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7课简答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7课简答题

五四爱国运动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具体原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二、过程

【要点解析】

1、五四运动最具概括性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在五四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这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仅仅是初步:因为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1、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罢免了张宗祥、陆宗舆和曹汝霖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次拒绝签订列强条约)

四、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用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6、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启蒙了人民的思想,为革命准备了力量。

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六、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模块总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①社会经济条件(根本条件):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产生了两个后果: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

两个后果从根本上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④主观原因:马克思、恩格斯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

【重点问题突破】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

(2)主张:

●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

●傅立叶和欧文都主张建立合作组织。欧文建立的合作组织是“新和谐公社”

2、诞生

(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实践,1847年,马、恩与德国流亡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协商,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

者同盟,并为该同盟写了宣言《共产党宣言》。

要求知道《共产党宣言》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①《宣言》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③《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从此,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星期,对人类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巴黎公社(方法提示:考察政权的性质,主要分析它所采取的措施)

1、直接原因: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企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2、时间:

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发生。

②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工人失败。

3、措施

(1)政治上:

①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②公职人员工资不得高于熟练工人。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2)经济上:努力维护劳动者利益。

(3)教育上:实行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新型的工人政权)

5、失败原因:

(1)主观:法国工人阶级不成熟,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当的领导,犯了一系列的错误。(2)客观(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的实力。

6、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仅仅存在60多天,但是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经验教训

(1)经验: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2)教训:①没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②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俄国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推翻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从这三条内容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第二十一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考点】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④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标志: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重点问题突破】中国共产党“一大”

(1)地点:现在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到了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2)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④成立领导机构中央局。

(3)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②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

(2)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现阶段奋斗目标(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分析】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深刻认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情和社会本质(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性质)的基

础上提出的,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

义是反对资产阶级的,而中国国情决定资产阶级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势力)。

二、中国工人运动(1922——1923年)

1、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1年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1922年开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这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

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为终点。

3、经验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三、国民革命

1、开始的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重点问题突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过程

(1)1923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

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公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国民革命的开始: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动下,以“国民大革命”为口号,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

标的全国

性革命运动开始。

3、高潮:1926年,北伐

4、失败: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

也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5、教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进行武装斗争。

四、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内容: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3、井冈山道路

(1)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地点:湘赣边)

(2)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注意】结合课本“从1928——1930年”那段小字内容,了解建立了一系列根据地的核心是赣;结合课本《红色根

据地形势图》分析得出根据地主要是在南方,原因是受北伐的影响。

(3)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①含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②三要素: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③评价:井冈山道路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④标志: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五、红军长征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②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③重要原因: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解析】“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队中国的入侵,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对外对日军进攻

步步退让,对内积极反共。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长征的实质:红军的战略转移

4、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纠正了中共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

①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是中共由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②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5、《八一宣言》

(1)时间:1935年8月1日

(2)主张: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结束。

7、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过程中中共和红军经过千锤百炼,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构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力。

③长征沿途宣传了革命思想。

六、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

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七、国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

合作的实现)

(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重点问题突破】国共两次合作比较

2、抗日战争的开始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主导地位)

关系:互相配合

共产党——敌后战场(辅助地位)

【了解】国民党在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太原会战。

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3、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2)国民党政策开始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①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容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

②制造了“皖南事变“

(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据有节”

的方针,

对国民党反共浪潮坚决反击,同时为了民族利益,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抗日战争的结束

(1)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生了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八、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1)中国共产党 1945年召开七大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中国国民党 1945年召开六大主张准备发动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3)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①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分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2、解放战争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战略防御阶段

①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第二十二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共同纲领》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大会制度。

3、人大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①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发展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时趋于停顿。

②“十年文革”间,名存实亡。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恢复和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5、角色变化: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责,

1954年宪法颁布后,全国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

6、曲折发展: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的正常工作。

②“十年文革”中,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③文革后,政协恢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7、1982年中共提出的政协工作的新的指导思想(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决定。

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按时间排列)

【重点问题突破】中国民主政治的三个主要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十三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

②毛泽东对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

③林彪、江青集团利用了毛泽东的错误。

2、“十年文革”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

①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②“全面夺权”造成司法部门瘫痪。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

④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3、得到的教训: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2、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措施

(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十年,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颁布了《1982年宪法》

②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

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和人民平等的原则。

(4)1997年“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

1、地位: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改变:①建国初,基层干部是由上级政府任命。

②现阶段,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基层干部

由直接选举产生。

3、历史意义:

①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②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证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第二十四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发展过程

【注意】“一国两制”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提出:50年代中后期,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2、酝酿: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成为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

“一国两制”的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

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4、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5、正式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被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

【注意】(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台湾问题不是历史遗留,而是内战遗留问题。

(2)回归后台湾的自治程度比港澳更高,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1、回归的条件①根本原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③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的不断试探。

2、回归的时间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历史意义①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千屈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②中华民族在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③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④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重要性和紧迫性①将大大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②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2、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80年代以来,“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

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⑤2002年,“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3、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阻力①外部:外国势力干涉

②内部:台独势力的破坏(根本阻力)

第二十五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导言:美苏冷战对峙40多年,但这40多年间并不是一成不变,其中有三股实力逐渐发展壮大。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三、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实力壮大)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基础: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国家。

②主要原因:美苏冷战严重威胁了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③直接原因:这些国家想要谋求维护自身主权、独立、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2、诞生的标志: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3、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4、“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5、影响: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②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

第二十七课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指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外交政策贯穿新中国整个发展历程,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国的根本外交方针。

一、5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1、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外交的“三大原则”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建立的耻辱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完全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

(分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孤立中国,中国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发展经济,完全导向社会主义阵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彻底破裂,中国外交要努力争取两个中间地带(临近国家和新兴民

族独立国家。)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②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亚非国际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

“万隆十项原则”

【解析】“求同存异”

异: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同: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要求。这是亚非会议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4)特点:包容性和开放性

(5)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②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③亚非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中作用加强。

(2)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大

(3)地位: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的标志。

2、中美建交

(1)原因: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3)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

3、中日建交

(1)原因:中美建交的推动

(2)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