
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
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
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
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
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
中英“时间”概念隐喻对比分析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于是,“概念隐喻”应运而生,为翻译研究扩展了新方向。
本文以时间隐喻为例子,通过对其分析,探讨三种主要隐喻分类: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和方位隐喻的认知机制,发现中英文时间隐喻的异同。
关键词:概念隐喻;时间隐喻;认知一、概念隐喻的定义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引发了隐喻研究的一场认知革命。
隐喻具有概念性,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是用已知,熟悉的经验去理解另一事物,从本质上来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语义互动,即原始域和目标域的互动。
两个概念域通过映射来实现语义的转移,从而达到对目标域的理解。
例如,Life is journey.(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在这一概念隐喻中,“Journey”这一目标域通过源域“Life”的映射实现了隐喻过程。
二、中英时间概念英语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时间隐喻,认知语言学将时间隐喻定义为非时间概念结构向时间概念结构的映射。
运用不同的原始域,如结构、实体等来理解目标域。
英语和汉语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因此,对时间的理解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时间的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结构的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两个概念认知域不同,但它们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即各自的构成成分保持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由内部关系转移形成结构映射。
在生活中,人们用积累下来的丰富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概念来理解那些不易理解或不易被掌握或抽象的概念。
例如: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该例句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得到了很好的例證。
作为始源域的money具有清晰的结构与界定,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时间是抽象的;通过隐喻将这些特征投射到被移植的目标域上,于是作为目标域的time也具有了清晰的结构与界定,即time像money一样具有宝贵、一去不返等性质。
从方位性隐喻看英汉时间隐喻之异同、隐喻我们的生活、语言中充满了各种隐喻。
隐喻本意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移侧(至)另一事物”。
隐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最早对隐喻作了研究,提出了指称说,即隐喻是将属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
各个时期的学者从修辞、文学、心理等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Lakoff 和Johnson(1980)对隐喻进行了系统阐释,他们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隐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Lakoff &Johnson (1980)将隐喻概念主要分成三类:结构性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方位性隐喻( OrientationalMetaphor )实体性隐喻( Enity& Substance Metaphor )。
他们认为,方位性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经验,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基本概念。
简单的方位性概念可以被直接理解,性概念的表方位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其他概念域,如时间、动作、抽象概念。
因此人们常将上下、前后、远近等具体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上,用具体概念来描述抽象时间概念,让人更好理解。
二、英汉时间隐喻相似性在英汉民族思维中,时间和说话者中,只有一个是运动着的,而另一个是静止的,作为参照物。
例如,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the Christmas day is coming ” “The time is approaching when w e have to think of buying a new house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新年就要来了”“春节快要临近了”。
在这些表达中,说话者是静止的,时间朝说话者方向正面移动。
而在面表达中,“我们走进了新时代”、“迈向新世纪””“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letter ”,说话者是向前移动的,而时间是相对静止的。
首先对阅读的文章做一些简单的摘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差异时间是空间的差异:1、汉语不仅像英语一样用水平的时间线,而且还用垂直的时间线,如上下和水流由上到下的运动。
2、年龄的隐喻表达,英汉语都用长短表示年龄,而汉语里还用高和低形容年龄。
时间流逝是运动的隐喻差异:1、汉语里“时间在动”时间观念所产生的隐语表达要多一些,而英语里却相反。
2、“时间是一运动的物体”子隐喻中认知主体视角的差异,中国人有时面向将来,有时面向过去,而英美人主要面向未来。
时间是金钱的隐喻差异1、中国人更突出“时间是有限的资源”,而“时间是金钱”及“时间是有价值的商品”的成分较弱。
时间是实体的隐喻差异1、汉语里通常把时间比做“箭”,而英语则把时间比做“鸟”或“鱼”。
空间隐喻的认知思维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几个抽象概念中,空间隐喻以其系统性、广泛性、形象性充分表现了人类语言发展中隐喻思维及认知过程。
从哲学角度来分析,人们认识世界并表述思想的过程是按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等规律来进行的。
Gluckberg,Keysar&McGlone(1992)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普遍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的概念。
空间隐喻已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原则,它是语言学、认知学、哲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
它已渗透于人类语言与思维中,以其范畴华和概念化表现了人类认知世界创造语言的过程。
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用右视认知可以解释时间的流动性,但引入左视认知可以恰当地解释时间的序列形,这种结合左右视的认知理论可以全面地描写和解释汉语的时间系统。
1、时间流动是物体的运动:由于时间在运动,所以具有作用力,能对它所经过的观察者和环境产生冲击力,而给后者带来某种效果或从后者那儿带走某种东西。
2、时间流动是穿越地域的运动:观察者向着将来移动,对照某一时间计划或其他旅行者,速度可以快也可以慢;此外,观察者可以携带物品进入将来时段。
●语言学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杨 梅(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摘要: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
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时间流逝是运动。
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隐喻; 时间隐喻; 源域; 目的域; 映射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10)0120016204收稿日期:2009209221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资助项目“异常搭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2008AZZ142)作者简介:杨梅(1978— ),女,山东肥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语言学研究。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传统的隐喻理论也将隐喻当作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的修辞现象。
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研究才出现了一个新视角:隐喻不仅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1]。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 A.Richards )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2](P.1)。
Lakoff &Johnson 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 hors We Live by )(1980)中根据可靠的统计,断言英语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
由此可见,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隐喻研究的诸多结论是基于英语研究的结果。
而认知隐喻研究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3]。
本文运用基本的隐喻理论,在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考察汉民族认识时间这个概念的途径和方式,试图以汉语的例证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本质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一、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
在人的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力是一种重要和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想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隐喻。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简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隐喻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从结构上说,隐喻是以一个认知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 )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即目的域(target domain )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 )到目的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例如,在WORDS ARE WEA PONS 这个概念隐喻中,我们用WEA P 2ONS 去类比WORDS 。
由此还可派生出以下大量的隐喻表达:[4]She used some sharp words.That was pretty cutting language.・61・第32卷 第1期Vol.32No.1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 πs College 2010年2月Feb.2010It was a barrage of insults.He was bombarded by insults.He hurled insults at her.认知语言学赋予隐喻下述特点:第一,源域的框架投射到目的域之上,这种投射是单向的,不存在从目的域到源域的投射;第二,这种投射又是部分的,因为源域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投射到目的域之上;第三,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La2 koff(1993)提出的“恒定性假说”(t he Invari2 ance Hypot hesis),即所投射的结构应与目的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
二、汉语里的时间隐喻时间隐喻指的是将非时间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
人类没有能感知时间的器官,所以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必须借助其他一些具体的熟悉的概念来完成,要借事物、运动、方位等观念以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这是时间隐喻形成的生理基础。
从不同的来源理解时间,可形成不同的时间隐喻。
1、时间是空间空间是人类的视觉系统能感知到的,空间感知能力是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能力。
而时间则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把握。
人类总是先学会描述比较具体的事物和概念,然后才学会描述比较抽象的事物和概念。
所以人们先学会描述空间,后学会描述时间。
在人类发展史上,对空间概念的认识也远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家们早己形成共识:在几乎所有已知的人类语言中,时间概念都是程度不同地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中时间的先后与空间的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类:(1)“上/下”方位概念的运用: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即过去是上,将来是下。
这可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太阳运行的经验有关,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到中午达到最高点,这一时间段太阳是上升的,因此有“上午”这一词;午后太阳开始渐渐落下,直到低于地平线,这一时间段太阳是向下运行的,因此有“下午”这一词。
而“上午”较“下午”为早,“下午”较“上午”为迟,因此有“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这一隐喻。
如:上午/下午;上星期/下星期;上个月/下个月;上一个季度、下一个季度;上半年/下半年;上学期/下学期;上半夜/下半夜;/上半场、下半场;上一代/下一代。
(2)“前/后”方位概念的运用:过去是前,将来是后。
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还是对中国文化颇有影响的道家思想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
孔子认为最好的治世是三皇五帝时期,老子说社会“失道而后德”,从无为到有为,步步倒退。
中国人言必称尧舜,认为好的东西总是过去的。
因此,人们习惯于面向过去。
受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的影响,汉民族在用空间范畴中的前、后方位说明时间范畴时,形成了“过去在前,未来在后”的隐喻。
这一隐喻概念在汉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史无前例、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赴后继、前车之鉴、前所未闻、后起之秀、后继有人、瞻前顾后、惩前毖后、思前想后、前因后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后矛盾、前言不搭后语、前辈/后辈、前人/后人、以前/今后;前天/后天;大前天/大后天;前半天/后半天;前半场/后半场;前半夜/后半夜;文化大革命以前/改革开放以后。
(3)“远/近”概念的运用:“近”表示的是离现在不远的过去的时间,“远”表示的是将来。
如:最近/近来/近代/远古/长远/想的太远。
(4)“长/短(距离)”概念的运用:如:长期/短期/短暂/这段时间。
汉语用来构造时间概念的主要是直线,即时间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
沿横向坐标运动就有了远近、前后的说法,沿纵向坐标运动就有了上下的说法。
而且,汉语时间概念中“远古、最近、上星期、下星期、长期、短期”等说法保留的只是空间概念的一维结构特性,而不是二维或三维结构特性,因此汉语中没有用宽窄、高低、方圆等概念来映射时间;而且在表示一维属性的时间词里,汉语也没有与空间词相对应的表示左右的时间词,这正证明了隐喻的第二个特性:隐喻映射的只是部分结构,而不是全部结构。
2、时间是金钱除了时间是空间隐喻外,在很多文化里还将时间比作金钱或一种有限的资源或一种有价的商・71・杨梅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第1期品,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时间隐喻。
人们总是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同时用劳动的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量化标准,这样时间也成了一种有价的物品。
尤其是商品经济兴起以后,时间和金钱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这一点西方较东方的表现更突出,英语里就有“invest time ”(投资时间)的说法。
汉语中的例子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一刻千金;时间就是金钱。
除了将时间直接比作金钱,更是用对待金钱的方式来对待时间,金钱是可以花费,可以浪费,可以节省,可以计划、可以拥有的,于是我们通过“金钱”这个源概念来构造“时间”这个目标概念,将“金钱”的结构模式投射到“时间”上,这样形成的隐喻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系统的,是一个结构化的隐喻群。
例如:时间很宝贵、花时间、花功夫、浪费时间、节省时间、珍惜时间、挤时间、计划好时间、赢得时间、争分夺秒、用(花)光时间等等。
汉语用“金钱”来构造“时间”这个概念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在汉语文化中,小农经济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轻视商品交易,商品经济不发达。
这种鄙视商业行为的价值观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
人们认为许多东西是不能用钱买到的,特别是宝贵的时间。
因此,汉语中形成了诸多“时间是金钱”的隐喻,这些隐喻一直沿用到今天。
“时间是金钱”的隐喻是一种结构隐喻,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涉及金钱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这一隐喻表达的运作过程牵涉到两个范畴:来源范畴(source do main )和目标范畴(target domain ),透过映射关系(mapping ),以来源范畴中的元素———“金钱”映射目标范畴中的元素———“时间”,隐喻的机制便形成了。
3、时间是实体人们经常通过对实体和物质的具体的经验来理解那些较抽象的经验。
实体隐喻又称本体隐喻,作为隐喻的一大类,“是人们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2](P.30)。
汉语中时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实体,这就使得我们能够用它来指称,如: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用它来量化,如:十年的时间将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中年人了;用它来辨认某一方面特征,如:他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就这样在小镇度过了;用它来确定原因,如:时间让她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用它来确定目标、促动行动,如:她把希望寄托在时间上。
这样的隐喻在语言中非常之多,以至于我们都意识不到它们是隐喻。
时间是实体这个本体隐喻,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1)时间是容器容器隐喻是实体隐喻里最典型的一种,其物理基础是: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