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屯堡山歌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被誉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
它起源于明代,是明代政府实行屯田戍边政策的结果。
屯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屯堡文化的主要特征1. 建筑风格独特:屯堡村寨的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石板、石块、石瓦、石巷、石井、石板路等,形成了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具有坚固、耐用、美观等特点。
2. 民间艺术丰富:屯堡文化中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木雕、石雕、剪纸、刺绣、地戏等。
这些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3. 民俗风情独特:屯堡文化的民俗风情独特,如服饰、饮食、节日、婚丧嫁娶等。
屯堡人的服饰保留了明代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和江南水乡的风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语言特色鲜明: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
这种语言特色是明代官话和江南水乡语言的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安顺市依托丰富的屯堡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对屯堡村寨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2. 创新发展屯堡文化:通过举办屯堡文化节、组织艺术家采风活动、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
3. 挖掘屯堡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价值,提升屯堡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屯堡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结论屯堡文化作为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要充分认识屯堡文化的重要性,加大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让屯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2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我国明代时期在贵州安顺地区形成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04期(总第480期)1 九溪村及其屯堡文化介绍九溪村是安顺最大的屯堡自然村寨,有“屯堡第一村”之称。
作为“屯堡第一村”,九溪村具有浓厚的屯堡文化韵律,语言是独特的“言旨话”,历经数百年变迁却未被同化;女人们的服饰是最纯正的明代凤阳汉装;最具特色的是他们的建筑,屯堡建筑多以石木为材,甚至屋顶也是石板构成,这是由于当地环境和战时需要,并且建筑的窗户很小,据说是为了抵御外敌,同时观察敌情。
这种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建筑是安顺屯堡特有的建筑风格。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屯堡地戏粗犷豪放,历史悠久,以其原始的表演风格著称。
屯堡地戏的表演者需戴彩绘木雕面具,俗称“脸子”,它是我国浪漫主义巫文化的产物,由于贵州地形闭塞,保存完好,流传至今。
通常情况下,每个屯堡村寨会演出固定的一堂或几堂戏,在九溪村演出的地戏有三堂,为:《四马投唐》《封神演义》《五虎平南》,这些戏剧的内容主要是古代征战时期英雄人物的事迹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九溪村每年会演出两次地戏,一场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时间较长,十分热闹,叫作“跳新春”;另一场是在每年六七月稻谷扬花的时候,叫“跳花灯”“跳鬼节”或是“跳米花神”,这时演出虽然会断断续续,但也会持续半个月左右。
“古、大、深、精、美” 是九溪人对这里的概括。
古,九溪村是具有600年史料可考据的汉族村寨;大,九溪村是安顺及周边最大的屯堡自然村;深,悠久历史、庞大规模,注定了这座村落文化底蕴之深厚;精,九溪村的村民生活精致、手艺精湛,多年来传承着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美,这里山美、水美、文化美。
2005年,九溪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九溪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九溪村也在奋力拼搏,目前九溪村经过征求民意和集体研究,决定走“村社合一”的新发展模式。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贵州省安顺市屯堡文化是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属于史前遗址类型,发现了许多富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安顺市又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城市,屯堡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与安顺市的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史迹背景、地理优势、文化价值及旅游发展四个方面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一、史迹背景安顺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贵州、云南、四川三省交界的黔西南边缘,屯堡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西秀区扁担山。
屯堡文化遗址是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文化遗址面积约7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4-6米。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有关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早中期、东周、西周等时期的陶器、铜器、玉器、骨器、木器、石器、甲骨文等文物,对于研究贵州西南部的社会发展、文化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屯堡文化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地理优势安顺市地理位置优越,在贵州的中西部,与湖南、广西也比较接近,尽管屯堡文化的史迹确定了设立了考古遗址公园,但它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协调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史迹,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屯堡文化遗址及其所在的安顺市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极具发展潜力。
三、文化价值屯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贵州西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空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而屯堡文化内部的三座墓群(即南沙桥墓群、蒙竹寨墓群、永田墓群)则十分引人注目,也是当地文物保护方面的重要资源。
例如在屯堡遗址第一阶段,三枚玉璋的发现,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
由此,我们可以继续挖掘高昂的文化价值,为旅游业开发提供遗产价值的担保,并保护文物不被破坏。
四、旅游发展安顺市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以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西江千户苗寨、屯堡遗址公园等重点文化和自然景点为基础的旅游格局,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之一。
山歌现代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山歌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唱腔艺术形式,通过歌词的朗诵和歌曲的演唱,表达人们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受。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山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走向边缘化。
本报告将对山歌现代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现状分析1. 人口迁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作,导致山歌流派人才的流失。
由于山歌通常在农村地区传承和演唱,人口迁移使得山歌曲艺的传承面临困难。
2. 受众缩小化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年轻一代对于山歌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逐渐减弱。
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流行的音乐和文化表达方式。
这导致山歌的受众缩小化。
3. 缺乏宣传和推广在现代媒体的冲击下,山歌很难在广大的媒体渠道上获得展示和宣传的机会,很多人对山歌曲艺的了解仅限于一些乡村农民和一些地方性的演出。
缺乏宣传和推广导致山歌曲艺的受众范围有限,发展受阻。
4. 缺乏创新长期以来,山歌传承一直注重于流派的传统,对于曲艺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较少。
这使得山歌逐渐被认为是守旧和过时的形式,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
发展方向1. 传承与创新并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山歌曲艺应注重传统传承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
可以通过改良曲调、更新歌词内容和舞台表演形式等方式,使山歌更具现代感和新鲜度,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
2.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山歌需要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传播渠道,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力。
同时,也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提高山歌的知名度和接受度。
3. 建立专业培训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专业山歌艺术培训机构,通过培训传统山歌的技艺和理论知识,吸引更多有志向的年轻人从事山歌艺术。
这样可以减缓人才流失的问题,推动山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4. 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山歌曲艺的支持力度,提供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山歌艺术的发展。
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一、屯堡溯源屯堡人是对居住在安顺、平坝、镇宁等地明代屯军后裔的专称。
而以屯堡人为载体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是对江南汉文化的延续与展。
“屯堡”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安顺府署纂修的《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载:“郡民皆寄籍,唯寄籍有先后。
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
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
当时之官如汪可、费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
可见,安顺屯堡追溯其渊源都与明初朱元璋在贵州的军事行动密切相关。
朱元璋称帝建立新王朝后,元朝的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盘踞云南,不愿归附。
为了达到经营西南边疆,重点控制云南的目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水昌候蓝玉、西平候沐英等为大将,统率三十万明军征讨云南并取得胜利。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记“云南已克......至只霭翠(贵州宣慰使)辈不尽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为确保经营西南,明朝在西南地区大设卫所。
安顺是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的军事战略要地。
安顺经营得当,可“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同时还可拥兵威服各少数族。
因此,明洪武十五年在贵阳置贵州都指挥使,统领十八卫二所,其中贵阳以西的六卫就有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四卫的治所在安顺境内。
随着卫所的大量设置,军士们奉命控扼要地,广开屯田以自给,这批屯军及家属从此落籍贵州安顺一带。
因此,明初在安顺军事屯田的军民,是现今屯堡人形成之渊源,但是构成屯堡人群体的绝不仅是调北征南军民的后裔,它还包括后来以调北填南等方式进入屯堡区域的移民。
二、屯堡文化的界定屯堡人的入黔祖先大都原籍江南,尽管历经数百年的变迁,今天的屯堡居民基本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江南汉族文化内容。
军事行动的展开使汉文化落地生根,形成了我们今天在安顺地区看到的屯堡人及其屯堡文化。
关于屯堡文化,学者界定不一,翁家烈先生如此定义说:“屯堡文化是古代汉文化在贵州的一份厚重的历史积淀,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对贵州历史文化的作用,通过屯堡人的这种特定的载体来实现展开”。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摘要】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屯堡文化特点、历史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屯堡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论部分指出了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提升贵州安顺的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传承,旅游项目开发,发展潜力,发展趋势,重点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农村文化现象,屯堡是指一种传统的村庄聚落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堡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产物,同时也是贵州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之一。
这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贵州安顺作为屯堡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加强贵州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屯堡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
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对于传承乡土文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杜应国屯堡文化研究概述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浮出水面,进入研究视野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持续升温的势头。
其间,安顺地戏于1986年赴法国和西班牙的演出及演出所引起的社会轰动,可以说是形成屯堡文化研究热的一大契机,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其上。
多年来沉寂无闻的屯堡文化迎来了它的第一波研究热。
不过,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是,地戏出国及其所引起的轰动,这本身就是贵州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努力推动的一个结果。
(1)学术研究能够引出如此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这样的结果,不仅扩大了屯堡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反过来鼓舞了学者研究的热情。
于是,自地戏出国前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起,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如沈福馨先生的《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安顺地戏》,高仑先生的《贵州地戏简史》,以及由沈福馨、帅学剑等编著的《安顺地戏论文集》,顾朴光先生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等。
这是贵州学术界在屯堡文化研究方面最早收获的一批果实。
正是在这批奠基性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地戏在内的屯堡文化研究迎来了九十年代之后的热闹局面,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本土研究队伍大幅扩展。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迅猛到来,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紧张、冲突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非本土学者(海外、省外及台湾地区)的注目。
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一批以屯堡村落及其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内容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先后在安顺展开,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格局,那就是有关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参与、介入和与地方文化学者的有机结合。
这样的研究格局,不仅使内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而且还带来了方法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既丰富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学理资源,又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准,因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发展探讨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发展探讨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国内外的关注。
其中,贵州屯堡的山歌文化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文化产业之一。
本文将会对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贵州屯堡的山歌文化贵州屯堡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在这里,有一种被称为“屯堡革命山歌”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当地人民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
屯堡山歌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当时革命者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利用百姓群众最喜欢的唱歌方式进行宣传。
后来,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到当地各村寨,成为了屯堡地区最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如今,屯堡山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二、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被认为是继制造业、服务业之后的第三产业,其潜力是不可忽视的。
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的关注和投资。
目前,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市场需求不足尽管屯堡山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但是,由于其专业性较强,难以被普通观众所接受。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屯堡山歌的受众也越来越少,这使得其市场需求日益不足。
2. 文化传承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这也就使得屯堡山歌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
3. 产业链不完善目前,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
由于当地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较为匮乏,很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环节都无法满足当地文化产业的需求。
三、推进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1. 市场定位宣传首先,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贵州屯堡山歌文化。
屯堡文化与贵州旅游业发展作者:马煜焜来源:《当代旅游》2018年第05期摘要:旅游业是指专门从事招待、接待、提供游览、住宿、餐饮、文娱等工作的一门综合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因此,用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手段,可以帮助贵州省提高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本文对屯堡文化与贵州旅游业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屯堡文化;贵州;旅游业;发展策略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贵州省旅游行业呈现出综合竞争能力弱等情况,使得特定旅游品牌无法形成,制约贵州省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1]。
屯堡文化作为贵州省特有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新、奇、异、知”的特点,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基于此,本文就对屯堡文化进行阐述,并提出以屯堡文化促进贵州旅游发展的对策,以期提供参考依据。
一、屯堡文化的简介屯堡文化主要是指明代,从江南随军、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的生活方式的遗存。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贵州省安顺一带还保存着屯堡人的生活习俗,他们有独特的居住习惯、饮食习惯、服装穿着习惯等,充分展现了古汉民族独有的文化資源,在贵州省占据一定位置[2]。
屯堡人在穿着、说话方式上都与周边人有着差异性,屯堡人在说话过程中有着浓厚的江淮口音,且说话音调高、发音跌宕起伏,带有大量的儿化音,展现出与众不同之处。
与此同时,屯堡人还有着不同的休闲娱乐方式,他们的民间艺术样式丰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破铁阳”、“薜仁贵征东”,在展开这些游戏过程中,屯堡人需要使用各式各样的道具,无论是否上台表演,都会表演出地方特色,展现出其固有的文化特色。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屯堡传统娱乐项目有好多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二、以屯堡文化促进贵州旅游发展的策略分析(一)贵州省加强国内外合作,打开旅游市场众所周知,贵州省不仅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地,更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资源,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对贵州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3]。
66贵州屯堡古村落作为贵州有名的地理坐标,也是贵州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保留着中国明代时期古文化的遗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和汉民族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屯堡,亦作“屯保”,意为驻有军队的城堡。
谈到屯堡,还得回溯到明朝的“调北征南”的事件。
大明洪武十四年,由于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的反叛,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南,最终平定;经此战役朱元璋便命令征南大军就地屯军,以保证西南地区的稳定。
屯军可以同家人一同屯扎,于是就有了之后的“军屯”一说。
后来为了地区的发展,明朝政府开始推行移民政策,迁入的汉人按照土地的划分,实行区域化的管理,被称为“民屯”,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调北填南”。
除了军屯和民屯,为弥补当地商品物资的不足,大明帝国甚至还征集汉族商人进入贵州经商,并称其为“商屯”。
当时屯军是为了稳定军心,但这一屯就是六百多年,经过六百多年的时间变迁,最终成为了现在的屯堡。
纵然历史时间不断地迁延变化,今位于贵州安顺西秀区以及平坝、镇宁区一带的屯堡人仍然传承和保留着六百多年前明代汉族的民俗文化,其建筑、服饰、语言、民俗、信仰等都蕴含着六百多年前的文化元素,因此屯堡古村落文化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为当今社会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汉民族古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电子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数字化与网络化程度的加深、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各地文化交流的常态化的影响,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屯堡古村落文化也不例外。
虽然屯堡人留存并延续了六百多年前明代汉族的风俗习惯,但由于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及生活、经济的压力,很多年轻人离开了当地外出工作和生活,导致文化的传承人越来越少。
屯堡古村落文化越来越鲜为人知,并逐渐失去其活力。
屯堡古村落传承与发展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循环相通的,中国人数千年以来的行为思想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华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历代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知识硕果,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
贵州屯堡山歌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作者:王文成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6期
【摘要】贵州屯堡已具有600年历史文化底蕴,其中的屯堡山歌已被认定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介绍屯堡山歌现状,探讨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新的发展途径,以期起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又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屯堡山歌;文化产业;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76-01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贵州安顺屯堡民歌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简介
山歌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劳作时宣泄喜怒哀乐情绪而形成的曲调。
山歌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两人对唱还可以多人伦常。
歌词大多是歌颂自然雨雪山川,表达男女爱慕之情或是传唱故事等内容,在没有通讯的年代里,唱山歌能够为辛苦劳作的人们带来一丝慰籍。
屯堡山歌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安顺市,屯堡山歌最流行的地区是西秀区大西桥镇、齐洋桥镇和平坝天龙镇。
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十多年来,政府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屯堡山歌音乐会和比赛。
一群中青年山地歌手脱颖而出,成为乡村的“山歌之星”。
每当村寨人娶媳妇、盖房子、搬新家等喜庆场合,农民都会邀请这些“山歌之星”进入村庄和家庭唱歌。
一些当地著名的“山歌歌手”被录在CD-ROM上,并在市场上出售。
二、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
屯堡山歌作为汉族的一个特殊群体,今天的屯堡文化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与西北山歌和广西壮族山歌的同类命题相比,屯堡山歌无论是在音乐还是文化分析方面,其相关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
此外,多数山歌歌手来自于社会群体欠发达地区,缺乏对山歌的文化和丰富的现代文化产业成就認知,由于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非常稀缺,不能挖掘山歌的文化内涵。
(二)山歌文化资源趋于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从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使山歌失去了孕育的土壤。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业成了副业。
大多数年轻一代外出工作,留下空巢老人。
传承人的不断减少,使得山歌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
(三)山歌文化发展模式单一。
贵州省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跨地区的山歌比赛等娱乐项目。
艺术团虽多,但存在着供大于求、效率低下、管理落后等问题。
这些活动确实有利于屯堡山歌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取得的效益仍然十分有限,只在当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缺乏创新创意理念。
在过去,屯堡人认为山歌不能在村子里唱,只能在村子外面的山上或田野里唱,内容主要是关于男女之间的爱情。
随着农民素质和观念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内容已经不能引起农民的兴趣。
屯堡山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
三、屯堡山歌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一)加强认识。
对屯堡山歌的研究应从歌词、曲调入手,深入到山歌演唱者的内心世界,再深入到山歌文化,最后深入到与山歌有关的自然、社会、文化和人。
在山歌文化的特征中,在山歌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在山歌文化中,在自然、社会、文化、人自身和山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
这是一个动态的关系,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永恒变化影响着整个山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也影响着富有个性的屯堡山歌文化的兴衰起伏。
(二)全面积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山歌文化产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力资本的竞争。
首先,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开放博物馆、建设高水平图书馆,提高山歌演唱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文化水平,更好地承担文化发掘和传承的重要任务;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培训,不断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整。
最后,政府应该努力投资人力资本的积累的民间歌曲、山歌文化的引进和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样人才能留住,弘扬屯堡山歌文化。
(三)产业间融合发展新模式。
贵州文化产业的项目和产品主要集中在文化表演、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生产等传统产业。
贵州文化产业的主要商业模式有“旅游”和“贵州模式”。
山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少数民族特色产品的协调发展。
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加强与旅游的融合。
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旅游、农业等产业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产业升级,实现产业间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通过创意、知识型、科技型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创造,不断刺激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四、结语
山歌文化产业化发展对保护和传承山歌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要他们得到合理的发展,他们就可以互相促进。
然而,山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的思路去唱屯堡山歌,把贵州的故事讲好。
参考文献:
[1]王磊,刘艳秋,陈宏伟.基于云南山歌视野下文化产业发展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
[2]孙文.屯堡山歌——作为社会过程的山歌艺术[J].民族艺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