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谈谈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赵彦青2008155102 【摘要】新词新语是语言中重要的现象之一,其中必然存在着不合乎汉语语法的词汇和结构,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新词新语的来源,分析了新词新语规范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新词新语;来源;规范原则;规范策略新时期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速发展,语言生活中的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地像潮水般地涌来,关于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词新语的来源、规范原则、规范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了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
一、新词新语的主要来源1、网络语言这类词语大多来自青年一代,他们学习工作紧张,压力大,在寻找发泄、放松情绪的同时,就想到了创新词语的产生。
例如:“顶”、“伤不起”、“我爸是李刚”、“小月月”、“给力”、“LZ”等等,还有一些表情符号,“xc== 呕”、“--<-<-<@ 送你一朵玫瑰花”、“<※花束”等;另外是一些数字词“88”、“886”、“94”、“84”等,字母词“PLMM”、“3X”、“QQ”等。
2、外来词对外开放以来,随着与国外联系的日益频繁,汉语也不断地从外族语言中吸收有生命力的成分来丰富自己。
例如:血拼(shopping)、拷贝(copy)、瑜伽(yoga)、托福(TOEFL)、OL(office lady)女白领、DIY(do it by yourself)手工、DJ(disc jokey)、聊QQ、U 盘、T恤、小case等等。
3、方言词普通话词汇与方言词汇是相互对立、相辅相成的,不断地从各种方言词汇中吸收有生命力的成分,普通话词汇才能不断丰富,例如:北京方言:宰人、妞儿、侃、托儿、悠着点儿、倒爷、富婆等社会生活语:极品、撞衫、小长假、钉子户、闺蜜、伪娘、宅女等4、缩略词对词语进行简化、缩略,不仅可以使语言经济简练,而且可以使人们的语言交际更加便利,所以缩略语在现代汉语新词构造中得到广泛运用。
例如:“三限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的总称;再如:网银—网上银行、福彩—福利彩票、物业管理-物业等。
新词新语规范化探究发表时间:2017-07-06T09:54:21.29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3月作者:谢颖菁[导读] 新词新语的品味包括思想情趣、新颖程度、表现力, 以及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度等。
[3]品味低的新词新语是不能进入共同语的。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的不断探索,新词新语逐渐增多。
新词新语要想在人们的交际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就必须进行规范,我们要使语言文字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规范,并建立起更加规范的语言文字系统,让民族共同语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更好地完善自己。
关键词:新词新语;分类;规范化新词新语在语言中具有能够反映社会新事物的特点,新词新语是新时期以来语言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它包括规范的新词新语和不规范的新词新语。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一直在飞速地发展。
社会的发展使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相应地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词汇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不断涌现出大量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具备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特点。
有些新词新语由一般词汇变成了基本词汇。
正因为基本词汇的来源是新词新语,所以我们要对新词新语作有效地规范。
一、新词新语的界定新词新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新”。
对新词新语的界定长期以来成为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对于新词新语的界定有很多种说法,有对新词新语进行时间范围上的界定、形式内容上的界定等等。
新词新语的“新”包括两方面:一是时间上的“新”,二是形式内容上的新。
首先新词新语在时间上要“新”。
即新词语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如果太长则不能称为新词语。
对新词新语进行时间范围的界定指在时间上词语是否是新的。
关于新词语时间取舍的看法,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才得出的。
直至2003年,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才明确提出,词典收集新词新语要以1978年以来的为宜。
比如“红卫兵”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它就不属于新词语。
第3期No.3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2006年6月J une 2006 收稿日期:2005-12-10 作者简介:潘勇(1978-),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语言教学研究。
新词新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潘 勇 陈云香(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摘 要:文章对新词新语的界定问题,旧词产生新义算不算新词语的问题,字母构成、数字构成算不算词的问题,新词新语应用中的特殊语法现象问题,多音节词和缩略词的同步滋生以及缩略词与原词语结构的不等同性问题以及新词新语的规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新词新语;界定;旧词新义;字母/数字构成;语法现象;多音/缩略;结构不等同;规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6)03-0077-04Consideration of N eology and N eologismPAN Y ong CHEN Yun 2xiang(School of L iterature ,S ichuan Norm al U niversity ,Chengdu ,S ichuan ,610068)Abstract :This article primarily touches upon following problems :the definition of neology and neologism ,whether neology de 2riving from father words and those com posed of letters and number could be defined as new words ,the s pecial syntax in applying neol 2ogy and neologism ,the problem of polyphony words πsimultaneity with breviary words.Also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discuss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eviary words and father words and the criterion for neology and neologism.K ey w ords :neology and neologism ;definition ;neology derived from father words ;letters and number structure ;s yntax phe 2nomenon ;polyphony and abbreviation ;structural difference ;criterion 在语言各要素中,词汇变化得最快。
浅谈网络新闻用语的规范化问题网络的出现,为大众创造了一个绝好的表达空间。
同时,外来的新闻文化产品在网上传播,潜移默化地对国内民众现行的生活方式、社会心态及行为模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新闻用语的规范化目前更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网络新闻用语的现状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尽管其已具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多数网络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两者的根本属性依然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新闻的采写手段、发布途径、受众对新闻在道德上的要求及评价标准等方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新闻用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用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因而传统媒体新闻用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在网络上也可见一斑。
再加上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其不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从标题上来看,网络新闻的最大特点是非线性编辑,这种新闻表现方式使受众最先看到的是新闻的标题,标题引人与否就直接决定其内容被访问率的高低。
故新闻标题的制作不仅要引起受众的注意,还要可被用来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
而从眼下的情况看,为了引人注意,有些新闻标题有华而不实之感、哗众取宠之嫌;在选词上欠考虑,标题用语不慎,可能使受众对网络新闻产生不信任感,严重的可能导致信息处理、检索等环节的紊乱。
从导语上来看,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极少规范导语,或者有时根本就不用导语。
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对新闻原创性的追逐而忽略了对导语的制作。
特别是有些商业网站上的滚动新闻,偶尔出现导语,但很不规范,有时导语要比正文还长!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速度是达到了,但对导语用语的要求却也被迫降低了。
“永远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这个新闻写作要求在网络新闻中未能真正体现。
从文风上来看,中国新闻报道,包括近年网络新闻在遣词造句上仍时有出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报道的文风――“宣传化”的印记。
虽然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兼收并蓄了国外一些轻松明快的报道方式,在用语上也大胆了许多,但宣传化的用语本身就脱离了信息时代大部分受众的接纳基础,更易产生网络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流行的新词新语及其规范化》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日益快速的变化和更新,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新词新语逐渐涌现并流行起来,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本文试从新词新语的界定、来源及其规范化原则等几个方面论述新词新语及其规范化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词新语;规范化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伴随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们意识文化形态的不断更新,大量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逐渐涌现。
语言折射社会发展的轨迹,因此作为社会一面镜子的语言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大量新词新语如洪流般涌现,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得以广泛接受和使用,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新词新语的界定及来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都会出现一些反映当时事物与现象的词语,这些词语在当时特定的阶段都曾被列入新词新语行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逐渐变化,一些当时的新兴词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甚至消失,也有些后来成为普通词语。
那么,如何界定新词新语呢。
所谓新词新语,也叫“新生代词语”或“新新词语”,是指近年来产生的能够反映新时期、新观念及新事物的词语。
最早观察分析新词新语的吕叔湘、陈原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新词新语既包括不久之前产生,其含义、色彩和表现形式都给人们以新颖感的那种词语,也包括旧有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
”因此,我们可以把新词新语理解成为在最近几年到十几年之间产生的能够反映新时期、新观念及新事物的词语。
新词新语的来源很广泛,基本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外借词改革开放30以来,随着我国国内与国外联系的日益频繁,汉语也在不断地从外族语言中吸收有生命力的成分来丰富自己。
例如:克隆、托福、卡通等等。
以往借用外来词语,大体分为意译(如“人权(humanright)”、“软饮料(softdrink)”、音译(如“克隆(clone)”、“伊妹儿(e-mail)”)、音译兼意译(如“因特网(inter)”、“迷你裙(miniskirt)”、“t恤衫(tshirt)”)几类。
新词语规范问题的研究本文着重讨论了新词语规范的有关问题,以为应以“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为指导思想,以“约定俗成,逐渐规范”为基本原则来指导新词语的规范,并就“新词语规范存在的四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新词语规范指导思想规范原则新词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但是,在其数量猛增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加以规范。
近五年来,对新词语规范问题的研究一直也没有停止过,在收集的研究新词语的44篇文章中有10篇(占23%)是有关新词语规范问题的。
可见新词语的规范问题是很突出的。
下面我们综合一些论著的观点,对新词语的规范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词语规范的指导思想在新词语的规范中要正视社会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结构等方面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现实及发展趋势,承认词语结构内部的纷繁复杂局面。
针对新词语纷繁复杂的状况,不少学者像洪舒、王希杰、郭熙等都提出了规范的层次性观点。
与规范的层次性相联系的就是要充分认识语言中大量存在的中介状态,周洪波、张德鑫、王建华、袁国霖等学者都承认并允许“中介词语”的存在。
他们所谓的“中介词语”是指那些新生词语或新的用法刚出现时不被人们理解或认可、甚至反感,但是经过群众和时间的考验,这些初显的新生词语中,有的得到认可,并最终收入权威的辞书字典中,有的则被淘汰。
对于这种暂定处于“规范”和“非规范”之间新生的过渡性词语,我们主张不要急于否定、排斥。
既然词语规范有层次性,规范时就不能采取“一刀切”。
既然词语的出现和发展有中间地带,有中介词语,那么词语的规范就不能“非此即彼”,“不是规范就是不规范”。
规范要兼顾语言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要有开放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
我们提倡规范要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同时规范也应是柔性的、积极的。
语言规范的出发点是为应用而规范,决不是为规范而规范。
“语言规范也能脱离语言应用的实际,也不能脱离语言发的实际。
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这是语言规范必须尊重遵循的原则;源自语言实践,服务语言实践,这是语言规范的既定方针。
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述评
【作者简介】: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注:课题组成员:于根
新时期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速发展,语言生活中的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地像潮水般地涌来。
关注词汇的新变化,研究新词新语新用法,也随之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研究新词新语的论文多篇、专著部、工具书
多部。
这些论著涉及到新词新语研究的方方面面,但核心问题则是对新词新语的态度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新词新语。
于是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就很自然地突现了出来。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论著的观点对新词新语规范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简要的述评。
一关于新词新语规范的指导思想在新词新语的规范中要正视社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结构等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现实及发展趋势,承认语言词语结构内部的纷繁复杂局面。
针对词语纷繁复杂的状况,不少作者都提出了规范的层次性的观点。
(注:参见洪舒()、王希杰()、郭熙()文章。
)与规范的层次性相联系的就是要充分认识语言中大量存在的中介状态,承认并允许“中介词语”的存在。
(注:参见周洪波()、张德鑫()、王建华、袁国霏()文章。
)所谓“中介词语”,是指那些新生词语或新的用法刚出现时不为人们理解和认可,甚至反感,但经由群众和时间的考验,这些初显的新生词语中,有的得到约定俗成,并被最终收入权威辞书;有的则被自然淘汰。
对这种暂定处于“规范词”和“非规范词”之间新生的过渡性词语不要急于否定、排斥。
既然词语规范有层次性,规范时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既然词语的出现和发展有中间地带,有中介词语,那么词语的规范就不能“非此即彼”,“不是规范就是不规范”。
于根元()对于规范的层次性和规范的中介状态进行过论述,提出了“规范度”的概念。
规范度指的不仅仅是意思表达到了,还有品位、交际度的要求。
品位高、交际度高的,规范度也就高。
对于新词新义,吕叔湘()提出:“与其失之于严,无宁失之于宽。
”陈章太()认为,对普通话词汇进行规范,应当确立求实、辩证两个观点,即“宽容对待”和“重视动态”。
面对如此复杂、灵活、多变的词汇,进行普通话词汇规范时,如果缺乏上述两个观点,是难以做好的。
顾设()也认为:“我们在考虑语言规范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实践的需要,又要照顾到实践的可能。
这就要求语言规范工作要有一点宽容精神。
”这种宽容精神表现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要尽可能地承认,不要使规范化和现实语言生活脱节。
.语言运用牵涉到诸多方面,相当复杂,不同的文化层次、交际目的和表现方式,都可能形成各自的特点,有时不免要违反或突破现行规范。
对其中某些被视为不规范的用法,应该有一点宽容精神。
.要尊重语言规律,但不能过于拘泥。
语言规律不能将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概括无余,对有些语言事实不要匆忙下结论,可以留待实践去检验。
李明()认为对于新词语不要忙于下结论,应该宽松一些。
宽容精神有助于促进语言的丰富,增强语言的活力,有利于语言词汇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新词新语规范的原则陈章太()提出了普通话词汇规范的“约定俗成,逐渐规范” 原则。
这个原则也适用于新词新语的规范。
他说:“约定俗成”不等同于“自然形成”,把它解释为“既约定又俗成”似无不妥。
“约定”离不开“俗成”,“俗成”不能没有“约定”。
张志毅、张庆云()提出了“词竞众择,适者生存”的总原则。
所谓“词竞”是词语以其词形、结构(含内部形式)、语音、语义、语用等价值条件,跟并行词语、对应词语或相关词语竞争。
所谓“众择”,即广大群众根据交际表达的需要,在词语扩散进程中,选择价值渐大的词语,形成一个或一类词使用的趋势。
语言中最高的权威就是众人的习惯和规律。
违者消亡,适者生存。
专家的任务,是观察描写习惯,发现趋势(趋势预示着、隐含着规律),总结完善规范标准,选择约定俗成的流行形式,引导语言活动,优化交际效能。
陈光磊()认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工作者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展开语文评议,对词汇现象提出意见,提供理据,对语汇使用作评判,引起社会的关注。
而规定的确定和通过,最后还在于人们能否实践于社会语文生活中。
如果认为语言学家制定规范,群众遵守规范,这恐怕是把词汇规范化看得比较片面、比较简单了。
在总原则的指导下,不少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运用的原则。
王铁琨()提出的细则是:.必要性原则。
新词新语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出于交际表达的需要。
.明确性原则。
创造新词需要表义明确,明白易懂。
.高效率原则。
用少量的语言符号传递较多的信息量。
.普遍性原则。
指人民群众对新词语接受和使用的普遍程度。
姚汉铭()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规范化的新词语,必须符合下列原则:.填空性原则。
原有的普通话词汇中并无这样的词语,由于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必须有表达它的词语,否则就会引起交际的空白。
这相当于王铁琨文中的必要性原则。
.明确性原则。
.效率性原则。
与王铁琨文中的、两原则基本一样。
.互补性原则。
与原有词语等义的新词语,意义用法一样,具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和特殊风格,在语用、色彩等方面产生了互补性。
语言运用也是一定的文化、风俗和习惯的行为表现,作为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人,创造和使用词语也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所以词语的规范就要考虑到社会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徐幼军()论述人们创造使用新词语新用法时表现出求新心理,求雅心理和类推心理。
徐颂列()在论述词语规范的原则时,还论及了地域文化。
有人曾把“用的时间长用的人多作为新词语规范的总的标准”。
于根元()提出不同看法。
因为任何新的好的语言现象,刚出现时用的人不多,用的时间短,如果都不认为是规范的,那么这些新词语出现的意义何在?我们整理和研究的意义何在?所以不能以此为标准。
三生造词问题和缩略语的规范问题 .生造词问题生造词问题是新词语规范的核心问题。
年,郑奠()认为:生造词是模仿汉语一般构词格式造成的,但它显得很别扭,有时词义很不明确。
沈怀兴()也认为:生造词就是语言运用中通过任意拼凑语词而成的表义不明确、不为人们所理解的词。
表义是否明确、是否为人们所理解成为新词语和生造词的分水岭。
关于新词语和生造词的判定标准,侯敏()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她指出:在社会交际中是否确实需要,是衡量一个新出现的词语是新词还是生造词的第一条标准,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这里包括表义的需要、经济的需要和修辞的需要。
此外,词语本身是否具备表义明晰准确、构词合乎规律、语音上没有混淆可能这些条件,是衡量新词还是生造词的第二条标准。
这两条标准中,社会交际是否需要这一标准是第一层次上的,看一个新出现的词语是不是新词,首先要用这条标准去衡量。
如果它不属于三种需要的任何一种,那就没有用第二条标准去衡量的价值了。
马上可以确定它为生造而加以淘汰。
如果这一条满足了,再用第二条标准去衡量,如果合乎条件,就是一个合格的新词。
如果不符合第二条标准中的某一项,可视情况分别处理:不是特别需要的,则淘汰;需要而又可以改造的,则加以改造;特别需要而一时又不好改造的,允许它保留一段时间,一旦有了更合乎标准的词形出现就会取而代之。
章一鸣()认为:是新造词还是生造词,不能凭主观臆断,而要看社会实践,要由社会习惯来作鉴定。
大家认可的,通行的,便是合法的;大家摇头的,不通行的,便是“非法的”。
于根元()认为在好的和生造的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简单地分为好的、规范、生造,本来就有欠缺。
他提出了“品位”和“规范度”概念,规范度太低的,就差不多是生造了。
孙曼均()在研究了有关生造词的文章之后,对生造词问题提出了质疑。
所谓的生造词与新词语不仅外表相似,而且它们之间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和明确的界线。
判定一个新出现的词是生造词还是新词,根据以往生造词的定义是无法区分的。
这说明我们有关生造词的认识并没有反映出它所表示的那一类语言现象的本质特点。
从理论上说,新词语就包括生造词,生造词实际上也是新词语,是新词语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只不过是一个不太健全的成员而已。
它们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关系。
我们应该承认并允许在造得好和造得不好的词语之间存在空间,每个词语在规范的程度上存在不同的差异,人们对新词语的接受也存在一个过程。
对新出现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