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居住的地球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24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笔记: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5.1×108千米2;地球体积约1.083×1012千米34、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①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这说明海面是弯面。
③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⑤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的球体。
例题:1、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
由于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所以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
2、某探险家计划从赤道附近的新加坡出发,乘热气球在赤道上方做环球探险,估计平均航速为每小时25千米,他成功回到新加坡起码需要67天。
3、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粉笔长度没有变化;(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粉笔长度逐渐减小;(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岸远去,观察到的现象与上述(2)相似,说明大洋面是球面。
4、人类现在已知道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这是(C )A、人类实现了环球航行B、人类发现帆船远去时船身比桅杆先消失C、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D、人类知道南极是大陆,北极是海洋5、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港口灯塔会(B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C、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6、在航天飞机上看到地球表面,白色的部分主要是(B)A、冰雪B、云层C、大陆D、海洋学习感想:。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bandfox)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小星球。
宇宙中可能还有像地球这样适合高级生物生存的星球。
千差万别的宇宙环境,也可能会有人类不同的外星智慧生命。
(展示星空图)看了这些美丽的星空图你有何感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3、……关于宇宙的问题有哪些?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在对天体进行观察时,我们发现宇宙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下面我们从最近的地球开始。
引出课题:我们居住的地球。
情景一:在前面第二章中我们学到从发现“细胞”到“细胞学说”的提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或同代人的共同发现和探索,那么对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认识,也是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或许从我们人类诞生开始,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探索,也许这些探索毫无科学根据,但是这些探索留给我们一些美丽的传说。
就我们中国而言,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学说:盖天说和浑天说,那么下面看一下资料里是怎么说的。
盖天说,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浑天说,《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古代印度人认为护持神毗瑟拿,化身为大海龟,海龟的硬壳背上站着三只大象,大象驮着半圆形的大地,大象动一动便会引起地震。
海龟又站在作为水的象征的眼镜蛇的身上。
半圆形的大地中央是须弥山,太阳和月亮绕山运行,当太阳绕到山后的时候,就是漆黑的夜晚。
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天空中分布着许多的星辰,大海的尽头有通管运行太阳,太阳每天从管的东边出来升上天空,下午从管的西边沒入管中,晚上则绕过北侧到东边,准备第二天的运作。
大班科学活动《我们居住的地球》运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地球,并初步了解人们的一些活动。
运用各种美工材料制作“地球”,体验创作的乐趣。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天文望远镜、地球图片、彩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
与幼儿园附近小学,准备参观小学的地球仪(或天文望远镜)。
导入活动:教师播放VCD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指导语:小朋友们,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可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居住在地球上吗?引导幼儿观察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好吗?(教师帮助幼儿找出地球的主要特征)提问: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它身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地球,观看VCD片《地球你好吗》。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地球上有什么?人们是怎样在地球上生活的?你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指导语:地球那么美,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个小小的地球送给它吧!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制作。
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教师帮助幼儿将作品展示出来。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的天文望远镜。
运用地球仪、挂图等,使幼儿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有关知识。
引导幼儿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初步萌发保护地球的意识。
有关地球构造、运动、资源等相关知识的录像或VCD。
引导幼儿观看录像或VCD,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地球的录像或VCD,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感受地球的美丽与壮观,并激发幼儿热爱和保护地球的情感。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围绕它有什么?人类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引导幼儿充分讨论并交流对地球的认识。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拼图游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教师出示地球仪拼图游戏材料,引导幼儿了解地球仪的结构,指导幼儿进行拼图游戏,让幼儿了解各个洲、洋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教师指导幼儿观看有关地球构造、运动、资源等相关知识的录像或VCD,加深幼儿对地球的了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知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地球的欲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地球的气候等。
2. 地球上的生物: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等。
3. 地球的保护:环保意识、资源节约、环境美化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讲解地球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地球的兴趣。
2. 图片展示:展示地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3.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4. 实地考察: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地球上的海洋、陆地和生物。
5. 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有关地球的手工作品,加深对地球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地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有关地球的图书和故事。
3.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
4. 手工制作材料。
五、教学步骤:1. 故事导入:讲述地球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地球的兴趣。
2. 图片展示:展示地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3.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4. 实地考察: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地球上的海洋、陆地和生物。
5. 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有关地球的手工作品,加深对地球的了解。
6. 总结环节:通过讨论,让幼儿了解地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幼儿在手工制作、游戏互动等环节的表现,考察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对地球知识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感受。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地球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地球的美丽和重要性。
2. 开展地球日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地球日的来历和意义,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 邀请专家进行地球知识讲座,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科学知识。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第一篇: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陈玉菊-20080512759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了解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3、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模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人类探究科学的艰难历程;2、通过本节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科学观。
四、STS间的关系:1、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2、科学引领人类逐渐发展;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了解STS间的相互发展促进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难点: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篮球、铅笔(学生自备)、木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试想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这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对宇宙和地球是否充满好奇?你有什么疑问吗?让步学生讨论: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知道什么是外星人吗?你认为它是从哪里来的?3、知道星星离地球有多远(最近距离)?(答案:比邻星,约为4.24光年。
光年长度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有时间和速度计算出。
)这些都是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居住的地球”。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几年,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同学们会回答到“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同学们怎么知道的?其实在我们以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天文学家等等都在研究地球。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个大圆盾,有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中班科学教案我们居住的地球中班科学教案: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认识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
2.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3. 掌握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资源。
二、教学准备地球模型、图片、海洋、陆地、大气、植物和动物的图片、教具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讨论):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居住的地方是哪里呢?”学生回答:“家、幼儿园、城市。
”老师继续追问:“除了这些地方,还有一个大家共同居住的地方,你们知道是哪个地方吗?”学生思考片刻,有答案的举手回答:“地球!”老师点赞并解释:“对,地球就是我们共同居住的地方,它是我们的家园。
”2.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老师出示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地球是圆的,有点像一个篮球。
并与其他球形物体进行比较。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地球比篮球要大得多。
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地球在太阳附近。
”老师解释:“是的,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约1.5亿公里。
”3. 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资源老师呈现一系列的图片,包括陆地、海洋、大气、植物和动物资源。
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这些是什么资源呢?”学生逐个回答:“陆地、海洋、大气、植物和动物资源。
”老师继续问:“这些资源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陆地可以建房子、种庄稼,海洋可以捕鱼、游泳,大气可以呼吸,植物可以提供食物,动物可以陪伴我们。
”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解释:“非常好,这些资源都是地球赋予我们的,让我们能够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4. 地球是大家共同的家园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居住在地球上,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呢?”学生思考片刻,有答案的同学举手回答:“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物、爱护动物。
”老师赞许回答,并继续解释:“对,我们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物和动物,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1.3.1 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三、授课思路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以探究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并证据地球是个球体。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卫星地球照片、月食的照片学生围绕两个问题找资料(1)人类历史上,祖先们对地球的形状存在那些认识?(2)人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引入】:视频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DV片断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按照预定计划,飞行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清晨成功返回。
神舟五号上天,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苏、美两大国后的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
全中国人都为这次“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而骄傲。
杨利伟成为了英雄,要想像他那样,就从学好科学开始吧!那么接下来的一章我们就要来探究宇宙的奥秘,而今天我们从自己最熟悉的天天生活在这上面的地球开始说起一、地球的形状1.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作为航天时代的现代人来说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先来看一段在太空中拍到的地球视频。
看的时候注意观察地球的外貌特征——陆地、海洋、大气、颜色和形状(播放视频片段)总结:从太空俯视图来看,整个地球是个蓝白色的球体,蓝色部分是海洋,占整个地球的71%,白色是大气,黄色是陆地过渡:因为现代人已经能从太空真正看到了地球,那么古人没有那么先进的交通工具,没有走出过地球,在他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又是如何逐渐地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的呢??2.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各种推测(学生讨论)(1)“天圆地方说”,古代人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凭直觉认为大地是平的,天空是一口倒扣的锅。
大班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地球的生态环境。
2.引导学生形成保护地球,从小做起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内容
1.地球的构成和特点。
2.地球的各种生态环境。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各种生态环境,并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保护地球。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
1.师生互动,引出今天的教学主题“我们居住的地球”。
2.让学生回答问题: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它是我们生活的依赖吗?
2.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成和特点
1.通过ppt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构成和特点。
2.让学生观看视频或动画,进一步了解地球。
3.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各种生态环境
1.通过无屏课直播或幻灯片,讲解地球的各种生态环境,比如山地环境、海洋环境、城市环境等。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保护地球和各种环境做出小小的贡献。
4. 活动环节
在教学结束时,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深化对地球的印象,并进一步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五、教学反思
1.教材的讲解方式要严谨,不要过于繁琐和抽象。
2.教学上需要关注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增加互动环节,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教学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在“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教学理念下,提高
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