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3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语言作为文化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和记录。
新词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语言发展规律。
二、新词语的定义与分类新词语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出现并广泛传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新词汇。
这些新词语的来源广泛,可能是源自网络、影视剧、新闻媒体、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新词语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网络新词语、流行语、方言词汇等。
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与产生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主要包括网络、影视剧、新闻媒体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新词语产生的重要来源。
此外,影视剧、新闻媒体等也是新词语传播的重要渠道。
新词语的产生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热点、文化潮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与网络相关的新词语,如“网红”、“直播”等。
四、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与趋势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更新速度快、语义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等。
这些新词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的趋势。
同时,新词语的流行也受到社会热点、文化潮流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小鲜肉”、“佛系”等流行语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热点和文化潮流密切相关。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趋势表现为:网络化、口语化、情感化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词语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和流行。
同时,口语化趋势明显,许多新词语都是从口语中产生并逐渐普及的。
此外,情感化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新词语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治愈”、“萌”等。
五、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例如,“共享经济”、“绿色发展”等新词语,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而“佛系”、“宅”等新词语,则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近十年汉语旧词新义现象的认知分析旧词新义,旧貌换新颜,汉语中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和把握这种现象,本文试从如下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近十年来,语言学界的专家们围绕汉语旧词新义问题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谓收获颇丰。
但是,无论他们花费多少时间精力来研究这一问题,他们都很难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于是,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旧词新义的诸多表现,并且对汉语中的某些语言现象进行探讨。
第一,旧词新义的频率。
要想准确地说明旧词新义现象,就必须统计它的频率。
“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太难了。
”面对一项浩大的工程,我们经常感到无奈与困惑。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一指标,原因在于:首先,它更具有说服力;其次,它的数据更客观。
“价值”的语义演变比较复杂。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用“价值”来形容东西的质量,现在则用它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事物的意义。
例如,“思想政治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素质。
“价值”一词的新义不仅用法发生了改变,而且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它由原来表示物品的有用性扩大到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
其次,旧词新义频率较高。
根据一些专家的调查,新义项频率最高的前100位词有67个,其中关系型新义项占30个。
它们主要是“以上、以下、左右、中央、前后、总之、特别、总共、全体、以及、除了、就是、加上、之外、所有、直至、甚至、以致、以及、何况、再等等、加之、加上之后、再加上、又等等”,等等。
这样的“老词新义”相当多。
第二,旧词新义的范围。
“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有关教育方面的概念却众说纷纭。
“教育”一词的传统义项就有40多种,这些义项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其中最基本的有六种。
旧词新义指“接受教育,或为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使知识广博”、“通过学习而增长才干”等。
当今,“教育”这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很宽泛的词语,可以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还可以指一般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等等。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一、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汉语外来词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外来词的界定、分类、来源、特点、影响等。
在界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与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标准,外来词可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形译词等多种类型。
在来源方面,现代汉语外来词主要来自于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世界主要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汇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在研究特点上,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学者们注重对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讨外来词在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揭示了外来词在人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
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文化的多元性。
外来词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汉语的纯洁性受到挑战,因此需要在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综观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如加强对外来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探索外来词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等。
还需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推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 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与影响外来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显著,影响也日益深远。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本文介绍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汉语词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解决词类研究中的不足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和努力。
重点讨论了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含”模式,认为这一理论是迄今為止能解释汉语词类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认为该理论为今后的词类研究甚至整个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标签:汉语词类名物化名动包含一、引言汉语词类体系的构建始自《马氏文通》,一百多年来,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一直贯穿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个历史,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王力(1985:11-18)、吕叔湘(1979:40-53;1982:16-27)、高名凯(1953;1986:65)、朱德熙(1982:37-54)、陆俭明(2013)等众多学者为汉语词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尽管如此,在词类研究中我们始终面临两个难以摆脱的困境:第一,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胡明扬,1995);第二,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中心扩展规约”,满足“中心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沈家煊,2007、2009)。
为了解决汉语词类研究的上述两大困境,学界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尤其是沈家煊(2007,2009,2010a,2010b,2012a,2012b,2013)通过一系列论文提出了“名动包含”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为处于两大困境之中的学者们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对一直在传统观念之下亦步亦趋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下文将回顾汉语词类研究从初创到深入发展的概况,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其中重点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尤其是沈家煊的“名动包含”模式。
二、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一)“词类”的提出汉语词类研究肇始于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
作者马建忠(1983:19)首先根据意义划分出了实字和虚字两个大类。
《文通》指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汉语词类研究述评(一)引言关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性,龙果夫教授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
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
”正是基于这一点,又由于汉语自身特点的原因,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
从《马氏文通》至今,虽几经反复,犹未有定论,大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
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方便,我们把自《马氏文通》以来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加以搜集、整理,并对此作一个简单的评述。
为了叙述得清楚、透彻些,在此不妨也把古人的一些有关认识附录在前。
东鳞西爪,多有不足之处,冀读者笑正。
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述评1898年的《马氏文通》揭开了汉语语法学的序幕。
但是,对汉语语法现象的研究则是古已有之,而其中研究最多、取得的成绩最大的无疑是对汉语词的研究。
从汉代开始,我国就有了对“语助”的研究。
此后直至清代,历代都有人对汉语词的一些现象及其特性加以描述和说明,诸如“实字、虚字”说,“死字、活字”说,“叹辞”说等等,多散见于一些私人学术著作和笔记中。
元代(一说明万历20年),我国出现了一部专门论述汉语虚字的著作--卢以纬的《助语辞》第一次对汉语虚词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
当然,这种研究多从表义、释义出发,很少涉及语法功能。
清代是我国古代对词类研究的集大成时期。
清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前人未加留意的词的类别概念。
如王筠《说文句读》中的“动字、静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问辞”说,其他像“称代辞”、“形容辞”、“指辞”、“设辞”这些称谓也都出于清人之口。
对前人已有研究的现象,清人又加以进一步的细致研究,扩大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王鸣昌的《辨字诀》在南宋张炎等提出“实、虚字”之说后,又进一步把虚字分为起语辞、接语辞、转语辞、衬语辞、束语辞、叹语辞、歇语辞等七类。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第一篇: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第一章词和词汇第一节什么是词第一节主要是讲什么是词。
对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有相对固定的语音形式和适度词长的能独立运用的语音单位。
第二节是讲词的离散性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前苏联学者彼施考夫斯基,之后就是斯米尔尼兹基。
第二部分是关于如何区分词和语素。
语素,一般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
关于词和语素的区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词是可以在语言片段中单独出现或独立运用的一种语言单位词在句子层面具有离散性;而语素则不能独立运用于语言片段中,语素的离散性是属于词汇层面——发生在词的内部,而不是句子层面的。
第三部分是如何区分词和短语。
词一般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不可扩展性以及适度的词长等特征,而短语则一般不具街这些特征。
关于不可扩展性,陆志韦先生提出了“扩展法”但并非万能的。
第三节词位和词位变体一,词位的含义:一个词项可以是一个间,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其中“等于一个词的词项叫词位。
如“成语就是一种特殊的词位”,“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词项”则叫“超词位,如“打长工”。
词位”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表明了是一个可能包含有不同变异状态的、统合的单位。
”二、讲词位变体。
关于词位变体有四种情形:1.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异会形成词位变体。
其中一种变异是由异读引起的,如:露[lòu] ——露[lù]结[jiē]——结[jié];另一种变异是由变调引起的:不(bú)——不bù。
有些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异后,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词位的词位,而非间位变体。
如:倒[dǎo]——倒[dào]。
还有儿化现象,如:唱片一唱片儿,中间一中间儿2.。
词的书写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变体。
如:绝招一绝着,龟裂一皲裂。
3.词的语法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词位变体。
有些同伴随语法意义的变化的还有词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的变化,如:1.好[hǎo]2.好[hào]。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作为中国的主流语言,汉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许多新词语。
这些新词语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因此,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事件和事物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新词语。
例如,“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
2. 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许多新词语。
如“区块链”、“元宇宙”等与科技相关的词汇。
3. 文化交流: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一些外来词汇逐渐融入汉语,如“咖啡”、“摇滚”等。
4. 网民创造:网络的发展为网民提供了创造新词语的平台,如“网红”、“佛系”等网络流行语。
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当代汉语新词语具有以下特点:1. 简洁明了:新词语往往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意思,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 创新性强:新词语的创造往往具有创新性,反映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 地域性:新词语往往具有地域性特点,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
4. 网络化:网络的发展使得新词语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扩大。
四、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影响当代汉语新词语对语言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丰富了汉语词汇:新词语的涌现丰富了汉语词汇,为表达新的概念和事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反映了社会变化:新词语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通过研究新词语,可以了解社会的动态和趋势。
3. 促进了文化交流:新词语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文化的多样性。
4. 影响了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新词语的使用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五、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未来发展趋势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继续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新词语涌现,丰富汉语词汇。
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十五年来,学者们通过著作、论文、专题会议等形式对汉语词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功能观、“包含模式”论、意义论等词类观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功能观内部以及功能观和意义论之间争论激烈。
关于汉语词类其他方面的研究,其领域也不断扩展。
本文从研究概况、学者主要观点和争议点等方面入手,以期对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和总结。
标签:现代汉语词类表述功能典型范畴名动包含模式一、新世纪以来汉语词类研究概况词类划分问题一直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大问题,贯穿于整个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过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汉语词类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视野以及研究领域更加开阔。
2000年以来,出版的著作有: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马彪(2002)《词类问题探索》,胡明扬主编(2004)《词类问题考察续集》,邢福义(2004)《词类辩难(修订本)》,徐艳华(2007)《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构建》,袁毓林等人(2009)《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以及袁毓林(2010)《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等。
近十五年来,发表在期刊上的以汉语词类为主题的论文共计172篇,具体涉及内容统计如下表:内容数量词类划分标准研究49小类、次类研究45活用、兼类研究25词类标注研究19词类教学研究8综述及其他262000年以后也有很多关于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专题讨论。
2005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50周年专家座谈会”。
2010年6月,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词类问题。
2011年3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
与会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词类问题大讨论”后的汉语词类研究问题,吸收高名凯词类理论中的合理之处。
龙源期刊网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作者:赵凤娇
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12期
摘; 要: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和《语言教学与研究》中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视角出发,回顾、总结和反思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期为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词法构词;词汇化;词类
一、引言
汉语词汇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相比于语法学和语音学形成较晚,经过中国学者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词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不断充实,研究理念、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多个分支领域都得到长足发展。
尽管汉语词汇学研究已经成果丰硕,但作为新兴学科,该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汉语词汇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态势,我们还需要总结和反思近些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概况。
按照词语的产生原因和过程,汉语合成词大致可分为两类:词法构词和词汇化成词。
前者指直接创造产生的合成词;后者指非词结构经过历时演变而产生的合成词。
前者注重共时层面的分析,后者关注历时层面的考察。
近十年来,词法构词和词汇化研究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此外,现代汉语词汇分类体系虽已建立,但其内部的具体分类以及一些词语的归类问题还存在一定争议,近年来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以近十年来《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和《语言教学与研究》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拟从词法构词、词汇化和词类划分三个方面,评述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词法构词
词法研究包括造词法和构词法的研究,这里主要指构词法的研究,包括对构词成分、词语结构关系、构词理据等的研究。
从研究理路上看,词法研究可分为两种:一是从结构出发、兼顾结构成分,即词语结构形式层面的研究;二是从结构成分出发、兼顾结构关系,从语法—语义的角度全面考察词语的形义特点。
纵观近十年来的研究情况,我们发现第二种方法在汉语词汇研究中比较普遍。
根据词汇研究对象,本文将从合成词、语汇、新词语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的词法研究进行综述。
(一)合成词的词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