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1课
- 格式:ppt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26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1982年宪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依法治国;“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破坏的概况,理解“文革”期间由于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重建与完善的主要成就,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及教师补充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知识梳理】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化大革命”原因:(1)出发点: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3)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践踏:刘少奇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文革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2、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
2、拨乱反正: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全面立法: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两会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第2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期及社会主要矛盾1.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帝国主义的矛盾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代表工农利益的中共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的矛盾→中日民族矛盾3.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中日民族矛盾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的矛盾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五四运动1. 背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阶级:工人阶级的壮大(5)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3. 评价:(1)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①推动社会进步;②促进……传播,为……做了准备;③转折点④里程碑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1.背景:十月革命推动2.中心:北京与上海3.概况:(1)开始:十月革命后;(2)广泛:五四运动后:系统介绍;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和宣传4.意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共一大1. 历史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发展(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5)组织基础:中共早期组织的不断建立。
(最早:陈独秀:上海)2. 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精神)。
(3)内容: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选举领导机构:3.意义(为什么说中共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①坚强的领导力量;②正确的方向;③强大的凝聚力量;④光明的发展前景。