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247.74 KB
- 文档页数:5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在语言教学、翻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并通过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汉语教学的普及,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于汉语词汇的内涵、外延、搭配、义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逐渐向语言教学、翻译等实际应用领域延伸,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学术研究方面,近十年来,有关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从单一的语言学视角逐渐向跨学科方向发展,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从传统的文献分析、实证研究,到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准确和可靠。
在实际应用领域,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对语言教学和翻译等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语言教学方面,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设计了更加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高了学习效果;在翻译领域,词汇本体研究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了汉语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创新。
二、存在问题尽管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汉语词汇数量巨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高。
目前研究方法多样化,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有效整合,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不强。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研究中的作用。
三、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
通过跨学科合作,整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源,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研究方法的整合和创新,充分发挥各种研究手段的优势,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积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和精度。
新时期新词语研究述评近些年来,新兴的网络技术为新词语的诞生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并大大影响了当代语言环境。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新时期新词语的出现,探讨新词语的特点,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以及进行的调查问卷分析,对新时期新词语分析和研究,以及其对当代语言环境的影响加以深入阐述,并针对其所带来的新问题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解决方案。
正文:一、新词语及其出现的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广泛的利用,新兴技术带来了新的语言文化,使新词语的出现成为可能。
新的技术改变了社会的思维方式,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经济形式,为新词语的生成创造了独特的社会环境。
新词语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并得到日常使用,从而使语言文化传播变得容易,从而形成新的词语。
二、新词语的特点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新词语不断出现,这种新生词语具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词语往往覆盖广泛的知识领域,因为现代社会的科技、数字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他们的内容覆盖面更加广泛,涉及到多种领域。
其次,新词语通常具有简洁性,这种新词经常是一个词、一个句等,具有简洁明了、短小精悍的特点,形式上比原有的词语更加简单易懂。
此外,新词语所涉及的内容通常较为新颖,它们表达的是新兴的技术、新的趋势等,而不是传统的文化、道德以及观念等。
三、新词语对当代语言环境的影响新词语的出现对当代语言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短时间内,新词语不仅是用来表达新知识、新想法,而且还成为了一种潮流,成为时下流行的词语。
新词语的出现改变了日常语言,因为这些新词语拥有更简洁、更易懂的形式,更能反映当下时代的特点,因此表达也更容易,使日常语言更加丰富。
此外,新词语也改变了语言交流的方式。
新发展的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不仅可以实现文字交流,而且还可以使用新词语来表达情感,这样一来,汇集和传播的时间更短,从而提高了人们的沟通效率。
四、新时期新词语研究的策略面对新时期新词语的出现,相关研究者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更好的研究新时期新词语的特点,并对语言环境带来的影响加以分析。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汉语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词语。
这些新词语中,派生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派生词是指通过在词根基础上添加前缀、后缀等方式形成的新词语。
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来源、构成及其影响。
二、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1. 构成方式多样: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内部形态变化等方式形成新词语。
2. 语义丰富:派生词通常具有丰富的语义信息,能够表达更加具体、细致的概念。
3. 表达能力强:派生词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维和情感。
三、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来源1.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的概念和事物不断涌现,需要新的词语来描述和表达。
2.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融合,也带来了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为派生词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网络用语通过派生方式成为新的词语。
四、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构成1. 前缀加词根:前缀加词根是构成派生词的一种常见方式,如“超”、“反”、“互”等前缀加上其他词根形成新词语。
2. 后缀加词根:后缀加词根也是构成派生词的一种常见方式,如“化”、“性”、“感”等后缀加上其他词根形成新词语。
3. 内部形态变化:除了前缀和后缀,一些词语通过内部形态变化形成新的意义和用法,如“好玩”、“不管”等词语的演变。
五、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影响1. 丰富语言表达:派生词的出现丰富了语言表达,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促进语言发展:派生词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促进了语言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3. 影响社会文化:派生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影响。
六、结论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演变及其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派生词的构成方式、来源及其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语言作为文化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和记录。
新词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语言发展规律。
二、新词语的定义与分类新词语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出现并广泛传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新词汇。
这些新词语的来源广泛,可能是源自网络、影视剧、新闻媒体、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新词语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网络新词语、流行语、方言词汇等。
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与产生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主要包括网络、影视剧、新闻媒体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新词语产生的重要来源。
此外,影视剧、新闻媒体等也是新词语传播的重要渠道。
新词语的产生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热点、文化潮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与网络相关的新词语,如“网红”、“直播”等。
四、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与趋势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更新速度快、语义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等。
这些新词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的趋势。
同时,新词语的流行也受到社会热点、文化潮流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小鲜肉”、“佛系”等流行语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热点和文化潮流密切相关。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趋势表现为:网络化、口语化、情感化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词语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和流行。
同时,口语化趋势明显,许多新词语都是从口语中产生并逐渐普及的。
此外,情感化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新词语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治愈”、“萌”等。
五、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例如,“共享经济”、“绿色发展”等新词语,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而“佛系”、“宅”等新词语,则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汉语中的新词语不断涌现,这些新词语大多来源于汉语派生词。
派生词指的是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变换词根的方式从原有词汇中派生出来的新的词语。
本文将对汉语派生词新词语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其发展背景、构词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
二、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发展背景随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社会不断产生新的概念和现象,新词语也应运而生。
这些新词语的来源广泛,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汉语派生词。
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使得派生词成为新词语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汉语派生词的构词特点1. 前缀、后缀的丰富性:汉语派生词大多通过添加前缀、后缀等方式形成。
例如,“网络”、“互”、“微”等前缀在派生新词语中广泛应用。
同时,如“子”、“性”、“化”等后缀也常被用于构成新词语。
2. 词根的多样性:汉语派生词的词根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古汉语、外来语等各个领域。
这些词根经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大量的新词语。
3. 语义的扩展性:派生词在形成过程中,往往能够扩展原有词汇的语义范围,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微信”、“网购”等词语的出现,使得“微信”和“网络”的语义得到了扩展和深化。
四、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分类与实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分为以下几类:1. 行业类新词语: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2. 社会现象类新词语:如“网红”、“直播带货”、“饭圈文化”等,反映了当代社会热点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3. 文化类新词语:如“禅意”、“茶文化”、“传统手艺”等,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以“网络”为例,它作为前缀在派生新词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安全”等,都体现了“网络”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的普及和影响。
五、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社会文化影响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广泛使用对语言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语言的不断演变,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新词语不仅反映了社会现象、文化变迁和科技进步,还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来源、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
二、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来源1. 社会现象与文化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新的事物、现象和观念不断涌现,为了满足表达需求,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应运而生。
例如,“互联网+”时代催生了“网购”、“直播”、“智能家居”等新词语。
2. 科技进步与行业创新科技的进步和行业的创新也推动了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产生。
如“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词汇,反映了科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3. 外来词汇的吸收与融合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许多外来词汇逐渐被汉语吸收并融入其词汇系统。
如“咖啡”、“沙发”、“派对”等词汇,都是从外来语言中引入并逐渐被广泛使用的。
三、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1. 形式多样性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形式多样,包括单纯词、合成词、短语词等。
这些新词语通过不同的构词方式,形成了丰富的词汇系统。
2. 语义丰富性新词语的语义丰富,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各种新的概念和事物。
同时,它们还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色彩等特点。
3. 时代性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词语会逐渐被淘汰,而新的词汇则会不断涌现。
四、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形成机制1. 语音变异与词汇创新语音变异是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语言交流中,语音的变异可能导致新的词汇形式的出现。
同时,词汇创新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词汇形式和意义来满足表达需求。
2. 语法化与词汇化语法化是指将语法结构转化为词汇的过程,而词汇化则是将独立的词汇单位组合成新的词汇形式。
这两种机制在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语言之一,其词汇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派生词是构成汉语词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已有词语的派生、衍生和组合形成了大量的新词语。
这些新词语不断涌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派生词。
派生词是指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等方式,通过对已有词语进行增减、改变形态或语义等操作,构造出新的词语。
派生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各类词性,在沟通和表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以“快乐”一词为例,通过添加后缀“-性”,就可以派生出“快乐性”,表达出“拥有快乐的性质或特点”的意思。
而通过添加前缀“不-”,就可以构成“不快乐”,表示否定或相反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巩固和扩充词汇,满足日常沟通表达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这种变化带来了全新的词汇需求,进而催生了大量的派生词。
诸如“网红”、“互联网+”、“共享经济”等新词语,都是通过对已有的词语和概念进行派生而成的。
它们不仅可以准确表达当下社会的现象和趋势,还可以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和回应时代的变革。
在汉语的语法体系中,常用的派生方式包括前缀、后缀、词根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前缀是在词语的开头添加的字母或音节,如“不-”、“非-”等,使词语产生相反、否定、相互关系等含义。
后缀是添加在词语末尾的字母或音节,可以改变词性或增加特定含义。
而词根则是构成词语的基础部分,在派生过程中可以保留或改变。
派生词的研究在现代语言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派生规则、语义变化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同时,派生词也可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汉语的丰富表达方式。
然而,派生词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
由于派生词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其词义变化常常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流,汉语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派生词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新词语的涌现,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为我们的语言交流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文将就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展开研究,探究其形成原因、发展现状以及应用场景等。
二、汉语派生词的形成与特点派生词是通过词根加词缀的方式构成的词语。
在汉语中,派生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根和词缀的组合上。
其中,词根是词语的核心部分,决定了词语的基本含义;而词缀则用来改变词根的语法功能或语义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汉语派生词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新词语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现象、文化潮流等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动态性。
同时,由于汉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汉语派生词的构成方式也具有独特性,为新词语的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本研究以近几年来汉语中出现的新词语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在社交媒体、网络、出版物等各个领域的运用。
研究对象涵盖了网络流行语、热门话题相关的词语、科技词汇等各类新词语。
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研究,探究其产生原因、语义特征以及传播路径等。
四、汉语新词语的成因和传播路径1. 成因:汉语新词语的涌现与时代背景、社会现象、文化潮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大量与科技相关的词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事物和现象也催生了新的词语。
此外,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一些外来词汇也被引入并融入到了汉语词汇体系中。
2. 传播路径:新词语的传播路径主要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出版物等媒介。
其中,网络和社交媒体在新词语的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网络和社交媒体为新词语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土壤;另一方面,它们也为新词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此外,出版物如报纸、杂志等也是新词语传播的重要途径。
五、汉语新词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1. 应用场景:新词语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汉语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词语。
这些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通过派生词的方式产生。
派生词是指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词根等方式,从已有的词汇中衍生出新的词语。
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构成、特点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以期为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构成1. 前缀派生词前缀派生词是指在原有词汇前加上一个或多个前缀,形成新的词语。
例如,“超”字前加上不同的词根,可以形成“超市”、“超人”、“超车”等新词语。
这些前缀往往具有特定的语义或语法功能,能够改变原有词汇的意义或词性。
2. 后缀派生词后缀派生词是指在原有词汇后加上一个或多个后缀,形成新的词语。
例如,“-帝”作为后缀,可以构成“网瘾帝”、“表情帝”等新词语。
后缀通常表示某种概念或情感色彩,能够使原有词汇的意义更加丰富或生动。
3. 复合词复合词是指由两个或多个词根组成的词语。
例如,“网络”与“购物”组合成“网络购物”,“微信”与“红包”组合成“微信红包”。
复合词在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表达能力强、意义明确等特点。
三、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1. 更新迅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概念和事物不断涌现,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
这些新词语往往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2. 表达力强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具有表达力强的特点。
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组合词根,可以衍生出许多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3. 多样性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多样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前缀、后缀和词根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衍生出大量的新词语。
其次,新词语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此外,新词语的语体风格也具有多样性,既有书面语体风格的词语,也有口语语体风格的词语。
四、汉语派生词新词语在语言中的应用1. 社交媒体中的应用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新的派生词在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
第3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月 Vol.36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4──────────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W2012142),渤海大学博士启动项目(bsqd201329) 收稿日期:2013-04-28作者简介:沈光浩(1979-),男,辽宁铁岭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语法学。
-41-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沈光浩(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从新词语的界定和派生词的分类、比较与区分两个方面总结了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前期研究成果,归纳了前期研究中的缺欠,指出了对汉语派生词新词语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派生词;新词语;界定;词缀 中图分类号: H 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1-0041-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11A Review of Chinese New DerivativesSHEN Guang-hao(College of Literatur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Abstract: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Chinese new derivatives are summarized from two aspects which are called definition of new word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derivatives. The defects in the previous study are analyzed and the necessity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Chinese new derivatives is put forward.Key Words: derivative; new words; definition; affix从汉语的构词特点来看,长期以来汉语构词一直以复合法为主(占绝对优势),以派生法为辅。
但是,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新词语,我们发现,派生法虽然还不是汉语构词法的主体,但其构词能力却在不断增强,由典型词缀和一部分意义有所虚化而又未完全虚化、类似典型词缀的构词要素(即类词缀)构成的派生式合成词新词语(以下简称派生词新词语)①层出不穷,数量可观,这类词语在新词语中所占据的比例明显增多。
本文仅就派生词新词语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②。
“就学术研究的规律来说,对已有成果的回顾总结,是任何一门学科要取得新的进展所必须的手段”[1]。
关于派生词新词语的前期研究成果,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新词语研究中的相关成果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革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词语研究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早在1980年,王德春1981在论述词典的类型时,就提出及时编写新词词典(属于“语言词典的类型”中的“按词语来源分类”的一个类别)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并指出:“新词词典除选收新词新义外,还收新的词缀,尤其是构词能力强的常用词缀及其新义。
……读者掌握了词缀的新义之后,就可能了解由该词缀构成的新词或潜在词。
”[1]年,王德春[2]再次强调“词缀新义”是产生新义的一种方式。
1984年,吕叔湘提议“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这是因为“现有的大大小小的语文词典对于这方面都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现代词语,应该最受重视,可是最不受重视”“新词新义每天都在出现。
”找新词新义,不能只在书斋里找,也要关注口语里的新词新义,比如,“一般报刊”“手册”“传单”“广告”等[3]。
他们的提议具有倡导性和开创性。
在专家的呼吁下,伴随着新词语的不断涌现,新词语研究的序幕逐渐拉开,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新词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新词语的界定新词语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曹炜认为:“什么是新词语?这个‘新’是个模糊词,它主要模糊在两个地方:一是时间概念,即出现了多久以后的词语才不是‘新词语’;二是范围问题,即指的是形式新还是内容新,还是两者都是新的。
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关于时间概念,第3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月-42-曹炜同意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对新词语的时间限定,从范围方面来看,新词语包括“形式、意义全新的词语”,如“追星族”“服装城”,“形式新、意义旧的词语”,如,“老记”“第三者”和“形式旧、意义新的词语”(新义同旧义毫无联系),如“托派”“气管炎”[4]。
曹炜的论述兼采各家之长,是比较全面的。
其实,旧词产生新义且新义同旧义有联系的和旧词产生新用法的也应该纳入新词语研究的范围。
多数学者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如,邹嘉彦、游汝杰认为,“义项增加的旧词”,如“下岗”“词义扩大的旧词”,如“福娃”等可以视为新词[5]。
亢世勇认为,“从词本身来讲,词形、词义、用法三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是新的就是新词”[6,p46]。
关于新词语的界定,我们认为,可以从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界定。
从范围方面来看,词的形式和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是新的就可以认定为新词;从时间概念来看,新词语是一定时间内新产生的词语,本不应限定在绝对的时段内,新词语的具体时段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设定的,一般来说,以标志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事件作为新词语研究的起点是很合适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也是绝大多数学者在界定新词语时所使用的时间范围。
(二)新词语语料的整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词语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涌现了大量的辞书、专著和论文,其中记录了大量的新词语语料。
派生词新词语是这些语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沈孟璎出版了《新词·新语·新义》(福建教育出版社),收录1979年以来的新词语331条(组),具有开拓性。
她把自己的研究心得总结成《略论新词语的特征》一文,附于词典正文前,这是国内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整体上论述新词语的论文。
文章在划定新词语的大体轮廓时提到新兴词缀或原有词缀的发展,如“~热”“~坛”等都是新词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阐述了她先前提出的“新的词缀化倾向”,归纳了这种现象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当然,作者在着力论述词缀化的同时,并未否认句法构词是主要的构词手段。
继《新词·新语·新义》出版之后,更多的此类工具书相继问世。
《现汉》(2002年增补本)也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近些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 200余条,附在词典正文的后面。
据亢世勇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种新词语词典有60多部”[6,p1],张小平[7]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词语词典分为四种:综合性词典、编年体词典、专门性词典、对比性词典。
另外,在新词语研究的一些论文或著作中,也有很多论及派生词新词语,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比如,刘晓梅在其博士论文《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厦门大学,2003)中列举了由老牌词缀“老~”“~儿”“~子”和产生于现代汉语时期的词缀“非~”“~性”“~化”等派生的108个新词语。
杨梅在其博士论文《现代汉语合成词构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中以北京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电子版)为语料来源,收集了汉语中新词缀化所造成的2 568个新派生词(列在附录中),包括920个“~化”词,808个“~性”词和840个“~式”词。
陈光磊在《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中也列举了“零~”“~性”“~族”“~热”“~盲”等词缀、类词缀及其派生词新词语。
(三)派生词新词语特点的分析关于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零~”“~门”“~客”“~族”等常见派生词新词语个案特点的总结上。
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的继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也为我们深入分析其他派生词新词语提供了视角。
张谊生从构成和搭配、表达和功用、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零~”派生词。
他认为,“‘零X ’词族是在翻译专门术语的过程中逐渐引入汉语的,由于表达的语用需要,部分已进入通用领域,近年来更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
进入汉语后,随着汉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零X ’在结构方式、语义内涵和语用倾向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
”“在理解时绝对不能想当然地按照单一否定模式去套。
”除了“零X ”之外,作者还列举了“高X ”“多X ”“全X ”“泛X ”“后X ”“前X ”“X 热”“X 角”“X 盲”“X 族”“X 友”等附缀式词语模,这些词语模适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8]。
张谊生[9]探讨了“X 门”的构成和搭配、形成和发展、命名和运用等问题。
他认为,“‘X 门’来自于英语‘~gate ’但又超越了原词,在汉化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文章还总结了“X 门”在表达内容上的特点:“X 门”用来指称的负面情况“一般都涉及公众人物,具有轰动效应。
”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X 门”类词缀义的一种概括。
张谊生、许歆媛从构成和功能分布、起源与发展等角度分析了附缀式“X 客”词族。
文章认为,“客”是类后缀,“X 客”词族“主要用于网络,同时也已扩展到平面媒体。
”作者在文章中再次提到,“与‘X 客’相类似,通过继承、引进和创新,汉语中已形成了一系列附缀式词语模”,如,X 族、X 友、X 民等[10]。
曹大为[11]穷尽式地统计量化分析了《人民日报》自1995年至2005年11年间出现的全部“~族”类词语,发现这类词语在生成及使用方面均有显著特点。
文章得出结论,“~族”已呈现出“意义有虚化倾向,组合位置固定,具有语法标志作用,并具有极强的能产性”等类词缀的特征。
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43-作者把“~族”看做类词缀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
另外,有的学者在探讨词缀化方面的问题(见下文)时偶有涉及关于派生词新词语整体特点的一些论述。
董秀芳[12]从总体上探讨了汉语词缀和派生词的特点,虽然不是单独谈派生词新词语的特点,但对于我们的研究也是有启发的。
(四)派生词新词语生成机制的探讨关于派生词新词语的生成机制,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了类推机制和经济机制。
孙艳探[13]讨了类推机制在汉语新词语构造中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附加构词法的构词能力的影响”。
附加构词“这种方式在构造新词方面显示出极强的优势,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言的类推作用在其中得到了极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