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设计法优化小半夏加茯苓汤效用组分配比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4.08 KB
- 文档页数:3
小半夏加茯苓颗粒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癌症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热点问题,患者的数量和死亡率不断攀升。
萎缩以及丧失自我控制等疾病是现在许多癌症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寻找有效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前医学界的热门研究方向。
小半夏加茯苓颗粒是一种具有传统中医特点的药物,被广泛使用于肝癌、食道癌、肺癌和胰腺癌等各种肿瘤疗法中。
然而,其抗癌机制目前仍未被彻底阐明。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小半夏加茯苓颗粒的体外抑瘤作用,为开发新型抗癌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目的本文将探究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人胃癌细胞MGC-803、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体外抑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将人肝癌细胞、人胃癌细胞、人结肠癌细胞分别暴露在不同浓度的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处理和常规药物处理下。
然后以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和抑制率,Western blot法分析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对细胞凋亡和程序性死亡的影响。
2. 实验程序1) 培养并分离实验细胞2) 将细胞分别筛选成相同数量的细胞并放入96孔板中3) 添加不同浓度的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处理和常规药物处理的培养基后,将细胞孵化入孔板72小时4) 按照MTT方法进行细胞的活力和抑制率分析5) Western blot法分析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对细胞凋亡和程序性死亡的影响四、进度计划研究内容起始日期完成日期根据文献复习和实验设计,制订研究方案2022年3月2022年4月购买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2022年4月2022年5月培养实验细胞及进行实验操作2022年5月2022年10月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总结2022年10月2022年11月撰写实验报告2022年11月2022年12月五、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探究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对人肝癌细胞、人胃癌细胞和人结肠癌细胞体外抑瘤作用的机制。
通过本研究,为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卒[1]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金匮痰饮:30)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注释:[1]卒:通猝,即突然;卒,亦作新病。
【功效配伍】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水蠲饮,降逆止呕。
本方即小半夏汤加茯苓组成。
方中半夏和胃降逆;生姜辛散饮邪;茯苓淡渗利水降逆,引领水饮下行,从小便而解。
诸药合用,降逆利饮功能见长。
上三味,水煮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胃寒饮逆证。
症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头眩,心悸。
本证卒呕吐,心下痞满,为饮停于胃,上逆于膈间,胃膈之气俱逆;头眩,为浊阴上蒙清窍;心悸,为水饮上凌于心。
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水蠲饮,降逆止呕。
【原文】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1],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金匮痰饮:41)注释:[1]饮家:指水饮久停。
家,即久病。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饮家呕吐。
饮家先渴后呕,是久有水饮停留心下,脾胃运化失常,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渴而饮水过多,脾不及运化,水饮更盛,胃失和降,饮邪上逆,故继见呕吐。
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蠲利水饮。
【用方思路】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呕强于小半夏汤,加茯苓即增强降饮、利饮、引饮下行的作用。
【医案举例】王子德医案:格桑某,女,30岁,牧民。
患者饮食生冷诱发胃脘痛。
1973年9月12日来诊。
症见:胃脘痛,打呃,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时喜温熨按,腹胀,食欲减退,吞酸嗳气,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微沉紧。
此为过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不振,寒邪犯胃所致。
治宜温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
处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40g(先煎半小时),茯苓30g,生姜30g。
二诊:服药4剂后,诸症全部消失而愈。
为巩固疗效,继服2剂,病情稳定,追访5年未复发。
[王子德.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运用探讨.四川中医,1983,(2):25.]。
小半夏加茯苓汤颗粒剂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内容提要:在干燥器内分别配置不同浓度的饱和盐溶液,于恒温箱内制成不同相对湿度的环境,测定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临界相对湿度,绘制吸湿平衡图,结果表明: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临界相对湿度为79?5%。
关键词: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临界相对湿度小半夏加茯苓汤来源《金匮要略方论》。
全方由半夏、生姜、茯苓组成,该方广泛用于内科急诊呕吐、妊娠呕吐、眩晕呕吐等,止吐效果甚佳,未见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是我校制剂教研室在小半夏加茯苓汤基础上改型而成,该颗粒剂具备了汤剂的药效综合、易吸收、显效快的特点,又具有成药易贮存、易携带、易服用、质量标准容易控制等优点,为寻求合理的存贮条件,我们测定了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吸湿曲线,现报道如下:1实验材料小半夏加茯苓颗粒由我院制剂教研室提供,外观形状黄白色,干燥,粒度大小为20~4 0目,颗粒均匀一致,溶化性、水分符合《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
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实验方法及结果取9个玻璃干燥器,配置一系列不同相对湿度盐(RH%)的饱和溶液,具体饱和盐溶液的种类、温度的设定见表1(为保证盐溶液饱和,干燥器底部应有过量的盐存在),密闭后置于恒温箱中经24h即得相应的恒温恒湿环境。
取一带盖的磨口称量瓶,先称其重量,然后称取样品2g于称量瓶中置于干燥器中,在不同时间连续测定样品重量(称量瓶从干燥器取出时加盖,用减量法算得平衡吸湿量),直至样品平衡吸湿量不再变化,结果见表1,并由表1绘制相应的吸湿平衡图。
表1 平衡吸湿量表从表1可以看出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为79.5%。
3讨论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大于药物本身所产生的饱和水蒸气分压时,则发生吸湿。
在一定的温度下,随环境相对湿度不断提高,药物吸湿量也不断增高,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表面积较大,加之颗粒中含有较多的浸膏、糖粉、糊精,这些成分的吸湿性较强,使中药颗粒剂容易吸潮,从而影响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小半夏汤不同配伍比例抗呕吐作用实验研究钱秋海;陈文辉;岳旺;钱卫斌;郭春芳;吴文广【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年(卷),期】2012(31)3【摘要】目的:通过对小半夏汤多种药物配伍比例抗呕吐作用的观察,确定小半夏汤的最佳药物配伍比例。
方法 :将水貂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恩丹西酮对照组、小半夏汤(生姜∶半夏)1∶2组、小半夏汤1∶1组、小半夏汤8∶5组,经治疗药物预处理30 min后予顺铂7.5 mg/kg腹腔注射,观察水貂在给顺铂后6 h内的呕吐反应,记录呕吐潜伏期、干呕、呕吐次数。
结果:小半夏汤各药物配伍比例均可以抑制顺铂诱导的水貂呕吐反应,其中以生姜、半夏配比为8∶5的小半夏汤组抗呕吐作用最强。
结论:在本实验中,小半夏汤的药物配伍比例(生姜∶半夏)8∶5是其最佳配伍比例,止呕效果最明显。
【总页数】2页(P194-195)【关键词】小半夏汤;配伍比例;水貂;呕吐【作者】钱秋海;陈文辉;岳旺;钱卫斌;郭春芳;吴文广【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禹城市人民医院;肥城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63.12【相关文献】1.配伍组分、配伍比例对芍药甘草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影响 [J], 朱广伟;张贵君;汪萌2.芍药甘草汤不同配伍比例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J], 郑富超;郑秀丽;郭玉成;计小清3.小半夏加茯苓汤对家兔实验性呕吐作用的研究 [J], 许红;邱德文4.生川乌与不同比例生半夏配伍镇痛作用研究 [J], 杨慧波;许柳;张树峰;佟继铭5.半夏不同炮制品在小半夏汤中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作用的对比研究 [J], 李震;陈贞月;宋小莉;刘慧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半夏加茯苓汤止吐作用的实验研究
隋艳华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用传统分认的致吐剂--硫酸铜灌胃及静脉注射制作呕吐动物模型^[1],观察小半夏加茯苓汤灌胃给药防治硫酸酮致吐的作用,发现小半夏加茯苓汤能对抗硫酸铜引起的呕吐,并发现小半夏加茯苓汤能使小鼠小肠蠕动作用减慢及中枢镇静作用加强。
同时发现小半夏加茯苓汤能对抗顺氨氯铂兴奋胃肠平滑肌的作用,使骨肠平滑肌运动频率减慢、强度减弱;使肠平滑肌强直收缩次数及呕吐次数明显减少,使肠平滑肌肌电活动频率、峰电位数和峰电位强
【总页数】1页(P26)
【作者】隋艳华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贵阳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10.5
【相关文献】
1.均匀设计法优化小半夏加茯苓汤效用组分配比实验研究 [J], 陈倩;杨长福;韦佳;何前松;冯泳
2.小半夏加茯苓汤及其拆方止吐药效的对比性研究 [J], 冯泳;刘文;李江;邱德文;张新凤;陈洪权
3.小半夏加茯苓汤止吐作用的文献研究 [J], 冯泳;邱德文
4.小半夏加茯苓汤的无机元素与治疗作用关系的实验研究 [J], 冯泳
5.小半夏加茯苓汤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J], 蔡琨;冯泳;何前松;刘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均匀设计法优化小半夏加茯苓汤效用组分配比实验研究目的:应用均匀设计方法优化小半夏加茯苓汤效用组分的配比。
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按照均匀设计要求给予不同配比的半夏生物碱、茯苓多糖及姜辣素。
连续给药10d后,次日处死。
运用均匀设计方法,以瘤重为疗效指标,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最优配比后,另增原方汤剂组、顺铂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各一组,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给药10d后,次日处死。
计算抑瘤率,检测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对最优配比组方疗效进行验证。
结果:由均匀设计方法得到瘤重回归方程(y=0556+006A+2091B-0271C,r=0079),其中当组方中茯苓多糖为0005mg、姜辣素为0195mg时瘤重最低。
最优配比组方可反映原方汤剂的疗效,对移植瘤的生长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P<001);同时与顺铂组相比,可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清中TNF-α、IL-2的浓度(P<001)。
结论:经过均匀设计法确定小半夏加茯苓汤的效用组分用量的优化配比,组方体现了一定的肿瘤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便于对该方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望用于肿瘤放化疗的辅助及预后治疗。
标签: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物碱;茯苓多糖;姜辣素;均匀设计小半夏加茯苓汤是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的止呕名方,临床配合西医学的化疗、放疗及药物的治疗,增强抗肿瘤的作用,减轻其他疗法的副作用,具有极大的临床实用推广价值。
观察42例患者,发现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所致呕吐时在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方面的有效率均高于甲氧氯普胺对照组,且与甲氧氯普胺有协同作用[1]。
本课题组前期观察小半夏加茯苓颗粒所致家鸽呕吐次数,延长呕吐潜伏期,使每次发生呕吐的频率降低[2]。
此外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小半夏加茯苓颗粒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发现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肝癌SMMC-7721 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
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半夏加茯苓汤抗肿瘤效用组分及其配伍[4],本研究选取半夏生物碱、姜辣素、茯苓多糖三种组分,应用均匀设计,以H22荷瘤小鼠为研究模型,选择出抑瘤效果最好的组方配比并对其疗效进行验证,为该方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4.22周至1月,针刺介入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邵明璐[22]将45例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按发病时期分为3组,A 组为发病后2周 1月,B 组为1 2月,C 组为2月 1年,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8周,3组治疗后比较,A 组痊愈率、有效率最高。
故认为,针刺介入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目前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确有其优势,但目前无论是取穴方法、针刺方法、针刺强度,还是得气的标准、针刺的时间、评价的标准都无统一执行的方案,需进一步规范操作手法,严格遵循国际评价标准,采用随机、双盲、重复和对照原则,使针灸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更具规范性,减少中风患者的致残率。
参考文献[1]曹莲瑛,张伟,崔晓,等.独取足少阳经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3,29(9):1-3.[2]赵琦.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60例[J ].陕西中医2011,32(11):1528-1529.[3]杨丹,姜美玉,杨孝芳,等.针刺跷脉穴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4,33(4):299-302.[4]齐敏,文洪.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配合远端取穴对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疗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4,6(8):4-6.[5]宋书昌,卢治,王润云.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对照研究[J ].中医药通报,2014,13(1):48-50.[6]郭现军.针刺内翻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53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3018-3019.[7]代飞,武连仲.武连仲应用足临泣穴治疗足踝运动功能障碍经验[J ].河南中医,2014,34(5):814-815.[8]周亚芬.电针纠翻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40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14,49(9):674-675.[9]马玉琴.电针陵后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65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3):171.[10]刘刚,龚鹏,刘洋,等.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 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7,33(12):9-12.[11]盛国滨,刘长燕,钱诺,等.针刺经筋结点为主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31-32.[12]荣积峰,黄强民,刘琳,等.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5):591-594.[13]王文熠,倪丽伟,李景轩.不同透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21-523.[14]冯宝领,郑健刚.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42例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2012,28(1):32-33.[15]张雅丽,李倜,蔡玉颖.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6,26(1):15-17.[16]岳增辉,刘伍立,姜京明.肢体痉挛的针灸治疗及功能评定[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77-178.[17]赵永智.芒针与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9(4):134-136.[18]刘艳平,田培良.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40例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90-91.[19]欧阳钢,贾少微,王凡.不同电针刺激频率对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05,25(11):776-778.[20]王芗斌,陈剑,李天骄,等.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电图及步行能力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1,31(7):580-584.[21]程金莲,王麟鹏,王少松,等.胡俊霞“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117例随机对照观察[J ].北京中医,2007,26(8):467-469.[22]邵明璐,李明,姜曼.不同时期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45例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14,32(2):143,144.(本文校对:许可收稿日期:2018-12-18)小半夏加茯苓汤研究进展魏梦琳摘要:小半夏加茯苓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复方,临床上广泛用于妊娠呕吐、化疗呕吐和眩晕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