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头孢菌素的序贯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77
3序贯疗法3·1提出序贯疗法的背景儿科细菌感染发生率远较成人为高,使抗生素的应用日益增加,造成患儿家长负担过重。
同时静脉补液较久也增加了患儿痛苦。
事实上,除深部组织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骨髓炎及深部脓肿外,口服足量抗生素能进入大部分组织,达到一定浓度,控制炎症。
近年来观察到,有些感染在静脉应用抗生素24~72h后,临床表现即有所好转,提示可改为口服用药。
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就有对社区获得性肺炎采用静脉用药2~3d后改用口服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好效果,这就是序贯疗法[1]。
序贯疗法的依据是:在感染早期阶段,感染部位的细菌大量繁殖,细菌数量多,炎症反应也剧烈,因此用静脉给药,能使药物迅速达到感染部位,并在感染部位达到最低抑菌浓度(MIC),以控制细菌生长,有效地杀菌。
当病情改善及稳定后,给口服治疗量的药物可维持血药浓度大于MIC,维持炎症部位的药物浓度,继续起到杀菌作用。
3·2序贯疗法的应用采用序贯疗法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程度以及选择适当的时机。
许多临床医生认为20%以上的患者在病情好转或稳定后,若继续住院治疗,将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2]。
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接受序贯治疗,有些感染性疾病的确需要静脉较长疗程的治疗,如老年患者、有各种并发症的患者,以及并发严重贫血、糖尿病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等患者。
序贯疗法的原则是采用同类抗生素或抗生素相仿的不同类药物[3],分静脉及口服两个阶段进行。
静脉一般用2~3d,口服根据病情可用3~5d或更长。
口服药的选择中,较多用头孢菌素类及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均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患者的依从性也好。
由静脉给药改为口服给药的临床标准为:①经静脉用药后病情好转或稳定,体温恢复正常;②口服能耐受,无胃肠道功能紊乱或吸收障碍,如呕吐及腹泻;③无同时口服其它能引起药物互相作用而影响吸收的药物;④对口服药无过敏史。
3·3序贯疗法的优点在保证患者有效治疗情况下,采用序贯疗法有下列优点:①早停静脉注射可减少局部感染;②早日出院可减少院内感染;③减轻患者痛苦及家庭负担;④节省医疗资源[4]。
小儿肺炎序贯疗法
项瑞榜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5)4
【摘要】目的观察克拉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先给予克拉霉素10~15 mg·kg-1·d-1,每天一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用3天,第4天后改用克拉霉素干糖浆10~15 mg·kg-1·d-1,分为二次,餐后口服,续用5~7 天.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钠50~70 mg·kg-1·d-1,每12小时一次,连用5天,第6天改用口服头孢克洛20~40 mg/d,每8小时1次,连用5天.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40例,好转17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33例,好转15例,无效12例,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78,P<0.05).治疗组出现呕吐、腹痛各2例,对照组皮肤皮疹3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克拉霉素对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有效.口服生物利用度为55%.进食不影响吸收.对大部份CAP病原体有效.而对照组中头孢呋辛钠及头孢克洛均为第二代头孢菌素,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无效.序贯疗法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项瑞榜
【作者单位】317321,浙江省仙居县大战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孢菌素药物在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中的应用指南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在一些患者中,肺结核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延长治疗时间,甚至导致治疗失败。
头孢菌素药物作为一类广谱抗生素,在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中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头孢菌素药物在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中的应用指南,并对其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一、头孢菌素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分类头孢菌素药物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类,在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它们通过结合靶标的β-内酰胺酶来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头孢菌素药物主要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代三个代别,各代别的药物对细菌的敏感谱有所不同。
在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的治疗中,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常常被使用。
它们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且对β-内酰胺酶产生的细菌耐药性较强。
例如,头孢曲松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一部分革兰氏阳性细菌都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二、头孢菌素药物在肺结核细菌感染中的应用1. 选择合适的头孢曲松剂量在使用头孢曲松治疗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
一般情况下,成人剂量为每日1-2克,分2-3次口服给药。
需要注意的是,头孢曲松具有一定的肾毒性,因此在患者有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剂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 结合其他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头孢曲松通常不单独应用于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的治疗中,而是结合其他抗结核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医生可以根据患者感染的细菌种类选择相关的抗生素进行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头孢曲松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皮疹等。
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处理。
另外,头孢曲松的肾毒性也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
4. 严格遵守治疗方案肺结核是一种需要长时间治疗的疾病,治疗通常需要持续6个月以上。
抗生素的序贯疗法1、概述1987 年Quintiliani 等人提出了抗生素序贯疗法的概念。
随后,序贯疗法,降级疗法和转换疗法等提法也相继出现。
它们虽各有不同含义,但总的可称为序贯疗法。
序为次序或顺序,贯则为连贯、继续,即在采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依次序而连续用药。
这种疗法为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滥用与浪费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用于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泌尿、皮肤软组织损伤等感染,用于治疗小儿肺炎及感染性疾病,安全、有效,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临床各科、各专业抗菌治疗的一大进展。
2、序贯疗法的种类序贯疗法是一个统称,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序贯疗法狭义的是指同一药物不同剂型间的转换。
如静脉滴入阿莫西林,症状好转后改为阿莫西林口服,静脉应用第2 代或第3 代头孢菌素则口服也用第2 代或第3 代头孢菌素。
⑵转换疗法是同一级抗菌药物不同药物间的转换,如静脉滴入第3 代头孢菌素,转为口服头孢菌素。
⑶降级疗法(降阶梯疗法)是从高一级抗菌药物转为低一级的抗菌药物,如静滴第 3 代头孢菌素,病情好转改为第2代静滴或口服。
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经验性抢救重症感染性疾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要求在治疗初始即选用最佳的广谱抗生素,以覆盖革兰阴性与阳性等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的致病菌,迅速控制感染,即采用抗菌素“一步到位, 重拳出击”的原则。
在用药48~72H,当病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改善,体温下降,这时有关细菌学检测与药敏已回报,再调整相应抗生素,换用适宜的相对窄谱的抗菌素。
序贯疗法的共同点是:先从胃肠外给药(静滴、肌肉),待病情得到控制后再转为口服给药。
实际上这种治疗方法国内儿科早已应用,例如治疗呼吸道感染,在静滴抗生素控制临床症状后,即停止滴入,为巩固疗效,又口服几天抗生素,实际上就是序贯疗法。
3、药理学依据(1)口服给药也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急重症患儿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都以静脉滴入或间歇给药(每12h 或8h 1 次) 以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杀灭细菌。
序贯治疗序贯治疗又称“转换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和欧洲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指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时,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静脉注射)2~3天,待临床症状基本稳定、病情改善后,改为口服药物治疗。
1简介序贯治疗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抗菌药物的序贯治疗、抗病毒药物的序贯治疗和抗肿瘤药物的序贯治疗等,其中以抗菌药物的序贯治疗应用最为广泛。
序贯疗法一般用来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指人工周期,从月经期第5天开始,每晚服用己烯雌酚1mg,连服20天,在服药第11天后,每天加服安宫黄体酮6~10mg,两药同时用完停药后3~7天会出血,一般3个周期后可以自发排卵。
2优点序贯治疗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①序贯治疗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个人和医疗机构的经费支出,节约有限的经济资源,减少患者住院所带来的相关社会劳动力损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序贯治疗与全程输液治疗相比,可以降低20%~30%左右的医疗费用。
②静脉注射药物需要破坏人体血管的完整性,虽然对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具有及时治疗的目的,但难免会带来相应的不良反应,如输液反应、血管刺激与静脉炎,造成病人的痛苦。
序贯治疗缩短了静脉用药的时间,减少了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3药效学基础1、β内酰胺类药物:此类药物为时间依赖型,即给药期间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时间越长,则抗菌活性越强;但当其血药浓度超过MIC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强其抗菌活性。
因此,这类药物的给药策略是尽量延长给药期间血药浓度超出致病菌MIC的时间。
临床疗效确切的口服抗菌药物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通常应用头孢类抗生素。
2、氟喹诺酮类药物:此类药物的特点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有明显的生物后效应(PAE),可损伤静止期细菌,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序贯疗法的最佳选择。
4临床研究转换时机:序贯疗法在严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应掌握适当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