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无题》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无题》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无题诗的基本特征。
2.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遭际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3. 思考文学的多义性问题。
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
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他的友人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2.相关知识关于“无题”李商隐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颂。
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
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
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
3.文题背景这首诗记叙的应是恋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马上又离别的景况。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无题》教案1. 引言本教案为《无题》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作品。
这个教案适用于中学或大学的艺术课程,特别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课程。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无题》的背景、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2. 教学目标- 了解《无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 分析《无题》的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 探讨《无题》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3.1 《无题》概述- 介绍《无题》的艺术家、创作年代和创作背景。
- 分析《无题》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2 中国古代文化背景-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 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无题》的影响和意义。
3.3 分析《无题》的艺术表现形式- 分析《无题》的绘画技法和构图特点。
- 探讨《无题》与其他艺术作品的联系和差异。
3.4 学生讨论和创作- 组织学生对《无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 引导学生创作与《无题》相关的艺术作品。
4. 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无题》的艺术作品和相关文化背景。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 创作实践:提供学生创作平台,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并创作与《无题》相关的艺术作品。
5. 教学评估-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无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学生艺术作品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创意和表现能力。
6. 参考资料- 李白《无题》原作- 相关研究论文和文章以上为《无题》教案的概要,旨在帮助教师组织和设计相关课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和欣赏《无题》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总第课时《无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
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
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
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录音范读,指名仿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一)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明确: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惨”的意境。
明确: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无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结合学生学习现状,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那么难了,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品味诗歌,把握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颔联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以及尾联用典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能用现代汉语译读全诗。
2、能理解诗中的美句,能理解诗中的难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我们学过李商隐的诗词导入课文,如《夜雨寄北》和《贾生》,要求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回顾李商隐的作品,了解他的写作风格。
二、作者介绍——晓背景,明风格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
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
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
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
《无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本诗“生命的律动”。
2.体会诗歌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志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的力量。
3.了解本诗的语言特点和想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评评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全诗渗透着的那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努力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崇高感。
知人论世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
湖北天门人。
“七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
著有诗集《青空与林》《雪与村庄》《尘土集》《祖国抒情诗》《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整体感知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本诗的主题是崇高的、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
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
”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
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
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无题》林徽因教学方案设计《<无题>林徽因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林徽因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无题》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无题》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色。
(2)解读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难点(1)理解林徽因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2)引导学生将个人体验与诗歌情感相融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林徽因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理解《无题》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无题》的主题、意象等,激发学生的思维。
3、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4、分析法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进行细致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1)展示林徽因的照片,简单介绍她的生平事迹和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2)提问学生对林徽因的初步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介绍(10 分钟)(1)详细讲述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历程,包括她的诗歌、散文等作品。
(2)强调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3、诗歌朗读(10 分钟)(1)教师范读《无题》,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问题。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解读(20 分钟)(1)逐句分析诗歌的语言,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风”“月”“花”等,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5、主题探讨(15 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无题》的主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6、情感体会(15 分钟)(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
7、诗歌创作(15 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模仿林徽因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无题诗。
(2)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无题》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题》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现代诗歌《无题》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高年级学生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5分钟)- 引导学生回想起他们对现代诗歌的经验和了解。
- 提问学生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如何欣赏诗歌。
2. 分析《无题》(15分钟)- 分发《无题》的副本,并要求学生静读诗歌。
-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然后提取他们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分享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 每个小组应该选择一个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4. 教师讲解(10分钟)- 教师向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和理解,确保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 解释诗人可能想要传达的信息。
5. 创作活动(20分钟)-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创作一首类似于《无题》的现代诗。
- 学生可以选择写自己的情感或者描写一种特定的主题。
-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一些现代诗歌的手法和技巧,如自由诗或断行。
6. 诗歌分享(15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分享他们创作的诗歌。
- 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品给予评论和欣赏。
7. 总结和评估(10分钟)- 提问学生对今天的教学活动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拓展活动:- 邀请一位诗人来讲解现代诗歌,并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创作活动。
- 组织一个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 探索其他现代诗歌作品,让学生学习和欣赏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并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通过分析和创作《无题》,学生将能够深入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来展示他们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无题》李商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重点难点体会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委婉之美。
教学课时:1.5课时教学方法:1、通过朗诵、背诵,使学生初步体会本诗的意蕴。
2、结合背景知识,以及对诗歌的翻译,使学生基本清楚本诗的内涵、情感、写作手法,初步掌握本诗。
3、通过课上的讨论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本诗的印象,基本掌握本诗。
教学过程和步骤:一、诗人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擅长诗歌写作,为朦胧诗鼻祖。
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二、作者生平: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但生活环境与思想极不相同。
以都写过的“夕阳”意象为例。
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宣州谢脁楼》),盛唐的恢弘气度;李贺“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日落西山,昏暗中还有碧色,中唐特点;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祚将沦”,百感苍茫——唐王朝崩溃前夕的写照。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
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纷争。
吐蕃、回纥的不断侵扰,使唐王朝岌岌可危。
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加重了对农民的搜刮,爆发了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终于崩溃。
李商隐的一生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他用诗歌为这个时代唱出了挽歌,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1. 艰苦的童年时期(812—827,16岁前)。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的家庭,父李嗣做过获嘉(河南新乡)县令,商隐即生于任所。
无题李商隐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无题李商隐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李商隐的诗歌《无题》,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将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技巧,解读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歌。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1. 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李商隐的其他作品,并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无题》这首李商隐的诗歌,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没有标题?它有哪些特点?阅读与分析:1. 教师将《无题》的原文呈现给学生,并分段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文学鉴赏: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技巧,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语言表达。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读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展示给全班。
创作与表达:1. 教师向学生介绍创作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如押韵、节奏和意象等。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情感进行表达。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和反馈。
总结与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无题》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并提出问题或建议。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李商隐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
2. 学生可以尝试将李商隐的诗歌改编成歌曲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教学资源:1. 李商隐的诗歌《无题》的原文。
2. PPT或黑板,用于呈现诗歌的原文和解读。
3. 学生课本或诗集,用于学生阅读和分析其他李商隐的诗歌。
4. 学生作品展示的场所和设备。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教师进行观察和评价。
2.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3.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问题反馈。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或现代的诗人进行阅读和分析,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无题》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
歌散文欣赏》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本诗的主题是崇高、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
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
”十分简洁、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
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两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
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两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
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
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为何采用虚拟的情景?
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先是战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原上一派安宁的景致。
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用法,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联起来:“将仆倒……”“将随着……”“会袒露……”“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暗含着作者的悲壮之情和希冀之意。
二、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的比喻意义:全诗所构造的意
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象征着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残酷的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
须仔细体会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含义。
语言品味
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20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
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
”,语气非常简洁有力。
第七行末也用了“。
”,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
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一、作者简介
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
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36年发表长诗《做棺材的人》《没有翅膀的人们》。
抗战开始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湖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大别山、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1940年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和经济系学习。
1948年初被迫去香港。
解放后,一直从事文化文艺工作,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等职。
邹荻帆是抗战开始后出现的“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
他的诗属于政治抒情诗系列,但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政治抒情诗更注重诗的艺术性。
他的主要诗集有《在天门》(1937年)、《木厂》(1938年)、《尘土集》(1937年)、《雪与村庄》(1941年)、《青空与林》(1943年)和讽刺诗集《噩梦备忘录》(1948年)、《跨过》(1949年)等。
解放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等五六本新的诗集出版。
同时,他还有一些小说和译作。
二、《无题》赏析(李玉昆、李滨)
诗人写这首诗时,身在香港,而心却向着人民解放战争。
诗名“无题”,其实是一首英雄颂歌,是一首新鲜别致的政治抒情诗。
从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它歌颂的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牺牲的革命先烈。
这首诗的取材别具一格。
它描写的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大自然;它歌颂的不是英雄先烈们叱咤疆场的战斗业绩,而是英雄先烈流血牺牲的意义。
而写这意义又不是着眼于如何除旧,而是着眼于怎样育新。
这样的取材本身就脱出了一般“英雄颂”的窠臼,而使人觉得异样的新鲜,但同样达到了歌颂英雄先烈的目的。
这诗的写法也十分新颖。
开头用写实的笔法突兀而来,自问自答,说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
雪里”。
没有犹豫,没有悲哀,没有呼喊,没有修饰。
在朴素无华的描写中,显示着英雄先烈的视死如归的本色。
这种写法就大不同平常。
而接着,笔调突转,用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象征手法写了下去。
作者撇开社会和人,而完全着眼于自然。
说烈士的鲜血被大树、小草、河流所吸收,雪融化后的平原上,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形象,是独具意义的实体,同时又是象征性的。
写的是自然,而象征的是社会。
最后,以风吹拂着英雄的墓碑作结,留下袅袅余音。
如果先烈们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么面对这一派和平、安乐、生趣盎然的新世界,也将会发出快慰的微笑吧!这就使整首诗摆脱了一般政治抒情诗的套数,有了全新的意境。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而含蓄。
全诗表现着烈士牺牲的伟大意义,又没有一个直接表现这种意义的字眼;诗中写到英雄烈士的墓碑,但没有鲜花,没有默悼的人群,只有清风吹拂。
诗人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平平常常,但在这平常中却包含着说不尽的意义。
读者读了诗后,自会想到那“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明朗的世界,是烈士们的鲜血和生命的结晶,而不是造物主的恩赐;读者们更会想到,在青天下,绿水旁,在“英雄的墓碑”周围的草地上,还有人在凝望着“英雄的墓碑”沉思默想……一首不足百字的短诗,能使读者浮想联翩,它的含蓄是可想而知的。
(选自《中国新诗百首赏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三、关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
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
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于这个诗派的特点,绿原在《〈白色花〉序》里说:
首先,他们认为,诗的生命不是格律、词藻、行数之类所可赋予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诗在文字之外,诗在生活之中;诗在写出来之前就蕴藏在客观世界,在什么地方期待、吸引和诱发诗人去寻找,去捕捉,去把握。
诗又不是现成的,不是可以信手拈来,俯拾即是的;它执拗地在诗人眼前躲闪着,拒绝吹嘘“倚马千言”的神话,尤其拒绝虚假的热情和侥幸的心理,要求诗人去发掘,去淘汰,去酝酿,去进行呕心沥血的劳动。
然而,诗人的主人公正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的性格在诗中必须坚定如磐石,弹跃如心脏,一切客观素材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以此为转机,而后化为诗。
不论字面有没有“我”字,任何真正的诗都不能向读者隐瞒诗人自己,不能排斥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抒情;排斥了主观抒情,也就排斥了诗,因此诗中有希望,有欢快,有喜悦,也有憎恨,有悲哀,有愤怒,却决没有冷淡的描绘或枯燥的议论。
其次,他们认为,自由诗的形式并非如它的反对者们所设想,没有规律可循,爱怎么写就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