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函数的中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模型研究.doc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9
旅游生命周期模型新解释基于生产投资与需求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生命周期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生产投资与需求分析的新解释,以深入理解旅游生命周期模型,并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将首先回顾传统的旅游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
接着,我们将引入生产投资和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重新解读旅游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影响,以及市场需求如何影响旅游业的兴衰。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在新的理论框架下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旅游业的决策者、规划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健康、稳定和长期发展。
二、生产投资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生产投资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投资是指为获取未来收益而在当前进行的资本支出。
在旅游领域,生产投资体现为对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景区开发、交通建设等多方面的投入。
这些投资不仅直接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交通、餐饮、住宿等。
生产投资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初期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这一阶段,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投资是必要的,以吸引游客并提供基本的旅游服务。
这些投资通常由政府或大型企业主导,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随着旅游业的逐步成熟,生产投资的重点开始转向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这一阶段,投资不仅关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如人员培训、管理优化、文化挖掘等。
这些投资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旅游市场的份额。
生产投资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创新发展。
通过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投资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竞争力,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某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总出游人数达到了16.43亿人次,同比增长了7.4%。
同时,中国旅游业也呈现出了许多亮点和挑战。
本文将对某年中国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市场规模从规模来看,中国旅游市场肆意扩张。
2019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7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7%。
其中,旅游接待企业收入为4.1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2%;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为1.4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5.8%;旅游住宿收入为0.6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3%。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同时,政府也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加强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推广旅游消费,扶持旅游企业,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旅游消费升级。
因此,中国旅游市场的规模有望继续扩大。
二、发展趋势1.精品旅游逐渐走俏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高质量、更深入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因此,精品旅游市场逐渐走俏。
精品旅游的特点是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文化化、品质化和高性价比。
它与传统旅游有很大不同,更注重于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未来,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精品旅游市场将有望继续走俏。
2.自驾游和自由行趋势明显随着交通运输的逐步发展,自驾游和自由行趋势明显。
通过自驾游和自由行,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旅游的自由、自主、惬意和开放。
在自驾游和自由行中,人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目的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未来,自驾游和自由行将成为中国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
三、发展机遇1.文化旅游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现在,政府将文化旅游视为未来旅游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大力开发和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打造中国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
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分析引言: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取得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却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因此,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统计模型分析对于指导旅游发展政策和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来分析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理论框架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通常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涉及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口规模等;政策因素主要指国家的旅游政策和相关政策的变化;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旅游消费习惯、旅游意愿等。
二、计量模型(1)模型设定根据以上理论框架,我们可以设定以下计量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ε其中,Y代表国内旅游收入;X1代表经济因素;X2代表政策因素;X3代表社会文化因素;ε代表误差项。
(2)变量选择为了使用统计数据进行计量模型分析,我们需要选取能够反映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变量。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口规模可以作为经济因素的代表变量;旅游政策调整指数、旅游项目投资额可以作为政策因素的代表变量;旅游消费习惯调查数据、旅游意愿调查数据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因素的代表变量。
(3)数据采集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和其他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来获得上述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
为了分析的准确性,可以选择近十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模型估计通过计量模型的估计,可以得到各个影响因素的系数。
根据系数的正负和大小,可以判断不同因素对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程度。
同时,也可以进行回归统计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
三、模型实施与结果分析在收集到相应的数据后,我们可以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施并分析模型结果。
例如,假设我们得到以下结果:Y=-0.2+0.5X1+0.3X2+0.1X3此时,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较大,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的系数为正值,说明它们的增加会促进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全国旅游产业要素的贡献分析牛丹丹;郑志娟;刘熠萌
【期刊名称】《农技服务》
【年(卷),期】2010(027)011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并以其高速发展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有力因素.分析了旅游产业生产要素劳动、资本、资源、技术的结构机理,并建立了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我国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各个生产要素的产业贡献率,并以此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3页(P1478-1480)
【作者】牛丹丹;郑志娟;刘熠萌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旅游发展、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 [J], 郭健全;李维
2.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回归分析 [J], 李禹萱
3.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值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完善举措研究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J], 李欣姿;杨淞婷;曲哲霆
4.人口转型、技术进步对农业产出影响的计量分析——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J], 尚荣
5.1993-2008年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分析——基于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J], 金伟娜;张卓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种模拟条件下基于生产函数的我国经济增长预测分析作者:戚成蹊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21期内容摘要:本文基于1990-2014年的宏观历史数据,在三种模拟条件的假设下,对我国未来50年的宏观经济变量做出预测分析,包括:劳动力增长率的预测、资本投入增长率的预测、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的预测与技术进步率的预测。
并在这些宏观经济变量预测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未来50年的GDP增长率做出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我国GDP增长率在预测期间内呈持续下降趋势,并且在三种不同的模拟条件下,GDP增长率在2065年将下降到5.5%、3.9%和2.3%。
关键词:GDP增长率劳动收入份额技术进步率生产函数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1990-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5年我国GDP总值为67.67万亿,占世界比重的15.5%,GDP增长率也高达6.9%。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产业升级、所有制结构等指标都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为“十三五”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总量和中心环节。
GDP增长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衡量综合经济实力、正确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在实际的经济研究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对GDP增长的预测研究可以为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发展的监管等方面提供依据,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王健(2005)运用ARIMA(1,1,2)模型对我国GDP增长进行短期预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不大,模型具有良好的短期预测效果。
何新易(2012)基于我国1952-2010年的历史数据,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我国2011-2015年的GDP增长率做出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处于一个水平很高的上升通道。
国内旅游需求的回归模型分析-旅游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本世纪末,第三产业比重将达三分之一,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它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内旅游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
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因此,研究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和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旅游需求现状与因素分析1.国内旅游需求现状国内旅游需求的规模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收入、出游人次等的总量规模。
到2012年末,国内旅游收入达到了227亿元,相比2011年增加了17.62%;国内旅游人次达到了29.57亿,相比2011年上升了11.97%.国内旅游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沿江地区和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
无论从出游比例还是从人均旅游花费上看,国内旅游需求的地区结构是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土、内地及县镇为辅。
国内旅游消费的动态性,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出游比例也不断提高。
从1994年到2012年十八年旅游总体规模--总人次的数据表明,十八年间保持了年均17.73%的增长速度;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年均75.33%.由于法定假期的集中,出现了以城镇居民为主的春节、寒假、清明、五一、端午、中秋、暑假、国庆节和元旦的旅游黄金周;从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旅游规划呈现城市化状过度追求商业利益;旅游消费方式、水平和客源看现状从旅游消费方式、水平和客源看现状从旅游消费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
杭州市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摘要本文研究了杭州市入境旅游人数的预测问题。
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型城市之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到来之际,对杭州未来旅游人数进行预测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从环境、经济状况,交通、人口等因素出发,以时间序列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灰色系统等三类模型入手,建立旅游需求的预测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预测的检验和模型的比较。
根据相关数据,我们首先以最简单的时间序列模型分别用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指数对往年数据进行拟合,发现二、三、四次指数拟合效果较好,并且拟合效果接近,为了表达式的简洁,我们选择二次指数作为预测模型对未来两年的旅游人数进行预测。
在模型二中,为了改进时间模型的滞后性,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将影响旅游人数的各个因素(包括经济实力,人口,环境以及交通状况)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对实际值和预测值比较得出只有3.19%的较精准的相对误差率,并得出影响杭州旅游人数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口、经济实力以及交通的结论。
进一步,考虑到时间模型在时间趋于无穷大时人数也趋与无穷大,显然不符合实际。
所以基于杭州市旅游人数不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假设,利用逐年的历史数据,用灰色模型理论预测其发展情况,根据灰色模型中对参数a的要求,得到的结果满足中长期预测。
另外,根据预测模型利用后验差法进行了检验,误差只有4.42%,综上,我们用灰色模型对未来十年进行预测预报。
但在检验中我们发现,2010年出现了7.84%的较大误差,这应该是和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有关。
考虑到2011年杭州将举行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以及杭州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下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2010年将是杭州旅游业的一个转折点,未来杭州市旅游人数将持续强劲增长,所以我们没有剔除2010的数据。
最后,我们对模型对比分析了优缺点,同时进行了简单的推广。
并根据预测结果对提升杭州旅游收益提供了相关意见。
关键字:旅游需求预测、时间序列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灰色模型,政策建议。
浅析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函数模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大众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旅游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文通过对影响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为规划旅游未来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促使国内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收入旅游人数人均花费一、引言旅游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变化,带动就业,提高经济开放程度,从而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国旅游业立足于开发国内旅游市场,致使国内旅游逐渐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旅游收入直接反映了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的运行状况,是衡量旅游经济活动及其效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旅游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的旅游收入中,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
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对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
二、模型设定1.选定线性模型的原因由于非线性模型的假设检验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并且我们所学知识有限,所以我们在此考虑利用线性模型对该市场进行研究分析。
另外,线性模型存在多种检验方法和修正方法,这样对模型准确程度的分析和修正也更加可靠。
解释变量选择原因分析旅游业是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旅游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高低变化。
也就是说,旅游收入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函数。
国内旅游人数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多少,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最主要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旅游收入与接待的旅游者人数呈正比例变化。
人均旅游花费在旅游接待人数既定的条件下,旅游者的支付能力和人均旅游消费是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收入增减变化的又一个决定因素。
一般说,旅游者的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与旅游收入成正比例变化,旅游者的支付能力强,旅游者的旅游花费越高,那么旅游收入也就越高。
基于生产函数的中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模型研究
陆相林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旅游发展总量指标主要包括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数.基于生产函数,以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数为因变量,以构成旅游业的支柱产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的相关指标为自变量,采用回归方法建立了中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模型(实际模型自变量筛选后只有旅行社一个),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模型参数的经济含义进行了解释.发现了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总量预测的唯一决定性影响因子——旅行社数量,定量实证了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水平的低层次性、旅行社经营水平的低层次性,提出旅行社数量及其经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水平高低的核心影响因子.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要转变对旅行社的偏颇认识,要把加强旅行社的管理和指导作为地方旅游经济工作的重点.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陆相林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山东,枣庄,2771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基于时变参数的中国总量生产函数估计 [J], 高宇明;齐中英
2.资本积累、技术变迁与总量生产函数——基于中国1980-2005年经验数据的分析 [J], 郭玉清
3.中国总量生产函数模型选择——基于要素替代弹性与产出弹性视角的研究 [J], 章上峰;董君;许冰
4.中国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与最优规模——基于总量生产函数的研究 [J], 王任飞;王进杰
5.中国省际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总量生产函数的面板数据分析 [J], 李红霞;傅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区域旅游需求的预测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 计量经济学模型变量的选择研究方法基于数据的回顾和运用性,许多现代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都运用了预测,而基本结构模型和时间变量参数计量经济模型xx年至xx年有着事前预测。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审视这些模型是否能运用于未来两年的短期的精确的旅游到达预测。
在此层面中国可以运用的数据仅限于1994年至xx年之间。
模型建立的过程运用了上述讨论的时间参数模型和基本结构模型。
这些方法的研究中,下列数据资源可以检测:临时变量和独立变量。
2 干预的基本结构模型表一显示日本是最低平均绝对误差,只有%,俄罗斯有最高平均绝对误差值在%。
13个国家中有三个国家的总平均绝对误差平均数低于20%。
13个来源国家到31个中国地区的平均绝对误差为%。
3 带有虚拟变量的时间参数预测时间参数模型在这里的发展是基于建模过程提供了6个人机电子软件包。
这种分析在状态矢量空间形式下提供了动态系统。
状态空间形式允许预测伴随可观测模型的未观察到的变量。
其同时允许曾经用过的循环卡尔曼滤波算法同时间序列结构模型共同运用。
卡尔曼滤波算法运用于早一步的运算来预测,同时和确定的协方差值的初始值的平方误差矩阵联系。
这样分析下来,人机电子将他们的值设定较高的初始价值来反应不确定性。
尽管所有的省份需要对比分析,国际旅游到达则关注于小于总的31个省份和地区的选择。
三分之一的到达者关注与排名前五的到达省份,而%则关注排名前十。
4 结论该研究表明尽管数据有限,但是精确预测中国的地区到达是有可能的。
尽管数据的局限性同年居序列有关,而有限时间序列的长度、精确预测错误在20%以下,而10%以下的错误可以持续被推导出来。
所以关注与预测更发达的旅游地区预测,这些流动倾向更明显且有较少不稳定性。
另外,如果只关注于计量经济模型是错误的,因为在此研究中现代时间序列方法被证明是占优势的。
基于生产函数的中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模
型研究
摘要:旅游发展总量指标主要包括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数。
基于生产函数,以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数为因变量,以构成旅游业的支柱产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的相关指标为自变量,采用回归方法建立了中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模型(实际模型自变量筛选后只有旅行社一个),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模型参数的经济含义进行了解释。
发现了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总量预测的唯一决定性影响因子一一旅行社数量,定量实证了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水平的低层次性、旅行社经营水平的低层次性,提出旅行社数量及其经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水平高低的核心影响因子。
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要转变对旅行社的偏颇认识,要把加强旅行社的管理和指导作为地方旅游经济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旅游发展总量;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线性回归
旅游发展总量(主要包括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旅游业属于在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产业分类中找不到的产业,因此,旅游发展总量数字的科学性总是受到业内外人士的质疑。
传统的旅游发展总量预测属于需求函数预测模式[1],该模式受传统经济学的
影响,认为旅游业是提供消费品(服务)的产业, 提供消费品的产业应该选择居民收入、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等变量作为自变量[2],然后采取一定分析方法,建立旅游需求函数模型,对旅游发展总量进行定量评估。
上述方法用于预测某地的出游情况(外出旅游需求)较为合适,但对预测该地的旅游发展总量却没有意义。
文章从供给导向建立生产函数模型(主要包括旅游总收入的预测模型和旅游总人次数两个模型),从而达到预测旅游发展总量的目的。
1研究的具体过程
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收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到性和有效性,从构成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中选取了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旅行社总数xl (个)、国际旅行社数x2 (个)、国内旅行社数x3(个)、旅行社职工人数x4(个)、国际旅行社职工人数x5(个)、国内旅行社职工人数x6(个)、涉外饭店总数x7(个)、旅客周转量总计x8(亿人公里)、客运量总计x9(万人)作为自变量(上述指标尽管存在相关性,由于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因此,不影响最终建模效果)。
以旅游总人次数yl (万人)、旅游总收入y2 (亿元)为因变量。
详见表
1。
把我国1995—X X年的旅游统计资料分为两段,1995— X X年的数据用来估计模型参数,用XX年、X X年数据对模型预测的科学性进行评价(由于XX年我国旅游业受非典影响严重,作为异常值剔去,而我国199 5年以前的相关旅游统计只有入境旅游统计,故也剔去)。
模型的建立及检验过程
首先,想到C-D生产函数,以我国旅游总人次数yl (万人)、旅游总收入y2(亿元)为因变量,以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见表1),并应用软件,对因变量、自变量求对数,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然而,在模型检验过程中,由于选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发现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表现为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接着,为了解决多重共线性,方法采取了剔除不重要的自变量的方法。
最后,发现只含有旅行社数一个自变量时,模型才能够消除多重共线性的要求,并且能够达到最好的拟合效果(与我国旅游总人次数yl、旅游总收入y 2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和)。
最终模型的确定
由于步骤(2)中确定预测模型只需旅行社总数一个解释
变量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因此,在一元回归模型的确定过程中,考虑了线性回归和曲线回归两种拟合情况。
尝试了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bO+bl*x)和曲线回归中的复合曲线模型(y=bO *blx)、等比级数曲线模型[y=exp (bO+bl*x)]、对数模型(y=bO +bl*lnx)、三次曲线模型(y=bO +bl*x+b2*x +b3*x)、乘幕曲线模型(y=bO*x bl)。
最后联系实际情况,考虑到参数的实际意义,确定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bO+bl*lnx)最为合适。
根据相关数据,应用中的线性回归求法,得出如下模型,见表2。
实证分析
在求出的模型中,把XX年和XX年的我国旅行社数代入模型,得出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数的预测值,把它与实际的XX年和XX年的旅游收入值和旅游人次值比较(见表3),得出旅游收入的预测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小于5%),因此,建立的旅游收入预测模型效果较好。
而旅游人次数的误差较大 (大于5%),因此,旅游人次数的预测效果较差。
并且,把本文研究思路应用于山东省旅游发展总量的预测,建立以山东省旅行社数量为因变量的山东省旅游发展总量预测模型,也能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相关过程及结果将以其他文章论述),由此得出本文提出的建立模型思路的科学性极强。
2相关结论
模型的经济含义及作用
经济含义
本研究得出了中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的经验模型,见表2。
yl二+*X中,回归系数含义为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新增加的边际旅行社给我国带来的旅游人次数的增加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旅行社直接接待的人次数,另一部分是间接导致其他部门增加的旅游人次数);y2=+*x中,回归系数含义为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新增加的边际旅行社给我国带来的旅游收入的增加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旅行社直接的旅游收入,另一部分是间接导致增加的其他部门的旅游收入)。
作用
(1)预测作用。
可以根据我国或某一个省区某一年旅行
社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对其旅游发展总量进行较为准确的预
测。
(2 )评价作用。
可根据模型中的回归系数的大小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行社经营水平的高低。
回归系数大,旅行社数量扩张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总量增加效果明显,反之, 效果较差,应限制旅行社过量增长,进行调控,提高其效益水平。
模型建立中得出的重要结论
发现了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的唯一决定性影响因子一一旅行社数量。
我国的旅游发展总量,特别是旅游收入的预测,可通过我国旅行社的数量进行较为精确的预测(二者相关系数达, 误差小于5%),模型外推效果良好。
对旅游发展总量中的旅游人次数的预测,外推效果不好(误差大于5%),但二者相关系数达,因此,可以确定二者关系密切,尽管线性模型不能达到有效预测,但通过建立曲线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定量实证了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水平的低层次性
尽管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相关统计见表1),但多数学者认为发展质量不高。
本研究通过建立相关线性模型,从定量角度证明了上述观点。
本研究中得出我国近十年旅游业发展总量水平与旅行社总量的扩张高度线性正相关,可以得出旅游人次数、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旅行社数量的扩张,因此,我国的旅游发展仍处于简单的数量扩张阶段,有待于向质量提升型转变(这种现象在美国从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之间也存在[3])。
定量实证了当前我国旅行社经营水平的低层次性
本研究中得出旅游发展总量与旅行社高度线性相关,对模型的两边求导,则得出我国边际旅行社的旅游产出为一常数(等于回归系数),说明尽管我国旅行社总量在不断增长, 但没
有产生应有的规模经济,也说明我国旅行社规模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从另一个反面定量实证了旅行社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子
首先,从旅游发展总量与旅行社数量高度线性相关(与我国旅游总人次数yl、旅游总收入y2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和),就可得出上述结论。
其次,从相关经验也可得出上述结论。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其旅行社水平也较高;而一个地区旅行社水平越高,也越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其旅行社效益为山东省之最,总量也为山东省之最,其旅游产值也为山东省之最(以XX年为例,其旅游收入约占全省收入的1 /3),其他旅游发达城市如深圳、上海、北京也有类似情况。
再次,就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4〜5]——旅行社、饭店、交通和景点说起,真正直接并专门为游客服务的包括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点),而旅行社是游客和景点联系的中间纽带, 它与游客接触时间最长,它的服务质量和信誉直接影响到游客到景点的可能性。
而饭店和交通仅是部分面向游客,因此, 旅行社应为旅游业中当之无愧的核心产业。
3相关政策建议
要转变传统上对旅行社的偏颇认识。
我国以及地方应消除以往对旅行社的偏见,认识到旅行社的作用绝不是“只会画画线路,做个景点导游”。
要充分认识到旅行社对国家和区域旅游发展起到的重大经济产出效应、经济发展拉动效应和地方形象宣传效应。
要把加强旅行社的管理和指导作为地方旅游经济工作的重点,努力提高各旅行社的服务水平,增加其信誉度,有效拉动与之相关关联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
国家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旅行社行业的进入门槛。
这样有助于提高我国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避免各旅行社间的恶性竞争。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各旅行社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水平,增加我国旅行社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以应对加入WT 0后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旅行社业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林南枝.旅游经济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0.
[3]张辉,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
J].旅游学刊.XX, (5):71-76.
[4]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辨析[J].旅游学刊.XX, (4) : 2 4-29.
[5]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
[6]王苏斌,郑海涛,邵谦谦.SPSS统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XX:41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