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策略2

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策略2

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策略2
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策略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学院:_人文学院__

专业:_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__2009级__

学号:_0905010205_

学生姓名:_艾政勇__

指导教师:_刘彩清__

2013年 6 月 3 日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艾政勇

日期:2013年6月3日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 III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

(一)地理位置 (1)

(二)历史渊源 (1)

(三)人文环境 (2)

1、屯堡人的语言、服饰 (2)

2、屯堡食品 (3)

3、屯堡人的娱乐习俗及宗教信仰文化 (3)

4、屯堡的民居建筑 (4)

5、屯堡地戏 (5)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5)

三、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 (6)

(一)九溪----“屯堡第一村” (7)

(二)天龙屯 (7)

(三)云山屯 (8)

(四)云峰本寨 (9)

四、屯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护政策与策略 (9)

(一)屯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

(二)屯堡文化的保护政策与发展策略 (10)

1、屯堡文化的保护政策 (10)

2、屯堡文化的发展策略 (10)

五、结论和建议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文产091 艾政勇

摘要

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安顺屯堡文化呈多样式的变化发展,屯堡人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娱乐方式及宗教信仰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体现出了自身鲜明的特点,既是明代历史活化石的再现,又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古建筑群被现代建筑侵蚀同化,文化传承的断流等现象。所以我们需要结合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整合文化资源,采取多元文化策略,在传承历史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合理地促进屯堡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安顺,屯堡文化,发展现状,策略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ategy of Anshun Tunpu Culture

School: Guizhou University

Major: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Class and Grade:Class 1 and Grade 2009

Name: Aizhengyong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florescent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n shun TunPu culture shows u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style changes. TunPu people’s language, cloth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entertainment still and religious belief follow the cultural practices of the M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t’s not only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living fossil, but also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system.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ic, it also highlights a number of issues, such as cultural resources’ unreasonable exploitation, ancient buildings assimilated by modern architecture’s erosion,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stopping and so on. So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actual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We should adopt a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unPu culture during the heritage of our unique history of na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Anshun TunPu 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s strategies.

安顺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汉民族文化,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屯堡文化在沿袭明朝遗风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在世人不断的文化探索中,它依然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本文共分五部分来介绍安顺屯堡文化。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调查地屯堡的基本情况,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及人文环境着手,全面把握屯堡的文化体系;第二部分主要对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尽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介绍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主要列举屯堡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应保护政策与策略,并作出相应的浅析和概述;最后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安顺屯堡文化现存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安顺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黔中地段,是西南地区的交通咽喉要道,其交通的重要性和贵州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独特性为历史上屯堡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顺屯堡文化是以安顺地区为中心点,东至平坝,西至镇宁,北至普定,南至紫云,形成了一个网状的覆盖面。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四大屯堡有:九溪(屯堡第一村)、天龙屯、峡谷古城堡云山屯、平地碉楼群本寨,这四大屯堡主要聚集在安顺西秀区的七眼桥镇、大西桥镇及平坝县境内,汇集了屯堡文化的核心元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以此四大屯堡为研究重点,希冀从中了解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对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做相应探讨。

1.2历史渊源

据相关史书记载:“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征南而来,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①。

安顺屯堡文化源于洪武年间,当时,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调北征南,以平定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在平定梁王反叛,征服南方后,认识到西南地区稳固战事的重要性,为了统治南方地区,命令大军就地屯田,安营扎寨,并且还从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等群体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让这些人就此居住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不断变迁,这些群体在兵民合一的生活过程中繁衍生息,

既不断吸收安顺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又恪守了他们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这使得迁徙群体与当地人群二者的内外文化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相互发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称的"屯堡文化"。这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既执着地保留了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沿袭了独特的明朝遗风,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明②。

1.3人文环境

安顺屯堡地处贵阳市和安顺市的中间地段,接近两市中心,周围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市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再加上一年一届举办的黄果树瀑布节和龙宫油菜花节,使得屯堡文化的发展有了很好的依托环境。

1.3.1屯堡人的语言、服饰

(图1.3.1 :屯堡妇女在绣花鞋)

屯堡人的语言,带有一定的“北腔”,语音中有明显的卷舌音。传统的妇女服饰为长袍大袖,头饰挽青黑色或白色布质头巾,脚穿绣花丹凤鞋,与当时明朝的衣饰风格几乎完全一样,依然展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追求时尚潮流,体现在服饰上,更多是传统服饰和现代元素的融合。但是每到逢年过节,屯堡妇女还是会穿上传统服饰,聚集在一起参加歌舞文化活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民族风景线。

1、屯堡食品

(图1.3.2 左:打粑粑;右:腊肉和血豆腐)

由于屯堡的社会发展是和动荡的历史战争背景直接相关的,所以当地民众的食品具有保质期长,易存储的特点。通过盐制、烟熏火烤等方式,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传统食品,如糍粑,糕粑、包谷耙、腊肉、香肠、血豆腐、盐菜等,这些食品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屯堡人饮食文化的智慧结晶。现在的屯堡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炕腊肉、血豆腐、香肠的习惯,只要你入农家做客,便可享受当地的这些特色食品,可招街贵宾,也便于农忙时节自家食用。

2、屯堡人的娱乐习俗及宗教信仰文化

(图1.3.3 左:山歌赛; 右: 地戏赛)

屯堡人的娱乐习俗形式多样,例如,屯堡山歌赛、玩花灯、地戏赛、篮球赛等赛事,基本都是一个村寨对阵另一村寨,最后按比赛程序进行、汇总、决赛,分出胜负。这种赛事都是友谊与竞争并存,不仅增加了邻里村寨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渲染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让越来越多的外来者

接受屯堡文化的熏陶,感受屯堡文化的魅力。

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我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所信奉的神灵主要是历史上有关军事方面的人物和汉族人普遍崇拜的信仰,如关羽、汪公、道士、巫婆、财神、山神等,都是屯堡人的信仰对象,主要是祈保村寨平安、家人安康、感恩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屯堡人都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迎菩萨"活动,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屯堡人的文化信仰气氛,而且还加深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展现了屯堡人的独特民俗。

4、屯堡的民居建筑

(图1.3.4 屯堡民居建筑---石瓦房)

屯堡的民居建筑,是以石头筑建成的一道道坚固屏障,是屯堡最显眼的一大亮点。走进屯堡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座石头之城,其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如石板瓦,石头墙,石头用具等石材品,随处可见,已经渗入到了屯堡人的生活中。可以说,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砌成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这些建筑的最初功能,就是用来抵御外敌的进攻,至今保留完整的四合院、石城墙、军事堡垒等典型建筑,都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是石匠师傅们石头工艺的极至发挥,不得不让人感叹巧夺天工的伟迹。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屯堡的传统民居中夹杂了些许新建筑,但大部分居民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民居风格,居住在自己的石城之内,沿袭古风,安居乐业,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城墙。

5、屯堡地戏

(图1.3.5 屯堡地戏)

屯堡地戏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当地民间俗称"跳神",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深受屯堡人的喜欢。屯堡地戏原始粗犷,热情奔放,栩栩如生,是对战争的反映,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屯堡地戏的表演地点通常都是村寨中的空地或院坝,演员都是普通的民众,他们在表演的时候,都会戴上夸张的"脸子"(即木雕面具),身穿战袍,背插战旗,手持着木制的长枪短刀,犹如一位位骁勇威猛的战士。他们敲锣击鼓,接腔演唱,以直朴粗犷的露天演唱及动作形式演绎着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形神兼备地将格斗风格完全展现出来,栩栩如生地演绎着古代战争景象,从而形成屯堡地戏特有的艺术魅力。屯堡地戏曾在西班牙、日本等国演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③。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目前,屯堡文化已引起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兴趣,他们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日趋深入和系统。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学界对安顺屯堡文化的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之后的研究热度就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势头。其间,安顺地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赴西班牙、日本等国演出引起了社会轰动,这可以说是形成屯堡文化研究热潮的一大契机,此后,越来越多文化学者开始关注屯堡文化,这也为屯堡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世

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的联系也随之日益加强,全球化与地方性的文化现象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具有强烈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海外学者的注目。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格局,那就是有关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介入与地方文化学者的有机结合,如安顺师专于2001年5月成立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这样的研究格局,不仅使内外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而且还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准,从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国内外文化学者通过精心研究,实地考察、考证,在民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其中,深入到社会变迁、制度变化、经济因素、聚落生存、族群的心理认同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大力推动了屯堡文化的发展。例如:安顺师专完成的《安顺屯堡史料类编》、琢田诚之(日本)《对于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安顺市政协编《安顺文史资料·屯堡文化专集》等重要文献资料,都为今天的屯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史料基础,记载了屯堡文化现象,让外界对屯堡文化有了大体的认识材料,从而使屯堡文化得到了阶段性的发展,也为屯堡文化今后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合国内外对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在其研究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以下看法:1、屯堡地戏的形成与屯堡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紧密相关,并成为屯堡人最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符号;2、屯堡文化是由于明初的军事行动需要而引发的移民浪潮,是一种移民文化。这种对安顺屯堡的文化共识,是外界的普遍认可,也是屯堡自身的文化凝聚。

三、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也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在六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自觉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故土文化,不仅传承了当地的原有文化,还打破了地域空间的局限,融合了中原历史文化,江南历史文化,使得安顺屯堡文化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今天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

安顺有多个屯堡村寨,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旅游点主要是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九溪村、平坝县的天龙镇、七眼桥镇"云峰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

(一)九溪----“屯堡第一村”

(图3.1左:九溪村落建筑右:九溪田园风光)

九溪村坐落在九溪汇流河边,是安顺屯堡最大的自然村寨,长长的商业主街,街上有屯堡风味餐饮店和银器等作坊,大多店铺和作坊还保留着古老的石头柜台。屯堡古建筑就分布在主街两侧。九溪原有的寨墙已被拆除,但在主街两侧还留有深深的门洞,门洞上的半边式骑楼是原来作为军事防御的守备点;四合院的内部已经有些破旧,但基本保存完整。由于九溪人主要以农耕为主,所以在房墙上经常会看到玉米,辣椒等农产品,别有一番风味。

九溪自然山水优美,田园风光独特,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秋冬季节,古村落和荒凉的自然相撘配,略显凄美,但到了春夏季,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潺潺的溪水和遍地花开,宛然一幅纯美的画卷。

(二)天龙屯

(图3.2 天龙屯正门)

平坝县天龙屯距离贵阳市很近,是游客的首选旅游地。走进天龙镇,最引人注目的是古茶坊,古老的茶具、茶碗,以及天龙妇女的煮茶景象,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茶坊后的演武堂里,传来阵阵锣鼓声,是在为游客表演地戏,相当热闹。一条小溪古镇中间穿城流过,河面上建有驿桥,沿溪是石砌柜台的商户人家,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虽然在整个古建筑群中夹杂了一些新建筑,但小巷还能看到军事机关重重的民居建筑概貌。天龙屯周围的山上至今残留着很多古城墙,其中,天台山上的伍龙寺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云山屯

(图3.3 云山屯)

云山屯隶属七眼桥镇,现居村民将近两百户,都为汉族,以农耕为主,坐落在云鹫山的峡谷中,地势险要,以两山为屏障,山谷南端建有屯门,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屯内有石柜、四合院,四通八达的石巷连接各户,构成屯墙、院墙、民居为一体的古屯堡,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体系。在云山屯,完整地保存着石砌屯门、城楼、寨墙等古代军屯防御设施。历史上,云山屯曾商业发达,而现在,店铺已不足百户,还夹杂了不少新建筑,影响了景观的整体性,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建筑群落的文化④。

(四)云峰本寨

(图3.4云峰本寨)

云峰本寨背靠云鹫峰,左右两边是两座大山,当地人称为姊妹顶山和青龙山,这里有一条三汊河,是本寨的天然屏障。本寨的四合院建筑内部结构及屯堡建筑格局保存完好,现代建筑最少。在寨外远远望去,就能看到一片石板瓦顶上高耸着的碉楼群。寨内有七座碉楼,一层瞭望台,民族建筑的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是建筑部件的珍品,本寨皆为“屯堡人”后裔,其文化习俗与云山屯相同,其古建筑于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断完善文化保护措施,实施保护⑤。

四、屯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护政策与策略

(一)屯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安顺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不仅受到外界的认可和青睐,在安顺当地更是已深入人心,渗透生活,同时也体现着一个独特民族群体的文化凝聚力。当然,屯堡人在保留和传承自身特有文化的同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出现了如下问题:

第一,由于经济的发展,现代人趋向于对经济利益和现代审美的追求,使得屯堡古建筑群出现了被现代建筑侵蚀、同化的现象,已经修建完成或正在修建的现代建筑,导致屯堡古建筑群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仅影响到了古建筑的整体美观,还加剧了历史文化的消退。

第二,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淘金,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而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年轻人,这部分人员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

现了断流现象,例如由于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所以基本没有年轻人会唱山歌,会跳地戏,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文化的顺利传承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第三,由于当地人的文化保护意识不强,再加上一些开发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屯堡在文化资源开发的同时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对于屯堡文化的完整保护是非常不利的。

(二)屯堡文化的保护政策与发展策略

1、屯堡文化的保护政策

目前,在屯堡文化的保护政策上,当地政府也在逐步完善和健全相关的体制及法规,相继出台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条例》、《贵州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把具有安顺屯堡文化风貌及文化价值特色的村寨、寺庙、民区等建筑、古迹、遗址列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将屯堡的地戏、山歌、风俗等文化艺术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值内。这样不仅使屯堡文化的保护有了可靠的法律依据,而且还大大加强了当地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在其文物保护方面,安顺屯堡文化村落群更是被列为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措施的实施都使得屯堡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2、屯堡文化的发展策略

屯堡文化在发展策略上,在践行文化保护的同时,逐步规范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保护体制和法律,通过文化实践与文化理论的不断结合,使得屯堡文化能够逐步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不断拓展文化市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而且通过对屯堡文化村落的旅游开发,举办一年一届的屯堡文化节等,所有这些策略的实施,促进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屯堡文化的宣传和吸引,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感受屯堡文化的魅力。屯堡文化在整体的把握上,逐渐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同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屯堡深厚的文化底蕴渐入人心,越来越被外界熟知和认可。

五、结论和建议

总的来说,作为我国珍贵文化资源的屯堡文化,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承载着历史文化使命,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和难题。屯堡并不是一个“文化孤岛”,它从未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脱节。屯堡文化在历史车轮的前进碾压中,充满着太多的神奇与无穷的魅力,伴随着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需要我们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针对屯堡文化如今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首先,把握好当今的发展契机,加强屯堡文化的自身定位。

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既不消颓于现代发展的严峻考验中,也不在文化经济的潮流中迷失自我,不断丰富自身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展多彩民俗、扬明朝遗风。继续开展屯堡山歌、地戏、花灯、抬轿子、祭汪公、迎财神、敬菩萨等系列民风民俗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民间娱乐文化的共享,加强自身文化的对外宣传,还能很好地传承历史遗留下来民族历史文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信息媒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加强了文化联系。所以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定文化信心,加强文化凝聚力,认清自身的文化定位,提升文化内涵,抓住文化发展机遇,更好地发展文化。

其次,保护好现存的文化研究成果。

文化学者对屯堡文化的研究展现了其全面、系统的价值,这些研究是屯堡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载体,是对当地史料及文化实践、考证、汇编等的整理和挖掘,是对屯堡文化向世人传递文化的信息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繁荣,屯堡仍承袭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是难能可贵的。通过对屯堡村落的典型解剖和总体把握,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揭示屯堡文化的面目,从而引深至屯堡人的语言、服饰、饮食文化、民居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全方位的文化主体上来,使得今天的屯堡文化以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文化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汉民族的文化领域来看,“安顺屯堡文化现象”在目前已然成为国内罕见的特殊案例,屯堡文化在贵州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也已经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复杂的历史发展大背景下,屯堡文化并不随波逐流,其明朝遗风在屯堡人的世界里已渗透人心,其独特的汉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已根深蒂固,必须坚定地恪守住自己固有的独特文化并世代传承和发扬。

最后,针对当今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应该不断加强屯堡人的历史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保护意识。

第一,需要政府加大对文物保护的监护力度,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保护自觉性,控制对古建筑群的破坏度。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在积累了一定资金以后,都会选择回乡盖房,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屯堡的历史文化环境。第二,人员外流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当地的就业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应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打造文化产业链,创造出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延伸产品,发展独特的手工业,如雕刻业、民族服饰业、蜡染业等,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从而开拓文化市场,这样既能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又能很好地将屯堡文化传承下来。第三,屯堡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矛盾的冲突。必须对

其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根据现有状况,把屯堡的人文景观、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屯堡古建筑群、各村田园风光等丰富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写生工作基地、生态博物馆等。开展屯堡文化节,并与龙宫油菜花节和黄果树瀑布节相互搭融,拓展文化活动的宣传与交流,既可以有效缓解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让文化消费者体验屯堡文化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又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不仅丰富了屯堡的文化体系,而且顺应了当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流,使文化与经济不相克,而相生。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屯堡文化已向世人展现了自身独特的魅力,不仅受到外界的认可和青睐,更是巩固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群体的凝聚力,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内外结合,互为推动,珍惜宝贵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调和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文化资源的科学发展,才能让屯堡文化的发展走上历史的正轨。

参考文献:

[1] 常恩修.《安顺府志---风俗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安顺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组织整理点校.《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物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胡惠林.《文化市场营销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

致谢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通过这几个月的论文撰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我由衷的感谢刘彩清老师对我的精心指导,帮助我完成了毕业论文。这段时间以来,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指点,助我修改,踏踏实实的干好了对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与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整理战线上共进退,我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刘老师的敬业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并且对学生拥有真挚的人文关怀,这种崇高的职业素养是我学习的榜样,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我向刘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大学四年来,人文学院的老师们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怀,是您们的辛勤工作,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浓浓师恩,终生不忘。

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同学,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感到温暖。感谢寝室里的几个兄弟,陪伴我一起度过了快乐的大学时光。

谢谢大家!我爱你们!谢谢!

屯堡文化研究评述

屯堡文化研究评述 吴羽龚文静张定贵彭菁宋吉雨 安顺屯堡,溯其源,肇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明初定,朱元璋诏傅友德率3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征讨云南元梁王的“调北征南”的政治军事行动。待残余势力平定,为巩固边陲,控扼云南,朱元璋在包括如今黔中安顺一带的云贵地区广置卫所,设屯立堡,推行屯田制度,令军士戍守屯耕。迨清代康熙年间屯田制废止,军人转变为民,屯军驻扎之地,遗风渐行渐远,及至今日不少地方仅存其名。而黔中地区即便屯田制瓦解及其后朝代更替,不仅地名称谓依旧,且其文化中大明遗风犹在,江淮古韵仍存。600多年来,屯堡生生不息地承袭着明代江南地区的诸多传统习俗,执着地承继着儒家忠、孝、仁、勇、礼、义、廉、耻的价值理念,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亚文化系统。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发展,具有独特性、惟一性的安顺屯堡文化由于内蕴的文化丰度和厚度,使其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文学等诸多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屯堡文化随着从地域文化向旅游经济文化的提升,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日益凸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屯堡文化对贵州的一体多元文化的格局和特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黔中地区文化重要的成份和深层的底蕴。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80年代中期,屯堡文化才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外显特征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地方化凸现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不断升温的同时,屯堡文化也作为强势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变异、建构的典型范例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在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强劲冲击下,屯堡文化已出现衰变现象,屯堡文化研究也有可能丧失原初形态及意蕴,这些情况增加了研究的现实性和紧迫感,某种意义上甚至有抢救研究的必要。 到目前为止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少,但大多是对屯堡文化外显事象和屯堡表浅层面的研究,并存在大量重复研究的情况,对屯堡文化研究的具体情况也缺乏系统的研究。虽然贵州民族学院孙兆霞、中央民族大学徐杰瞬教授、贵州民族研究所蒋立松等人曾经做过简单的梳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分析研究。安顺财校退休教师杜应国先生对屯堡文化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但与本课题到视野也有一定的区别。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拟对80年代以来屯堡文化研究文献进行尽可能的收集和整理,将收集到的各类书籍、文章等进行分析,得出屯堡文化研究的大致情况和特点研究的总体状况,对研究特点等进行学理性的分析研究,促进研究资料、成果的相互利用,选择更好的视野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为今后的屯堡文化研究视野、方法等提供线索,为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和屯堡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笔者通过各种方法对屯堡文化的书籍(含屯堡文化研究专著和著作中包含屯堡文化研究内容的章节)、期刊论文、学会论文、硕士或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进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最新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

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品种丰富。历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要促进深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深圳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整合为古粤文化资源、改革开放文化资源、戏剧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资源。对深圳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一要加强旅游景区建设与旅游人才的培训;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深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三要以文化为导向,开发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深圳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岸,与国际大都会香港一水之隔。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深圳经济特区为395.82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6%:非户籍人口648.76万人,占比重74%。深圳有少数民族36万多人,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聚齐56个民族成分的大城市。在大运会的带动作用下,2011年我市接待游客8351.93万人次,同比增长8.49%。其中,国内游客5352.30万人次,入境游客2999.63万人次,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11.08%,4.17%。国内旅游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增幅高出入境旅游市场6.91%。 一、深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1.历史文化是旅游之魂 现代社会,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美国旅游人类学家雷革本认为,旅游者所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和“文化自信”两个方面,“文化自信的关键不在收入,而在于所属的阶层,特别在于旅游者受教育的程度。”据调查,游客中受过大学教育的占半数以上,他们旅游意识更强,也更能理解旅游的真正价值。又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调查:日本等东亚、东南亚来华想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占49%,而欧美游客中想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占80%。因此,现代人们旅游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满足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消费。“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要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是实现旅游者心理动机的一种方式,与一般的自然观光旅游相比,历史文化旅游体现了旅游者更为高尚的旅游动机,即通过旅游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目的。因为历史文化旅游是以现有的历史文物古迹,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文献、重大的发明创造、科学技术知识、民族传统文化及风俗等为依托,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利用其知名度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使游客产生审美情趣和求知兴趣,通过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活动。深圳民俗文化发源于小农经济时代,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精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复兴和创新,注入了新时代精神。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犹如强力的磁场,为本地群众所喜闻乐见,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深圳向国际化城市迈进,民俗文化将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世界人民观察和了解深圳社会与文化的一扇窗口。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出具有一定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利用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大趋势。像埃及金字塔对游客的巨大诱惑力,许多外国朋友对我国北京长城、西安秦陵兵马俑的钦羡,充分说明了历史文化的极大魅力。 2.深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

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研究

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日期:

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研究-旅游管理 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研究 林敏捷 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海口市的重要的旅游精品资源。海口市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和其他市县相比存在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发展竞争力度不足的问题。本文对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开发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海口市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找准自身的旅游优势资源,重新定位旅游形象,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专线品牌。 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它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旅游资源、火山口地质文化旅游资源、历史古迹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高尔夫旅游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并不是海南省省内拥有最优旅游资源和发展最好的城市。海口市旅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规划不到位,定位不明确,营销力度不到位等等导致其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突破现状,寻找到自身的旅游最优旅游资源,提高海口旅游形象,与省内另一国内知名旅游城市三亚共同发展,共享游客资源,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是本文所想要研究的问题。 目前海口的主要开发的旅游资源和三亚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的,都以滨海旅游资源为主。但其滨海旅游资源对游客吸引力上远远不如三亚市。由表1可见虽然海口市的旅游总收入和过夜游客人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比起三亚市收入水平而言,还差的很远。如表中所示,2013年海口市的旅游过夜人数仅仅只比三亚少了14.9%,约184.08万人次,但旅游总收入却比三亚市少了48.5%,约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概述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生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传统风水思想等方面,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 关键词:“安顺、屯堡建筑、屯堡居民、本土化” 1.屯堡聚落的历史成因 屯堡聚落集中于贵州中部及西南部,此地可北通四川,东连湖南。自元 代开设驿路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战略地位逐渐显现。明初平定云南 的30万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屯田驻守。逐渐形成了今 天的屯堡移民聚落。黔中地区特有的战略地位及自然地理环境是屯堡这种聚 落形式落户于此最根本原因。 屯堡人生活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言、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而 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建筑风格也保持了古代江南 遗风。屯堡移民在完成护路任务的同时,面对恶劣的环境必然寻求自我保护 及随时调节自我适应机能,形成一个个在当地民族环绕之下的移民孤岛,在 各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最终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屯堡聚落及其文化,也形成了与 当地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2. 安顺屯堡的建筑特点 2.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用。 屯堡建筑中对石材运用极广,基础、地面、墙体、外窗、石库门、排水、屋 面,几乎所有室外部分都用石材建成。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石头的路面 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 置身其中,目光所及几乎完全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2.2.1安顺一带多石山,少茂林。石材薄厚多样,岩石开采不需十分复 杂的技术,所以当地居民多以石筑居。屯堡军民涌入后,直接传承并带动了 这种以石筑居的形式。屯堡建筑也采用当地的石材,以代替砖、瓦,甚至木 料部件,再以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支撑,形成了在营造思想上与江淮民居一脉 相承,但外形上却风格迥异的屯堡建筑。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区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研究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区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研究安顺,地处黔中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的美誉。明初,太祖朱元璋为平定西南以梁王为首的元朝残余势力,发动了三十万大军进行“调北征南”,讨灭梁王势力后,为巩固统治,随即将部分征南大军就地留驻成立卫所,开展军屯。后明廷为经略西南计,又组织了数量庞大的江淮、湖广、四川等地汉民入黔进行“调北填南”的商屯、民屯。 这些因明王朝国家政策性移民而进入贵州、进入安顺的汉人,就是安顺屯堡人的最初来源,由他们从家乡带来的文化,在与安顺本土文化及后来进入安顺地 区的文化交融后,经过600余年的发酵,形成了今天的安顺屯堡文化。本文主要对安顺屯堡文化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独具特色的屯堡聚落、民风民俗进行了研究,并在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安顺屯堡的保护与利用展开了讨论。第一部分,梳理了安顺屯堡文化区历史发展脉络,对屯堡族群的源流、屯堡文化区的形成一一进行分析。 发现屯堡族群主要是由国家政策性移民“调北征南”、“调北填南”以及后来宦游、经商定居安顺的汉民构成,这个过程从明洪武开始一直延续了六百年。这期间,安顺的行政建置随着朝代更迭不断变化,来自不同族源地的汉民带来的形 色各异的文化在这一区域交融,逐渐形成了安顺屯堡文化区,因为其地理单元的 相对封闭性和明清两朝出于政治及战略考量,屯堡文化区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屯堡聚落集中分布的安顺市的地理环境,从其地理环境的客观 因素及不同屯堡对于聚落功能的侧重差异,进行了屯堡选址偏好的研究。 另,就点、线、面三个层次对屯堡聚落的布局特点进行了分析,挖掘屯堡聚落布局在防御功能上的匠心独运。为适应安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增强防御功能,

义乌市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义乌市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随着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人民享受到了更多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人们在满足温饱生活后,有了更多的收入结余。这样一来,出门旅行成了大多数老百姓在休闲假日的第一选择。伴随着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士注重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人们日益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义乌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国际性商贸城市,每年有大量的采购商来往。人口流动量庞大,旅游购物人群也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并且义乌的历史悠久,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不少。故在义乌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很大的挖潜增效的空间。一旦文化旅游景点开发成功,将直接增加旅游人群在义乌的逗留天数,并吸引更多慕名前来的游客。这对促进义乌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乃至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本人就义乌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以期为义乌发展文化旅游,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预期目标:通过阅读有关文化旅游的大量资料、文献,加上实地考察调研,结合自己的理论观点,对义乌市发展文化旅游进行SWOT分析,充分利用义乌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抓住机会,使义乌文化旅游能够快速发展,以打造出义乌文化旅游这个品牌。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文化旅游,国内外学者的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也有着各自的研究结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简述,在西方,用来指称“文化旅游”的词主要有“cultural tourism”或“heritage tourism”。随着西方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开始了对文化旅游的广泛研究,并且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文化旅游的概念研究尚未形成定论。世界旅游组织给文化旅游的狭义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杜应国 屯堡文化研究概述 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浮出水面,进入研究视野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持续升温的势头。其间,安顺地戏于1986年赴法国和西班牙的演出及演出所引起的社会轰动,可以说是形成屯堡文化研究热的一大契机,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其上。多年来沉寂无闻的屯堡文化迎来了它的第一波研究热。不过,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是,地戏出国及其所引起的轰动,这本身就是贵州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努力推动的一个结果。(1)学术研究能够引出如此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这样的结果,不仅扩大了屯堡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反过来鼓舞了学者研究的热情。于是,自地戏出国前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起,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如沈福馨先生的《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安顺地戏》,高仑先生的《贵州地戏简史》,以及由沈福馨、帅学剑等编著的《安顺地戏论文集》,顾朴光先生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等。这是贵州学术界在屯堡文化研究方面最早收获的一批果实。正是在这批奠基性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地戏在内的屯堡文化研究迎来了九十年代之后的热闹局面,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本土研究队伍大幅扩展。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迅猛到来,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紧张、冲突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非本土学者(海外、省外及台湾地区)的注目。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一批以屯堡村落及其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内容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先后在安顺展开,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格局,那就是有关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参与、介入和与地方文化学者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研究格局,不仅使内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而且还带来了方法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既丰富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学理资源,又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准,因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其主要学术成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通过对史籍典册和现存地方文献的梳理、考证,追溯屯堡现象及其风尚习俗的来源、形成。其中,包括对一些文献涉及的指称、描述如“屯堡人”、“屯田子”、“里民子”等等的称谓,以及对“凤头鸡”、“凤头苗”、“老汉人”等他称与自称的来源、蕴涵等具体问题,进行考证、辩析,力图从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屯堡人的族属身份作进一步的确认。同时,研究者们还对安顺屯堡的分布格局及其人文地理特征、明代军屯官兵的籍贯和屯堡移民主体的来源及其文化渊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尽管由于年代久远,文献匮乏,有关屯堡人的来源、形成与流变过程等等的记载,基本上属于空白,几无可供征引的第一手资料,但通过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还是颇令人瞩目的。这方面的代表性著述有: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屯堡人”专节)、黄才贵《影印在老照片中的文化》、琢田诚之(日)《对于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黄才贵译)、陈训明《安顺屯堡人主体由来新探》、蒋立松《从汪公民间信仰看屯堡人的主体来源》、范增如《明代普定卫戍屯官兵原籍考》、《安顺屯堡分布格局及其原因》、万明《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袁本良《关于安顺屯堡方言研究之我见》等。 第二、典籍文献和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汇编。在这方面,地方文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本土学者特有的优势。九十年代以前,有关屯堡文化的研究多以本土学者为主,研究材料大多散见于各种地方文献和地方媒体中。但随着外部学者的介入和屯堡文化研究热的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 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北京文化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武夷学院中国文化旅游 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 学号: 2014年12月22日

文化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容摘要:本文主要了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深度需求,探讨整合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完善旅游品牌形象、丰富旅游地品牌定位,增加旅游产品文化涵和发展深度旅游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旅游现状品牌创新发展策略 正文:近年来,旅游业稳步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同时也表现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旅游收入增长有限和竞争力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从游客终生价值角度看,单纯的观光产品已不能满足不同参与度的游客体验需求,因而也不能带来旅游消费的激增。游客对城市旅游的品牌文化体验感知对复游行为和支出行为均有重要影响。 一:游客的文化感知程度调查 近年来,在京游客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观光式旅游逐步向文化旅游、度假旅游过渡。游客越来越喜欢体验与感受景观背后的文化意味。为获得市各种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的文化感受,2008年至2009年,进行了“游客文化感知程度调查”。调查选择了市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文化旅游景点6个:以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类人文旅游景点、以首都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旅游景点、以中华民族园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景点、以世界花卉大观园为代表的生态

植物文化景点、以中国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技与文化旅游景点、以大观园为代表的文学与影视旅游景点。 (一)调查容 1.文化旅游种类偏好。在众多的文化旅游产品中,游客的喜爱程度依次为:自然环境和地理文化类、皇家园林类、历史遗迹文化类、文化主题公园类、民俗风情与老市井文化类、文化类、节庆文化类。 2.文化感知评价在对市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中文化体验环节设置的评价时,59.3%的游客认为参观性质多,参与项目少;33%的游客认为参与性与参观性相结合;仅有7.7%的游客对文化旅游体验环节设置给予了较高评价。这说明面对游客旅游文化体验需求的变化,现有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些显滞后了。 3.影响文化感知因素。影响文化旅游体验和感知的因素按选择频度排序主要有:服务水平、拥挤程度、设施设备、环境设计、景点管理、导游讲解、居民友好和品牌。 (二)调查结论 观光旅游时代并没有过去,但游客对使人置身其外的旅游方式逐渐失去兴趣,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文化旅游市场消费能力没有得到释放,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旅游产品设计中文化体验环节设置较少,能散发人文气质的景点不多,对游客的文化熏和人文关怀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浅谈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建筑文化 摘要: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 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安顺屯堡文化也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 关键字:贵州安顺屯堡,屯堡文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 正文: 一、安顺屯堡文化由来: 安顺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的。乃至全国文明中的奇葩。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二、安顺屯堡建筑风格 1.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居民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_赵星

DOI:10.13965/https://www.doczj.com/doc/0e11873735.html,ki.gzmzyj10026959.2010.03.019 2010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No.3,2010(第31卷总第133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31.General.No.133)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 赵星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聚落文化是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通过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体系,揭示其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并提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组成;类型;特征;持续发展 中国分类号:G12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3-0066-05 Research on Guizhou M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ZHAO X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Settlement Culture is products by many factor combined action such as history,society,culture and so on,is result to the natural envirnment positive adapt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system and positions Guizhou Karst M inority’culture scientifically by discussing its composing factors.And then the paper categoriz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ules and probes in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loiting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rationally. Key words: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Composition,Types,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聚落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体现了特定地域环境和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1]。贵州境内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原始的自然环境、原生的民族文化和原貌的历史遗存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生活在贵州的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受贵州地理环境多样性的影响,特别是山川的阻隔,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聚落形态[2]。贵州民族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并且由于贵州高原山地峡谷环境的封闭性制约了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其各自长期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出“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特点,这种原生态的多元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形成的多样而又独特的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就如朵朵绚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之上,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千岛”。笔者认为,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类型、特征及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揭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在旅游开发中突出聚落文化的区域特点(因为区域景观和文化的差异才是导致客流流动的根本原因[3]),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文化中的优秀内涵。 收稿日期:2010-04-23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基金资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字LKS[2009]43号)。 [作者]赵星(1978—),女,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贵州师苑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造型艺术概述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 具造型艺术概述 王义 明朝初年,为巩固西南边陲,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出征云南。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达鲁定(今安顺)之后,安顺一带便成为明王朝军队的大本营。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第二次南征后,又从江南诸省大量移民来黔。这样,由屯军和移民便构成了安顿一带独特的屯堡。尔后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据《安顺府志——风俗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武教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根据《安平县志——民生态》记载:“屯堡者,屯军居之地名也”。“以其住居地而名之屯堡人”。由此见,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平坝)县志——民生志》)。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家谱的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 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当时这部分进驻大军并非是心甘情愿千里迢迢地来贵州的,而是被采取抽丁的方式强迫进军贵州的(有的兵士还携带着家眷)。同时,这也是贵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这批江南水乡汉族移民的到来,无论是对贵州的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到了贵州后就被分为几个移民集团,并分别被安置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现在贵州的一些“湖广人”、“南京人”、“穿青人”、“屯堡人”等就是那时划分在不同区域内屯军后裔的称谓。 屯堡人虽然来自中原和江南各省,但同一目的、同一命运、同一生存的需要,人众聚族而居,村寨连缀成片,逐渐形成有别于当地民族和其他汉族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构成安顺多元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元。 安顺屯堡文化包罗万象、内容纷繁、底蕴深厚,很值得深入研究,由于研究层面有限,本文仅以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艺术作一简介: 傩(音NUO)是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原始社会先民对图腾、鬼魂及祖先的崇拜,属世界性的文化范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疫病之鬼或“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傩仪、傩舞、傩戏。在民间主要是靠口头传播和行为传录下来的一种民俗事象,统称为傩文化活动。 在整个傩戏文化(祭祀)活动中,傩仪、傩舞、傩戏也不断地完善,其中的傩戏也基本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傩文化艺术表演流派,即宫庭傩(喇嘛傩;现流存于西藏地区)、乡人傩(民傩)、军傩(地戏)的表演艺术。 作为一种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是傩文化(傩戏)的一种载体,是区别于其它祭祀活动中祭祀舞蹈与面具戏的界定,是宗教和艺术相结合、酬神和娱人相结合的原始戏曲形式,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富矿。贵州的“傩戏”面具,作为一种待开发和研究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来说,既是古老的,然而又是新奇的。它蕴含着古老的习俗,体现着一种原始的浑厚与粗犷,有些面具甚至体现出惊心动魄的美。在那千姿百态的面具中,都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各种不同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