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详解
- 格式:pptx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40
第十三讲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一)立交位置的选定一般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地质良好、拆迁较少及相交道路具有较高的平纵线形指标处。
立交位置选定的影响因素:1、相交道路的等级;2、相交道路的性质;3、相交道路的任务;4、相交道路的交通量;5、人口数量;6、地形条件;7、经济条件。
(二)立交的间距1、确定立体交叉间距时主要考虑的因素(1)满足交通密度的要求立交间距应能均匀的分散交通,均衡、合理负担趋于交通流。
(2)满足较之长度的要求立交之间要有足够的交织路段长度,以便布置加减速车道。
(3)满足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的要求(4)满足驾驶员操作顺适的要求2、立体交叉的一般间距公路:在大城市、重要工业区周围为5km~10km;一般地区为15km~25kmm。
最大间距以不超过20km为宜;最小间距不应小于4km。
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的间距一般比公路小,但最小间距按正线计算行车速度为80km、60km 、50km/h和40km/h,分别采用1km、0.9km、 0.8km和0.7km。
二、立交形式的选择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行车效率高、安全舒适、适应规划交通量和设计速度、满足车辆转弯需要,并与环境相协调的立体交叉形式。
(一)影响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因素影响因素可概括为道路、交通、环境及自然条件(二)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一般原则1、立体交叉选形应根据路网布局和规划,力争一条道路上立体交叉形式的统一性,进、出口的通用性和一致性。
2、立体交叉选形应考虑相交道路的等级、性质、任务和交通量等,确保行车安全顺畅和车流的连续。
3、立体交叉选形应与立体交叉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相适应充分考虑区域规划、地形地质条件、可能提供的用地范围、周围建筑物及设施分布等。
4、立体交叉选形应全面考虑近远期结合,即满足近期交通的要求,减少投资,又要考虑远期交通发展的需要和改建提高的可能,前期工程为后期所利用。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类型和优点等方面,对道路立体交叉进行详细介绍。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交通流量和速度、通行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
首先,设计应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确保交通通畅。
其次,设计应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缩短通行时间和排队等待时间。
同时,设计也应注重交通安全,确保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等的安全通行。
最后,设计应通过减少环境影响,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根据不同的交叉道路类型和需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可以分为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几种类型。
立交桥是最常见的道路立体交叉形式,几条道路在一定高度的桥上交叉。
它通常适用于交通流量大、速度快的主要道路交叉口。
高架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上,利用悬挂在桥梁上的支柱来支撑道路。
它适用于交通流量大、空间有限的区域。
地下隧道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下,通常通过挖掘地面和建造隧道来实现。
它适用于需要保持地面美观和减少噪音污染的区域。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和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它可以增加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立体交叉可以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分离,减少交叉冲突。
同时,它也可以提高行人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的安全。
此外,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还可以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然而,道路立体交叉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它的建设成本较高。
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结构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其次,它需要在道路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的重要解决方案。
通过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确保交通安全和减少环境影响等原则,选择合适的类型和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实现道路交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