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

八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

八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
八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

八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

案教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东西干湿的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初步认识中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一些天气、气候灾害。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比读图法,比较冬夏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冬夏季风的不同。

(2)列表归纳以上这些差异。

●快乐点击

1.南北气温的差异

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纬度的影响,南北气候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要想弄清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应根据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去进行分析。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一淮河一线分布。我国东北地区的北端平均气温在-32℃以下,我国南部海南岛平均气温在16℃以上。漠河镇与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近50℃。因此,我国的冬季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气0温相差很大。原因是:(1)纬度因素是影响我国气温的重要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白昼比南方短,获得的太阳热量比南方少;(2)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地区的严寒。我国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源地,又加上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山岭阻挡,因此南方气温比北方高。这方面就进一步拉大了南北温度的差异。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从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最北端漠河7月气温在16℃左右,南部海南岛在28℃左右,南北气温相差只有12℃左右。从图上还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天山等地气温较低。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原因:在夏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获得太阳热量并不比南方少多少。所以,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国从北到南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东西干湿地区的差异

中国各地降水差别很大。我国降水有南北向的差异也有东西向的差异,年降水量分布的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影响我国的夏季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由于夏季风来自于海洋,我国东南沿海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丰沛;西北地区则正好相反。

一个地方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区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划分了4个干湿地区,列表如下:

3.季风气侯显着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着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如图-3:

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夏季风能带来丰富的水汽,为降水创造了条件。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以东以南的季风区内,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内,因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夏季则跳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中国的季风气候带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中国和同纬度的地区相比较,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较大,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例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分配不均,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等。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反思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反思 反思一: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导入比较成功,而且较新颖。 穿衣与温度的关系密切,学生都知道,并有亲身的体会。因此设计了这样的引入:一位学生头戴披帽,身穿棉衣;另一位学生身穿单衣(或短袖衣服),分别出场,并做简单的介绍,自己来自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气候,到了冬天会是什么样。学生们看到皮帽、棉衣自然想到"冷",看到短袖衣,知道是气温较高,自然而然地因出我国各地气温有差异。而且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自始至终贯穿全课。如果学生表演才能好一些,会说几句东北话、广东话可能会更好。小小的表演,可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2.学生的资料展示效果较好。 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活动内容:搜集能反映出我国各地气温不同的资料,可用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有的学生找的是文字资料,如"冰清玉洁的哈尔滨""除夕之夜",通过文字叙述直接了解气温的状况。有的学生拿来的是自己记录的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有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海口)10天的气温记录,并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同学们一看,就能得出我国南北气温有差异。有的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小课件,课件里有图片、有说明,通过不同的景观反映出气温的差异。学生搜集、整理、展示资料,这是一个地理能力养成的过程。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反思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反思 俗话说不可能事事都达到完美,但是可以争取让事事都做到更好。我这节课整体上来说是比较成功,当然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导入以带学生旅游为突破口,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用丰富的图片资料,通过学生读图自己分析>总结规律破重点、简化难点。如在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因素时,先给出不同纬度海口、北京、漠河三个地方的纬度、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最后进行>总结,力求学生能学会、彻底弄明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自己读出、学会的知识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读图,加以学习、巩固。 如果能将每个教学环节在进行细化,比如时间的分配,对学生的评价,琐碎知识点的处理等将会使课堂更加完美。同时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技能,比如粉笔字、钢笔字及版图版画的能力。 反思三: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备课时因考虑到气候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授课方式主要采取教师问题引领和讲授为主,但在个别知识点的处理上还不到位。 一、本节课不足: 1、在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两个知识点的处理上,过于匆忙,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3课时 教案 1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 (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提问)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不是) (教师小结)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设问)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 (板书)三、季风气候显著 (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冬季风的形成图》(图2.19)、《夏季风的形成图》(图2.20),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 (教师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纬度较低的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即夏季风。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冬季风)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小结) (教师小结)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南方受冬季风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盛行,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除了纬度位置的影响外,还有海陆位置的影响。 (投影)《冬季风形成图》《夏季风形成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填写下表(先投影空表,后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3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课时: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导入新课: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读“冬、夏季风形成图”回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我国海陆位置特点填表。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要了解这些,离不了“叫’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司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粉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浯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二、干湿地区

1、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中国干湿状况”图: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四个地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湿润地区景观。 森林 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得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这一带植被和农牧业生产的描绘。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森林草原 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干旱地区景观。 荒漠 课后思考: 1.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我国牛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湿地区 1、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四个地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教学反思: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2)导学案答案

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二课时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刘桂欣审核:东山中学地理备课组时间:2012-09【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学习流程】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 (一) 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教材(P34-38)2、重点:降水分布特点和干湿地区 3、问题:⑴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从向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降水最少的地方在。 ⑶一个地方与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若降水量远 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地区; 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 ________地区。我国分为区、区、区和 ____________区四个干湿地区。 ⑷读图P35页2.16《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①读出广州、武汉、北京、乌鲁木齐、托克逊年降水量。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 布特点或规律: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向递减;我国降 水空间分布特点:东西,南北。 ②在图中找出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和降水最少的地方. ③用彩色笔描出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图2.13)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 山脉和河. ⑸读图P2.17《我国的干湿地区》①四大干湿地区植被分别是什么? ②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毫米等降水量线。 思考: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 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比较P37页图2.18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⑺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的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不同的影响? (二)个人默学课本34至38页(8分钟)(三)小组交流(2分钟) 二、展示与质疑: 展示问题⑴至⑺提示:①展示学会的②方式多样③以小组为单位 三、点拨与归纳: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2) 降水总趋势——从向递减。 干湿区湿润区——森林 ————界限等降水量线 半湿润区— ————界限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区—— ————界限等降水量线 干旱区—— 四、检测与反馈 1.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 )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③1000毫米降水量线④一月份0℃等温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递减 B.从东向西递减 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3.下列城市,既位于湿润地区,又属于亚热带的是() A北京 B兰州 C南京 D哈尔滨 4.将下列地区与它们所属的干湿地区和植被类型用直线连起来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 A半湿润地区(1)森林 ②河中下游平原 B湿润地区(2)森林、草原 ③塔里木盆地 C半干旱地区(3)荒漠 ④天山山麓 D干旱地区(4)草原 东西干湿 的差异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气候多样季风显 著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 分析“中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回答: 1)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漠河镇。 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气温相差大,要原因是——受纬度影响,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3)1月0 o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 分析“中国7月份平均气温”图,回答问题: 7月份,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我国7月份气温最高在新疆的吐鲁番,人称“火洲”;7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在青藏高原地形区。 3.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4. 按温度带划分,我所生活的南京地区属于亚热带。北京地区属于暖温带。 5. 苹果、梨——暖温带柑橘——亚热带 芒果、香蕉——热带 6.分析“中国年降水量”: 1) 我国降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 我国8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与中国1月0oC等温线通过的地方相近。 3) 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7.分析“中国干湿区划分” 根据降水和蒸发的对比关系,划分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干湿地区按我国干湿程度分,南京属于湿润区,北京属于半湿润区。 8.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气象灾害,例如洪涝、干旱、寒潮 9.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习惯上除青藏高原外,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 10.我国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分布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集中在夏秋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全年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11.我国南方雨季来得早,结束的晚,时间长;北方雨季来得晚,结束的早,时间短,降水都比较集中。 12.我国气候特点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1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2 教案9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理动画来演示季风的移动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季风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我国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季风的移动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谁能回答亚洲的主要气候特征是什么?我国的气候特征又是什么呢?新课讲授: 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观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说出我国有哪几种主要气候类型。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的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2)活动 1.对照图 2.24,说出图2.27中四个地方的气候类型名称。 地点:漠河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 地点:海口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5-9月。热带季风气候 地点:吐鲁番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点:五道梁气候特点:冬冷夏凉,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高寒气候。 2.参照对漠河的气候特点的表述,归纳其他三地的气候特点。 3.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的气候特点的差异,说说他们各自发展旅游后动的优势。

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 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 ----东西干湿的差异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二、本节重点: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三、本节难点: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法探究法 五、教具: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讲授新课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板书]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阅读材料“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并且在图中找到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台湾的火烧寮和年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把它们连线,看看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活动]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教材第37页图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二)干湿地区 [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时教案精修订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时教 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第1课时) 临沂第十二中学刘秀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1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培养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我国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意义。 教学难点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讨论导入新课] 寒假到了,有些同学要随团旅游,一条旅游路线到哈尔滨,另一条旅游路线到广州。大家为穿着(多和少)争论不休,为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回答不一,老师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进而点题: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 指导自学 [指导读图] 读图2.13,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转折过渡] 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一一等温线分布图。

[启发引导]根据我们学过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一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1月0℃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一)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二)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一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1月0℃等温线为何发生了弯曲) [板书]一、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学生讨论。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除纬度因素外,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读课本2.19图,思考以下问题: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

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上)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案设计一21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将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重点: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学提纲: 1、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3、季风气候有哪些灾害性的天气? 二、课堂探究:

3、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季节分布的影响 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着我国雨带的推移。 5月份,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称为“梅 雨”。 7、8月份,雨带随夏季风北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 9月份,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也迅速南移。 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 4、我国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变化?东部地区各地的雨季迟早与夏季风进退有什么关系? 我国降水在季节分配上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但各地雨季长短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的。正常年份,5月中旬夏季风便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这里最早进入雨季。6月以后,夏季风继续北上,华北、东北进入雨季。9月以后,夏季风势力减弱,开始南撤,雨带迅速南移,我国东部地区由北向南雨季结束。 三、小结: 四、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影响我国的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包括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B、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北冰洋 C、在夏季风影响下,我国夏季全国各地高温多雨

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案6 (人教版八年级上)

教学设计

差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1、看图例和气温数值,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2、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 解疑归类 (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 3、1月0℃等温线以北、以南的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以北<0℃,以南>0℃) (小结: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此线南北的植被、农业生产状况及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如,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 4、在图中找出我国气温最低、最高的等温线在哪里?计算两地温差多少?(漠河:-32℃、海口:16℃,温差近5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板书)冬季南北温差大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引导学生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思考分析: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 那么,我国夏季的南北温差怎样?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 查疑落实:练习册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 遍高温。 [板书: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转)为什么纬度位置不变, 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却不大 呢? (师演示讲解:夏至日,太 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越往 北去,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获得的光热越少;越往北, 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 光热却越多,减小了南北的 温差。) 5、阅读材料:吐鲁番是我国 夏季最热的地方,极端最高 气温曾高达49.6℃,戈壁地 表温度高达82℃以上,可以 晒热鸡蛋。西游记中有一处 位于吐鲁番。[课件:吐鲁番] 火焰山真的是熊熊烈火吗? 火焰山山体为红色砂岩,对 太阳光的反射能力极强。在 强烈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 弯弯曲曲的沟壑,宛若烈焰 腾升,故名火焰山。 (转)近几年来,由于气温 的一些变化,“三大火炉” 城市也有了小插曲。我们来 了解一下。 大家还记得2008年初南方雪 灾吧?我们通过资料和图片 简单回顾一下。 10养成良好的地 理学习习惯 15培养学生分析 问提的能力 5

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1 教案14 (人教版八年级上)

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 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1页和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城市降水柱状图”,阅读教材第33页及图2——19“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是否均匀,有何分布规律? (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分为哪几类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分布地区并说出各自的天然植被。 (4)、教材33页活动题1、2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教师点拨: 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降水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4、合作探究: 个性化修改

2021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人教新课标 版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

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永七中曾乐毅 课题§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3) 学习 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重点 难点 我国气候特征、我国降水时间分配不均的原因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导入我国气温、降水有和特点? 自主学习1.受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形成典型的季风气 候. 2.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降水类型是主要是由__________风带来 的. 3.梅雨和伏旱出现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_地区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灾害性天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立 自学 完成 团队合作6.阅读图2.19,图2.20完成下表: 季风 名称 成因发源地 风向 陆地→海洋 海洋→陆地 温度,水气 特点 冬季风 由于_____、 ______等因 素的影响而 形成 俄罗斯_________和蒙古高 原一带 夏季风 __________、_________热 带海面 归纳:我国降水是哪种风带来的?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 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全年比较干旱? 7.看图2.23季风区若干城市年内气温和降水量,完成下表: (1)从以上降水和气温分布的数字可看出:我国季风区内降水最多的季 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因此季风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多雨期与高 温期一致。都集中在______季,用四个字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 (2) 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8.读2.26《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地点降水较多的月份降水分 配规律 气温最 高月份 气温较高 月份 广州____月(_个月) __月___月 上海____月(_个月) __月___月 北京____月(_个月) __月___月 是否 受季 风影 响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课时: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导入新课: 1.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 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3.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暴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关于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你知道有哪些?仔细阅读下面的照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如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 (1)引导学生观察《冬季风的形成示意图》(图2.19),并阅读学生课前收集的《寒潮警报资料》,结合冬季风形成的源地、性质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它发生在何地、何时?它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应采取哪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寒潮是一种造成降温地区范围广、降温幅度大的强冷空气。它类似冬季风,又强于冬季风。从图和资料可知,寒潮这种强冷空气是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侵入我国造成的。它常发生于每年的秋末、冬季和初春,给人们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因此,寒潮发生前,人们要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做好预防性工作,以免身体生病、农作物受冻、牲畜受害等。 (2)2001年入夏以来,我国许多地区面临着干旱的侵袭:东北、华北从春季开始就很少降雨,此外,一向雨水比较充沛的西南地区旱情也十分严重,使这些地区夏粮收成受到影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课本P41彩图和《锋面雨带推移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001年上述地区之所以会发生严重旱情,是因为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锋面雨带,在春季和初夏时节因冬季风残余势力还较大迟迟不能北上,因此造成东北、华北地区的春旱和西部地区的干旱,直接影响着那里的春播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以致使这些地区夏粮收成减产。 (3)台风:播放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和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台风所造成的严重灾害,深刻地认识到台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破坏作用。 什么是台风?台风常发源于什么地方?台风为何会造成灾害?它会造成哪些灾害?它的灾害多出现在我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和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②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③了解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气温和降水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④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划分标准,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⑤知道我国的气候特点。 ⑥能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技能目标 ①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技能。 ②通过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气候是一种资源,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气温和降水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②0℃等温线、800毫米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位置。 ③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④冬、夏季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⑤季风气候的成因。 ⑥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技能。 ●○教学准备

①教师搜集“气温与生活”“降水与生活、生产”的相关资料,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②提前预习并分组搜集资料制成幻灯片(教师给学生指定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国家自从有了“黄金周”后,旅游业成 了非常红火的行业。人们出门旅行往往会按照不同 的季节选择一条合适的旅游路线,这就出现了“北 上”“南下”“上山”“去海边”等线路,而这些 线路的选择就和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气温”有关。寒假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明和小强分别去了哈尔滨、广州,并拍摄了他们在哈尔滨冰灯展和广州春节花市上的所见所闻,请大家看看录像,然后告诉我这两个城市的气温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1:展示课件1——录像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观看的录像纷纷举发发言。 小结:录像中的居民和两位同学的穿着以及我们所看到的情景反映了不同地区在冬季的气温是不一样的,说明了我国气温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 师:我们这里冬季和夏季的气温一样吗? 小结: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季节气温不一样。

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案

上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 案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

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着”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部分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