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C
- 格式:ppt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12
头孢类药物有哪些头孢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头孢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其化学结构与青霉素类似,都是由β-内酰胺环连接一个五元的杂环而组成的。
头孢菌素最早是由拜耳公司于1948年发现的,头孢菌素的发现对于改善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关于头孢类药物的介绍。
1. 头孢菌素C头孢菌素C是头孢菌素中的首个成员,其结构非常类似于青霉素G。
头孢菌素C主要对革兰阳性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然而,与后来的头孢菌素相比,头孢菌素C的抗菌活性较弱,不常用于临床。
2. 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是指在头孢菌素C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的药物,常见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地尼、头孢唑林和头孢噻肟等。
这些药物对于许多革兰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阴性细菌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特别适用于治疗上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等疾病。
3. 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是指在第一代头孢菌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的药物,常见的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和头孢红素等。
这些药物在抗菌活性上相对于第一代头孢菌素更为广泛,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4. 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是指在第二代头孢菌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的药物,具有更广泛的抗菌活性。
常见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等。
这些药物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有效,尤其适合治疗医院获得性感染和严重复杂的感染。
5. 第四代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菌素是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得到的药物,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和更广的抗菌谱。
第四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吡肟和头孢美唑等。
这些药物对于革兰阴性细菌和革兰阳性细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特别适合治疗严重的感染疾病。
6. 第五代头孢菌素第五代头孢菌素是最新研发的头孢类药物,具有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都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唯一一种已上市的第五代头孢菌素是头孢哌酮/他唑巴坦,该药物常用于治疗复杂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复杂的尿路感染。
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作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从头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
本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现象)等优点。
笫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是60年代初开始上市的。
从抗菌性能来说,对第一代头孢菌素敏感的菌主要有β-溶血性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但肠球菌耐药),葡萄球菌(包括产酶菌株)、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
不同品种的头孢菌素可以有各自的抗菌特点,如头孢噻吩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较优,而头孢唑林则对某些革兰阴性菌有一定作用。
但是,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的抵抗力较弱,因此,革兰阴性菌对本代抗生素较易耐药。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产气杆菌、假单胞菌、沙雷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头孢硫脒除外)等微生物无效。
本代抗生素中常用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克罗等。
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也称口服头孢。
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乙腈、头孢匹林等均已少用或不用。
头孢噻吩钠(先锋霉素Ⅰ) Cefalothin Sodium (Cephalothin, Cefalotin)别名:先锋霉素Ⅰ、头孢金素、头孢菌素Ⅰ、噻孢霉素、西保力新、头孢霉素钠。
头孢噻啶 Cefaloridine(Ceporin,Keflodin)别名:先锋霉素Ⅱ、头孢利素、头孢娄利定、头孢菌素Ⅱ、西孢娄里丁、先锋芦里丁、吡噻孢霉素。
头孢来星(Cephaloglycin)别名:先锋霉素Ⅲ、头孢甘酸。
头孢氨苄 Cefalexin(Ceporex,Keflex)别名:头孢菌素Ⅳ、先锋霉素Ⅳ、头孢力新、苯甘孢霉素、西保力、头孢立新。
头孢菌素c头孢菌素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
它属于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从真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中提取得到的。
头孢菌素C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具有杀灭作用。
它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合成抑制剂。
头孢菌素C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艾伯特·亚历山大·伯克(Albert Alexander Fleming)和塞莫·沃兰(Seymour Wiener)在研究青霉素耐药性的过程中,首次从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
随后,科学家们对头孢菌素C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成为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生素之一。
头孢菌素C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其作用。
它能够抑制细菌的屏障功能,使细菌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死亡。
这使得头孢菌素C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并且对抗多种细菌感染非常有效。
头孢菌素C在临床应用中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引起感染的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其次,头孢菌素C对于某些青霉素耐药细菌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可以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此外,头孢菌素C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良好的耐受性,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头孢菌素C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如肺炎、脑膜炎、骨髓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此外,由于其广谱抗菌作用,头孢菌素C也常常用于手术感染的预防,特别是对于那些接受高风险手术的患者来说。
然而,使用头孢菌素C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使用药物,不要过量或过长时间使用。
其次,患者应该监测自身的身体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最后,在使用头孢菌素C期间,患者应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和食物相互作用留心,避免可能的不良影响。
总之,头孢菌素C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年产300吨头孢菌素C的发酵工艺设计学院:专指导教师:2013年 12月目录引言 (4)1 菌种的选育 (6)1.1 菌种的选育及制备 (6)1.1.1 实验材料 (6)1.1.2 培养基的配置 (6)1.1.3 菌种选育方法 (6)1.1.3.1 自然选育 (6)1.1.3.2 头孢菌素 C 抗性平皿的制备 (7)1.1.3.3 紫外线诱变 (7)1.2 菌种的保藏 (8)2 培养基的配制 (8)2.1 培养基的营养要求 (8)2.1.1 水 (9)2.1.2 碳源 (9)2.1.3 氮源 (9)2.1.4 无机盐类及微量元素 (9)2.1.5 生长因子和产酶促进剂 (9)2.2培养基的种类 (9)2.2.1 孢子培养基 (10)2.2.2 种子培养基 (10)2.2.3 发酵培养基 (10)2.3 培养基的灭菌 (10)2.3.1 灭菌方法 (11)2.3.2 培养基的湿热灭菌 (11)2.4 空气灭菌 (11)2.4.1 过滤除菌流程及设备 (11)2.4.2 无菌空气的检查 (13)2.5 发酵罐的灭菌 (13)3 种子扩大培养 (13)3.1 种子制备 (13)3.2 发酵罐培养 (13)4 发酵罐的设计 (14)4.1发酵罐的结构 (14)4.2发酵罐的工艺尺寸 (14)4.3封头壁厚 (16)4.3物料衡算 (16)5 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17)5.1 发酵过程的补料策略 (17)5.2 发酵过程pH值的控制 (17)5.3 发酵过程温度的控制 (18)5.4溶氧的控制 (18)5.5 染菌的控制 (18)6 下游加工 (18)6.1 发酵液的过滤和预处理 (19)6.2 提取 (19)7 总结和讨论 (19)8 头孢菌素发酵工艺总流程图 (19)9 参考资料 (20)引言头孢菌素 C(Cephalosporin C)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国际上抗生素类药物之一,在抗生素药物中所占比例也逐年上升。
头孢菌素的分类与命名引言: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和良好的耐受性。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的分类与命名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类药物。
一、头孢菌素的分类头孢菌素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抗菌谱的不同,可分为多个不同的代表性类别,包括头孢菌素C、头孢菌素M、头孢菌素N、头孢菌素P、头孢菌素S等。
这些类别的头孢菌素在临床中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1. 头孢菌素C类头孢菌素C类是头孢菌素中的第一个类别,其代表药物为头孢菌素C。
这类药物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然而,对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相对较弱。
头孢菌素C类药物在临床上已经较少使用。
2. 头孢菌素M类头孢菌素M类是头孢菌素中的另一个重要类别,代表药物为头孢菌素M。
这类药物对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于某些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更为突出。
头孢菌素M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
3. 头孢菌素N类头孢菌素N类是头孢菌素的又一重要类别,代表药物为头孢菌素N。
这类药物对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尤其对于肠杆菌科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N类药物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4. 头孢菌素P类头孢菌素P类是头孢菌素中的另一个重要类别,代表药物为头孢菌素P。
这类药物对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尤其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P类药物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
5. 头孢菌素S类头孢菌素S类是头孢菌素中的最后一个类别,代表药物为头孢菌素S。
这类药物对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抗菌作用更为突出。
头孢菌素S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二、头孢菌素的命名头孢菌素的命名方法较为复杂,一般采用拉丁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不同的类别和药物。
头孢菌素的临床应用指南引言: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许多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感染有效。
本文旨在介绍头孢菌素的分类、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指南以及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
一、头孢菌素的分类头孢菌素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抗菌谱可分为多个代表性类别,其中包括头孢菌素C类、头孢菌素A类、头孢菌素B类、头孢菌素M类等。
不同类别的头孢菌素在抗菌谱和药代动力学上存在差异,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感染类型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选择。
二、头孢菌素的药理学特点1. 抗菌谱广泛: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尤其对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具有良好的覆盖率。
2. 药代动力学特点:头孢菌素的吸收快且完全,可经肝脏代谢,部分药物在体内可形成活性代谢物。
头孢菌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
3. 不同头孢菌素的特点:不同类别的头孢菌素在抗菌谱和药代动力学上存在差异。
例如,头孢菌素C类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而头孢菌素A类则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
三、头孢菌素的临床应用指南1. 上呼吸道感染: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等,可选用头孢菌素A类药物,如头孢氨苄。
对于耐药性较强的细菌感染,可选择头孢菌素C类药物,如头孢曲松。
2. 下呼吸道感染:对于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首选头孢菌素A类药物,如头孢呋辛。
对于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可选用头孢菌素M类药物,如头孢吡肟。
3. 尿路感染:对于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可选用头孢菌素C类药物,如头孢呋辛。
对于耐药性较强的细菌感染,可选择头孢菌素A类药物,如头孢他啶。
4. 皮肤软组织感染:对于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脓肿等,可选用头孢菌素A类药物,如头孢克洛。
5. 骨关节感染:对于骨关节感染,如骨髓炎、关节炎等,可选用头孢菌素A类药物,如头孢噻肟。
头孢菌素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作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
常用的有30种。
按抗菌性能分为一、二、三、四代。
G+ 一代>二代>三代>四代G-一代<二代<三代<四代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对青霉素过敏者10分钟——30分钟对头孢类过敏对头孢类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对青霉素过敏者头孢慎用对头孢过敏者禁用青霉素类关于皮试参照各药说明书执行一般配300μg/ml。
观察方法同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救治同青霉素2. 胃肠道反应。
菌群失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抑制胃肠道菌群,导致菌群失调。
引起维生素B、K缺乏。
也可引起二重感染。
假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3.肝毒性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血胆红素升高4.肾毒性由肾脏排泄,偶可引起尿素氮、血肌酐升高,少尿、蛋白尿头孢+呋塞米毒性增加头孢+氨基苷类毒性增加5. 造血系统毒性偶可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6.凝血功能障碍抑制肠道菌群→维生素K合成减少→潜在出血风险增加7.双硫仑反应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有类双硫醛的功能→抑制乙醛脱氢酶→饮酒者体内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第一代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只用于注射抗菌谱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肠杆菌半衰期t1/2=1.8h用法0.5——1.0g 4次/日重度感染1——1.5g 4次/日头孢氨苄抗菌谱与头孢唑啉相似t1/2=0.6h用法1——2g/日分3——4次空腹服用第二代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G+ 于第一代G-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t1/2=80分钟用法0.75——1.5 3次/日严重感染1.5 4次/日头孢呋辛酯抗菌谱同头孢呋辛钠用法0.25 2次/日严重者0.5 2次/日第三代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曲松G+G- 较好t1/2=6—8h用法 1.0 1次/日严重感染 2.0 1次/日或分两次给予头孢克肟抗菌谱同头孢曲松t1/2=2.5h用法50——100mg 2次/日第四代头孢吡肟G+ G- 均有作用t1/2=2h用法2——4g 分两次给予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主要有克拉维酸、他唑巴坦、舒巴坦使青霉素、头孢类最低抑菌浓度明显下降,药物增至几倍甚至几十倍,使产酶菌株对药物产生敏感舒他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1:1分子比)t1/2=1h用法375mg 2——4次/日头孢哌酮舒巴坦1g/支(0.5:0.5)t1/2=2h用法2——4g/日分2——3次严重感染8.0g/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