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篇一、课程概述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分布、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实践教学是旅游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实践教学大纲旨在指导教师进行旅游地理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和开发。
2. 培养学生运用旅游地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能力,学会使用GIS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制图。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5. 增进学生对旅游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实地考察(1)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实地考察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设施等,了解其特点、分布和评价方法。
(2)旅游地开发与规划考察旅游地的开发与规划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案例分析(1)国内外著名旅游地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分析其发展历程、旅游产品、市场营销和旅游环境等问题。
(2)旅游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地实践中的应用,探讨旅游与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3. 实验操作(1)地理信息系统(GIS)实验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制图,提高学生的GIS应用能力。
(2)旅游地理学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4. 团队协作与沟通(1)团队项目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旅游项目策划、实施和评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学术素养。
四、实践教学实施1. 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教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包括考察路线、案例选择、实验设计等。
(2)实施过程:按照实践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活动。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国旅游地理2、英文名称:二、课程简介该课程分四大部分。
首先,揭示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叙述了旅游的产生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阐明了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阐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及主要类型,分述了各种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征,分布规律及与旅游的关系;第三,提出了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及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对象和主要的旅游区,分析了各旅游经济区中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旅游线路的布局特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旅游产品的特色,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第四,旅游交通地理,论述了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及旅游交通的特点与分类,主要旅游交通的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等。
三、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四、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任意选修课,在各专业教学中起辅修作用,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和扩大知识面。
五、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一)中国旅游地理学概述1、内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旅游的产生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2、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史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
掌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熟悉与旅游地理学研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确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二)旅游资源概述1、内容:旅游资源概念,分类原则和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的特性等。
2、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研究范畴,了解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分类方法,弄清旅游资源的特性。
(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1、内容: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各类型资源的旅游价值。
地貌、水域、气候天象、生物等。
2、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中的各类型资源对旅游的作用,掌握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中各类型资源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各类型资源在我著名景区景点中的分布情况。
《中国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旅游与地理相结合的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要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学习的方法,对旅游中的人地关系熟悉,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旅游地景观进行描述,得出其分布、形成的规律;2、能对旅游资源作出评价、并对其开发和规划提出参考意见;3、能有一定的旅游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第一单元1、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1)绪论:中国旅游地理学角度阐述旅游资源方面的几个问题。
(2)自然旅游资源(3)人文旅游资源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和分布等等(2)理解旅游与地理之间的关系(3)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与代表性景区景点重点难点:中国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与代表性景区景点2、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全面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单元1、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1)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和旅游地理分区(2)在各旅游区内,以省、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为单位,介绍各地的概况以及旅游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特征(3)区划案例分析与旅游路线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及原则(2)理解旅游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旅游区划的程序与方法(3)掌握某一种中国旅游区划方案重点难点:旅游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旅游区划的程序与方法2、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助旅游的设计与出游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的设计旅游路线能力。
三、课内实训项目四、学时分配建议学时分配建议表五、说明1、本课程2学分;2、本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学制为三年的专科学生。
完成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讲课34 学时,课内实训0 学时;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和分工与课程有联系的课程有: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地质学、考古学、生物学、气象学、建筑学、园林学、历史学、美学、文学、经济学、环境学、城市规划、艺术市场营销等学科。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0学分:2.5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实用专业:旅游管理连云港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旅游系20XX年8月30日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着重介绍旅游地理基础理论和我国各主要旅游区的地理要素和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状况,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技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旅游文化素质,培养他们旅游服务能力。
二、教学目标了解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基本关系。
了解各地理要素的旅游价值。
掌握主要旅游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绘制旅游地图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旅游者地理研究学习目的了解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最新定义,了解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其影响的地域差异、旅游决策行为与空间行为规和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地域结特征以及客流产生与变化规律。
主要内容旅游者概述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活动层次旅游者的行为规律旅游客流的地理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者及其行为规律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地理研究学习目的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熟悉旅游资源的范畴,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认识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主要内容旅游资源概念旅游资源范畴旅游资源分类和分布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资源的概念、范畴、分布。
第三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学习目的熟悉地质地貌资源对旅游及人文景观的作用,掌握重要地质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重要内容地质地貌与旅游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第四章水景旅游资源学习目的熟悉水景资源对旅游的重要作用,掌握重要水景的旅游特点。
主要内容水景与旅游海洋旅游湖泊旅游江河旅游涌泉旅游瀑布旅游教学重点和难点水景资源的旅游特点和重要作用。
第五章动植物旅游资源学习目的认识动植物资源对旅游的重要作用,把握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点。
主要内容始于人类童年的审美活动动植物与资源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国花、国树、国鸟和国兽教学重点和难点动植物资源对旅游的重要作用,自然保护区旅游特点。
《旅游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旅游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融合了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旨在揭示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和开发,掌握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地理特征,以及旅游交通、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知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旅游地理学概述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2、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2)国内旅游地理学的发展3、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2)与旅游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二)旅游资源地理1、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旅游资源的概念(2)旅游资源的分类2、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1)旅游资源的调查方法(2)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3、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和模式(2)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三)旅游客源地地理1、旅游客源地的概念和特征(1)旅游客源地的概念(2)旅游客源地的特征2、旅游客源地的形成与发展(1)旅游客源地形成的影响因素(2)旅游客源地的发展趋势3、旅游客源地的市场分析(1)旅游客源地的市场规模和结构(2)旅游客源地的市场需求特点(四)旅游目的地地理1、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类型(1)旅游目的地的概念(2)旅游目的地的类型2、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1)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构成要素(2)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因素3、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1)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2)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五)旅游交通地理1、旅游交通的概念和类型(1)旅游交通的概念(2)旅游交通的类型2、旅游交通的布局与规划(1)旅游交通布局的原则和方法(2)旅游交通规划的内容和步骤3、旅游交通对旅游发展的影响(1)旅游交通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2)旅游交通对旅游客源地的影响(六)旅游区划与旅游规划1、旅游区划的概念和原则(1)旅游区划的概念(2)旅游区划的原则2、旅游区划的方法和类型(1)旅游区划的方法(2)旅游区划的类型3、旅游规划的概念和内容(1)旅游规划的概念(2)旅游规划的内容4、旅游规划的编制与实施(1)旅游规划的编制程序(2)旅游规划的实施保障(七)旅游环境地理1、旅游环境的概念和构成(1)旅游环境的概念(2)旅游环境的构成要素2、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3、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1)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2)旅游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3)旅游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旅游地理》教学大纲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所用教材为庞规荃编著的《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环境、特点、分布及其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律,阐述了旅游活动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
旅游地理课内学时为54学时,3学分,由省电大负责组织教学和考试。
本课程期末考试由省电大统一命题,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10分)、多项选择(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60分)。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第l章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学问题:1、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2章旅游资源名词: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问题:1、旅游资源是如何分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何在?第3章旅游开发名词:旅游开发问题:1、旅游开发应考虑哪些方面的条件?2、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旅游开发有哪些主要类型?第4章旅游业规划问题:1、旅游规划的特点主要有哪些?2、旅游规划的步骤大体分为哪几方面?第二编中国旅游地理总论第l章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名词:自然旅游资源;旅游地理位置;地貌;风景名山;海岸带;海岸带旅游;康乐气候;风景名胜区问题:1、我国风景名山的主要类型和代表名山是什么?2、熔岩地貌和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3、我国各类名泉风景区有哪些?4、我国如何利用气候环境开发旅游项目?我国主要的天气景观有哪些?5、我国风景名胜可分为几大类?举出代表景区。
6、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哪些类型?第2章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名词:文物;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园林;红色旅游;风土民情;民俗旅游;博物馆。
问题:1、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哪些?2、我国古代主要水利工程有哪些?3、说明我国园林的三大类型和代表园林。
4、我国有哪些民族民俗旅游资源?5、我国博物馆大致可分为哪些类型?第3章交通与旅游名词:旅游线路问题:1、说明发展交通运输与旅游大众化的关系。
附件2:教学大纲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56学时)1、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中国旅游地理是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根据专业结构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形成发展、旅游构成及其变动趋势以及旅游区划等,并让学生掌握我国各旅游区的地理环境概况、旅游资源特征及主要游览区、风景区、风景地等。
2、本课程的任务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补充学生的旅游地理知识。
3、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地理学概论( 2 学时)(1)目的、要求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明确学科性质,正确认识本学科的边缘性与应用性,理解研究对象,了解基本任务(2)重点、难点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深刻理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3)主要内容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_______ ( 1 学时)第二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任务( 1 学时)第二章旅游资源 _ ( 6 学时)(1)目的、要求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认识旅游资源的特性,熟悉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发与保护的相关知识(2)重点、难点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认识旅游资源的特性(3)主要内容第一节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 2 学时)第二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2 学时)第三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 学时)第三章旅游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学时)(1)目的、要求明确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将对旅游目的地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产生影响;熟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手段(2)重点、难点明确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将对旅游目的地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产生影响;熟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手段(3)主要内容第一节旅游的影响( 1.5 学时)第二节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1.5 学时)第四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6 学时)(1)目的、要求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掌握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地区分布,了解其旅游功能(2)重点、难点掌握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地区分布(3)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2 学时)第二节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2 学时)第三节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2 学时)第五章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4 学时)(1)目的、要求了解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意义及原则。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航空服务与旅游专业适用学时: 62~62+22课程类型:理论制定日期:2012 年 04 月 08 日制订人员:刘德正推荐教材:《中国旅游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陈锡畴王雁一、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与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大旅游”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参照该职业领域对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要求来制订,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大旅游”职业领域里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以便在工作岗位上顺利完成各方面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采取传统讲授及现代化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大旅游”职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及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知识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一)素质(情感)目标1、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包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服从分配、诚实守信;2、能较好地与人沟通,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3、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4、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包括学习安全、工作安全和人身安全等;(二)知识目标1、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典型代表、各大旅游区核心旅游城市及经典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等知识;2、了解旅游资源赏析、中国旅游客源地理、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区划、自助旅游等知识;(三)能力目标1、能正确阅读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及旅游景区导游图;2、能完成简单的旅游线路设计;3、能对核心旅游景区进行简单旅游讲解;三、教学设计序号课题名称课题内容及技能要求实训室及参考学时(含教学环节设计必修、选修)设备名称课题 1概述东北旅游课题 2区华北旅游课题 3区课题内容:1、解读中国旅游地理( 选修 )2、中国世界遗产名录(选修)3、中国的旅游资源(必修)技能要求:1、能阅读分析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2、能简单讲解典型旅游资源旅游价值及特征目标:掌握旅游资源含义及类别并能举出例子课题内容:1、概述(选修)2、黑龙江省(必修)3、吉林省(必修)4、辽宁省(必修)技能要求:1、能阅读本区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2、能设计本区简单旅游线路3、能简单讲解本区重点旅游景区目标: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及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课题内容:1、概述(选修)2、北京市(必修)3、天津市(必修)4、河北省(必修)5、山东省(必修)6、河南省(必修)7、山西省(必修)8、陕西省(必修)技能要求:1、能阅读本区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1、讲授旅游资源含义及分类2、搜索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3、搜索我国多媒体设备的人文旅游资源4、分析我国旅游资源存在的地理背景特征介绍分析本区旅游环境及旅游资源特点阅读本区旅游资源分布图多媒体设备区内各省概况及核心旅游城市与突出景点景区的比较学习介绍分析本区旅游环境及旅游资源特点阅读本区旅游资源分布图多媒体设备区内各省概况及核心旅游城市与突出景点景区的比较学习10课时(必修)2课时(选修)4课时(必修)2课时(选修)12课时(必修)2课时(选修)华东旅游课题 4区华中旅游课题 5区华南旅游课题 6区2、能设计本区简单旅游线路3、能简单讲解本区重点旅游景区目标: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及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课题内容:1、概述(选修)2、上海市(必修)3、江苏省(必修)4、浙江省(必修)5、安徽省(必修)6、江西省(必修)技能要求:1、能阅读本区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2、能设计本区简单旅游线路3、能简单讲解本区重点旅游景区目标: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及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课题内容:1、概述(选修)2、湖南省(必修)3、湖北省(必修)技能要求:1、能阅读本区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2、能设计本区简单旅游线路3、能简单讲解本区重点旅游景区目标: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及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课题内容:1、概述(选修)2、福建省(必修)1、介绍分析本区旅游环境及旅游资源特点2、阅读本区旅游资源分布图多媒体设备3、区内各省概况及核心旅游城市与突出景点景区的比较学习1、介绍分析本区旅游环境及旅游资源特点2、阅读本区旅游资源分布图多媒体设备3、区内各省概况及核心旅游城市与突出景点景区的比较学习1、介绍分析本区旅游多媒体设备环境及旅10课时(必修)2课时(选修)4课时(必修)2课时(选修)8课时(必修)2课时西北旅游课题 7区西南旅游课题 8区3、广东省(必修)4、广西壮族自治区(必修)5、海南省(必修)6、台湾省(必修)7、香港特别行政区(必修)8、澳门特别行政区(必修)技能要求:1、能阅读本区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2、能设计本区简单旅游线路3、能简单讲解本区重点旅游景区目标: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及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课题内容:1、概述(选修)2、甘肃省(必修)3、内蒙古自治区(必修)4、宁夏回族自治区(必修)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必修)技能要求:1、能阅读本区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2、能设计本区简单旅游线路3、能简单讲解本区重点旅游景区目标: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及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课题内容:1、概述(选修)2、重庆市(必修)3、四川省(必修)游资源特(选修)点2、阅读本区旅游资源分布图3、区内各省概况及核心旅游城市与突出景点景区的比较学习1、介绍分析本区旅游环境及旅游资源特点2、阅读本区4 课时旅游资源(必修)分布图多媒体设备2 课时3、区内各省(选修)概况及核心旅游城市与突出景点景区的比较学习1、介绍分析8 课时本区旅游(必修)环境及旅多媒体设备2 课时游资源特(选修)课题 9课题10课题114、云南省(必修)5、贵州省(必修)技能要求:1、能阅读本区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2、能设计本区简单旅游线路3、能简单讲解本区重点旅游景区目标: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及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课题内容:1、概述(选修)2、青海省(必修)3、西藏自治区(必修)技能要求:1、能阅读本区分析旅青藏高原游资源分布图2、能设计本区简单旅旅游区游线路3、能简单讲解本区重点旅游景区目标: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及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课题内容:1、旅游信息(选修)2、旅游地图(选修)技能要求:旅游信息能够阅读分析各类旅与旅游地游地图并从中提取旅图游信息目标:掌握旅游地图的种类及表达旅游信息的方式课题内容:中国旅游1、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选修)客源地理2、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点2、阅读本区旅游资源分布图3、区内各省概况及核心旅游城市与突出景点景区的比较学习1、介绍分析本区旅游环境及旅游资源特点2、阅读本区2 课时旅游资源(必修)分布图多媒体设备2 课时3、区内各省(选修)概况及核心旅游城市与突出景点景区的比较学习1、讲授旅游信息的含义 1 课时2、介绍比较多媒体设备(选修)不同旅游地图1、讲授旅游主体与地1 课时理的切入(选修)点2、分析客流(选修)产生的原3、中国旅游客流分析因(选修)3、介绍我国技能要求:的三股旅能简单讲解并分析我游客流国的主要旅游客流目标:掌握我国的主要旅游客流及流向分布课题内容:1、讲授旅游1、旅游交通概述(选交通的含修)义及作用2、主要旅游交通方式2、介绍不同(选修)旅游交通3、中国旅游交通网方式的优(选修)缺点中国旅游4、旅游路线课题3、熟悉中国交通与旅(选修)12多媒体设备游路线技能要求:的旅游交通网1、能阅读旅游交通网4、分析旅游络分布图路线的含2、能进行简单的旅游义并介绍线路设计我国的主目标:要旅游路掌握旅游路线的含义线及我国主要旅游线路课题内容:1、旅游区与旅游区划(选修)2、中国旅游区划方案1、简要分析(选修)旅游区划课题中国旅游技能要求:的含义13区划能简单讲解旅游区划多媒体设备2、讲授教材方案的依据的八大旅目标:游区特点理解旅游区划的含义,掌握八大旅游区的划分1课时(选修)1课时(选修)四、评价方式:本课程采取考试方式进行评价,考试分两个部分,均安排在期末课程全部结束后,一部分是围绕八大旅游区的核心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用抽签方式进行简单介绍和讲解,此部分占课程全部评价的 50%;另一部分围绕当期所有课程内容,用试卷方式进行考核,该部分占课程全部评价的50%,两部分的总评即为学生本课程的期末考评结果。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内容《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服务于旅行社导游、计调、景区讲解等工作过程的综合基础课,对旅游资源、旅游景点的认知,是导游、计调、景区讲解等工作过程必备的知识准备。
它的前修课程是《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它的后续课程是《旅行社计调业务》、《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
本课程按照服务于导游讲解、计调旅游线路设计等工作任务由单一到复杂的原则,并结合本省导游考证与导游讲解、计调需求,以各个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旅游资源认知能力、区域旅游产品(线路)开发设计能力。
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奠基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对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它可以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融化,为后续核心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一)中国自然旅游资源1、知识点(1)地貌旅游资源;(2)水域旅游资源;(3)气象气候旅游资源;(4)生物旅游资源。
2、教学要求本项目阐述自然旅游资源的概念,主要介绍了我国地貌、水域、气象气候和生物旅游资源的概况。
通过图片欣赏与观看视频等形式使学生熟悉各种类型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吸引力要素。
3、能力培养要求(1)能准确识别出各种自然旅游资源所属类型。
1(2)能熟练讲解各种类型旅游资源的成因。
(二)人文旅游资源1、知识点(1)历史遗迹旅游资源;(2)古建筑旅游资源;(3)古陵墓旅游资源;(4)园林旅游资源;(5)宗教文化旅游资源;(6)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2、教学要求本项目阐述的是各类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主要通过讲授、欣赏图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况。
3、能力培养要求(1)能准确识别出各种人文旅游资源所属类型。
(2)能熟练讲解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文化。
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及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旅游类、饭店类和旅游英语类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一) 思想教育1. 从祖国锦绣山川的壮美中更加饱满爱国热情,从祖国灿烂的古今文化中更加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
2. 树立唯物辩证观点,理解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提高环境意识。
3.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二) 知识教学1. 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旅游资源类型、特征、成因;旅游资源美学特征与欣赏。
2. 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3. 中国不同地域的旅游景观特色,区域旅游分布知识、旅游资源或景点的知识,能正确解释其成因。
4.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理论知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能力培养1.旅游资源的观察、判断其类型、口头表达地能力。
2. 掌握主要旅游地和主要旅游线路,具备自助旅游能力。
3. 熟练掌握阅读旅游地图能力,利用网络收集旅游信息的能力,4.归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能力。
5.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6.引导游客爱护旅游环境,宣传可持续旅游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教学目标: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理解旅游地理学的性质、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目的与方法,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
2、教学重点:是旅游地理学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基本知识体系。
3、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学概述;(2)中国旅游地理研究述略。
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4学时)1、教学目标: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理解旅游资源的性质和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适用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2年64学时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中国旅游地理》是传统中国旅游地理相关知识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我国的旅游地理资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培养学生旅游服务能力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述
1、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旅游地理基础知识,了解我国的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熟悉国内知名的旅游景点,掌握旅游胜地的地理分布,提升学生的旅游欣赏能力。
通过对学生传授我国的旅游地理知识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方法
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电化教学、挂图、实地浏览等直观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总课时以外增加课时,讲授本地区旅游地理内容。
三、教学要求及时数分配
1、绪论
(1)教学内容
旅游地理学概述
旅游资源简述
中国的世界遗产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地理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掌握什么是旅游资源,如何分类。
了解世界遗产及其由来,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资源。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括
难点:旅游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2、山地景观
(1)教学内容
山地地貌
山地景观欣赏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两种不同类型山地的旅游特性,熟悉我国的风景名山。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山地景观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我国的风景名山
难点:山地与自然因素的配合
山地与人文因素的配合
3、水域风光
(1)教学内容
水景与旅游
海滨旅游
江河旅游
湖泊旅游
泉水旅游
瀑布景观
冰雪旅游资源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水的各种旅游功能,了解水的不同类型,熟悉我国著名水景。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体的旅游欣赏
水体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不同水体的旅游功能
我国著名水景及分布
难点:水的各种旅游功能
4、生物景观
(1)教学内容
植物景观
动物景观
自然保护区
国花、国树、国鸟和国兽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景观、动物景观及自然保护区,认识各种国花、国树、国鸟和国兽。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景观的基本类型
中国的珍惜动物种类及野生保护动物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主要保护区
中国部分城市的市花
难点:植物景观的基本类型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5、气象气候景观
(1)教学内容
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景观
气候景观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气象气候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气象景观,熟悉以气候闻名的旅游胜地。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象和气候的概念
气象和气候对旅游的影响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著名避暑、避寒胜地
难点:气象和气候的概念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
6、历史古迹与建筑
(1)教学内容
历史古迹
古代建筑
古都名城
宫廷与礼制建筑
古典园林
帝王及名人陵墓
长城
其他古迹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各种历史古迹与建筑,知道如何欣赏历史古迹与建筑。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的历史遗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件和特点
中国的古都名城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宫殿及坛庙建筑
中国陵墓旅游资源
长城及其他重大工程
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件和特点
中国的坛庙建筑
中国陵墓旅游资源
7、宗教文化
(1)教学内容
宗教概述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宗教艺术
宗教与旅游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熟悉佛寺的布局,了解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概括。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宗教的概念
中国的宗教政策及宗教概况
佛教文化
道教的基本概况
基督教的基本概况
伊斯兰教的基本概况
宗教的旅游价值
难点:宗教的概念
宗教的旅游价值
8、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1)教学内容
民俗风情与旅游
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民俗风情与旅游活动的联系,认识不同的民俗风情。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俗风情的特点
中国民族节日
中国部分民族婚丧习俗
中国部分民族的建筑、服饰、工艺品
难点:民俗风情的特点
9、文学艺术旅游资源
(1)教学内容
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类别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认识各类文学艺术旅游资源。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旅游文学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碑文石刻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难点:导致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
旅游文学的的类别
四.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要求:按照专业教学大纲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引导和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旅游业感觉和认识能力,为以后课程学习和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徐州张伯英博物馆,了解该景点的类型、特点和级别等,并让学生对其在当地旅游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自己的总结。
五.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本课程的重点是水域风光、历史古迹与建筑、民俗风情。
2.教师可通过参观、游览当地的旅游景点来讲解,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等知识。
3.教学中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针对性强的视频资料和图片
资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其直观地认识各类不同的景观。
六.本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专业的入门学科,是旅游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与其他的旅游专业课程紧密配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七.教学参考资料
1.《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周进步等著青岛出版社
2.《中国旅游风光》张建中编著西安地图出版社
3.《中国旅游奇景》曹玲泉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八.课程的考核要求
1、期末笔试重点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60%
2、出勤、作业、课堂问答和实训占总成绩的40%
九.有关说明
1.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每一学期的实际情况可做适当变动。
2.建议开设旅游基础知识或经济地理,等选修课程。
十.审核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