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城市天际线浅析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2
浅谈滨水超高层住宅的设计创新与难点---以武汉长江中心文华府项目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年提高,享有稀缺景观资源的城市核心区开发强度不断攀升,地标型超高层住宅频现。
本文以武汉长江中心文华府项目超高层住宅的创新设计介绍与技术难点剖析,总结分析此类超高层住宅的设计重点和经验。
关键词:超高层住宅,滨江资源,多维立体,创新设计,公建化立面引言: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战略转型期,“确保城镇化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已是当务之急。
享有稀缺景观资源的城市核心区高强度开发、高品质开发、复合立体开发呈必然趋势。
在拥有江河湖海等优质景观条件的滨水区域建造超高层住宅,体现了都市居所的文明与高度,代表了未来城市核心区住宅的发展方向。
项目概述武汉长江中心项目(后文简称长江中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滨江商务区,地处武汉内环内,是武汉市政府规划打造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也是长江主轴核心发展板块。
项目北侧紧邻长江,南临武昌古城,东临沙湖公园,与汉口沿江商务区隔江相望,是武昌滨江最重要长江界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景观视野(图1)。
长江中心共11个地块,总用地19.4万㎡,总建筑面积160万㎡。
包含400m地标超塔(B1),21万㎡特色商业综合体(A1),6栋总部办公楼(C1、C2、C3),2栋超高层公寓与7栋住宅塔楼(B2、B3、B4)。
其中B2、B3、B4为商住地块,用地面积6.4万㎡,建筑面积63万㎡,综合容积率7.5,地块案名武汉长江中心文华府(后文简称文华府),本文重点阐述文华府超高层住宅的设计创新与技术难点(图2)。
图1:区位与资源图2:长江中心鸟瞰图项目总体难度分析如何利用好江景资源同时尊重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在此类项目中尤为重要。
如何解决小地块高强度开发带来的景观花园狭小、邻里关系淡化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超高层住宅的结构、核心筒、设备要求高,导致实用率偏低的问题也应合理解决。
另外,结构设计、避难层空间的利用,都是超高层住宅的设计难点。
城市设计中天际线的评价体系与塑造作者:王朕李涛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于天际线定义的变化,评价和塑造手段的归纳,总结宁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影响城市天际线发展和演变的因素,并依托宁波三江六岸整体城市设计的研究试图提出一些关于塑造良好的宁波滨水天际线的控制措施建议。
关键词:宁波;天际线;控制;滨水1. 引言西方人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若把城市当做一个人,天际线则是他的服饰和包装。
那么我们就可以最通俗的去理解天际线,城市天际线就是城市的曲线,城市向人去展示自己的一种肢体语言。
宁波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前沿阵地及历史文化名城,其特有的“三江六岸”空间格局是形成良好天际线的积极要素。
然而由于近年来城市的快速扩张与建设,三江六岸沿线天际线形态与高度控制上的对立与协调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有效的控制沿江天际线并通过手段来缓解城市发展与理想蓝图之间的矛盾进而形成宁波良好的天际线形象,已经成为宁波提升城市发展绩效、塑造对外旅游品牌与形象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宁波三江六岸整体城市设计的研究,以甬江段为例对宁波天际线进行分析,并基于天际线发展的影响因素对宁波天际线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控制措施和建议。
2. 天际线的定义和演变和构成在《牛津英语字典》中,天际线被定义为建筑物、树木、山峦等以天空为背景所显现的轮廓,这显然是一个宽泛的定义。
实际上城市天际线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主导因素因不同阶段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和更新(图1)。
城市天际线大多数情况下所体现的是这多种景观要素的叠加组合效果,而且更强调整体性而非局部或者细部。
它不仅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城市在高空和远距离的城市风貌,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沿革。
在本质上,天际线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千百年逐渐形成的。
3城市天际线的管理及滨水城市天际线的特殊性现代都市规划,应着眼于城市美学与街景的历史性空间结构特征,建立包括街景和眺望点在内的城市景观控制规划导则,塑造良好的城市意象。
例谈滨水城市天际线的控制措施1. 引言西方人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若把城市当做一个人,天际线则是他的服饰和包装。
那么我们就可以最通俗的去理解天际线,城市天际线就是城市的曲线,城市向人去展示自己的一种肢体语言。
宁波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前沿阵地及历史文化名城,其特有的“三江六岸”空间格局是形成良好天际线的积极要素。
然而由于近年来城市的快速扩张与建设,三江六岸沿线天际线形态与高度控制上的对立与协调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有效的控制沿江天际线并通过手段来缓解城市发展与理想蓝图之间的矛盾进而形成宁波良好的天际线形象,已经成为宁波提升城市发展绩效、塑造对外旅游品牌与形象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宁波三江六岸整体城市设计的研究,以甬江段为例对宁波天际线进行分析,并基于天际线发展的影响因素对宁波天际线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控制措施和建议。
2. 天际线的定义和演变和构成在《牛津英语字典》中,天际线被定义为建筑物、树木、山峦等以天空为背景所显现的轮廓,这显然是一个宽泛的定义。
实际上城市天际线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主导因素因不同阶段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和更新(图1)。
城市天际线大多数情况下所体现的是这多种景观要素的叠加组合效果,而且更强调整体性而非局部或者细部。
它不仅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城市在高空和远距离的城市风貌,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沿革。
在本质上,天际线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千百年逐渐形成的。
3城市天际线的管理及滨水城市天际线的特殊性现代都市规划,应着眼于城市美学与街景的历史性空间结构特征,建立包括街景和眺望点在内的城市景观控制规划导则,塑造良好的城市意象。
而滨水城市天际线又有别于其它,它本身已经形成完整的前景空间,开放的滨水空间会让天际线的前景丰富而多参与性,丰富和人性化的滨水城市天际线会让这个城市的亲民度和记忆度进一步增加。
4 宁波甬江两岸城市天际线研究4.1甬江天际线研究背景作为“依水而生”、“以水为魂”并“因水而得名”宁波,三江一直是宁波的标志。
滨水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及步骤廖礼鹏;邱毅敏【摘要】滨水区道路景观是滨水区环境的主导型构成要素,它连接滨水区的各个功能区及节点构成整体秩序,成为滨水区景观环境的骨架。
合理的道路设计从景观角度来看,均有利于组成连续空间以丰富人们的观感,并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色。
【期刊名称】《广东建材》【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滨水区;道路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作者】廖礼鹏;邱毅敏【作者单位】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滨水区道路景观是滨水区环境的主导型构成要素,它连接滨水区的各个功能区及节点构成整体秩序,成为滨水区景观环境的骨架。
合理的道路设计从景观角度来看,均有利于组成连续空间以丰富人们的观感,并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色。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滨水区道路景观的特点、类型以及设计原则,为探索滨水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明确方向。
1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滨水区,意为水边、海边、湖边,作为城市与江、河、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
滨水区由于自然景观的优势,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水面使优美的建筑群天际轮廓线在波光闪烁的光影中充分展示,形成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区,结合滨水绿化带设计的林荫漫步道,滨水步道成为受人欢迎的公共开放空间。
滨水区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并具有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开放空间。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人化”的过程,通过对滨水区这一中介景观的组织与构成,使宏观的“城市山水”伸入微观的人居坏境。
其中“人化”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并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设计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城市滨水区域空间形态探讨作者:叶宏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4期叶宏(北京市石景山区园林绿化局,北京100049)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资源,它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城市滨水区域设计具体化须以滨水区域的实物环境为依托。
以景观设计为手段,综合考虑水体本身、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域的地形地貌,形成多层次连续的城市滨水区域空间形态。
本文以城市滨水区域为研究对象。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角度,分析城市滨水区域构成的要素。
总结滨水区域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与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域;空间设计;建筑形态;景观设计滨水空间是城市建筑硬质形态和水体软质形态的过渡空间,也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敞空间,往往具有城市窗口或边沿的作用,同时,城市中连续的滨水空间不仅有助于强化当地居民的地域感,并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
1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迅猛导致城市中滨水区域环境的急剧恶化。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滨水地带也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逐渐被填埋或包围,由此带来的部分显性的和潜在的危机反作用于城市,使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城市生态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要改变城市这种被动恶化的状况,就要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域,使之成为多功能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以保护的、可以不断延伸的绿色空间场所。
2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滨水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一般具有城市门户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善沿岸景观及生态环境达到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的良好效果,间接地改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
2.1 滨水地区的空间要素分析①水域空间:包括水体及水体上方空间;②自然空间:水体周围的绿化空间及生物自然生长栖息地;③交通空间:通往并联接各滨水区域必要的交通空间;④亲水空间:滨水界面空间,主要为滨水步行、休憩空间。
2.2 城市滨水区域设计原则2.2.1 文脉特色与延续原则。
浅析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建设的功效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伊敏河沿河景观带建设在城市内部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廊道,有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
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此运动、休闲、观光、游乐,感受水的柔情与滋润,享受绿的生机勃勃。
标签:伊敏河沿河景观带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伊敏河,发源自大兴安岭西麓,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城市中心区域,是纵贯呼伦贝尔全市的大型城市河流,是极具草原特色的“游荡性河流”,也是连接大兴安岭生态系统和海拉尔湿地的重要生态廊道,丰富而脆弱。
1、伊敏河具有以下独特功能1.1生态功能——丰富而脆弱的生态走廊河流生态元素解构:河道,滩地,水岸,堤坝,景观带现状河床经过了长时间自然演变形成,这种自然过程不可复制,生态环境极为敏感,同时,这些自然场地使得河床中维持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物种栖息地,大规模人工干预将对这些自然生境产生不可重建的破坏。
1.2城市视角——强烈的市民休闲需求老城区休闲场地利用率高,满足不了市民的休稠需求现状伊敏河两岸基本保持了原始的面貌,老城区部分有一些休闲场地,这些场地深受市民的喜爱,利用率很高。
伊敏河的自然河床也使得河道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更多便捷、可达性强的公共空间得以建立。
1.3旅游视角——极具草原特色的“游荡性河流”伊敏河吸引旅游的两大亮点:独特的游荡性河流与城市草原之河。
第11卷第9期中国水运V ol.11N o.92011年9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Sept em ber 2011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陶然(),女,安徽芜湖市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陶然(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滨水区在城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态功能等等。
滨水区景观设计涉及航运、河道治理、调洪排涝、植被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等城市设计多方面的内容。
文中通过对中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入手,最终得出一套能够凸现中国城市滨水环境特色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TU 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9-0263-02滨水区是指水边、海滨、湖边,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它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它具有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具有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滨水区的景观内涵不仅包含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更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反映了滨水环境在时空中转化的过程,涵盖着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两种概念。
它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每个城市的河流或者滨水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需求和人文特色,因此,在规划中,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纳入整个城市的景观体系规划中。
滨水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不同城市特色的,多角度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全面,综合地分析城市河流或滨水区域的防洪防涝、水量、水质、河流和城市的功能结合等问题。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域相接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域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
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河流、湖泊、海洋往往与城市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浅谈沈阳浑河滨水空间建设作者:李硕史林林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沈阳浑河南北两岸(从三好桥到长青桥)道路系统,景观规划,滨河空间的空间形态以及人们亲水行为进行实地调研,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浑河滨水空间建设情况。
根据浑河滨水空间建设中现存的亲水互动性、区域可达性、视线通透性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指导今后的滨水空间建设。
关键词:沈阳浑河;滨水空间;互动性;可达性;视线通透性;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居住模式,滨水而居被普遍认为是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
河道的治理,修复,扩建成为每个城市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
如何建设富有城市特色,便于市民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滨水人居环境成为滨水建设研究的重点问题。
下面通过对沈阳浑河局部水域(从三好桥到长青桥)滨水空间建设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当前浑河滨水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浑河两岸滨水空间现状调研1.1 浑河简介浑河,是纵贯辽宁省东部和中部的著名河流,长368公里,古称沈水,又称小辽河。
她发源于抚顺市东部,自东向西,依次流经清原、新宾、抚顺、沈阳、辽中、灯塔、辽阳县、台安、海城、大洼、大石桥、营口等县市境内,最后于营口市西西炮台注入辽东湾。
1.2 浑河周边功能分区流经沈阳的浑河水域位于沈阳二环以外,三环以里,近于市郊,河道两边设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带。
浑河两岸以居住区为主,配有适量的公建(见图1)。
浑河主要担负着改善局部小气候,提高周边居住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休憩场所以及展示城市风貌等作用。
图1.浑河周边功能分区图图2.浑河南北两岸道路系统图1.3 浑河南北两岸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层次分明,浑河南北两岸用城市主干道将沿河绿地与两岸的居住区分割开来,在沿河绿地中设有车行干道,沿河人行道和绿地小路(见图2)。
这样既保证滨河人行区域的安全,又增加游览观赏的选择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