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汉词语的认知语义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3
论词汇语义翻译理论第一章:引言词汇翻译是翻译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频繁,对词汇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词汇语义翻译理论不仅对于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翻译教育和翻译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词汇语义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包括词汇语义及其翻译的概念、影响词汇语义的因素、翻译中的语义问题、语义翻译的策略和技巧等方面。
第二章:词汇语义及其翻译的概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人类活动及其它各种现象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形式。
词汇语义是指词汇所具有的含义或意义,包括词义、义项、词汇关系、逻辑义等方面。
翻译语义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言的语义,同时在目标语言中寻找一个最适合的符号来传达这个意义的过程。
第三章:影响词汇语义的因素语言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对于词汇语义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具体的影响因素:1. 时代背景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事物、新技术、新词汇不断涌现,原先的词义会逐渐发生变化。
2. 地域和语言因素: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语言环境下,同一词汇具有不同的词义,甚至是相反的词义。
3. 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事物的意义存在很大的差异。
4. 个人因素:个体的认知、经验和情感因素对词义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翻译中的语义问题在语义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1. 原文与译文语义不匹配。
2. 目标语言中没有一个确切的符号与源语言的词义相对应。
3. 目标语言中有多个符号可供选择,但不确定哪一个符号更适合表达意思。
4. 目标语言中某些具有特定义项的单词在源语言中没有能够对应的单词。
第五章:语义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为了更好地解决语义翻译中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包括:1. 对于生词和专业词汇,需要进行逐一解释,使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和领域知识进行翻译。
汉英词典的新词收录与英译研究r——以《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为例李海欢【摘要】以《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为例,探讨了新词收录及英译的现状和关注点,提出了汉英词典中汉语新词收录应遵循必要性、普遍性、长期性的原则,探讨了新造词、旧词新用及外来词的英译及策略.【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2【总页数】4页(P111-114)【关键词】新词;收录;英译【作者】李海欢【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 广东广州 5114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新词,是指最近创造的词语,代表新的概念,表述一种新的事物或者是一个新词语的新含义,也即包括词汇性新词和语义性新词[1]。
高永伟[2]认为新词可以是出现在某一时间段内或自某一时间点以来所首次出现的词汇,也可以是某一词典,一些词典或所有词典未曾收录的词汇。
亢世勇[3]认为新词是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具有基本词汇没有的新形式、新意义或新用法的词语。
王铁昆[4]指出,新词语是从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用过来的词语。
章宜华[5]认为,新词语的三大主要来源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能力。
语言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新词的出现,新词体现了语言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目前市面上的汉英词典琳琅满目,其中,兼具权威性和全面性以及出版时间最新的汉英词典当属外研社2016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以下简称《新世纪》),第二版比第一版增补条目达8 100余条,收录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新词。
本文拟从宏观角度将新词的收录和英译结合起来,以《新世纪》中新词的收录与英译为例,归纳汉语新词收录与翻译的标准,同时提出新词英译的多元化翻译策略。
(一)新词收录原则的研究王铁昆[4]指出,词典收录新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时限性原则、描写性原则以及实用性原则。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语言作为文化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和记录。
新词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语言发展规律。
二、新词语的定义与分类新词语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出现并广泛传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新词汇。
这些新词语的来源广泛,可能是源自网络、影视剧、新闻媒体、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新词语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网络新词语、流行语、方言词汇等。
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与产生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主要包括网络、影视剧、新闻媒体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新词语产生的重要来源。
此外,影视剧、新闻媒体等也是新词语传播的重要渠道。
新词语的产生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热点、文化潮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与网络相关的新词语,如“网红”、“直播”等。
四、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与趋势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更新速度快、语义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等。
这些新词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的趋势。
同时,新词语的流行也受到社会热点、文化潮流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小鲜肉”、“佛系”等流行语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热点和文化潮流密切相关。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趋势表现为:网络化、口语化、情感化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词语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和流行。
同时,口语化趋势明显,许多新词语都是从口语中产生并逐渐普及的。
此外,情感化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新词语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治愈”、“萌”等。
五、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例如,“共享经济”、“绿色发展”等新词语,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而“佛系”、“宅”等新词语,则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想表达的载体。
在语言中,词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词汇的语义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通过对词汇的词义、义项、义理、义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一、词汇语义的基本特征词汇语义是指词汇所具有的具体意义或特定含义。
在当前的语言交际中,词汇语义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词与义的关系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
这就意味着,词的语义不是绝对确定的,而是在一定的交际场合和语境下确定的。
例如:“钥匙”这个词,它的义项会因为使用场景、人群、文化背景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变化。
第二,词的语义是多维度的。
词汇的语义结构由多个分立的义项组成,每一个义项都有着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盘子”这个词,它的义项有“餐具”、“文物”等,各个义项之间相互独立,却能共同构成这个词的整体语义。
第三,词汇语义具有灵活性和多义性。
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马”这个词,除了表示四足动物之外,还可以表示驾驶工具、比喻人等多种含义。
二、词汇语义研究的方法词汇语义的研究成果主要依赖于对各种工具、方法和理论的运用。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第一,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构建和分析语料库、寻找语言规律和趋势,从而发现词汇语义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第二,基于分类学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内的词汇,通过对多个分类的构建和分析,探索词义之间的联系、内涵和边界。
第三,基于思维模型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基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通过分析词汇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究词汇语义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三、词汇语义研究的现状目前,词汇语义研究在我国颇受关注和重视,有关学者和专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例如,北京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持了多项语义研究项目,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词汇语义研究也有很多实践意义。
词汇语⽤学研究词汇语⽤学研究语⽤学是当代语⾔学研究中⼀个蓬勃发展的领域,不仅表现在语⽤⼀语⾔研究和社交⼀语⽤研究的⽇渐深⼊,⽽且表现在它与相邻学利的不断交融。
如今,跨⽂化语⽤学、语际语⽤学、社会语⽤学、认知语⽤学、发展语⽤学、临床语⽤学等交义学利领域已为⼈们所熟知。
语⽤学的发展还尤其表现在它与语⾔学核⼼分⽀学利⼀语法学/句法学、语义学、词态学等之间的联姻。
词汇语⽤学(Lexical pragmatics)正是这种联姻的⼀个产物。
2000年7⽉,在匈⽛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7届国际语⽤学⼈会⼘有⼀个专题讨论组,共有8位学者参与了⼀场有关词汇语⽤学的研讨,与会论⽂后来由匈⽛利学者夫妇L. Nemeth和K. Bihok汇编出版,在导⾔中他们明确称词汇语⽤学为“⼀门新的语⾔学科" , 2003年岁末在我国⼴东外语外贸⼈学召开的第8届语⽤学研讨会上,著名学者、关联理论创始⼈之⼀的Deldre Wilson教授做了题为Relevance, word mea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exical pragmatic、的发⾔,指出词汇语⽤学是语⾔学领域中⼀个迅速发展的分⽀”。
2004年1⽉8⽇⾄11⽇在美国波⼠顿举厅了的美国第78届语⾔学年会上,著名语⽤学家、耶鲁⼈学教授Lawrence Horn做的题为Lexical pragmatics: Grice and beyond的演训被视为“语⾔学的前沿动态”。
作为⼀个新兴领域,词汇语⽤学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国内迄今还没有涉及此课题的专门研究或介绍。
为此,本⽂旨在向国内同⾏介绍国外词汇语⽤学研究的总体状况(第2 .3部分),并通过反思现有研究成果,就如何进⼀步推动本领域的研究提出⼉点建议(第4部分)。
2词汇语⽤学的由来与界定词汇语⽤学研究最初可以追溯到McCaw ley( 1978).但⽐较系统的研究应该说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第一篇: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第一章词和词汇第一节什么是词第一节主要是讲什么是词。
对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有相对固定的语音形式和适度词长的能独立运用的语音单位。
第二节是讲词的离散性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前苏联学者彼施考夫斯基,之后就是斯米尔尼兹基。
第二部分是关于如何区分词和语素。
语素,一般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
关于词和语素的区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词是可以在语言片段中单独出现或独立运用的一种语言单位词在句子层面具有离散性;而语素则不能独立运用于语言片段中,语素的离散性是属于词汇层面——发生在词的内部,而不是句子层面的。
第三部分是如何区分词和短语。
词一般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不可扩展性以及适度的词长等特征,而短语则一般不具街这些特征。
关于不可扩展性,陆志韦先生提出了“扩展法”但并非万能的。
第三节词位和词位变体一,词位的含义:一个词项可以是一个间,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其中“等于一个词的词项叫词位。
如“成语就是一种特殊的词位”,“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词项”则叫“超词位,如“打长工”。
词位”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表明了是一个可能包含有不同变异状态的、统合的单位。
”二、讲词位变体。
关于词位变体有四种情形:1.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异会形成词位变体。
其中一种变异是由异读引起的,如:露[lòu] ——露[lù]结[jiē]——结[jié];另一种变异是由变调引起的:不(bú)——不bù。
有些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异后,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词位的词位,而非间位变体。
如:倒[dǎo]——倒[dào]。
还有儿化现象,如:唱片一唱片儿,中间一中间儿2.。
词的书写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变体。
如:绝招一绝着,龟裂一皲裂。
3.词的语法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词位变体。
有些同伴随语法意义的变化的还有词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的变化,如:1.好[hǎo]2.好[hào]。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作为中国的主流语言,汉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许多新词语。
这些新词语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因此,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事件和事物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新词语。
例如,“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
2. 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许多新词语。
如“区块链”、“元宇宙”等与科技相关的词汇。
3. 文化交流: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一些外来词汇逐渐融入汉语,如“咖啡”、“摇滚”等。
4. 网民创造:网络的发展为网民提供了创造新词语的平台,如“网红”、“佛系”等网络流行语。
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当代汉语新词语具有以下特点:1. 简洁明了:新词语往往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意思,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 创新性强:新词语的创造往往具有创新性,反映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 地域性:新词语往往具有地域性特点,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
4. 网络化:网络的发展使得新词语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扩大。
四、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影响当代汉语新词语对语言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丰富了汉语词汇:新词语的涌现丰富了汉语词汇,为表达新的概念和事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反映了社会变化:新词语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通过研究新词语,可以了解社会的动态和趋势。
3. 促进了文化交流:新词语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文化的多样性。
4. 影响了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新词语的使用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五、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未来发展趋势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继续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新词语涌现,丰富汉语词汇。
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十五年来,学者们通过著作、论文、专题会议等形式对汉语词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功能观、“包含模式”论、意义论等词类观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功能观内部以及功能观和意义论之间争论激烈。
关于汉语词类其他方面的研究,其领域也不断扩展。
本文从研究概况、学者主要观点和争议点等方面入手,以期对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和总结。
标签:现代汉语词类表述功能典型范畴名动包含模式一、新世纪以来汉语词类研究概况词类划分问题一直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大问题,贯穿于整个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过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汉语词类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视野以及研究领域更加开阔。
2000年以来,出版的著作有: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马彪(2002)《词类问题探索》,胡明扬主编(2004)《词类问题考察续集》,邢福义(2004)《词类辩难(修订本)》,徐艳华(2007)《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构建》,袁毓林等人(2009)《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以及袁毓林(2010)《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等。
近十五年来,发表在期刊上的以汉语词类为主题的论文共计172篇,具体涉及内容统计如下表:内容数量词类划分标准研究49小类、次类研究45活用、兼类研究25词类标注研究19词类教学研究8综述及其他262000年以后也有很多关于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专题讨论。
2005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50周年专家座谈会”。
2010年6月,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词类问题。
2011年3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
与会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词类问题大讨论”后的汉语词类研究问题,吸收高名凯词类理论中的合理之处。
《当代英汉词语的认知语义研究》述评摘要:简要介绍了白解红教授的新著《当代英汉词语的认知语义研究》(2009)的主要内容,并对其重点内容进行评述。
关键词:当代英汉词语;认知语义研究;评介《当代英汉词语的认知语义研究》,2009年12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作者白解红教授是我国英语教育专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积极探索者,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作者已经出版了4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本书是她的又一力作,是她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英汉新词语对比研究”(04BYY002)的研究成果。
全书运用认知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从词汇语义研究和构词研究两方面,比较详细地阐释了当代英汉词语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旨在拓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更多地揭示英汉词语的共性与个性,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当代英汉词语产生背后的语义认知发生机制。
本文对全书的内容要点做一述评。
一内容简介全书共九章。
第一章,“词汇研究的认知语言学基础”,讨论和诠释了在认知词汇语义研究中常常使用的原型范畴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以及概念合成理论。
作者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对词义研究的重要文献后指出,认知词汇语义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1)词义的范畴结构及其产生的认知背景;(2)多义词、词义的历时变化及语法化背后的认知机制;(3)对范畴化、认知模型、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等认知机制本身的理论探讨;(4)对词义本质的探讨。
作者发现认知词汇语义学关注的并非对语言内部词义特征做出孤立的解释,而是力图通过词义分析来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与机制。
第二章,“英汉构词方式的认知探析”,分三节分别探讨了英汉构词研究方面的3个问题:(1)英汉两种语言构词方式对比分析;(2)词汇化模式的认知机制;(3)构词法的原型范畴属性。
在第一节中,作者认为英语和汉语拥有7种大致相同的构词方式,即生造、拟声、合成、缩略、转类和拼缀,并逐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英、汉语对比分析讨论。
通过本节的研究,作者得出了3点结论:(1)人类认知的优化原则决定了当代英汉语言中没有任何语音、形态或者结构方面理据的词非常少见,绝大多数新词与语言中的旧词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联系,因而它们的产生及其语义发生机制是可以解释的;(2)尽管人们通常认为英语和汉语是差异巨大的两种语言,但从新词构成过程来看,它们其实存在许多共同点。
本节讨论的7种构词方法都在英汉语的构词法体系中占有大致相同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对现有词素成分进行改造的方法,如复合、派生、转类等;(3)对于英汉两种语言来说,合成法在新词构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性要大于缩略法,这是因为英汉合成构词都是以词素为基础的,是多个词素的合并;而由于这两种语言音节结构完全不同,英语缩略构词删除的往往只是音节单位,与意义无关,而汉语则与之不同,它的每一个音节基本上都是有意义的词素单位,删除任何一个音节就意味着删除了一个意义单位。
在第二节中,作者运用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了英汉词汇化的主要模式和词汇化过程中语义成分构建整体词义的认知机制。
作者认为,词汇化的基本模式是论元结构的赋值与识解,而词汇化的拓展模式则包括类比、隐喻和双关等3种词汇化模式。
作者认为,从认知的视角研究词汇化模式有两个方面的理论意义:其一,词汇化是语言创造性和能产性的集中体现,研究语言中词汇化的认知机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语言的认识;其二,总体而言,认知语言学目前还较少关注词汇化模式和词义建构的心理过程等相关问题,对词汇化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验证相关理论的解释力。
第三节重点讨论了转类构词和合成构词的原型范畴属性。
作者认为,转类构词可进一步分为语法转类、意义转类和形变转类。
语法转类又可细分为完全语法转类与部分语法转类。
词性转用对于转类构词来说并不是一个只能截然两分的特征,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渐进属性。
原型转类即完全语法转类词性转变最为彻底,非原型语法转类(即部分语法转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词性转变的特征,它们在形式保持不变和词性转用等类典型特征方面与原型语法转类之间存在着家族相似性。
部分语法转类的原形词与目的词词性改变的程度决定了它在转类构词范畴中的地位,词性改变的程度越高,与原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越高,在范畴中的原型等级就越高;反之,其原型等级就越低。
例如:(1)Hemanagedtoblanketthebed.(2)Uponhearingthehorrificcrime,thedirectorhelicopteredtothescene.(3)来,咱们民主民主。
例(1)中的“blanket”,从个体名词转类为及物动词,属于典型的转类构词,即完全的语法转类构词。
因为就空间性特征和名词的句法特征而言,个体名词是名词这个语法范畴中的典型成员(专有名词、集体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的典型性则依次递减);而从时间性特征和及物性特征而言,动词表征的是在时间维度上延续一定长度的事件,而一个完整的事件链应该具有施事、动作和受事三个要素,因此,从状态动词、不及物动词到及物动词是一个时间性和及物性逐渐增强的连续等级,其中,及物动词是动词的典型成员。
例(2)中的“helicopter”和例(3)中的“民主”分别是个体名词转类为不及物动词和抽象名词转类为不及物动词,它们的转类过程在空间-时间连续统上跨越的距离就小于原型转类,在范畴中的原型等级依次降低。
对于合成构词的原型范畴属性,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1)揭示词缀、词根以及合成构词法的原型范畴属性;(2)考察各种合成形式及它们在合成构词法中的地位。
作者运用第一、二章中介绍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和确立的研究框架,从第三章至第八章分别对英汉网络、经贸、饮食、科技、文体、情感等6个领域中的大量英汉新词语主要从构词方式、属性特征和认知语义建构机制等三方面展开系统、深入、细致地对比研究,其中不乏精辟独到的论述、精彩的例释。
在第三章中,作者认为,英汉网络新词语代表了当今时代的一种价值取向,或多或少地反映出“黑客”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年青网民反叛传统、追求时尚、刻意创新的心态,以及网络特定的言语环境都在网络语言,特别是在网络词汇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这使得网络词汇的形式和意义突出地表现出“简短”和“新奇”的特征。
作者分析了339个常用英语网络词[12]和228个常用汉语网络词[35]的构词特征,还特别剖析了“blogebrity”、“celeblog”、“黑客”、“红客”、“极客”、“博客”、“维客”、“闪客”等网络新词的建构机制,作者指出“概念整合机制”是网民“创造”网络新词的主要手段,也是网络词汇“简短”、“新奇”特征形成的主要途径[6]。
第四章从英汉经贸新词语的构成、英汉经贸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英汉经贸新词语的认知语义分析和英汉经贸新词语的对比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作者运用概念合成理论,重点对英汉复合、转换、派生、缩略和外借经贸新词语进行了认知语义分析,详细分析了“霸王买卖”、“affinitymarket”、“软着陆”、“dragon”、“热销”、“reinvest”、“国企”、“血拼”、“zaitech”等实例,展现了它们的意义建构机制。
第五章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探讨了英汉饮食新词的共性和个性,特别是饮食类比新词的构成方式、意义及认知语义机制。
作者发现,(1)英汉饮食类比新词的构成方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其类别主要是近似类比、反义类比、色彩类比;差异性只存在极少数的构词中(如,汉语饮食词语中的“洋菜”、“洋饮料”,英语中有一些可以省去中心词而直接用容器词进行类比构词的现象,如“jar一杯啤酒”、“middy一小杯啤酒”、“tinnie一罐啤酒”等);(2)以相似性为基石的饮食类比新词具有明显的概念隐喻特征,隐喻理论对英汉类比新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3)英汉饮食类比新词以隐喻为主要的意义建构方式;(4)用英汉人名地名来命名的饮食词语很少,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在饮食方面求环保、求健康、求长寿的心理,而人名和地名一般不与这种心理相关。
第六章从认知心理和范畴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英汉科技新词语的构成、特征及其异同,并分析了它们的范畴属性及认知语义建构机制。
作者认为,科技词语的范畴化是“充分必要条件”、“家族相似性”以及“原型”等范畴属性共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
符号的象征性、构词要素与词汇形式的“整体-部分”关系以及词汇之间的相似或相关程度是英汉科技新词语拼缀法、缩略法及复合法等构成方式的基础。
汉语的“双音节”特征和英语的“字母符”特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经验导致了英汉科技新词语构词方式的差异。
科技新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和功能等属性是英汉科技新词语意义建构的主要途径。
对科技领域中新事物的属性进行命名、描写,并揭示其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过程是英汉科技新词语建构意义的主要方式。
英汉科技新词语的语义认知是基于科技事物的属性以及属性与现存原型的相似或相关程度,并通过隐喻或转喻投射进行推理思维的心理过程。
第七章主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对英汉文体新词语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同时尝试发现它们在构词方式、社会文化属性、认知语义机制等方面的异同。
作者运用ICM详细分析了英汉复合、派生、缩略和外借文体新词,认为英汉文体新词语的建构过程有着共同的认知机制,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思维特征。
同时,英汉文体新词也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和民族个性,人们对概念转喻的运用也表现出一些差异,比如,英语文体新词语中存在用整个等级链转喻上端/上位等级、用工具转喻动作等概念转喻模式,如paceman(快投手)中的pace(速度/节奏)转喻快速或快节奏,doggy-paddle(转指狗刨式游泳),而在汉语文体新词中则不存在这样的转喻模式。
同时汉语文体新词中存在用材料或组成物质或材料转喻实体、用范畴转喻范畴成员、用动作转喻动作参与者等概念转喻模式,如,“首金”中的“金”作为一种金属材料用来转喻由其组成的事物———金牌;“文化列车”中的“文化”范畴转喻这一范畴中的某类成员,即“文艺表演”;“星探”、“替补”都用来转喻实施该动作的人,但英语文体新词中则不存在这样的转喻模式。
在第八章中,作者首先指出目前关于情感概念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1)在跨语言研究方面,关于英语情感概念的认知研究较多,但尚未有针对情感概念的系统的跨语言研究;(2)缺乏针对英汉情感认知模式的认知阐释,包括认知模式的组成、隐喻和转喻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然后,详细分析比较了英汉词语中表示“愤怒”、“忧/愁”、“惊”、“惧”、“喜/乐”等情感概念的词语,深入探讨了与其相关的认知模式,包括英汉情感隐喻、转喻认知模式的异同,揭示了英汉本族语者情感概念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