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3生化动力学基础 4学时
- 格式:pdf
- 大小:1020.73 KB
- 文档页数:16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总学时:48 理论课学时:48 实验课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的速率规律,是环境、轻工、食品、生物、材料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包括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单独开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等。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物理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有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
从研究内容来说包括宏观上的、微观上的、以及亚微观上的,对工科学生来说,热力学方法及宏观上内容是主要的、基本的,后两种方法及内容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
理论教学时数少的专业,只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热力学方法及宏观内容。
对工科专业,统计热力学初步、量子力学方法一般不作要求或另设课程。
下面按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五个部分列出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按深入的程度分"了解"、"理解"(或"明了")和"掌握"(或"会用")三个层次。
(I) 化学热力学一、热力学基础理解下列热力学基本概念:平衡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明了内能、焓、熵、霍姆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等热力学函数以及标准燃烧焓, 标准生成焓,标准摩尔熵和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等概念。
掌握在物质的PVT变化、相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计算热、功和各种状态函数变值的原理和方法。
在将热力学一般关系式应用于特定系统时,会应用状态方程(主要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物性数据(热容、相变热、蒸气压等)。
《中级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学时: 45学时 学分: 2.5 学分理论学时:45 实验学时:0适用专业: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课程号: BF001015大纲执笔人:路福绥 大纲审定人:姜林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级物理化学》为应用化学等专业的方向模块选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学完基础物理化学的基础上,对物理化学及应用方法、技巧全面、系统地学习,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原理,掌握运用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用物理化学的实际能力。
3、课程教学改革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物理化学原理部门以系统讲解为主,其应用方法和解题技巧采用互动,启发讨论式教学。
二、教学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6学时)1.1 基本原理及公式热力学能量守恒原理,熵增原理及熵判据,能量降低原理,Maxwell关系式,热力学基本方程及应用。
1.2 化学热力学原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化学热力学原理在简单变化过程、相变过程中的应用,虚拟过程求算状态函数变化量的方法和技巧。
1.3 应用典型实例分析不同变化过程热力学能变、焓变、熵变、热、功、Gibbs自由能变,Helm-holt自由能变的计算,热力学公式或结论的推导。
本章重点与难点:虚拟过程求状态函数变化量,化学热力学公式的推导方法和技巧。
建议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教学互动讨论、教师总结相结合。
第二章 相平衡热力学(4学时)2.1 相平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公式相平衡原理,Clapeyron方程,Clausius-Clapeyron方程,Gibbs-Duhem方程,化学势与物质平衡判据。
2.2 相平衡热力学原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单组分系统相平衡的计算方法,理想溶液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 3适用对象: 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医药学基础课。
其目的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的化学组成,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继医药学基础课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中医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课讲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生物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一些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主要营养物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具备一定的相关生物学方面知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方式进行。
在讲授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
在讲授中体现专业特点,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受掌握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通过个别的病案提出相关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独立去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分析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基准学时:30使用专业:临床医学开课学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课单位:医学技术系一、课程定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医护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专业护理课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为:前导课程:《医用化学》。
后续课程:《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维生素、核酸、酶);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基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等生命科学内容,使医学学生为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化学反应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化学反应动力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化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化学动力学是化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学习物理化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一方面在学生学过物理化学的基础上,深化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论,从唯象规律开始,在基元反应的层次上讲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论、观点、方法。
另一方面对学生已有的物理化学动力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加深和拓宽。
以求学生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中,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
二、课程教学要求1. 初步掌握当前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研究内容。
2. 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主要理论:分子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单分子反应理论等。
3. 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方法。
4. 了解光化学反应动学概述、基本定律;理解催化反应动力学的过程。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以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实验研究方法、光化学、催化动力学为基本结构,内容有基元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访方法、链反应动力学、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催化反应动力学。
本课程理论教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分子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单分子反应理论等,了解化学动力学的实验方法。
其中,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既是本课程的基础,同时又是本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注意本课程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尤其是物理化学的相关内容的衔接与联系,做到学科之间有机的统一。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注意理论的实践性,紧密联系反应动力学在科研生产中的应用。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模型、图表、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以生物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将传递过程原理、设备工程学、过程动态学及最优化原理等化学工程学方法与生物反应过程的反应特性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进行生物反应过程分析与开发,以及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控制等。
生物反应工程主要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问题,其在生物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学科分类看,生物反应工程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反应过程动力学基本规律,掌握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生物反应过程的工程分析与开发,以及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扩大、操作和优化控制等工作。
三、教材教参教材:《生物反应工程原理》,贾士儒,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
教参:《生物反应工程》,岑沛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生物化学工程基础》,李再资,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生化工程》,伦世仪,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年7月。
四、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和讨论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物展示台,将实物、图表等抽象东西尽量展示,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进行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
五、教学内容及时数根据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共2学分,总的教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
具体如下:1.绪论(2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基本内容: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难点: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和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新知识点: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生化工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化工程(Biochemical Engineering)学分:2学时:32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等专业开课系部:生命科学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课程培养目标:1.掌握生化反应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原理,即掌握培养基的灭菌,氧传递、搅拌与通风、细胞培养及动力学、固定化酶和细胞、生物反应器结构与类型、生物反应器操作、生物反应器的比拟放大、过程的控制与优化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化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培养进行生物工艺设计与工程开发的能力。
3.了解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及趋势。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生化工程的主要内容,了解生化工程学诞生背景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生化工程学诞生的背景2.生化工程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化工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生化工程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培养基灭菌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设计,熟悉灭菌效果的分析与计算,了解灭菌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分批灭菌:微生物的热死灭动力学;分批灭菌的设计2.连续灭菌:连续灭菌反应器的流体流动模型;连续灭菌反应器的设计(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设计难点:灭菌效果的分析与计算第三章空气除菌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空气除菌方法及空气过滤设计,熟悉典型的空气除菌流程分析,了解空气中的微生物及空气压缩过程中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1.空气中的微生物2.空气压缩过程中状态的变化3.空气除菌方法4.典型的空气除菌流程分析5.空气过滤设计6.新型过滤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气除菌方法及空气过滤设计难点:空气过滤设计及新型过滤器第四章通气与搅拌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通气发酵罐中溶氧速率与通气及搅拌的关系,双膜理论,测量体积溶氧系数k Lα的方法,熟悉搅拌器轴功率计算,了解搅拌器的型式及流型。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总学时数:90实验学时:30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后续课程: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专业主干课。
一、说明部分•课程性质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是四年制生物工程专业及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课程教学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以及蛋白质、酶、核酸等重要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测定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要求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物质的主流代谢途径,调控及相互联系,一般了解次要的代谢途径。
生物化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能力与技术,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有关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生物化学知识,并为以后从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教学、科研与生产打下基础。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 包括蛋白质、核酸、酶、多糖、蛋白聚糖、脂类) ;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三羧酸循环、脂肪代谢、类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等生命科学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
掌握组成生命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如糖、脂肪、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生命机体中的新陈代谢途径和最终的代谢产物。
掌握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掌握酶的本质和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酶反应动力学和酶的催化作用机理。
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细胞的物质吸收和转运作用。
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着重阐述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反映近期生物化学中比较成熟的新进展,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