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三版(胡宏纹)第八章 卤代烃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61
页,塔烷的一根键的遮挡关系。
第591页,“2,4,6-三甲基苯”->“1,3,5-三甲基苯”。
第593页,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第一个方程式,第一个产物少了2个氘。
第594页,“2,4,6-三叔丁基苯”->“1,3,5-三叔丁基苯”。
第604页,“2,4,6-三甲苯”->“1,3,5-三甲苯”。
第607页,加成-消除机理方程式最后产物Y改为Nu。
第609页,Smiles重排中间体少一个硝基。
第614页,“NH3(I)”->“NH3(l)”。
第615页,最下边两个方程式“NH3(I)”->“NH3(l)”。
第623页,倒数第二个方程式,最后产物Et换为R。
第634页,中间三个方程式,第一、三个反应物各少了一根单键。
第646页,第二个方程式,改为和Cl2反应。
第653页,最下边方程式自由基多了一个电子。
第661页,倒数第三个方程式重氮乙酸酯碳上少一个氢;下边两个方程式氧化银应为Ag2O。
第668页,第一个方程式第二、三个共振体各少标两个H;不同方向箭头长度有待商榷。
第675页,中间产物第二个共振式少一个R2。
第677页,第一个方程式第一步Baeyer-Villiger重排产物有误。
第684页,第一个方程式产物一对苯基和甲基应调位。
第687页,第二个方程式第三个结构少一个双键。
第688页,下部一个顺旋轨道颜色反了。
第694页,最后一个结构式少两个甲基。
第711页,倒数第二个方程式中间体最后一个多一个电子。
第738页,“Polple J A”->“Pople J A”。
第744页,“Hücke”->“Hückel”。
以下是一些追求完美所需要的“错误”(不算特别严重):上册:第56页,右下角顺十氢化萘氢的遮挡关系。
第104页,制二烷基铜锂方程式产物添上一个LiI。
第133页,4.(3)改为箭头。
第219页,第一个面内弯曲的方向。
这是个不完全列举还是方向标反待讨论。
卤代烃消除反应的探究与思考摘要:从反应机理的角度探讨了“无β氢的卤代烃”能发生消除反应并给出反应实证,提出了教学与资料编写要注重科学性,要关心和预见学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学习有机衔接的思考。
关键词无βH的卤代烃β消除碳正离子重排α消除消除反应1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一些文献认为“无βH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除反应生成烯烃”。
有代表性的表述如:(1)卤代甲烷不能发生消除反应,碳原子数必须≥2且与卤素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上必须有氢原子才能发生消除反应;(2)卤代烃一般可以发生消除反应,但只有一个碳原子的或具有下列结构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除反应,如CR2R3R1CH2X等;(3)2,2二甲基1氯丙烷是不能发生消除反应的,因为与氯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相邻碳上没有氢[1~3]。
笔者对以上观点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成果,从卤代烃消除反应的机理探讨无βH的卤代烃的消除反应,并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处理该知识点的策略,以期对无βH的卤代烃的教学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
2 卤代烃消除反应的机理2.1 卤代烃消除反应的3种情况卤代烃失去卤化氢或卤素,生成烯烃或炔烃的反应称为卤代烃的消除反应。
可以根据消去2原子或基团的相对位置分为3类[4~6]。
若消去的2个原子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称为1,1消除或α消除;2个消去的原子连在相邻的2个碳原子上,则称为1,2消除或β消除;2个消去的原子连在1,3位碳原子上,则称为1,3消除或γ消除。
中学教学主要涉及的是在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型反应,生成烯键或炔键,一般属β消除反应。
2.2 卤代烃消除反应的3种机理根据消除反应所涉及的机理可将其分为单分子消除反应(E1)、双分子消除反应(E2)和单分子共轭碱消除反应(E1cb)[4~8]。
2.2.1 单分子消除单分子消除为2步过程,第一步是离去基团带着一对电子离去,底物成为碳正离子;第二步是碳正离子从β位脱去一个质子,给予碱或溶剂,生成烯键,第一步速率较慢,是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