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 格式:doc
- 大小:430.50 KB
- 文档页数:11
如何在演讲中有效运用视觉隐喻在演讲的舞台上,我们不仅要用声音传递信息,更要借助视觉元素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视觉隐喻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为演讲增添深度、吸引听众,并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
那么,究竟如何在演讲中有效运用视觉隐喻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视觉隐喻。
简单来说,视觉隐喻就是通过图像、图表、道具等视觉元素来象征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关系。
它不是直接陈述,而是以一种含蓄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听众去思考和感受。
要想有效运用视觉隐喻,第一步是精心选择合适的视觉元素。
这个元素应该与演讲的主题紧密相关,并且能够被大多数听众轻易理解。
比如,如果您的演讲主题是关于成长与突破,那么一颗从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视觉隐喻。
又或者,当您谈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时,展示一幅拼图逐渐完整的图片会很有效果。
在选择视觉元素时,还需要考虑其简洁性和清晰度。
过于复杂或混乱的视觉元素可能会让听众感到困惑,从而分散他们对演讲核心内容的注意力。
因此,保持视觉元素的简单明了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要巧妙地将视觉隐喻融入到演讲的结构中。
可以在演讲的开头引入视觉隐喻,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一场关于环保的演讲中,您可以先展示一张被垃圾覆盖的美丽海滩的图片,然后开始讲述环境破坏的现状和危害。
在演讲的过程中,适时地再次呈现视觉隐喻,以强化关键观点。
比如,当您提到环保行动的成果时,再次展示那张海滩经过清理变得干净美丽的图片,让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变化。
同时,在运用视觉隐喻时,要注意与语言表述的配合。
视觉隐喻应该与您所说的话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而不是相互冲突。
生动的描述可以让视觉隐喻更加鲜活,而视觉隐喻也能为语言表述提供有力的支持。
此外,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视觉隐喻。
比如,让听众对展示的视觉元素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或者设置一些与视觉隐喻相关的问题,引导听众进行思考。
为了使视觉隐喻更具冲击力,要注重其呈现的方式和时机。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两种常见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中的隐含意义。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并探讨其在中文语义分析中的应用。
一、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意象图式是指我们在认识世界和理解语言时所使用的一种基本心理结构。
它是一种抽象化的认知模式,通过它我们能够对复杂的概念和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
意象图式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形状图式:形状图式是一种描述物体形态的认知模式,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我们可以用“圆形”来描述一个球,用“长方形”来描述一个桌子。
在语义分析中,我们可以利用形状图式来表达和理解一些具有形状特征的概念,如“高瘦”、“矮胖”等。
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隐喻是指我们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的一种认知模式。
它通过将一个概念中的某些特征转移到另一个概念中,使得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加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和描述另一个概念。
概念隐喻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将空间概念映射到非空间领域中的认知模式。
我们可以用“前进”、“后退”等空间概念来理解和描述时间的流动。
在语义分析中,我们可以利用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一些时间、情感等抽象概念,如“时间的流逝”、“情感的高低”等。
总结: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两种常见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中的隐含意义。
通过利用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我们可以对复杂的概念和语言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中文语义分析中,我们可以结合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中文语言中的各种隐含意义。
这对于深入理解中文语言的语义结构,提升自然语言处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语言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可以用来进行语义分析,尤其
是在探究语言中隐含的意义时非常有用。
本文将介绍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并
以中文为例,探讨如何应用它们进行语义分析。
一、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指一种将经验直接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方式,它是一种非语言性的心理现象,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递意义。
意象图式的含义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感官感受到的创造性形象
的方式来表示,这些形象往往是抽象的、概念性的,不能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表达。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个比喻中就运用了意象图式,将时间通过一个物理实物——河流来
表现。
在中文语言中,意象图式运用相当广泛,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用意
象图式来比喻人们习惯于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二、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以便对后者的理解加深和丰富。
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有着类似之处,它们都是通过转化和表达概念来传递意义,但是概念
隐喻更加具体和局限,只适用于限定的一些领域,比如将“公司”这个经济概念隐喻到政
治领域中,比如“各部门是公司的基石”。
在中文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应用也相当普遍,例如,“脱胎换骨”就是将生理学的
“脱胚换骨”隐喻到社会学中,表达了人们改变自己的基本现状希望自我进步的想法。
三、中文语言的语义分析
总之,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可以用来进行中文语言的语义分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
加深入地理解语言中的隐含意义,为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隐喻(metaphor)是一种认知方式,通过将一种概念或对象与另一种概念或对象相比较,来传达一种意义。
隐喻通常被视为是基于语言的,但事实上,它也可以跨越多种感官模态(modalities)进行表达。
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涉及到将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模态结合起来,来传达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实现,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组合来表达。
例如,一张图片中的人物可以被隐喻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而图像中的背景则可以传达另一个概念。
这种组合可以进一步丰富隐喻所传达的意义,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对比。
除了图像外,声音和其他感官模态也可以用于多模态隐喻。
例如,一段音乐可以传达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与语言中的概念相对应,从而形成多模态隐喻。
声音和图像的结合也可以产生强大的效果,例如电影中的音效和配乐可以帮助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多模态隐喻的另一个例子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应用,它提供了一个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虚拟现实可以通过图像、声音、触觉等多种方式模拟真实情境,并与语言和文本结合使用。
这种组合可以产生更加深刻和真实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加有效地传达隐喻所携带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教育领域,特别是在较弱的受众中,例如孩子和认知障碍者中。
多模态隐喻可以通过组合多种感官模态来促进学习和理解。
例如,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组合来解释一个概念,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它。
此外,多模态隐喻还可以帮助记忆,因为它们提供了多个感官通道来回忆和记忆。
总之,多模态隐喻是一种强大的认知方式,它结合了多种感官模态来传达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隐喻的应用领域还会继续扩展。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以介词in为例粟茜(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524000)摘要:英语介词具有一词多义、语义抽象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介词时存在记忆难、使用难等问题。
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引导学生建立介词多义网络。
以介词in的教学为例,分析介词的基n释义和隐喻延伸释义之间的联系,对比分析同义介词间的文化概念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介词的词义和用法,增强介词教学效果#关键词:概念隐喻介词隐喻映射1.引言英语多义介词一直是英语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马书红,2007)。
即便是一些高阶英语学习者,也常常出现误用介词的情况。
在以往的介词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逐个讲解同一介词的多项释义的方法,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地学习介词的意义和使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介词的多个义项之间其实存在内在联系,介词的多项词义是以基本义项为核心,通过隐喻映出多个义项(文秋芳,2013)#Lakoff&Johnson(1980)解释这种引申是源于人的认知是隐喻性的#知的方式们语言的使用,所以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基概念隐喻理论的介词教学可以帮介词教学的不,效增强介词的教学效果(刘艳,李金屏,2011)#2.介词学习的障碍介词学习的难点在于词义多、用法广#学生在学习的时常常一知解,使用出现用者误用的情况,下析一下学生在学习介词时的主要问题。
2.1词义多、易混淆。
介词的词是英语词中的一,是学生认为介词是难的一#是词义多、,基本一个介词项多的语义。
学生在记本的难#而有很多介词的构词丨,学生记生,出现的,比如介词in-/n,as-at,al/n<-am/n<等。
还有一些介词词义相近,但是用法同的介词#,“在……(的意义的介词有:/n,above,over,up等。
都有“在...之内”的意义的介词有:in,inside,within。
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介词的项语义#2.2介词的误用#同义介词的不同用法也是学生理解介词的一大难点#介词in,on,at,以用“在……(地点)(者“在……(时间)(,所以常的误用:例1.My mom is not in home.(错误。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两种常用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探讨它们在中文语料分析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意象图式是一种通过视觉形象来呈现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方法。
它通过将概念映射为具体的感觉和形象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意义。
我们可以用“河流”和“山脉”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
这些图式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我们熟悉的感觉和视觉经验中,在理解和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通过将一个概念(源领域)与另一个概念(目标领域)进行类比来理解和表达意义。
这种比喻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概念上的。
在中文中,我们常常用“时间是金钱”来形容时间的珍贵和效率,这就是一个概念隐喻。
通过将时间与金钱进行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和管理。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中文语义分析中有广泛应用。
意象图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诠释诗歌、文学作品以及一些隐喻表达。
通过将概念映射到具体的感觉和形象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意义。
概念隐喻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
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类比,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表达和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中文语义分析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不同文化和语境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所以在分析中需要考虑到文化和语境因素。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往往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在语义分析中需要注意到不同人群和个体的理解差异。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只是语义分析中的一种方法,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和语言学理论来综合分析和理解语义。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两种常用的语义分析方法,它们通过视觉形象和概念类比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意义。
在中文语义分析中,它们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也需要考虑到文化、语境和个体等因素的影响。
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释文字的意义,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引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而语义学则是研究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意义的学科。
在语义学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语言中的意义,并揭示了语言如何通过图像和隐喻来表达更丰富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分析它们在语言中的运用和作用,并说明它们对语言理解的重要性。
一、意象图式1. 概念意象图式是指一种通过感官经验而得到的抽象概念,它将具体的感觉和形象转化为抽象的概念,并在语言中得到体现。
意象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并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2. 例子在英语中,我们常用“UP”和“DOWN”来表示抽象的概念,比如“Prices are going up.”(价格涨了。
)和“The stock market is going down.”(股市下跌。
)其中“up”和“down”本身是空间感知的图式,但在语言中被引申为价格和股市的涨跌,从而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3. 作用二、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指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进行比较和理解的方法。
通过概念隐喻,人们可以通过一个熟悉的概念来理解一个不太熟悉的概念,从而丰富了语言中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中,我们常用“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来比喻时间的珍贵,这里将时间这一概念隐喻为金钱,使得时间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1. 关系2. 应用在语义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来理解语言中的隐含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喻的概念隐喻的词语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它们在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
3. 重要性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对语言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并帮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概念。
结论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意象图式通过将具体的感官经验转化为抽象的概念,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而概念隐喻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概念,帮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概念。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语义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意象图式是指在人类思维中,经常出现的某种心理图像,这些图像可以是单一的形象,也可以是各种图像的组合。
概念隐喻则是指,根据某个概念中的某些能力或特征,将其应用于另外一个概念中,从而与前者有类似意义的一种语言现象。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是指通过对于某种语言现象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分析,来寻找其中包含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语义。
在中文语言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都是非常常见的。
例如,“阳光灿烂”这个词语中的“阳光”就是一种意象图式,因为我们能够在想象中形象地看到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
而“山水田园”这个词语中则包含了一个概念隐喻,即将“田园”这个概念中与自然、宁静、清新等特征,应用于“山水”这个概念中,使得“山水田园”一词更能够令人感觉到舒适和自然。
对于中文语言中的语言单位进行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找到这些语言单位中潜在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
这个过程需要结合语言单位的具体含义和上下文来分析,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语感和直觉。
其次,需要分析这些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对于整个语言单位的语义贡献。
这里不仅涉及到这些图式和隐喻本身所携带的意义,也需要考虑它们与其他语言单位的关系以及上下文语境中的作用。
最后,还需要注意将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分析结果及时运用到实际的语言学研究中。
这不仅能够提高对于中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可以探索更多的语言现象和语言学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是中文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成果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文语言的语义特点,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中文语言。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赵秀凤;苏会艳【摘要】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一则多模态广告语篇的意义进行探讨,旨在以概念转喻和隐喻为切入点,聚焦隐喻性多模态广告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概括总结多模态隐喻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指出,隐喻性多模态语篇整体意义的产生源于在转喻和隐喻互动基础上进行的概念合成.从认知构建的角度对语篇加以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多模态广告实现劝说和审美功能的心理动因.【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8页(P18-24,30)【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概念合成【作者】赵秀凤;苏会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100249;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100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我们正处在一个多模态交际的时代,图像、声音、文字、构图、造型等多种媒介符号交织在一起,充分调动感官的协同作用,传递信息,交流情感。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交际模式创造了现实性和普及性。
在这一时代,视觉感知被赋予了超乎文字之上的感性特权,在异质感官符号的冲击下,文字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符号垄断地位正逐步被削弱,在消费领域尤其如此。
在现代社会,诉诸于直观形象的感官经验、迅捷有效的传递诉求已成为以消费为主旨的语篇(如广告)的主流特征。
与单一模态的文字语篇相比,多模态广告语篇尽管有很多优势,但是,如果其语篇交际姿态是以实物拍摄为基调的直白式劝说,那么它促进消费的终极目的会大打折扣,因为对现代消费者而言,审美体验比信息本身更为重要。
因此,现代广告语篇不但诉诸于多模态,而且诉诸于新奇隐喻,以美妙、新颖打造感官和概念冲击力,更有效地达到广告目的,巧妙地实现劝说诉求。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日益普及的多模态语篇进行系统分析是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大研究亮点。
该学派以Kress&van Leeuwen[1]的视觉语法为开端,一批学者如O’Halloran[2],Royce[3][4],Lemke[5],胡壮麟[6]、朱永生[7]、李战子[8]、张德禄[9]等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重点研究多模态语篇的三大功能。
隐喻手法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作者:林嘉思来源:《工业设计》2020年第06期摘要:在这个信息蓬发的时代,图形设计如果依旧保持仅仅为受众呈现繁杂、乏味的视觉化信息,则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因此为了满足受众对于视觉化信息表现形式更高层次的追求,隐喻手法随之被应用其中,在图形设计中施展出巨大的魅力,从而赢得受众的喜爱。
本文通过分析隐喻手法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希望为图形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隐喻手法;图形设计;应用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6-0093-02图形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以视觉化的形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然而在当下信息发达的时代里,繁杂、千篇一律的视觉化信息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受众不再满足且疲于图形设计中生硬的信息表达方式,更加追求趣味、刺激、活跃的表达形式,或是以含蓄、委婉的表达形式来规避所传达信息中的敏感成分。
隐喻手法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则为这种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填补作用。
1隐喻手法的概述“隐喻”(metaphor)一词来源于修辞学。
它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處。
“隐喻”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一个是“彼类事物”,一个是“此类事物”,其实也就是“喻体”和“本体”,还有一个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
在三者的碰撞之下,产生出一个产物,由两者的联系而创造出来的新意义。
隐喻手法是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这种方法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人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使用隐喻。
隐喻手法是将普通事物与抽象事物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抽象事物来区分类比真实事物。
在隐喻中,喻体和本体是两个重要的部分,它们在原貌和本质上是不同的。
如果这两部分是相同的,隐喻就不能形成。
在运用隐喻的过程中,隐喻一般比本体论更为抽象。
本体论的主要功能是使受众更容易理解隐喻的内容。
因此,它的视觉表现更加生动,情感和意义也更加丰富。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都与语义分析密切相关。
意象图式是指在语言中表达某个概念或感受时所依赖的图像或场景,而概念隐喻则是指一种概念以另一种概念的形式被表达的现象。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深入探讨语义分析的相关问题。
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使得文本更形象、生动,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黑暗中那个高大的人影”这句话中的意象图式。
这个意象让读者快速想到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高大的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是这个意象图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节和含义。
在语义分析中,意象图式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识别文本中的意象图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例如,一篇关于世界各地的美食的文章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象图式,例如美味的食物的图像、快乐的美食家的场景等等。
通过这些意象图式的识别,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美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美食的态度。
概念隐喻则是指一种概念以另一种概念的形式被表达的现象。
在语言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隐喻来表达我们的观点、感受等。
例如,“他的笑容是阳光般温暖”这句话中的概念隐喻。
“笑容”和“阳光”并不是同一种概念,但是这个隐喻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温暖和亲切。
在语义分析中,概念隐喻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识别文本中的概念隐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本中的含义和作者的态度。
例如,一篇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概念隐喻,例如“黑暗的道路”,“荆棘与玫瑰”,通过这些隐喻,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结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语义分析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识别这些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在未来的语义分析中,这些概念将会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深入解读文本内容的重要工具。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语义分析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意象图式是指通过描述图像、形象等来传达信息的方式,而概念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类比来传达信息。
这两种方法在中文语义分析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
意象图式的语义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并理解描述图像、形象等的语言表达和内涵来推断其潜在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这种方法主要依靠人的直觉和感知能力,将观察到的图像或形象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和分析,从而得出图像或形象所表达的具体含义。
当我们看到一幅描绘夏天的图画时,会联想到阳光、绿树、蓝天等,从而理解这幅图画所传达的是夏季的气息和意境。
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类比来传达信息。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了人们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心理认知模型,在理解一个概念时,将其与其他概念进行类比,从而推断出其潜在的意义和隐含信息。
“时间是金钱”就是一个常见的概念隐喻,它将时间比喻成金钱,意味着时间很宝贵,要善于利用。
通过理解这个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和合理安排时间的意义。
以古诗词为例,古诗词中常常用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图式,我们可以理解其中的图像和景物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从而洞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而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概念隐喻,我们可以理解其中的概念之间的类比关系,从而理解诗词的语义和修辞手法。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中文语义分析中重要的方法。
通过运用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中的意义和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隐喻是一种概念比喻,是一种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来说明的修辞手法。
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并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概念、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概念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基于比喻的,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物。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类比和比喻来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看作客观存在的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形象和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来表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阅读材料。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当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如果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比较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形象的比较和类比,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2023年8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ug.,2023第41卷第4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41 No.4新媒体辩论话语中概念隐喻的说服效力研究吴雅菲(广州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00)[摘 要]辩论话语不仅存在于辩论赛当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
当人们需要表达观点时,往往就需要用到辩论的手法。
而隐喻也常常被运用于辩论话语当中,因为隐喻可以让辩论话语变得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在传统的语言认知中,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一个认知手段。
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了隐喻在辩论话语当中的意义,分析了隐喻是如何从思维、情感、体验的层面影响人们认知的过程,并试图通过研究结果来找到提高话语说服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辩论话语;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23)04-0081-04 辩论是一种以竞争方式让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语言活动,因此语言的说服力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Mio总结了说服力的四大要素:交流者、信息内容、交流的媒介和观众[1]127-14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交流的媒介和观众互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今,严谨的辩论赛也被改造成为的语言类节目,在电视和网络上广为流传,其中的话题和金句也频频“登上热搜”,成为人们讨论和思考的热点。
新媒体辩论保留了传统辩论的特点,但又有所不同,在传统辩论的基础上新媒体辩论更具有了公共演说的特征,同时观众的参与让辩论话语需要具有更高的语言魅力和社会讨论度。
为了增强话语的说服力,辩手们常常会使用隐喻的手法。
有关辩论话语的隐喻研究,讨论得比较多的是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在辩论话语当中的作用。
而本文则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辩论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现象,探讨概念是如何通过话语实现影响甚至控制他人的思考和行为的,即如何通过语言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孙启耀杨珺(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及其普遍性,进而对非语言现象---图片中的概念隐喻作了分析解释。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多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得以发挥。
这也证明了人类思维的确是隐喻性的。
概念隐喻意义不仅以语言的方式传递,而且在非语言现象—图片中也有概念隐喻意义传递的现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图片;传递1.引言随着近几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有关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转喻进行再研究的文章俯拾即是。
如果说前些年隐喻类文章大多围绕隐喻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的话,而在最近两三年,隐喻研究趋向于研究隐喻和其他理论等结合。
范文芳(2007;朱永生(2006 )等在语法隐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廖美珍(2007 )研究了语篇隐喻,刘乃实(2007 )把隐喻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蓝纯(2003)对空间隐喻进行了研究,汪少华分别对伦理概念(2007)和时间概念(2006)中的隐喻分析研究;张祝祥(2007 )对颜色隐喻加以论述,陈家旭(2007 )分析了情感隐喻。
以上对隐喻的研究属于语言层面,而对非语言层面的概念隐喻意义的研究还不多见。
我们发现一些非语言现象诸如艺术、广告、宣传画中隐喻的研究还未见有论述,本文拟从概念隐喻入手,对图片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意义进行初步的探析。
2.概念隐喻理论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修饰,是两个相似物体之间的比喻。
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形成的认知方式。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但渗透于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人们的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这样的隐喻即为概念隐喻或隐喻概念(1980:3)。
概念隐喻涉及两个基本要素:源域和目标域。
人们倾向于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源域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思想或概念(即目标域),从而形成隐喻理解。
然而,以往有关概念隐喻的讨论都是以语言材料为基础的。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孙启耀杨珺(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及其普遍性,进而对非语言现象---图片中的概念隐喻作了分析解释。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多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得以发挥。
这也证明了人类思维的确是隐喻性的。
概念隐喻意义不仅以语言的方式传递,而且在非语言现象—图片中也有概念隐喻意义传递的现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图片;传递1.引言随着近几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有关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转喻进行再研究的文章俯拾即是。
如果说前些年隐喻类文章大多围绕隐喻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的话,而在最近两三年,隐喻研究趋向于研究隐喻和其他理论等结合。
范文芳(2007;朱永生(2006 )等在语法隐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廖美珍(2007 )研究了语篇隐喻,刘乃实(2007 )把隐喻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蓝纯(2003)对空间隐喻进行了研究,汪少华分别对伦理概念(2007)和时间概念(2006)中的隐喻分析研究;张祝祥(2007 )对颜色隐喻加以论述,陈家旭(2007 )分析了情感隐喻。
以上对隐喻的研究属于语言层面,而对非语言层面的概念隐喻意义的研究还不多见。
我们发现一些非语言现象诸如艺术、广告、宣传画中隐喻的研究还未见有论述,本文拟从概念隐喻入手,对图片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意义进行初步的探析。
2.概念隐喻理论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修饰,是两个相似物体之间的比喻。
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形成的认知方式。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但渗透于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人们的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这样的隐喻即为概念隐喻或隐喻概念(1980:3)。
概念隐喻涉及两个基本要素:源域和目标域。
人们倾向于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源域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思想或概念(即目标域),从而形成隐喻理解。
然而,以往有关概念隐喻的讨论都是以语言材料为基础的。
人们对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意义的的传递与理解是否与语言中隐喻的理解是一致的?本文试图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2.1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概念隐喻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是许多学者的共识(Lakoff: 1993; 束定芳: 2000;胡壮麟: 2004;)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分析,概念、范畴、推理等并不是外部显示可观的、镜像地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1999:497),也就是说,它来自于人类自身的体验。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自身开始的,逐渐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理解。
由于远古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语言的贫乏性,人们在理解其他事物或一些抽象的思想、观点的时候,则需要借助于身体、经验,方位、空间、客观事物等。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就是这个道理。
“ANGER IS A HOT FLUID”就是基于人类在身体经验上对生气的感知而形成。
中国人对“红即热量”的概念隐喻的认识,也是基于其对鲜血、烈火等的认识产生的,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红军”“红色政权”等概念隐喻(王松亭,1996:4)。
2.2概念隐喻的普遍性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人在对原始事物的认识开始时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反映。
比如描述自然事物时,语言中都有用身体部位来理解和认识山水树木的迹象,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概念隐喻在不同国家间是普遍存在的,其根源是人类在思维上有共同的一面。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以人类自己身体为参照,在语言上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人体隐喻,如山脚、河口等。
同时,人类也通过视觉、触觉、动觉等对空间进行概念化,形成了以语言为主的思维方式。
但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物质文化的发展,各种概念隐喻意义在人类的非语言媒介上得以传递。
人类的经验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在认识理解事物时有相通的一面,使得非语言媒介传递的概念隐喻意义得以相互理解,使得不同国度的人也可以相互交流。
3.概念隐喻在非语言物质—图片中的展示既然概念隐喻是人类经验积累的结果,那么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之中,在人类的非语言范畴中概念隐喻也应广泛存在。
在一些国产和外国的卡通片中,当某人物头部上方或两侧有一团火,观众会很自然感觉出“生气”。
如果某卡通女孩脸部涂满红色,观众得出的概念隐喻意义则为“害羞”。
“火即是怒气”,“红色即是羞怯”这两个人类头脑中的概念隐喻在这类卡通中得到了应用。
这类概念隐喻在非语言中诸如图画,雕塑,广告,电影等艺术创作中比比皆是。
下面,笔者以图片为例试加分析。
3.1从广告图看概念隐喻广告设计者均以吸引大众为目标而进行创造工作。
在设计背后是设计者对大众心理的分析。
设计者试图根据大众心理传递概念隐喻意义。
比如在很多美容广告图中,我们总会看到女孩子和花在一起。
“女子”和“花”多少年以来总是联系着的。
这就是概念隐喻“女孩是花”。
在中国很多古诗词把女子喻为花(如:闭月羞花),鲜花也是女孩所属。
英国也有此概念,比如小仲马的La dame aux camelias(茶花女),就把女人和花联系到一起,很多外国女孩的名字也是和清新淡雅的花联系着。
很多美容类和保养类广告也是基于此产生隐喻意义的。
右图(李横滨34)(右图和下图一均为笔者依据《广告圈点》所画)为日本公司明治乳业株式会社的100%巧克力的广告宣传画,此画由两种颜色组成---褐色和白色(打印缘故以黑色代替褐色),代表两种巧克力色,图形为一对情人拥抱在一块儿的场景。
此广告宣传画在情人节前后发放,对节日中的情人无疑充满诱惑。
可以看出,此宣传画深刻运用了概念隐喻LOVE IS UNION。
人类永恒的概念“爱情”在拥抱与结合中得到阐释。
而以此构成的巧克力也会在象征上和“爱情”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促销上有一定吸引力。
虽为日本广告,其中表示爱情的言语举止有所差别,但自古以来人类在“爱情即结合”这样的概念意义上有共同之处,这也是人们看到宣传画就马上通晓的原因。
很多西方希腊神话雕塑中在表示爱情主题时的创作也是基于此概念隐喻。
左图为日本“味之素”广告图(杭海38)由白与黑构成,白色看似骨头,实为牛奶组成,白色的牛奶组成了健康的骨骼,这类似于汉语的“人是铁,饭是钢”。
“营养即是健康的身体”这个概念隐喻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牛奶对身体的重要性从这幅画中得以体会。
还有一幅宣传画(杭海35)与此类似,画中一人在跑步,人体内蔬菜化为齿轮在运转,很明显它突出蔬菜在人体内的重要性,而无意中概念隐喻“人体是机器”得到了运用。
作者意在通过两图传达广告中蔬菜和某品牌牛奶饮品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中外都对饭菜营养问题极为关注,加之人类在科技、医学等方面发展中日趋成熟,人类经验中这类概念隐喻由此产生。
可见人们对于事物发展的看法在头脑中会有一定的思维定势,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一系列认知理解和创作。
人们欣赏广告时总会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经验等来理解广告画传输的信息,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思维概念中所有的概念的共鸣在图画中显示出来,人们才能理解它们,甚至被其吸引。
可见很多广告画等在创意或表达时都有意无意运用了概念隐喻。
3.2从宣传画中看概念隐喻左图(/Photo/ShowPhoto.asp?PhotoID=148)为中国温州市环保宣传画之部分,地球以笑脸表示高兴,周围有各种动物拉着手快乐地玩。
此环保宣传画中运用了“动物与地球即人类”的概念隐喻。
地球是球体,在物理概念上有资源、体积、质量;动物可以跑跳,觅食等。
在此画中,它们都以人类形态喻指其状态。
诸如此类的图片均采用了“此类物体等效于人类”这样的概念隐喻。
此图片中概念隐喻的形成也是历史使然。
地球不只停留在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理解。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是全球热点,人类对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问题也异常关注,对其被采伐开采很敏感,人类对地球的看法也正逐步改变,对它的资源关心,对气候的变化也关注。
人们也是基于此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地球,而不再认为它遥不可及、事不关己了,以至于把它和人类等同,可见历史发展中概念在变,隐喻也在变。
右图也是以地球为主题的宣传画(http:// discover.163.com/07/0119/10/356MCTS0000125LI.html ),但表现手法截然不同。
本图以时钟的走动代表地球,而时钟很快就要到达午夜十二点,此图标题为《末日之钟》。
午夜十二点是两天交接之时,而作者选择这样创意则是表示今日之末。
概念隐喻“午夜即结束”在此得到了诠释。
这本是英美国家科学家针对核问题设计的钟,却通过人类在时间上的认同性来创作这幅图。
可见各国在时间的认识上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十四小时制内,午夜十二点开始会是新的一天,今天则成为昨天。
在此概念上十二点即为结束。
敲响世纪之钟警告人类的这个行为是基于人类对时间一致的看法,否则不可能传递给全球。
从以上图片分析中可见,概念隐喻是基于思维定势而产生,而很多标新立异的广告、宣传画、艺术品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
笔者上文对图画的分析,也可以给创作者以新的角度,在设计方面能突出概念隐喻,从而抓住大众心理在通感中加上创新。
笔者也期望依次为据有更多精彩的艺术产生。
4.结论本文主要概述了概念隐喻形成的经验基础和其普遍性,并对非语言现象---图画加以分析。
从广告画和宣传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概念隐喻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对事物的看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概念隐喻是思维的另一形式,隐喻和思维一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可见语言与非语言表达均为思维空间的冰山一角。
不管是语言、油画、宣传画、还是广告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概念隐喻的应用。
概念隐喻既与思维联系,它也就不只限于语言和图片。
笔者只是从图片加以分析,也希望本篇能抛砖引玉,有更多学者可以在其他方面对隐喻研究做出贡献。
Works Cited[1] 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s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80.[2] 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3] Lakoff, G. and Mark Turner.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89.[4] 陈家旭. 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7)[5] 范文芳. 隐喻理论探究. 山东外语教学. 1997, (1).[6] 范文芳.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 外语教学. 2007, (4).[7] 杭海. 现代广告设计创意与表现广告新观点. (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8] 李横滨. 《广告圈点》视野杂志兰州大学. 2007, (3 ).[9] 李横滨.《广告圈点》视野杂志兰州大学. 2007, (8).[10] 廖美珍. 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外语教学与研2007, (3 ).[11] 刘乃实. 行走在第三条道路上的隐喻研究——计算隐喻学刍议. 外语学刊. 2007, (4 ).[12] 孙启耀伊英莉.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 山东外语教学. 2002, (3).[13] 王松亭. 隐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 外语学刊. 1996 , (4 ).[14] 汪少华.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15] 汪少华. 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16] 张祝祥. 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 5).[17] 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2)./07/0119/10/356MCTS0000125LI.html/Photo/ShowPhoto.asp?PhotoID=148/pic/43/11561464065128413.jpg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及其普遍性,进而对非语言现象---图片中的概念隐喻作了分析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