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 若 丘 山
- 格式:docx
- 大小:17.26 KB
- 文档页数:3
游山玩水诗句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山玩水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山玩水诗句11、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2、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5、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6、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8、两岩虽云牢,水石互飞发。
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
9、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10、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2、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1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5、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16、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1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1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9、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20、英英桂林伯,实惟文武特。
远劳从事贤,来吊逐臣色。
南裔多山海,道里屡纡直。
2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3、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24、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5、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游山玩水诗句2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苏辙《颍滨遗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辙《颍滨遗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颍滨遗老传》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颍滨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
年十九举进士,释褐。
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于廷。
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
辙因所问,极言得失。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然考官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难之。
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
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
”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
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
辙乃奏乞养亲。
三年,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
逾年,先君捐馆舍。
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求治甚急。
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
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
上以辙为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
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
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适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
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
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寝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
”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
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
微仲直而暗,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
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柄,微仲不悟也。
辙居其间,迹危甚。
莘老昔为中司,台中旧僚,多为之用,前后非意见攻。
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
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
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
”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以是累诸子矣。
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
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何足以语达人哉!”(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译文:颍滨遗老姓苏,名字叫辙,字子由。
屈原《哀郢》南歌解读:编者推荐:当代对《哀郢》屈原行程研究说法不一。
此文以风向、地名、历史文化遗存的考证,得出结论,屈原《哀郢》所落之地在洞庭山上。
此文用充分的证据说明汉人所定论的和《拾遗记.洞庭山》所描写的高度一致。
屈原《哀郢》没有到陵阳也没有到汉口。
屈原到的是洞庭山,就是今天屈原管理区汨罗渊上的磊石山。
屈原在此等待顷襄王召他回都工作。
所以九年不敢远游。
《哀郢》是公元前287年,屈原在“秦齐称帝”,楚国由强国变为弱国的背景下而写下“伤楚国之多忧”的诗章,可谓忧国忧民之历史第一篇章。
写作地点在湖南屈原管理区汨罗渊磊石洞庭山。
杨世灿《屈原研究》云:“屈原葬怀王于枝江,去汨罗居所,至前289年九年未回宜昌楚王城郢都,通篇思想尊君爱国爱都爱乡爱民。
背景是离开枝江郢都至湖南汨罗居所九年的历史回顾。
”《哀郢》结构上比较独特,用的是倒叙法,先从九年前“怀王客死秦国”百官“震愆”写起,直到“大坟”磊石洞庭山的经历,点明是九年前的经历。
后表达了屈原对自己“无罪”放流的“冤屈”,同时也表达自己九年来一直在渴望回都为国效力的心情。
屈原从郢都出发,乘坐大帆船带着家人和随从,先逆风(仲春的东风)行驶在正东而行的夏水(楫齐扬),考为今蚊子河,然后在石首中夏口(夏首)进入长江古道的西流河道,西浮后,直接表明是为了到“洞庭山”而进入长江。
然后在城陵矶北江道“背夏浦”“南渡”到了汨罗磊石洞庭山(东方朔《哀命》、王嘉《拾遗记.洞庭山》可证)。
诗中表达了对怀王的思念,也表达了诗人被放迁时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汉人定论此篇为“放逐思归”,说法是相当正确的;但不全面,应该说是屈原不但思归,而且一直在此思回朝效力,不仅仅只是希望回去。
这才是此篇的重点。
这也是为什么屈原定居磊石山交通站“罗汭”九年无历沅湘的主要原因。
在分析《哀郢》时,我们不能忽视历史事件对作品的影响。
根据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原是怀王“客死于秦”后的“东迁”。
孟浩然的古诗关于孟浩然的古诗(精选30首)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孟浩然的.古诗(精选30首),欢迎大家参考。
孟浩然的古诗11、《初春汉中漾舟》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2、《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4、《早梅》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5、《庭橘》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6、《秋登兰山寄张五》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初春汉中漾舟》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8、《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一作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
9、《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
10、《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11、《自洛之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飞花令之含有山的诗句飞花令之含有山的诗句飞花令之含有山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近代·毛泽东《七律·长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近代·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近代·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杜牧《山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李白描写山的词语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
山中多寺观。
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
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
如果说孕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明高梯《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口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
來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
”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來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
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
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
峨眉山月本來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
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白己。
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
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
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
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
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口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
文学上有名的赋1.《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洛神赋》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1.闻道青云贵公子,锦帆游戏西江水。
——唐·李白《江上赠窦长史》2.玉女千余人,相随在云空。
——唐·李白《至陵阳山登天柱石詶韩侍御见招隐黄山》3.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
——唐·李白《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4.白云归去来,何事坐交战。
——唐·李白《赠王汉阳》5.手迹尺素中,如天落云锦。
——唐·李白《詶崔十五见招》6.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唐·李白《荅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7.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
——唐·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8.列嶂图云山,攒峰入霄汉。
——唐·李白《茔禅师房观山海图》9.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唐·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10.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唐·李白《游南阳清泠泉》11.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
——唐·李白《赠卢司户》12.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
——唐·李白《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13.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唐·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一》14.出舞两美人,飘摇若云仙。
——唐·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15.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
——唐·李白《巫山枕障》16.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唐·李白《相和歌辞丁督护歌》17.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唐·李白《游泰山六首一》18.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唐·李白《南奔书怀》19.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唐·李白《游泰山六首二》20.风云激壮志,枯槁惊常伦。
——唐·李白《赠张相镐二首一》21.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唐·李白《游泰山六首三》22.功略葢天地,名飞青云上。
——唐·李白《赠张相镐二首二》23.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描写山中景物的词语山清水秀层峦耸翠重峦叠嶂青山绿水山水如画山高水长湖光山色山明水秀山水相依鸟语花香繁花似锦桃红柳绿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满园春色春华秋实春风化雨骄阳似火暑气蒸人烈日炎炎秋风送爽秋高气爽秋色宜人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寒冬腊月形容繁荣兴盛景象:济济一堂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川流不息描写美的景和物:美不胜收蔚为壮观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玉宇琼楼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锦上添花粉妆玉砌别有洞天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高耸入云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重峦叠嶂山明水秀高山流水白练腾空烟波浩渺描写花草树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万木争荣百花齐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桃红柳绿绿树成荫描写日月风云:大雨如注滂沱大雨银装素裹皓月千里晨光熹微云雾迷蒙风清月朗春风化雨暴风骤雨风驰电掣1、自然景观:冰消雪融风和日丽山光水色草长莺飞山明水秀明月清风奇花异草鸟语花香2、含有山水:千山万水跋山涉水山光水色山明水秀山高水长山高水低穷山恶水水秀山明3、带“绿”意: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千山一碧碧波荡漾翠绿欲滴绿草如茵4、描写景色:万紫千红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翠色欲滴五彩缤纷五光十色5、带“春”: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春山如笑6、天气:风和日丽烈日炎炎和风细雨彤云密布晴空万里万里无云狂风暴雨倾盆大雨天昏地暗7、花:百花齐放百花盛开百花争艳花团锦簇含苞欲放花红柳绿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五彩缤纷8、草: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9、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红叶似火枯木逢春10、山:危峰兀立崇山峻岭怪石嶙峋奇峰罗列11、水:水平如镜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微波粼粼浩浩荡荡12、天空:碧空如洗晴空万里万里无云白虹贯日、蓝天飞虹、弥天大雪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满园春色春华秋实春风化雨骄阳似火暑气蒸人烈日炎炎秋风送爽秋高气爽秋色宜人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寒冬腊月形容繁荣兴盛景象:济济一堂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川流不息描写美的景和物:美不胜收蔚为壮观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玉宇琼楼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锦上添花粉妆玉砌别有洞天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满园春色春华秋实春风化雨骄阳似火暑气蒸人烈日炎炎秋风送爽秋高气爽秋色宜人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寒冬腊月形容繁荣兴盛景象:济济一堂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川流不息描写美的景和物:美不胜收蔚为壮观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玉宇琼楼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锦上添花粉妆玉砌别有洞天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高耸入云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重峦叠嶂山明水秀高山流水白练腾空烟波浩渺描写花草树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万木争荣百花齐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桃红柳绿绿树成荫描写日月风云:大雨如注滂沱大雨银装素裹皓月千里晨光熹微云雾迷蒙风清月朗春风化雨暴风骤雨风驰电掣1、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乡土上虞:行走虞山家乡的几座山山也像人一样,有它的性格。
上虞地处江南水乡,到处是溪涧纵横,湖泊棋布,那些大大小小的山峰、山包,长年浸润在潺潺汩汩地流淌着的水中,缭绕的水汽氤氲得山峦多少有些温和柔美的性情,似乎缺乏了山应该具备的那么一点儿大气磅礴、雄伟挺拔、气宇轩昂的气势。
但不管怎样,家乡的那几座,它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名字,这些名字又各有各的来历,其中包含的许多东西值得玩味。
舜母山说起舜母山,懂得些历史常识的人,便会想到那位被尊为中华民族大贤大德的大圣人——虞舜。
舜母山,又称握登山,座落于上浦镇境内,曹娥江东岸,依水而立,整座山的形状像个馒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
但就是这座貌不惊人的小山,却是虞舜的出生地,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
据史书记载:“东山不二里许,曰日镜山,曰姚丘,即圣母感虹生舜之地;曰尚湖,曰虹蛘山,生舜时虹贯两岸,其地即名东西赤岸;曰握登山,上有握登圣母祠,题曰祥虹阁,可以眺山水之胜。
”相传,舜父瞽叟,舜母握登,居住上浦,农耕为生。
一天,舜母上山拾柴,突遇倾盆大雨,少顷雨息,紫气东来,霞光万道,一条美丽的七色彩虹落在小山上,此时,恰逢舜母临盆分娩,一个男婴呱呱落地了。
因男婴出生时彩虹荡漾,华光照顶,每只眼睛有三个瞳子,就取名重华。
后人为了纪念舜母握登,将此小山命名为“握登山”,山巅修建“握登圣母庙”,后又改称“舜母山”,山脚下的那个小村庄亦因此更名虹蛘。
也许每个人都有思乡情结,特别是在失落、失意、遇难之时,更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希望在这片赐予自己生命的土地上,能给予智慧、信心、力量。
舜虽非平常之人,但同样是血肉之躯,为远离禅位纷扰而避丹朱之争,他首先想到了久违的家乡,融于血液之中对故土的那份眷恋,作为避风港,回到了血脉之地,大会群臣于上虞。
在此,“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又“舜为人子,克谐以孝。
君若丘山
忆往昔淡泊而隐,繁华尽悠然见君。
--------题记
你就在那儿,真淳如丘山。
提起你,陶明,想到的总是“田园”、“隐逸”,但我总觉得你在历史的风沙覆盖中,被掩埋了些许“真“。
最喜欢的,其实是你的收放自如。
虽“性本爱丘山”,你也有过“猛志逸四海”的青春热血,怀揣着满腔壮志与横溢的才华,你也曾为官过-----纵然是微不足道的小官小吏,但这更让我相信,你的归隐并不是消极。
终是归去罢!
一首《归去来兮辞》把你的心情写的淋漓尽致,你的田园生活正式开始。
如桃花源一般,你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不是独自居住深山的修道者;你自己耕地,自给自足,时常也会与亲旧往来一二--------这才是你向往的田园,像是换了个地点,换了个方式。
依旧是一个普通文人。
这便是我喜爱所在------有才华便施展,不能施展就安然而去,何必为五斗米折腰?本性与荣华富贵只能的其一,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持自己。
当时农民不但地位卑微,对于你,想种好地,有足够的粮食自给自足,更是困难至极;但你,明知前路漫长艰辛,还是坚定地踏了出去。
可能这不是“收放自如”,但又有几人能如此淡泊一切,只为“但使愿无违”呢?
这便是陶渊明,潇潇洒洒真性情,坎坎坷坷依旧行。
我不认为这是避世的小鸡行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情,能收放自如,便是陶渊明的“真”;能身体力行,便是陶渊明的“真”;能潇洒挥手,便是陶渊明的“真”。
如菊一般,总在角落,不慕荣利,虽不比牡丹之富贵,莲花之高洁,他总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春去冬来,悠然见君。
你依旧在那儿,真淳如丘山。
这才是最永恒而真实的心,宁静了乱世。
我眼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在我眼中不是什么隐士,隐士像是给他扣上了一顶帽子,什么高洁志趣,安贫乐道,这些词说的那么轻松,安贫乐道的艰难又有谁懂呢?所谓隐士又是什么呢?陶渊明生儿育女,奔走官府,巴望儿子有出息,世俗的东西他照样具备,陶渊明没有那么神圣清高,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血有肉真性情。
陶渊明的独特就在于内心的情怀了,年轻时他像每个青年人一样满腔壮志,一次又一次想进入官场,只是一次有一次失败而已。
但从古至今也有很多人有类似的遭遇,为何陶渊明能一鼓作气回乡种田?因为他的情怀,对自由无限的渴望与不同常人的坚定。
陶渊明与世俗格格不入?他只是与官场格格不入。
我认为他挺享受官场外的世俗,自由和谐的田园生活,喝着小酒采着菊花写点文章,他只是用心生活随性生活,远离了讨厌的地方,当个老农民,体会一下艰苦,把自己的才华自由施展,享受着淳朴的民风。
陶渊明似乎也是有政治热情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向往,一位堂堂男子汉就没有改变国家改变生活的志向吗?但他对政治也不屑一提,因为改变不了,心寒了,自己过得舒服是唯一能做的了,不知陶渊明有没有想过与政权作对呢?不管如何,这颗心也被平熄了。
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常常幻想他在这世俗的温情中,潇洒率真的样子。
一个茅草屋,几块田地,几丛菊花,几把木椅,阳光总爱透进一个窗口,他坐在木椅上,
倚在墙上,闻着稻草香,听着蚊虫叫,低头看看书,又抬头看看窗外的田呀,云呀,山呀,抬手摸摸小儿子毛茸茸的头发,挥笔写下几句诗,举起酒壶一饮而尽,迷糊之中感叹这迷糊的世事,在这萧然的屋子中,一方阳光,一个陶渊明。
田园中的老头儿
八年级6班张馨楠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题记
在我看来,也许他的降临就已带来了一份隐逸。
乱世中的他,跨过了东晋、南朝,他的一生,见过无尽繁琐,从没令他动心,家境的贫寒,家道的衰落,终不能泯灭他田园之思。
29岁的他,走上了一段波折的为官路。
俗话说“七品芝麻官”,在他当彭泽县令时,归隐的想法渐渐浓郁,豪放、傲爽的他,亦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年,他四十一岁,他对县衙无半点流连。
心中只有远方的那片田庄,终于,结束了这段波折的彷徨,走了他的田园之路。
在那遥远的深处,有个园田居。
在这里,没有繁琐,没有勾心斗角,只是自然之风。
他的真,他的自然,他独特的真性情,他为梦执著,他心中的那个田园,那片天地,那种生活。
在这个安逸的田园,他从不悲叹命运的不公,作诗,诗中见真淳,他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他爱饮酒,每每拿起大号葫芦喝酒,酒入肚,忧愁也是过眼云烟,酒进入他的血液,他高兴。
他爱弹琴,那把著名的“无弦琴”不知陪伴了他多久,即使无弦,经陶渊明之手,也弹出了风韵,弹出了人生。
他的率真,他的自然,他的平淡,他的豪放,只应了那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
这个田园中的老头儿,也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个菊花使者,菊,花中的隐逸者也,他的性情也正与菊花相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正如菊花的高洁,在百花争艳之春天,它却独立于寒秋,傲然立于寒风霜雨之中。
也许在他看来,为官的俗也正如这春花一般,百花丛中哪朵最鲜艳?也许挑不出来,寒秋之中,百花凋落,唯有菊才最鲜艳。
菊花使者,秋风中的使者。
陶渊明个性本自然、率真,他独立于世俗之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他像一朵花或一棵树,它的本性就是这样,世间的树千奇百状,有弯着的,有直的,但百花之中,也有不惧风刀霜剑的花朵,心若在,梦就在,何怨不能安乐一生?在他的文章里,不难发现很多想象中的安逸,正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也有许多对田园的向往,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他,隐逸君子,却是一个神秘的谜。
我的一本书
初二六班贾双旭
我的童年,大多是和小人书结合在一起的,它给我带了莫大的快乐,小时候很多快乐的回忆都进入了时间之海,唯独它给我的影响最深。
我记得老家的那天小巷。
巷子像一根温柔的柳条在各家大院间蜿蜒盘旋,这些大院当时都充公了,每院都住着十几户人家。
顺着院子的石板路走到尽头,一路上有很多很多柳树,它们婀娜多姿,长长的柳枝像飘舞的水袖,树下是肥厚湿滑的青苔。
春天的时候,各家院子里不知名的花开得凄迷,落在那青苔上,这就是我小时候住的巷。
在路边一排房子的中部,在钟楼下,就有一个书摊,开书摊的人叫瘦子,40岁左右,很瘦很高,表情缺乏。
那时候觉得他高深莫测,他的书像瓦片一样排列在书架上,新旧不一,他就坐在旁边。
竹椅很高,椅子的边缘磨的光亮。
他坐在上面,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我
小时候一直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有那么多书。
我记得我总设法节约每一分钱,甚至撒些小谎和妈妈要些橡皮,本子钱,然后飞也似地跑到那,我坐在长条凳上,如饥似渴的读着一本本卷页的破边的书。
一本书,我总要细细的看,那眼神,仿佛那一眼,就要把对方狠狠的刻在脑海里。
以致于每一本书我都能过目不忘,绘声绘色的复述出来。
我看过木偶奇遇记,白雪公主,三毛流浪记,西游记,也看红楼梦,茶花女......我记得有好多种,一种是画的,线条简单,比如我见过我认为我见过最好的小人书,是一个版本的聊斋,像中国画一样的白描手法,寥寥几笔,无论人鬼都跃然纸上。
不过我对小人书的热情只持续到四年级,我开始看小说,各种各样的小说,我痴迷于各种狗血的情节,对小人书的兴奋再也不如从前。
过年我回老家,瘦子的书摊荡然无存,甚至好像从没出现过,曾经热闹的院落,写满了触目惊心的“拆”字。
不知怎的,总有一种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悲凉。
历史总是这样,它挟风雨雷电像一列高速的列车轰隆隆的驶过,势不可当,我们只能坐在车上,看很多东西被淘汰抛弃,粉身碎骨,会费淹没,充满悲伤。
昨夜,又梦回我的这条小巷,梦见我的青砖瓦房,梦见蜿蜒的石板路,梦见了瘦子和他的小人书。
一草一木亦关情
初二六班贾双旭
晨光熹微,他披衣而起,摸起锄头,惺忪着睡眼,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晨露沾湿了布衣,他满不在乎......
他为了家庭,出仕做官。
因为出身庶族,他年近三十才做上官,都是区区芝麻小官,有名无权,他几次欲辞官,碍于家庭生计原因,又打消念头。
他见惯官场的审时度势,对人虚与委蛇,他厌烦了,程氏妹去世,他抓住机会,借奔丧之由,甩手不干,回家种地去!
他为了自由,归隐田园。
诗人陶渊明,有一个田园梦。
他热爱自然,“性本爱丘山”田园融入到生活之中,而不是卒章显志的工具;他读书,写诗,饮酒,种地,他把文学,生活,田野结为一体,天衣无缝。
他想要一个有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的村落,他想看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他想听到鸡鸣狗吠,老叟孩童的谈笑风生,他在为此努力。
他与田园做伴,却也少不了与人交往,她和农人相处和睦“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渊明的田园,是真实的,带了人间烟火的温情与无奈悲凉,越读越有韵味。
他和诗酒琴书为友,但他不是一味只会卖弄文字,悲天悯人的诗人,他挥起手臂,锄野草种豆苗。
有人形容肖邦是“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那么陶渊明便是“隐于田园中的一把利剑”,他可以静若处子,亦能锋芒毕露。
《咏荆轲》他一改往日清新田园风,初试锋芒,豪迈大气。
他从历史中迎面走来,挟晨露的清新;他爱抚一草一木,脸上始终带着温柔的笑,在他心中,草木有本心,一草一木亦关情!
自然,真醇始终是他最真实的性情。
月色朦胧,他背起锄头,和着月光,怀着最本源的田园梦,沉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