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7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建议2课时完成)[考试目标]1.了解化学的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制造分子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原子团的定义。
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要点精析]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特征1、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制造分子。
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它帮助我们发现、认识、提取、制造自然界已有的物质,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功能各异的大量的物质基础。
通过化学家们的努力,现在发现和创造的化合物已经超过3500万种。
化学还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为解决人类饥饿、贫穷、疾病,为改善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化学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这样说,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人类生活。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导热、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新物质生成,后者生成了新的物质。
从微观的角度看,前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后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分类为了认识自然和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按一定的规则给物质分类,如:按组成元素分类有机物(由碳、氢为主要元素组成):烃、醇、醛、酸、酯、卤代烃、油脂等。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目录第一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第2讲物质的量浓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3讲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第4讲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应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讲碱金属元素——钠第2讲铁及其化合物第3讲镁及其化合物第4讲铝及其化合物第四章常见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2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3讲硫及其化合物第4讲氮的氧化物和硝酸第5讲氨和铵盐第五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1讲元素周期表第2讲元素周期律第3讲化学键第六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电化学第1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探究:中和热的测定第2讲原电池化学电源第3讲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1讲化学反应速率第2讲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第3讲化学平衡移动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1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2讲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3讲盐类的水解第4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九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讲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第2讲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第十章烃第1讲脂肪烃第2讲芳香烃第十一章烃的衍生物第1讲卤代烃第2讲醇酚第3讲醛羧酸酯第十二章基本营养物质、高分子化合物第1讲基本营养物质第2讲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第十三章化学实验基础第1讲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实验探究:“仪器改造”与“一器多用”第2讲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第3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第4讲探究性化学实验。
第二章化学物质与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酸性氧化物都可以跟强碱溶液反应B.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C.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D.不能跟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和碱反应2.下列物质按照纯净物、化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A.纯盐酸、水煤气、硫酸、醋酸、干冰B.聚氯乙烯、漂白粉、苛性钠、氢硫酸、三氧化硫C.冰醋酸、福尔马林、硫酸钡、氢氟酸、氯气D.冰水混合物、胆矾、氯化钾、次氯酸、乙醇3.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肯定属于纯净物B.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都属于同种元素C.一种元素可有多种离子,但只有一种电中性的原子D.有新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4.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X Y ZA 氧化物化合物纯净物B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化合物C 胶体分散系混合物D 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5.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依据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B.依据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C.依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D.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6.一瓶气体经过检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A.一种单质B.一种化合物C.化合物与单质的混合物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7.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①鸡蛋白溶液②水③淀粉溶液④硫酸钠溶液⑤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⑥肥皂水A.②B.①③ C.⑤⑥ D.④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易溶于水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B.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C.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D.水受热不易分解,与水分子之间存在的氢键无关9.化学学习方法中的类推法是由已学知识通过迁移构建新知识的方法。
其次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考纲定位考情播报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洁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分。
2021·全国卷ⅠT 7/全国卷ⅡT 72022·全国卷ⅠT 8/全国卷ⅡT 72021·全国卷ⅠT 7/全国卷ⅡT 72012·全国卷T 8(C 、D)考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基础学问自查] 1.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3)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1)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物质的分类 (1)分类方法①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②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2)几类物质的概念①纯洁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④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⑤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
⑥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应用体验]1.请依据交叉分类法说明NaHCO 3是哪类物质? [提示] 盐、酸式盐、钠盐、碳酸盐。
2.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如图的括号中:①氯气 ②HClO ③苛性钠 ④铁 ⑤小苏打 ⑥过氧化钠 ⑦二氧化碳 ⑧氧化铝⑨氧化铜[提示](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挨次)②③⑤⑥⑧⑨⑦④①②③⑤⑦⑨⑧[考点多维探究]角度1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粒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 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1. 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2. 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 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题组一组成物质的微粒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③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④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
⑤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⑥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⑦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答案①正确;②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复合离子如NH+4等可以再分;③正确;④正确;⑤错误,金刚石、石墨均是由C元素组成,但不是同一种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⑥错误,如Fe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⑦错误,如N2和CO。
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2020·备考】最新考纲: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够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运用物质分类的方法理解物质的性质。
2.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要注意胶体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频数:★☆☆难度:★☆☆)名师课堂导语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属于初中与高中的衔接知识,要求较低,重点掌握物质分类特点,抓住有关反例进行反驳,另外随着对传统文化考查力度的加大,古诗词中有关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的题目在考题中逐渐增多,复习时应加以关注。
1.辨析:物质组成的相关概念(1)元素与核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如H元素有1H、2H、3H 3种原子,即3种核素。
(2)单质与化合物(3)游离态与化合态(4)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2.理解: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3.掌握:物质两大简单分类法(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把握物质分类的2个“误区”(1)误认为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
(2)误认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速查速测]1.(易混点排查)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2)花生油和汽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烃的混合物(×)(3)纤维素、合成纤维、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4)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5)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2.(思维探究题)有关“酸”的几点思考(1)能电离出H+的都是酸吗?。
(2)CH3COOH属于几元酸?;已知H3PO2的结构为属于一元酸,写出H3PO2与足量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2PO2的水溶液呈性(填“酸”“碱”“中”)。
答案(1)能电离出H+的不一定都是酸,如NaHSO4,只有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才是酸(水除外)(2)一H3PO2+NaOH===NaH2PO2+H2O碱[A组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各组物质能真实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是()A.NO、C2H5OH、HNO3、I2B.CaO、N2、HCl、H2OC.NH3、H2S、Si、COD.CO2、SiO2、CH3COOH、H2SO4解析CaO是离子化合物,不存在分子;而Si和SiO2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答案 A2.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理解错误的是()A.《咏石灰》(明·于谦)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清白”是指氢氧化钙B.《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C.《天工开物》中记载:“以硝石、硫磺为主。
草木灰为辅。
……魂散惊而魄齑粉”文中提到的是火药D.《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解析 A.《咏石灰》(明·于谦)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描述的是碳酸钙的受热分解生成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的过程,其中“清白”是指碳酸钙,故A错误;B.《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描述的是煤炭的开采,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故B正确;C.《天工开物》中记载:“以硝石、硫磺为主。
草木灰为辅。
……魂散惊而魄齑粉”,消石、硫磺是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故C正确;D.《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指的是动物的毛皮,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D正确。
答案 A3.(2019·大连重点中学考试)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①冰水混合物②爆鸣气③铝热剂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漂白粉⑦二甲苯⑧TNT⑨溴苯⑩C5H12⑪含氧40%的氧化镁⑫花生油⑬福尔马林⑭密封保存的NO2气体A.①⑧⑨⑪B.②③④⑥C.⑦⑩⑫⑬⑭D.①④⑧⑨⑪⑫解析①冰水混合物的成分为水,为纯净物;②爆鸣气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③铝热剂是铝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④普通玻璃是硅酸钠、硅酸钙、二氧化硅的混合物;⑤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⑥漂白粉是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⑦二甲苯不一定是纯净物,可能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的混合物;⑧TNT 是三硝基甲苯的俗称,属于纯净物;⑨溴苯是纯净物;⑩C5H12不一定表示纯净物,可能是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的混合物;⑪氧化镁中氧的含量为40%,故含氧40%的氧化镁是纯净物;⑫花生油有多种成分,是混合物;⑬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⑭密封保存的NO2气体,存在2NO2N2O4平衡体系,为混合物。
综上所述,①⑧⑨⑪一定属于纯净物,A项正确。
答案 A4.(2018·湖南省浏阳市期中联考)对物质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都正确的是()A.空气(混合物)、C2H5OH(醇)、H2SO4(离子化合物)、CO2(非电解质)B.NO2(酸性氧化物)、CH3CHO(有机物)、CO(无机物)、CH3COOCH3(酯)C.HCl(共价化合物)、CH3COOH(羧酸)、Na2O2(碱性氧化物)、CH3I(卤代烃)D.液氨(氢化物)、NH4Cl(铵盐)、HNO3(含氧酸)、NaOH(强电解质)解析 A.硫酸中的化学键属于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故A错误;B.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C.过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以及氧气,属于过氧化物,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故C错误;D.液氨属于氢化物、NH4Cl属于铵盐、HNO3属于含氧酸、NaOH属于强电解质,故D正确。
答案 D【归纳总结】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2.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3.易错辨析点确定分子式的有机物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
[B组考试能力过关]5.(2019·宿迁模拟)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因制成了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的结构如图,关于该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单质B.有机物C.无机物D.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答案 B6.(2017·课标全国Ⅱ,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解析A项,大多数糖类化合物符合通式C m(H2O)n,糖类最早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正确;B项,维生素D主要功能是促进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正确;C项,蛋白质是C、H、O、N、S、P等元素组成的物质,错误;D项,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非常重要,但摄入过多对人体产生危害,正确。
答案 C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频数:★★☆难度:★☆☆)名师课堂导语物质的性质、用途和转化应属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主要考查常见代表物的性质特点,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是初中延伸出来的知识点,复习时注意古典文献中的一些变化过程判断。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宏观角度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微观角度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只有化学键断裂而没有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
(3)二者关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没有化学变化。
(4)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关系①图示②应用下列用途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e;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bcd。
a.用铝箔包装物品b.NaHCO3作为食品工业的膨松剂c.浓氨水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泄漏d.SO2漂白纸浆e.液态丙烷作制冷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核遭到破坏的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核裂变、核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均不属于化学变化。
2.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3.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1)转换关系(2)转化规律 转化规律 分类实例 离子反应方程式 强制弱 的规律 强酸制弱酸 CH 3COONa +HCl CH 3COO -+H +===CH 3COOH强碱制弱碱 FeCl 3+NaOH Fe 3++3OH -===Fe(OH)3↓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 Cl 2+KI Cl 2+2I -===I 2+2Cl -强还原剂制弱还原剂 Fe +CuSO 4 Cu 2++Fe===Cu +Fe 2+易溶物制 Na 2SO 4+BaCl 2Ba 2++SO 2-4难溶物===BaSO4↓复习时,应注意掌握Na、Mg、Al、Fe、Cu、C、Si、N、S、Cl等常见元素的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每一步关系中各种可能的变化方式和方法,归纳总结物质之间不能转化的情形。
[速查速测]1.(易混点排查)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1)蛋白质的变性、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2)通过化学变化可将水直接变为汽油(×)(3)用铂丝蘸取Na2SO4、Na2CO3、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4)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5)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6)NH4Cl溶液除铁锈是化学变化、食盐水导电是物理变化(×)2.(思维探究题)《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以大量生动细节留存了丰富的古代科技史料,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对书中描述作出正确解释描述解释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此乾坤幻出神“硝”指的是物也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烟”指的是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唯朱砂银愚人易惑“朱砂银”指的是五金之长,熔化成形之后,住世永无变更这句话描述的对象为答案硝酸钾炭黑硫化汞黄金[A组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没有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B.鲜花店的老板用浸泡了高锰酸钾的硅土延长鲜花的保存期C.用双氧水漂洗衣服上的污渍D.夏天超市用干冰给物质降温解析 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的作用是抗氧化、防腐、杀菌,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A 项不符合题意;成熟的植物会产生乙烯气体,高锰酸钾会和乙烯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可以起到鲜花保鲜的作用,B 项不符合题意;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可以漂白衣物,C 项不符合题意;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受热后直接汽化,吸收周围的热量达到降低温度的效果,所以这种做法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D 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